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29]第三板块专题七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练案[29]第三板块专题七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练案[29]第三板块专题七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练案[29]第三板块专题七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练案29第三板块专题七古代诗歌阅读学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一、专项练习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第1题。渭上秋夕闲望潘 阆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树不鸣蝉。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贤。【注】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1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6分)答: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雨、鸣蝉三种意象。(2分)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树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

2、着一轮西沉的残阳,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诗人借助不同的景物,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4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第2题。蝶恋花欧阳修腊雪初销梅蕊绽。梅雪相和,喜鹊穿花转。睡起夕阳迷醉眼。新愁长向东风乱。瘦觉玉肌罗带缓。红杏梢头,二月春犹浅。望极不来芳信断。音书纵有争如见。2本词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6分)答:景色:冬雪有了融化的迹象,而梅花开始绽放。梅花和白雪互相映衬,喜鹊绕着花朵飞来飞去。这首词抓住了梅、雪、喜鹊这三个意象,描绘了一幅色彩洁净而又美丽的冬末春初景象。作用: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下文主人公睡醒之后的愁绪。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3题。

3、乙亥岁除渔梁村黄公度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注】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是农历乙亥年。这年十月,秦桧死了,在舆论压力下,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作者也奉诏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这首诗。3这首诗颈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6分)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云容山意商量雪”描绘出乌云堆积山头,酝酿着一场大雪(雪意正浓、晚来天欲雪)的景象,“柳眼桃腮领略春”形象地描绘出桃红柳绿、春回大地的景象。(学生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或“眼前的彤云密布与想象中春回大地的美景互相映衬”并合理

4、分析也可)彤云密布衬托出诗人飘泊羁旅的艰辛和前路难测的忧虑;“柳眼桃腮”则用旖旎春光象征诗人对未来的希望,表达了诗人长期贬谪之后被重新起用的喜悦心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4题。题李世南画扇蔡 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注】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瓮:这里指水瓮。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4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这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6分)答:一条小溪从两山之间蜿蜒而出,树林里落叶飘飘,一个人抱着瓮走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

5、寺庙的一角。_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第5题。卖花声雨花台朱彝尊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阑。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注】雨花台:即今南京雨花台。词中的白门湾、小长干、大长干均在南京。朱彝尊(16291709):清初词人。5这首词主要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6分)答:词人选取衰柳、潮水、歌板、酒旗、鱼竿、秋草、燕子、斜阳等(不能少于4个)意象,营造出衰败、冷清的氛围。【解析】本词是作者在游览雨花台时所写,是一首吊古伤今之作。第一句便以“衰”字开头,立刻进入了一种衰败、空

6、寂、凄凉的氛围中。后又写了“大长干”“小长干”两条原本歌舞升平、繁华尽显的街巷,也在战争的铁蹄下变得“歌板酒旗”零落满地,满目疮痍。下阕“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一句,写了曾为六朝都城的南京,原本应该奢侈繁华、夜夜笙箫,而如今却寸草不生,雨花台也是空空如也,衬托出战争带来的严重破坏。最后一句写燕子不知道人世的变迁,不懂人类的寂寞悲伤,仍旧在夕阳下飞来飞去,与作者连绵的思绪形成对比,更加反衬出作者内心深深的哀伤与无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6题。歌元丰五首(其五)王安石豚栅鸡埘晻霭间,暮林摇落献南山。丰年处处人家好,随意飘然得往还。【注】元丰初,神宗没有因王安石辞去相位而废止新法,王安石退居江宁

7、多时,却仍关注着朝廷对施行新法的态度,于元丰二年写下一组歌元丰诗。埘: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南山:钟山南面。6“暮林摇落献南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它和陶渊明的诗句“悠然见南山”在意境上不同,试作简要分析。(6分)答:描绘了一幅清秋暮色山林图:晚暮深秋,木叶凋尽,南山兀立,清晰呈现。王诗重在客观描述眼前之景,描绘了宁静开阔的意境,表达的是愉悦的心情;而陶诗则描绘了悠然而高远的意境,表达的是脱离官场羁绊后的闲逸、悠然自在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暮林摇落献南山”一句描写的景象,主要通过其中的关键词暮林、摇落及南山体现。把这些关键要素综合起来可知,此句描绘了清秋暮色山林图。而

8、“悠然见南山”,则需要从当时陶渊明的心境入手,他刚刚脱离官场,感觉非常轻松,所以该句主要描绘的意境则是高远而悠然的。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7题。钓屿(明)郭汝霖天畔一舟横,长风万里行。黄鼙浮浪远,钓屿芜波明。蜃气山将结,涛声笛共清。倚樯时浩啸,奇览慰生平。【注】嘉靖四十年(1561 年)闰五月,册封正使郭汝霖一行乘坐“封舟”向琉球王国进发,航行到钓鱼岛海域即兴而作此诗。7简要概括诗人形象,并结合全诗分析。(6分)答: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2分)他乘坐封舟破万里浪,努力完成朝廷交给他的政治使命;(2分)他面对祖国壮美山河,兴奋喜悦,倚靠桅杆浩歌长啸,体现出爱国

9、者豪迈的诗情。(2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8题。九日水阁韩 琦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注】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8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答: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首联两句写诗人对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

10、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现了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二、综合练习(2020衡水重点中学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赠蜀府将温庭筠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注】公元829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府将抗击南诏有功。9下列对这首诗的

11、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B)A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B诗中使用“汉节”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C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D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的处境。【解析】“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错,不是“诗人”而应是“蜀府将”。10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6分)答:吴钩,泛指利剑,二者都是比喻从军立

12、功之志。辛弃疾借“吴钩”表达自己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而温庭筠表达的是对蜀府将虽战功赫赫但却不得封赏滞居下位的不公境遇的感慨和同情。(2017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1本诗尾联用了

13、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BD)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解析】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B“也不敢自居第一”的原因不是“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实乃小心谨慎下的行为。D结合诗歌内容和注释可知,苏轼用“第一人”这个

14、典故是告诫子由要小心谨慎,平安归来,不是“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1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答: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3分)苏轼兄弟情义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3分)_【解析】这首诗作于哲宗元佑四年(1089),其时,苏轼54岁,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苏辙迁翰林学士兼吏部尚书,在汴京。是年八月,苏辙奉命出使辽国,庆贺辽主生辰。首联点题。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乐观旷达的性格跃然纸上。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出使边塞,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