《压强》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1页
《压强》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2页
《压强》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3页
《压强》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4页
《压强》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基 本 信 息课题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T “压强”第一课时教案作者及 工作单 位作者:朱芳兰工作单位:吉安五中教材分析1 .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课标要求要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 因素有关”为核心,在基本的实验、事实基础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 导学生积极思维,进一步认识压强的定义、公式、单位。2 .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压力 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后关”,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结论的理解进而认识压强的 定义、公式、单位。3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前后的逻辑关系:本章是初中力学内容的重点知识,而压强概念又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 也是生活生产

2、中应用十分广泛 的一个概念,在学生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中经常用到。 这T 内容是在学习了力 及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初中物理教 学中有关前面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 又是学习后面液体压强、气体压强 和浮力的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4 .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本节课的学习要充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 人的新课程标准理念,体现以探究式学习方式和合作学习方式, 强调实验的重 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采取分析 现象,找出原因,提出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猜想的研究方法,从而理解压强的 概念和掌握控制变量法。学情分析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

3、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 力,即重力口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学习的认知基础;控制变量、比值定 义、对比、归纳等学习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所涉及,这为本节课的探究 学习提供了方法基础。另外,初中学生有f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 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启r 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和压力总等于重力的误区,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认识压力;知道与压力作用的效果肩关的因素;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并理解压强。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掌握控制变量法, 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

4、力;经历压强概念的建立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研究探索意识和敢于 创新的精神; 在与小组成员T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与人共 处、协作学习的习惯。教学准备制作好课件。每小组45人,分好12组,上课时按小组坐好。每小组的桌上各准备好一块泡沫塑料、一个图钉、一根一端削好的铅笔、一 盒细沙(盒子用透明大塑料瓶自制,比如雪碧饮料瓶)、两段橡皮泥、一根细 纯、一根宽布带、一个压力小桌(用硬纸板和钉子自制的)、一个50g的钩码、 一个200g的钩码。教学重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理解压强的定义、公式、单位。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理

5、解压强意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引入新课(1分钟)老师:“我们先来看段影片,注意北 极熊是怎样走过薄薄的冰面的。”播放影片。老师:“从影片中我们发现小北极熊 是站着走过薄薄的冰面的,而大北极熊 是平躺着爬过冰面的,那么大北极熊为 什么站着不能走过冰面,平躺着往前爬 就能顺利通过冰面呢?带着这些问题,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学生看到北极熊的影 片,很兴奋,听了老师 的提问后,又很疑问。调动学 生的学习 兴趣,并 激起学生 的好奇心1.老师:”请看屏幕。第一幅图,小 宠物放在沙发上,把沙发压了一个坑, 小宠物对沙发有一个向卜压的力。”按动 鼠标把这个力播放出来。老师:“第二

6、幅图,装满物体的纸箱 放在飞机的传送带上,也会把传送带压 的轻微变形,纸箱对传送带有一个斜向 下压的力。”按动鼠标把这个力播放出 来。老师:“第三幅图,啄木鸟的嘴插入 树干捉虫子,嘴对树干有一个向里压的 力。”老师:“大家发现这些力在方向上有 什么共同点?”1.学生观察三幅图片 后,回答:”都与受压面 垂直。”1.锻炼 学生的观 察、综合 能力进彳课 (39分钟)老师:“不错,我们就把这样垂直压 住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按动鼠标把压 力的定义播出来。教师板书:一、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学生做笔记培养学生 做笔记的 习惯老师说:“请大家看第三幅图,啄木 鸟的嘴对树干的压力与重力有美吗?”学生

7、分析后答:“无 天。锻炼学生 的分析能 力老师:“可见,压力有时与重力毫无 关系。那么什么时候压力的大小才等于 重力的大小呢?”老师:“只有当物体放在水平间时, 压力的大小才等于重力的大小。”教师板书:1.当物体放在水平向上时,对水平闻的 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即 F = G。学生做笔记培养学生 做笔记的 习惯2.老师取出气球,用手指轻轻压气 球,让大家观察这个压力的作用效果; 接下来加大力度压气球,让大家观察压 力的作用效果。老师:”两次压力的作用效果一样 吗?你是怎样看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一 样呢?”2.学生观察分析后 答:“不一样。从气球的 形变程度看出来的。”2.培养学 生观察、 分析的能

8、 力老师:“很好,老师再请个男同学来 做个实验。”老帅要求男同学只能用手掌 压气球,要男同学压破气球。大家会看 到很难压破气球。老师又叫个小女孩上 来,给她一根针,要她用针轻压气球, 气球破了。老师:”两次压力作用效果一样吗?”学生看的先是担心, 后是惊讶,继而充满疑 问。学生答:“不一样。启发学生 的思维, 再次激起 他的学习 热情。老师:“刚才的实验,几次的压力作 用效果都不一样,那么你能提出可探究 的问题吗?”学生由刚才的疑问, 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 效果与什么因素有 关?”培养学生 善于提问 的意识。3.老师请同学们做两个体验活动,进 行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后 关?并说出猜想

9、依据。3.学生动手体验,根 据自身的体验,做出的 猜想一一,亭王欣万开口唇念一一 师提出的问题,之后设 计并进行实验。(大约7 分钟) an an n 5.学生上台展示实验过 程,边展示边解说,最 后说出得到的实验结 论;(3分钟)学生举手发言对展示的实验进行评估。(2分钟)3.让学生 学会有依 据的进行 猜想。4.老师要求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验验 证刚才的猜想。不过实验前老师先提几 个问题。”问题1:实验中要注意采用什么物理研究方法?问题2:如何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之后老师请大家从细沙、橡皮泥、 细纯、宽布条、压力小桌、钩码中选择 合适器材,开始设计并进行实验验证猜 想。 » ara

10、Man aaa n n i大约7分钟后5.老师请大家停止实验,面向讲 台。然后请几组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同时请卜向的 学生注意观察台上的学生如何进行实 验,之后请下面的学生对他们的展示作 出些评估4.让学生 学会用科 学的探究 方法进行 探究实 验,掌握 控制变量 的探究力 法。培亦 学生团队 的团结协 作意识。 ar * I5.培养学 生的表达 能力、观 察能力, 锻炼学生 自我表现 的胆量展小、评估之后。老师总结板书2.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及受力面 积肩关。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 力的作用效果越大。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 力的作用效果越大。学生做笔记。

11、培养学生 做笔记的 习惯老师:“为了考考大家对实验结果的 理解,老师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参加一个 表演游戏。”学生上来站成一排,老师发令:”请 增大你对地面压力的作用效果。”请学生代表解释他这样做的理由。学生表演:有学生抬起一只脚,也 有学生去抱东西。学生解释。在游戏中 加深对实 验结论的 理解,使 学生的学 习热情再 次高涨。6.老师留卜两位同学请其他同学归位: “这两位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不一样,受力面积也不一样,大家能比较他 们对地面的压力作用效果吗?怎样比 较? ”老师提醒:“假如他们的压力大小、 受力面积大小如屏幕所示,你怎样比较 他们的压力作用效果?”6.学生思考后答:“取他 们单位面

12、积上的压力进 行比较。”6.让学生 自己发现 压强的定 义,有助 于学生理 解压强的 物理意 义。老师:“很好,我们就把单位面积上 的压力叫做压强。”请同学归位。教师板书二、压强:描述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 力叫压强。学生做笔记培养学生 做笔记的 习惯7.老师问压强的定义与我们学过的哪个 物理量的定义类似?请学生对比速度、电功率说出压强的公 式教师板书公式:rr-/-t压强一丁乙受力面积P FS7.学生答:“速度、电 功率”学生答。学生做笔记7.培养学 生利用“比较 法”学习 类似的知 识,这样 起到了温 故而知新 的作用。8.老师分析公式,得出压强与压力、 受力面积的

13、关系。另外还从公式中可看出压强的单 位。我们知道压力单位是牛(N),受力 面积单位应取平方米(品),那你知道压 强单位吗?”8.学生思考后答: “N/mT8.让学生 再次理解 物理公式 不光是对 数字的计 算,也是 对单位的 计算。老师:“对。我们为了纪念法国科学 家帕斯卡对物理作出的杰出贡献,又给 压强单位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帕斯卡,简 称帕,符号Pa.” 教师板书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1Pa=1N/n2i学生做笔记。培养学生 做笔记的 习惯9.老师:“生活中还有比帕大的单位 千帕(KPa)兆帕(MPa),是因为帕这 个单位很小,一张报纸平摊在桌间上对 桌间的压强约为0.5帕,我们的物

14、理课 本放在水平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约为 50帕,一个成年人站立在水平地面上对 地面的压强约为1.5X04帕,混凝土能承 受的最大压强为5X107帕,超过这个压 强,混凝土路面就会被压坏,因此一个 物体能承受的最大压强是有f限度 的,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压坏。”9.学生倾听。9.培养学 生的倾听 记忆能 力。学习检测(2分钟)老师:“现在你能解释北极熊为什么站 着不能通过冰面,而平躺着向前爬就能 顺利通过冰面吗?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前后呼 应,检查 学生的学 习效果。(4)小结1.教师播放影片来回顾这一堂课的内 容。(影片剪辑于教参配备的光盘资源)1.学生放松心情,静 静的观看影片。1.轻松回

15、 顾知识, 加深印 象。(3分钟)2.对上课表现突出,尤其是对举了手 回答问题的基础中下的同学提出特别的 表扬,并每人发一颗糖02.学生领奖。2.激发兴 趣,关注 后进生的 发展,激 发后进生 的学习意 识。作业布置1 .三国演义中力大无比的张飞用 手握/、破一个鸡蛋,你呢?回家试试看。 并解释为什么用手很难握破一个鸡蛋, 而在碗边轻轻一碰鸡蛋就破了 ?2 .歇后语:“马尾提豆腐一提不起 来。”为什么?3 .预习压强的计算及怎样增大、减小 压强。巩固所 学内容, 学会知识 的运用, 从物理走 向生活。培养学 生预习的 习惯。板书设计一、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1 .当物体放在水平向上时,对水

16、平向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即F = G2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有关。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大。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大。二、压强:描述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1 .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2 .公式:FF力F压强一 K p -受力面积S3 .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 Pa1Pa=1N/nm提出问题1做出猜想1设计进行 实验1分析得出 结论1交流评估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我 设计了如下对学生的评价方案。对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f的奖励。另外,在上课过程中,我还特别关注基础中

17、下的学生,只要发现他们举手, 或虽没举手,但却看出他们想回答问题,At会先叫他们回答,回答正确表 扬,回答不正确,也肯定他们的进步,对他们提出豉励:老师相缶你下次一定行,加油!”教学反思反思这节课,我花费了较多的精力去准备,从备课、课件的制作、自制教具(自己示范自制了一个压力小桌和盛细沙的盒子, 布置学生每人自制了一套, 然后再精选了十二套)、到学生评价方案的制定,确实花费了很多时间。所以 这节课总体是较成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成功一:建立了学生评价方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自主的参 与了课堂,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成功二:注重了科学探究,提倡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生自己参与了整个探

18、究过程,并进行了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展示了不同的探究方案, 比如,有的小组选择了橡皮泥、细纯、宽布带、钩码;而有的小组选择了压力 小桌、钩码、细沙等等。评估时学生说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看法。学生是学 习的主人,在探究过程中,尽显无疑。而且在探究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在互相 交流互相合作的过程中,学到了科学的探究方法。成功三: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比如,引入时,根据现实生活实例北极 熊提出物理问题;进行猜想时,请学生根据提供的生活体验或结合其他的生活 经验事实进行有依据的猜想;布置作业时,又从物理走向了生活。成功四:注重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了学科本位观念。整节课学生是主 人,老师只是引导者,而且,在整节课中,老师关注了学困生的发展。成功五:利用了生活中常见的废品,发动学生自制了实验器材,即解决了 器材短缺问题,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