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机会识别研究述评整合的视角_第1页
创业机会识别研究述评整合的视角_第2页
创业机会识别研究述评整合的视角_第3页
创业机会识别研究述评整合的视角_第4页
创业机会识别研究述评整合的视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创业机会识别研究述评:整合的视角 陈燕妮 王重鸣(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00)摘 要:创业机会研究迄今为止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很多研究忽略创业机会产生的本源问题和机会识别过程中创业者与创业机会之间的交互过程,这束缚了创业研究一些研究方向的发展。本文回顾了创业机会研究的近期进展,阐述创业机会定义的演化过程及不足;梳理创业机会识别存在的不同观点,分析这些观点不同的原因,描述这些观点对创业者机会识别的影响因素;从认识论的信息加工视角整合机会识别的不同观点,认为创业者识别创业机会的过程是发现(模式识别)与创造(启发式思维)的动态组合过程;最后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关键词:创业机会;机会

2、识别;信息加工视角A Literature Review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Research:Toward an IntegrationChen Yan-ni, Wang Zhong-ming(School of Manage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00)Abstract: There are plentiful researches about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however, many of them have ignored

3、 the origin of the opportunities 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opportunity and entrepreneur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cognition. The ignorance wills constraint the potential development of some researches. The paper reviews the recent researches about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elaborates the evoluti

4、on of the definition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and its deficiencies; summarizes the different viewpoints of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analyzes the different foundations and describes their impacts to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integrates different view points from the epistemology views with the v

5、iew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the process of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is the dynamic combination of discovery (algorithm) and creation (heuristic);at last it concludes and suggest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Keywords: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erspect

6、ive1 引 言 以创业机会为核心的创业理论近年来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创业机会识别作为创业过程的关键起始阶段,是创业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1。然而很少研究把机会识别当作一个过程,忽略创业机会是如何产生的问题:机会是客观存在被创业者发现的,还是创业者创造出来的?理解创业机会产生的本源问题有助于研究者正确理解创业机会的本质,避免片面理解而限制研究往其它方向发展的可能性。此外,研究创业者能识别创业机会的过程也有助于帮助创业者提高机会识别的能力。本文回顾近几年创业机会识别相关的研究,探索创业机会是什么,创业机会如何被创业者识别及创业机会识别研究的不足等问题。Vaghely & Julen(2

7、010)认为目前创业机会的研究争执源于尚未有清晰的创业机会定义3,因此本文在回顾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创业机会定义的演化过程,指出创业机会的目前定义存在的不足。从相反本体论(Ontology)观点出发探索创业机会的识别过程:创业机会是客观存在于环境中由创业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识别、发现出来的,还是由创业者主观创造和构建出来?不同学者对这两种观点具有不同的阐释,本文梳理这些观点并分析之间不同的基理及它们对创业者识别创业机会的影响。虽然创业发现与创造观点基于相反的本体论,然而从认识论(Epistemology)的信息加工视角来看,则认为创业机会发现与创造观点并非对立,创业机会的识别过程是创业者发挥规则(

8、Algorithm)匹配与启发式(Heuristic)思维的动态组合的过程。信息加工视角为创业机会识别的不同观点提供整合框架并提供进一步研究方向,本文最后小结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2创业机会定义演化及不足Gartner, Carter & Hills (2003)根据创业机会的存在属性将机会识别过程分为机会发现(discovery)观点与机会创造(creation)观点12。这两种观点源于Schumpeter的创业机会创造学派和Kirzner的创业机会发现学派4。创造学派源于欧洲研究,认为创业机会基于创业者的感知、解释和对外界环境因素的理解而创生(Enact)的,创业机会是创新的含有新信

9、息的;发现学派在北美较流行,认为创业机会独立创业者存在于外界环境之中,等待被创业者发现。发现学派认为创业机会的形成是由于社会中的不同成员对资源的相对价值具有不同的看法从而形成将它们转化为另一种状态的可能4。 创业机会目前较为流行的定义为:新商品,新服务,新原材料和新组织方法可以引进并且以更高的生产成本卖出的一种场景1。Eckhardt & Shane(2003)在此定义基础上认为这种引进可通过新手段、新终端或新手段终端关系来产生5。Singh(2001)就该定义的盈利能力方面产生怀疑,他以新创网络企业的亏损经营为例,认为新创网络企业虽然被公认为创业机会的开发结果,但其并未实现盈利结果6

10、。对于这个问题,Shane & Venkatarman(2001)的回应是:在市场达到均衡之前创业者无法测量新网络企业的盈利能力,但在市场均衡之后,创业机会的盈利能力才能体现出来7。此外,其他学者也未停止对创业机会定义的探索:Singh(2001)定义创业机会为为市场提供创新新产品或服务,或在未饱和市场模仿可盈利产品/服务的可行的、追逐利润的潜在事业6;Short, Jr. Ketchen, Shook & Ireland (2010)在回顾68个创业机会研究基础上,认为创业机会与想法和梦想联系紧密,想法是创造力与学习的函数,只有仔细审查和开发之后才有可能成为机会,梦想是指与真

11、实机会的联系未明确的理想,创业机会是由创业者创造或发现的,经过长期的潜在盈利性分析的想法或梦想8;Rindova, Barry &Jr. Ketchen (2009)从解放(Emancipation)视角认为创业机会是指创业者个体或团队改变相关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的机会9;Webb, Tihanyi, Ireland & Sirmon (2009)从制度理论出发认为非正式经济下创业机会产生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灰色交界处,由执法者不利和创业者集体认同促进创业机会的产生10。对于创业机会的探索现在仍在继续,然而这些定义更多的是基于创业者创业成功之后事后回忆的,关于创业机会

12、的实证研究也较多基于回溯性案例或档案数据研究,创业者无法根据这些定义准确评估当前机会是否为创业机会。此外,创业机会定义忽略时间对创业机会的影响。时间对创业机会的重要性最早源于Schumpter的创造性破坏观点,他认为这个过程只有在新机会替代现有商业模型时才会发生。时间促进创业者积累经验、构建吸收能力、孵化直觉和过滤相关信息,事前机会只有经过时间与创业者互动的过程之后才有可能成为事后机会,因此创业机会应具有时间动态性特征,然而现在关于创业机会的定义中引入时间观念,这有待于以后进一步的研究。3.创业机会识别过程虽然很多创业机会研究有提到创业机会产生的本源问题,然而真正关注此问题的研究却很少。Gar

13、tner, Carter & Hills (2003)根据创业机会的存在属性将机会识别机制分为机会发现(discovery)观点与机会创造(creation)观点12。Sarasvathy, Dew, Velamuri & Venkataraman (2003)根据经济学理论中关于市场供应与需求信息的不确定性程度将创业机会识别分为三种方式:当供求双方信息明确时机会将被创业者确认(recognition);当供求双方信息只有一方存在,另一方需通过发现(discovery)来识别;当供求双方信息都不存在时只能创造(creation)机会11。然而创业机会不同于普通盈利机会,它是指对

14、结果未知的新手段-终端关系的发现,需要许多信息和行为用于理解和估计预期回报与风险,即使创业者耗费大量时间获取所需的信息后机会仍含有高水平的不确定性1,Sarasvathy et al.(2003)的 “机会确认”观点在创业情境下较不适用。3.1创业机会发现观点机会发现观点认为创业机会独立于创业者存在于外界环境之中,强调机会是客观存在的。既然机会是客观存在的,是否在特定条件下所有个体可识别相同的创业机会?对此问题,新古典经济学派均衡观点和奥地利经济学派非均衡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均衡观点假设创业机会与创业者的特质不相关,相同机会可被不同个体发现,创业者可采用信息搜索与处理技术来识别创业机会;非均衡

15、观点则认为拥有异质信息的创业个体将发现不同的创业机会,创业者并非通过搜索来发现机会,而是采用先前拥有的信息来发现特定机会 13。新古典经济学派均衡观点,认为机会的存在是客观的但创业者感知是主观的,任何人均可发现机会 2。个体能否识别机会取决于个体的个性差异如不确定性偏好、创业意向和搜索与识别创业机会的能力等2。创业者拥有的特殊特征如成就需要、风险规避、自我效能感、控制源和模糊忍耐度等因素影响创业者是否发现机会进而创业13。均衡观点认为创业机会为静态不变的,它聚焦创业者的个性差异而没有考虑情境和地区文化的影响,不能较好解释地区创业率高的现象。奥地利学派假设市场是由拥有不同信息的个体组成,信息的异

16、质性使人们能识别出他人不能感知的机会。个体的先前知识-市场的先前知识、如何服务市场的先前知识和对消费者问题的了解的知识影响创业机会识别,这些知识与创业者的教育、工作经验和个人经历有关,创业者的特定知识使他们比其他人更易于识别创业机会13。奥地利学派有效得回答了Shane & Vankataraman(2000)提出的为何是这部分人而不是其他人识别创业机会的问题,但并未强调机会的发现观点或创造观点2。基于非均衡学派的机会发现观点强调创业者的认知属性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创业者根据已有知识采用图式识别来发现创业机会3,或者具有优于他人的创业警觉(Entrepreneurial alertn

17、ess)使其更敏感地发现机会14。3.2创业机会创造过程基于奥地利学派非均衡观点的机会发现观点认为创业者拥有的不同信息影响创业机会的发现,而相反本体论的机会创造观点更强调机会识别过程中创业者的主观主义观点。主观主义认为尽管客观事实确实存在,然而创业者对环境的感知是主观的,受创业者的心智状态(mindset)和行动范围影响4。机会创造观点采用认知与发展心理学来解释机会创造过程,认为创业机会是基于创业者对外界环境的感知、阐释(Interpretation)和理解而创造的。机会创造观点研究创业者如何通过主观思维的组织方式来解释客观环境进而创造出创业机会。目前机会创造观点的有两种解释视角:创生观点认为

18、创业机会通过创业者释意经验的方式产生的 12;建构理论视角认为创业机会是社会建构的15。创生观点基于创生理论(Enactment Theory),认为创业机会是创业者根据先前行动对环境产生的理解,对现有事件、客观事物和情境进行思维加工而产生的。创生理论认为个体对环境的理解是通过个体间的社会交互产生的,受个体的行动范围和行动阐释的智力努力的影响16。创生理论并不否定个体所在客观环境的特征及其对个体的影响,但它认为个体所理解的环境由个体先前行为范围决定,具有个体的主观性。机会的创生观点认为机会来源于创业者日常“做事”的行为而非“看”的行为,是创业者随行为的回顾释意而创生的 12。创业机会的产生过程

19、是个体进行思维加工创造的过程,发现仅仅是创造过程中的一种结果,是进行中的创业行为集的一个标签而已。创生视角并不否定存在于创业者之外的客观事实,但更强调机会来源于客观事实与个体之间的持续交互,是创业者的行为塑造出来的4。社会建构观点采用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 theory)来研究创业者和创业机会之间的动态交互,理解创业者如何既是社会系统的创造者同时又被社会系统创造的过程提供了概念图式的结构化理论,为创业者(代理主体)与机会(结构)间的关系提供较为清晰的视角。创业者与创业机会沿着时间-空间的连续体共同演进,创业者阐释世界并影响这些阐释。创业机会是创业者通过阐释与影响的递归过程来创造

20、的。创业者进行创业过程的同时被创业过程所束缚和塑造,创业行为发生在创业者对机会来源的具体说明、解释和行动中;创业者既使能社会结构的同时又受它限制,而社会结构则是其先前行为活动而感知的结果,随着创业者的记忆回溯而推进;创业者与机会并非相互独立存在,机会并非先前存在而是受创业者概念开发之后才展现给创业者的,创业机会以创业者自定义的形式存在的;创业机会并非对单一社会和经济缺口的解释,而是不同经历的创业者对社会与经济系统的独特构造,具有不同的特性15。表1 创业机会识别不同观点梳理创业机会识别观点主要观点分类标准不同解释观点机会识别过程决定创业者识别创业机会的因素机会发现观点创业机会独立于创业者而存在

21、于外界环境之中,强调机会是被人们发现的机会发现的同质与异质性新古典经济学派均衡观点在特定条件下不同个体均可发现相同机会创业者的不确定性偏好;创业者意愿;创业者间搜索与识别创业机会能力奥地利学派的非均衡观点信息的异质性使个体发现他人不能感知的机会。个体的先前知识;认知属性(如图式);创业警觉机会创造观点创业机会是基于创业者对外界环境的感知、释意和理解而创造的理论视角的不同创生理论创业机会是创业者根据先前行动对环境产生的理解,对现有事件、客观事物和情境进行思维加工而产生的。创业者的行动范围;创业者对环境的阐释能力结构化理论创业机会是创业者通过阐释与影响的递归过程来创造的创业者的概念化;创业者的行为

22、3.3整合的视角:信息加工视角创业机会发现观点源于认知心理学,认为创业机会独立于创业者而存在,创业者特质、信息异质性和创业警觉影响创业机会的发现。创造观点则源于认知与社会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创业机会形成于创业者概念化的主观过程,是创生(enacted)和社会建构的,机会的发现只是机会创造过程的结果呈现。两种观点从本体论角度是相对立的,然而从认识论的信息加工视角来看创业机会是模式识别启发式思维两种信息处理方式的动态结合,创业机会的识别过程中发现观点与创造观点是互补的17。在模式识别过程中,信息以规范方式塑造创业者的现实表征;创业者从已获取信息中塑造尽可能逼近现实的模型;信息是明确的、可编码的和正式

23、的;连接不同来源的信息模式是形成创业机会的基础。在启发式思维过程中,创业者以释意方式处理信息;通过使用其所在环境的信息来构建现实;创业者采用通过对组织和信息网络的释意产生的外显信息与基于创业者重构产生的内隐信息来构建创业机会。模式识别启发式思维是信息处理方式连续体的两端,而机会发现与创造观点则各对应于这两种信息加工模式,机会识别过程是这两种信息加工方式的动态组合,创业者可同时是发现并建构创业机会,机会发现于现有或将来市场的供应与需求的完整或不完整信息的开发中,机会创造于没有先前信息存在的情况下,创业者采用试错或启发式模型,以解释方式塑造环境信息,结合基于经验的信息模式来建构创业机会。表2 机会

24、发现与机会创造观点的整合视角信息加工视角机会识别机制信息加工视角机会识别过程机会发现观点模式识别信息以规范方式塑造创业者的现实表征;创业者从已获取信息中塑造尽可能逼近现实的模型;信息是明确的、可编码的和正式的;连接不同来源的信息模式是形成创业机会的基础机会创造观点启发式思维创业者以释意方式处理信息;通过使用其所在环境的信息来构建现实;创业者采用通过对组织和信息网络的释意产生的外显信息与基于创业者重构产生的内隐信息来构建创业机会4.总结与展望4.1总结构思是理论的基础,作为创业理论独特构思域的创业机会1,正确理解它的产生过程创业理论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近些年来学术界对于创业机会研究概况,

25、分析创业机会定义的演化过程并指出创业机会定义存在的不足。梳理创业机会识别的发现与创造观点的不同研究观点:阐述基于机会发现是否存在异质性的新古典经济学派均衡观点和奥地利学派的非均衡观点对创业机会发现观点的贡献;总结基于创生理论的机会创生观点和基于结构化理论的机会社会建构观点对创业机会创造观点的不同解释。基于相反本体论的机会发现观点和识别观点从认识论的信息加工视角却并不是冲突的,它们是创业者模式识别和启发式思维的交互进行的过程,创业者机会识别的过程机会创造与机会发现相互进行的过程。正确认识创业机会识别过程中的不同观点,对于正确理解创业机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深入分析创业机会的产生来源和识别机制,为创

26、业机会的进一步实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4.2展望基于认识论的信息加工视角为创业机会识别的不同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解释框架,也为机会识别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多机会。Vaghely & Julen(2010)采用扎根理论进行深度访谈的研究发现创业者既可模式识别方式也可启发式方式来加工信息,机会识别的过程穿插着两种思维模式的切换17。然而不同类型的创业者信息加工模式和能力是有区别的,成功的创业者更能擅长在这两种思维模式之间切换19,专家型创业者的信息加工过程中的认知框架较初创者更清晰和聚焦20。研究成功创业者与普通创业者和专家创业者与初创者的在机会识别过程中的思维模式对比将是较为有趣的研究方向。B

27、arnet和Hansen(1996)在研究组织的竞争经验对组织稳健发展的影响时发现:组织近期竞争经验对组织稳健性影响是远期经验影响的15倍;相比于远期竞争经验,近期竞争经验促进组织学习和调整适应,经验越多,组织的稳健性越强21。虽然这是组织的研究,但也可适用于创业者,因为创业者的经验决定机会识别、评估和开发,创业者主导整个过程。然而关于创业者经验对创业机会识别的研究仅停留在创业经验的程度与属性,而忽略创业经验的时间维度,即经验的远近对创业的影响,因此研究创业者远期和近期创业经验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将是本文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参考文献 1 Busenitz, L W, WEST III, G P,

28、 Shepherd, D, Nelson, T, Chandler, G N, and Zacharakis, A.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in Emergence: Past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3, 29:285-308.2 Shane, S, and Venkatarman, S.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0

29、, 25: 217-226.3 Vaghely, I P, and Julien, P. Are opportunities recognized or constructed? An information perspective on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0, 25:73-86.4 Dutta, D K, and Crossan, M M. The Nature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Understandi

30、ng the Process Using the 4I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Framework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5, 29: 425-449.5 Eckhardt, J T, and Shane, S A. Opportunities and Entrepreneurship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3, 29: 333-349.6 Singh, R P. A Comment on Development the Field of Entrepreneurshi

31、p through the Study of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and Exploitation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1, 261: 10-12.7 Shane, S, and Venkatarman, S.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a Response to Zahra and Dess,Singh, and Erikson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1, 26: 13-16.8

32、Short, J C, Jr. Ketchen, D J, Shook, C L, and Ireland, R D. The Concept of ''Opportunity'' i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Past Accomplishments and Future Challenge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0, 36(1): 40-65. 9 Rindova, V, Barry, D, and Jr. Ketchen, D J. Entrepreneuring as emancipat

33、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9, 34: 477-491.10 Webb, J W, Tihanyi, L, Ireland, R D, and Sirmon, D G. You say illegal, I say legitimate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informal economy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9, 34: 492-510.11 Sarasvathy, S D, Dew, N, Velamuri, SR, and Venkataraman, S.

34、Three views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A. In Acs, Z J, Audretsch, D B (Eds.). Handbook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an Interdisciplinary Survey and Introduction C. Netherlands: Dordrecht, 2005: 141160.12 Gartner, W B, Carter, N M, and Hills, G E. The Language of Opportunity A. In Steyaert, C, a

35、nd Hjort D (Eds.). New Movements in Entrepreneurship. Cheltenham, UK and Northampton, 2003: 103-12413 Shane, S. Prior knowledge and the discove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0, 11: 448-469. 14 Tang, J, Kacmar, K M, and Busenitz, L. 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in the pursuit of new opportunities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In press.15 Sarason, Y, Dean, T, and Di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