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文化产业管理课程开出单位:文化传播学院课程的类型与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总学分:3 3总学时:5454理论授课学时:4848实验实训学时:6 6参考教材:1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011 版.22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014 版.先修课程:无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由出勤、作业 1 1、作业 2 2 三部分组成,占总成绩的 30%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 70%70%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传播类型、传播者、传播

2、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等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媒介素养,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常见的文化传播现象以及运用一般传播理论指导具体的文化传播实践的能力。三、教学内容序号章讲授实验(训)合计1 1A 章传播3 30 03 32 2第二章信息、符号与讯息3 30 03 33 3第三章传播类型3 30 03 34 4第四章传播过程3 30 03 35 5第五章传播者6 60 06 66 6第六章传播内容9 90 09 97 7第七章传播媒介6 60 06 68 8第八章受众6 60 06 69 9第九章传

3、播效果3 33 36 61010第十章传播学的历史、方法6 63 39 9合计48486 65454第一章:传播学时数:3 31 1 .本章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当了解传播的基本界定及其历史。2 2 .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及分类标准。理解: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及其规律。掌握:传播的含义、类型;人类传播演进的进程及规律。3 3.本章教学重点: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人类传播演进的六大进程、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4 4 .本章教学难点:什么是传播、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5 5 .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 6 .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一)传播的含义(二)传

4、播的类型第二节人类传播的演进(一)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二)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第二章:信息、符号与讯息学时数:3 31 1 .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的材料(即信息)及载体(即符号)。2 2 .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符号的类型。掌握:信息的定义、特征及实质;符号的定义、特征及实质;3 3 .本章教学重点: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特征与功能;符号的定义及其实质;符号的特征;符号的类型。4 4 .本章教学难点:信息的定义;符号的定义及其实质。5 5 .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 6 .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信息(一)信息的定义及其实质(二)信息的特征与功能(三)信息社会第二节符号

5、(一)符号的定义及其实质(二)符号的特征(三)符号的类型(四)讯息第三章:传播类型学时数:3 31 1 .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掌握每种传播类型的基本特点。2 2 .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内向传播的形式;人际传播的特点;人际传播的实质与特点;组织传播的形式、方向;大众传播的正功能;理解:内向传播的实质;大众传播的特征;自我表露;约哈里之窗;麻醉精神说;掌握:人际传播的社会理论;群体动力论;拟态环境;刻板印象;3 3 .本章教学重点:内向传播的实质;人际传播的实质与特点;人际传播的社会理论;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实质与功能。4 4 .本章教学难点

6、:人际传播的社会理论;拟态环境;刻板印象。5 5 .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 6 .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内向传播(一)内向传播的实质(二)内向传播的形式第二节人际传播(一)人际传播的实质与特点(二)人际传播的社会理论第三节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一)群体传播(二)组织传播第四节大众传播(一)大众传播的实质(二)大众传播的功能第四章:传播过程学时数:3 31 1 .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过程及模式。2 2 .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传播过程及其特征;理解: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系统传播过程模式。3 3 .本章教学重点:传播过程及其特征;线性传播过程模式;

7、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系统传播过程模式。4 4 .本章教学难点: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系统传播过程模式。5 5 .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 6 .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过程(一)传播过程及其特征(二)传播模式第二节线性传播过程(一)线性传播过程模式(二)线性传播过程模式的缺陷第三节控制论传播过程(一)控制论关照下的传播过程(二)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第四节系统传播过程(一)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认知(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三)大众传播系统过程第五章:传播者学时数:6 61 1 .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制度,了解四种传播体制及其理论局限;掌握把关人与把关的概念

8、,掌握影响把关人的因素;了解媒介专业主义的内涵和基本原则。2 2.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传播制度;媒介专业主义的内涵和基本原则。理解:影响把关人的因素;掌握:把关人与把关的概念;3 3.本章教学重点:四种传播体制;把关人;传播者的把关过程;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4 4.本章教学难点:四种传播体制;5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 6.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者的制度环境(一)社会制度与四种传播体制(二)传播体制的新认识第二节传播者与把关(一)把关人与把关(二)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第三节媒介专业主义(一)媒介专业主义的内涵(二)反思媒介专业主义第六章:传播内容学时数:9 91 1 .本

9、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众传播的基本内容,理解大众文化,掌握大众传播内容研究的基本方法。2 2.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大众传播的基本内容;理解:大众文化;掌握:大众传播内容研究的基本方法。3 3.本章教学重点: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征;西方大众传播内容;易读性测量及其应用、批评;内容分析的流程、作用;文本分析的流程、作用;大众文化。4 4.本章教学难点:内容分析的流程;文本分析的流程。5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 6.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大众传播内容(一)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征(二)西方大众传播内容第二节大众传播内容研究(一)易读性测量(二)内容分析(三)文本分析第三节大众

10、文化第七章:传播媒介学时数:6 61 1 .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定义、意义和原则,了解公共媒体和商业媒体、大型跨国媒介集团;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本体特征。2 2 .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定义、意义和原则;大型跨国媒介集团;理解:公共媒体和商业媒体;大众传播媒介的本体特征。3 3 .本章教学重点:传播媒介的实质;认识传播媒介的八个原则;认识传播媒介的四个角度;报纸的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广播传播的特点及传播手段;电视的传播特点及传播手段;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及传播手段;媒介的选择;英尼斯的传播的偏向理论;麦克卢汉的媒介诸论;公共媒体与商业媒体;大型跨国

11、媒介集团。4 4 .本章教学难点:传播媒介的实质;认识传播媒介的八个原则;认识传播媒介的四个角度;媒介的选择;英尼斯的传播的偏向理论;麦克卢汉的媒介诸论。5 5 .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 6 .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媒介(一)界定传播媒介(二)认识传播媒介的意义(三)认识传播媒介的原则第二节传播媒介的本体特征(一)报纸(二)广播(三)电视(四)互联网(五)媒介的选择第三节技术与媒介第四节媒介机构与媒介产业(一)公共媒体与商业媒体(二)大型跨国媒介集团第八章:受众学时数:6 61 1 .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受众与受众的分类及其特征、受众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受众权利等基

12、本理论;理解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社会参与论;掌握影响受众选择行为的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2 2 .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受众与受众的分类及其特征、受众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受众权利等基本理论;理解: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社会参与论;掌握:影响受众选择行为的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3 3 .本章教学重点:受众与受众的分类及其特征、受众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受众权利等基本理论;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社会参与论;影响受众选择行为的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4 4 .本章教学难点: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社会

13、参与论;影响受众选择行为的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5 5 .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 6 .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受众1 1 . .受众的界定和类型2 2 . .受众的特征3 3 . .受众的变迁第二节受众主体4 4 . .受众行为的动机和目的5 5 .传受关系6 6 . .受众的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7 7 . .受众权利第三节受众研究1 1 . .国内外受众价值的认识2 2 . .受众理论第九章:传播效果学时数:6 61 1 .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效果的早期认识和现当代认识;理解传播效果研究的未来走向,了解传播效果的普遍取向,理解和掌握传播效果的基本理论。2 2 .

14、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传播效果的早期认识和现当代认识;理解:传播效果的内涵;理解传播效果研究的未来走向,传播效果的基本理论。掌握:传播效果的基本理论。3 3 .本章教学重点:传播效果的内涵;传播效果的早期认识和现当代认识;传播效果研究的未来走向,传播效果的基本理论。4 4.本章教学难点:传播效果的基本理论5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序号实验(训)项目名称实验(训)学时实验(训)类型实验分组每组人数1 1传播效果调研3 3综合类6-76-7 人6 6 .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效果的内涵第二节传播效果的认识历程(一)传播效果的早期认识(二)传播效果的现当代认识第三节传播效果的理论(一)个

15、人效果(二)群体效果(三)社会效果(四)文化效果第四节传播效果的未来去向第十章:传播学的历史与方法学时数:9 91 1 .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基本情况,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掌握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 2 .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基本情况;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掌握: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3 3 .本章教学重点: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基本情况;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4 4.本章教学难点: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5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序号实验(训)项目名

16、称实验(训)学时实验(训)类型实验分组每组人数1 1传播综合调研3 3综合类6-76-7 人6 6 .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学研究(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第二节传播学的发展(一)国外传播学研究的发展(二)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发展第三节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第四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二)传播学研究方法四、教学参考资料11威尔伯施拉姆等.传播学概论M.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010.22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006,33美E-ME-M 啰杰斯. .传播学史一一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2012.五、课外自主学习要求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