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肿瘤病病机的辩证_第1页
中医对肿瘤病病机的辩证_第2页
中医对肿瘤病病机的辩证_第3页
中医对肿瘤病病机的辩证_第4页
中医对肿瘤病病机的辩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肿瘤的病机,就是研究在病因作用于人体后,引起肿瘤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机体内所发生一系列变化的机制。肿瘤的病因作用于机体,正气必然奋而抵抗,引起正邪相争,破坏了机体相对的阴阳平衡,使脏腑、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各种病理变化。尽管肿瘤的种类繁多,临床征象错综复杂,但从总体上来说,肿瘤的病机可归纳为:气滞血瘀,痰湿凝聚,热毒内蕴,正气虚弱四个方面。一、气滞血瘀:气滞 是指气机流通不畅而郁滞的病理状态。明代以前,多称之为“郁”。 金匮勾玄·六郁说:“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不得升,当降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医学正传·郁证说:“丹溪曰:气血冲和

2、,百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其证有六:曰气郁、 曰湿郁、 曰热郁、 曰痰郁、 曰血郁、 曰食郁。 ”明代以后,“郁”多指情志抑郁不舒。如医碥·眩晕说:“眩晕,因气郁者,则志气不舒。”华岫云说:“郁则气滞,其滞或在形躯,或在脏腑,必有不舒之现症。不知情志之郁,由于隐屈不伸, 故曰气之升降开合枢机不利。”( 临证指南医案·郁 )。现今对于“气滞”的定位,是泛指一切气机郁滞,运行不畅之证;而“气郁”,主要是指情志不舒引起的气机运行不畅 ,但也有将气滞与气郁通称的。引起郁滞的原因很多:由情志抑郁不舒,或因痰、湿、食积、瘀血等有形之邪阻碍气机,有因外邪侵犯抑遏气机,或因脏腑功能障

3、碍(如肝失疏泄,肺失宣肃,皆可引起气滞),亦有因气虚,运行无力而滞者。不同部位的气滞其病机与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如:肺癌患者,由于肺失肃降,上焦气机壅滞,症见胸闷咳喘;肝癌早期病人,由于肝失疏泄,肝经郁滞,出现胁肋胀闷;胃肠肿瘤患者,由于胃肠气滞,则见脘腹胀痛,时作时止,时重时轻,得矢气、嗳气则胀痛减轻。通观各种气滞,气郁滞而不通,是其共同的病机。因此, 闷、 胀、 痛是其最常见的共同临床表现。由于气推动着血、津液的运行与脏腑的生理活动,气滞不通则对津液、血、 脏腑功能活动都有不良的影响。如气滞不畅,会引起血行也不畅,形成血瘀;气行不畅可使津液运行也不畅,进一步会引起津液停聚,而形成痰、饮或水

4、肿;气行不畅还可使脏腑功能发生障碍。此外,因气有温煦作用,气滞不通, 郁久化火,而出现火热征象,一般称为气郁化火之证。血瘀 是指血液运行迟缓和不通畅的病理状态。血瘀的成因,主要有五个方面:气滞: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虚:血有形而静,血的流动全靠气的推动, 气虚则推动无力,故血行迟缓,形成血瘀。血寒:寒性凝滞,令血凝而不流,形成血瘀。血热:邪热入血煎熬血液,使血稠而难流,而成血瘀。外伤:扭挫损伤,局部因外伤造成气血流通受阻,而气滞血瘀。瘀血是血瘀的病理产物,瘀血形成后,可阻于脉络,成为血瘀的一种原因。血瘀的形成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如出血成瘀,治疗不彻底、吐衄不尽,或病后的

5、变化等。血瘀有全身的,也有局部的。局部血瘀可以发生在脏腑、形体、经络、九窍的任何部位。由于局部血瘀,血流慢而不畅,也阻碍了气的运行,形成气滞。气滞可加重血瘀,血瘀又可加重气滞,两者形成恶性循环,使气血不通,不通则痛。血瘀较重时,局部血液逐渐淤积,结而形成瘀血、肿块。这种肿块持续存在,位置固定不移,导致了肿瘤的发生。总之,血瘀的病机主要表现为:血瘀气滞,不通则痛;血瘀而形成瘀血积聚,发为肿块而成癌瘤。隋代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噎嗝说:“此由忧恚所致,忧恚则气结,气结则不宜疏,使噎。”元代滑寿难经本义谓:“积蓄也,言血脉不行,蓄积而成病也。”明代皇甫中明医指掌指出:“若人之气循环周流,脉络清

6、顺流通,焉有瘤之患也。”清代徐灵胎医学十二种说:“噎膈之症,必有瘀也。”清·邹岳外科真诠指出:“)乃肝 (石疽经郁结,气血凝而成。”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强调:“肚腹结块, 必有形之血。”以上古代文献记载说明: 气滞血瘀是形成癌肿的重要病理机制。瘀血学说的研究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重视,专家们大多通过活血化瘀治法或方药的研究,以阐明癌症的瘀血病机。江西中医学院的一项实验研究表明:癌症组病人的血栓长度、血栓湿度、血栓干重、血小板粘附率明显高于健康人,说明体内血栓可能与癌症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上海医科大学等报道用荧光探针标记红细胞膜脂区测量荧光偏振度的方法,测定细胞膜流动性和膜微粘度,发现血

7、瘀型恶性肿瘤患者的荧光偏振度和膜微粘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红细胞膜的流动性低下,可能参与恶性肿瘤血瘀形成,这为活血化瘀法治疗恶性肿瘤提供了客观依据。二、痰湿凝聚:痰湿是指机体失其正常运化而停积于体内的病理产物。由于它随体质、疾病性质而有热化、寒化之异,形态上有粘稠之分。脏腑功能运行正常,水谷之精微化成津液。但由于外感六淫、或饮食伤、劳逸伤、七情伤诸因素的影响,使肺、脾、肾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津液不能得到正常的布散,停滞而成痰饮水湿。它的成因主要有:脾为湿土之脏:“脾气散精”,职司运化水湿。如果脾土虚弱,清者难以上升,浊者难以下降,留于中焦,停滞膈间,内积为饮,凝聚为痰。朱丹溪

8、说:“脾气者,人身健运之阳气,如天之有日也,阴凝四塞者,日失其所理脾,则如烈日当空,痰浊阴凝自散”。张景岳说:“果使脾强胃健,如少壮者充,则水谷随食随化,皆成气血,焉得留而为痰。惟其不能尽化,十留一二,则一二为痰,十留三四,则三四为痰”。汪昂说:“如湿滞太过者,脾之实也;土衰不能制水者,脾之虚也”。 所以, 中医学中把脾作为痰饮水湿产生之源。肺主一身之气,通调水道:在正常的情况下,肺之宣发与肃降功能,将脾胃消化吸收后之水谷精微,通过肺脏本身的输布和“三焦”的气化作用,使津液能遍布全身,濡养机体,并将一部分无用之水通过膀胱排除体外。如肺失于宣肃,治节无权,津液不能输布,内聚而成水湿痰饮。若肺脏有

9、热,还可以炼液成痰。虞抟在医学正传中说:“肺气郁则生热,热盛则生痰。”此外,还可以因脾肾阳虚而“水泛为痰”,“上渍于肺”。故常有“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的说法。肾主调节水液而司开阖:开阖不利,水湿停积,聚而为痰。命门火衰,不能温运脾阳,即所谓“火不生土”,造成津液不能运化,积聚水湿,流遍肢体,酿成痰浊。张景岳在景岳全书·痰饮中指出:“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源,水泛为痰也。在脾胃,以饮食不化,土不制水也。 ”肝主疏泄: 肝的疏泄功能有保持全身气机畅通的作用,津液是靠气的推动而运行全身。肝气条达,则气行津也行;肝失疏泄,则气滞津停而成痰饮。故朱丹溪在丹溪心

10、法中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赵献可在 医贯 中谓: “七情内伤,郁而生痰”,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也提出:“惊恐忧思, 痰乃生焉。 ”以上论述都说明了肝气失于疏泄, 气机流行不畅郁聚生痰。三焦具有通利水道的作用: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如果三焦 气化失常,或者气机闭塞,水液则无法正常运化,停留而成水湿痰饮。圣济总录曰:“若三焦气塞,脉道壅滞,则水饮停聚不能宣通,聚而成痰饮,为病多端。” 水湿痰饮依其性质、 体内不同部位的受侵以及成因可分为:寒湿、 湿热、痰、饮、水肿等五种类型。所以,湿浊郁积肌体日久,便成湿毒,湿毒积于肠

11、间,可致“湿毒便血”;郁于肌肤,易生疮痛。 灵枢·水胀篇指出:“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这里所说的“湿毒”、“湿聚”的秽恶之物蕴积于体内,日积月累,影响气血的运动,气血阻滞,气机不畅,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更助长湿邪凝聚,二者互为因果,引起机体的病理变化。因此,湿聚、湿毒反复发作也是肿瘤的诱发因素之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不少祛痰散结和祛湿利水药都具有抗肿瘤作用。如茯苓,茯苓多糖的衍生物新茯苓多糖经羧甲基化后合成的羧甲基茯苓多糖,经动物实验和临床证实有抗癌的作用;薏苡仁的醇提取物有抗癌作用,现已提炼为成药正式用于临床。再如: 掌叶半夏的烯醇或水浸出液、鲜南星的水提取液、猪苓的多聚糖

12、经动物实验证实均有明显的抗癌作用。三、热毒内蕴:热毒内蕴是由外邪侵袭机体而来,实际包括了病毒感染,烟草、油烟的污染毒素,职业环境中的化学毒素,生活环境中的空气、水、土壤污染毒素,酒、饮食中的各种毒素等。或由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久积体内,经络、 脏腑气机阻碍,郁而生毒,热由毒所生。其机制有四:感受邪毒如性质属阳,则阳毒之邪侵入肌体,与人身之阳相加而成热毒,同时阳毒之邪其性燔灼,易耗阴液,而出现热毒炽盛。若感受阴毒之邪抑遏机体之阳气,开始出现阴盛则寒的病机,以后由于气有温煦作用,被郁体内,则可因其积聚而由温变热,病机也由阴盛转为阳盛,而成为热毒。邪毒入侵肌体后与病理产物瘀血、痰、湿等互结, 导致

13、营卫不和,经络脏腑气机失畅,郁久化热而成热毒。素体阴虚,或久病、重病伤阴或情志内伤,郁久化火,阴液耗损,虚火炽盛而生热毒。总之,我们认为:邪是毒依存的条件, 毒是致病之因,热是毒的致病之果。热又与毒互结,内蕴机体导致癌肿发生。古代文献阐述也很多,如宋代佚名藏本咽喉脉证通论论喉菌指出:“此证因食膏粱炙煿,厚味过多,热毒积于心脾二经,上蒸于喉,结成如菌。”明代赵献可医贯说:“论噎嗝,丹溪谓得之七情六淫,遂有火热炎上之化。”清代吴谦等医宗金鉴论述鼻渊时指出:“此证内因胆经之热,移于脑髓,外因风寒凝郁,火邪而成。”清代邹岳外科真论说:“耳痔、耳蕈、耳涎三证,具由肝经怒火,肾经相火,胃经积火,凝结而成。

14、”“牙疔、耳菌二症,具由阳明胃火所致”。以上论述的“火”都是指实火。清代高秉均疡科心得集说: 肾岩的形成是“若有郁虑忧思相火内灼阴精消涸,火邪郁结,遂遘痰于肝肾。”清代易方坞喉科肿瘤曰:“喉疳此由肾液久亏,相火炎上,销铄肺金,熏燎咽喉。”上述说明:如果热毒郁结较甚,肌体正气虚弱,不能透毒外出,以致热毒结滞难化,积聚不去,久而久之,发为癌肿。因此,热毒之邪是癌瘤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据很多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大剂量的清热解毒药和滋阴降火药,确有改善癌症病人的症状,控制肿瘤发展的临床效果。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清热解毒药中的白花蛇舌草,体外实验表明对急性淋巴细胞型、粒细胞型、单核细胞型以及慢性粒细胞型的白

15、血病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水煎液对小鼠子宫颈癌、小鼠肉瘤、肝癌实体型、艾氏腹水型癌均有抑制作用。又如:半枝莲对动物实验性肿瘤,如肉瘤、艾氏腹水癌、脑瘤均有抑制作用。四、正气虚弱:正气虚弱而引起癌瘤发病的机制是:由于人体的正气亏虚,病邪亢盛,机体抗邪无力,不能制止邪气的致癌作用,机体不断受到病理性的损害,癌肿就发生、发展。同时,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生理功能就失调、紊乱,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就因此而自生,造成了肿瘤发病的病理基础。外证医编指出:“正气虚则成岩。”妇人良方大全亦指出:“肝脾郁怒,气血亏损, 名曰乳岩”。 古代不少的医家对肿瘤的发病机制还有这样的一种观点:肿瘤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并以

16、脾肾虚损为主。因为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虚损则正气虚弱,易致邪侵。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了:“癥者,由寒温失节,致腑脏之气虚弱,而饮食不消,聚结在内。”明代张景岳说:“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清代林燧活人录汇编认为肺痿者,“多因脾土有亏,不能顾子,以来生我。肾气不足,子盗母气而为所窃,则元气为之不足,因而津精血液无所不亏,而有枯萎之象,其始必有金体自燥,绝寒水生化之源,继而肾气枯涸,受龙火潜越之祸,犹之既失雨露之润,反遭风火之炙,有不痿弱者乎。 ”清代陈梦雷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吴田宛指出:“噎嗝反胃,若脾胃虚伤,运化失职,不能腐熟五谷,变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

17、吐食难入胃,复而反出,此反胃所由成也。”总之,癌瘤的发病机制是由于正气虚弱,脏腑经络功能失调,客邪留滞而致气滞血瘀、痰凝湿聚,互相搏结,蕴结体内而发生。大量的研究结果和临床实践也证实:大多癌瘤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均较正常人低下,而通过中药扶正培本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抗癌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甚至可以使癌肿缩小,使病人康复。因此,采用扶正祛邪的治则是中医药治疗癌症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中医药治癌的特色所在。上面阐述的气滞血瘀、痰凝湿聚、热毒内蕴、正气虚弱是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四种最常见的病理机制,但是在临床实践中还要注意的是一方面癌症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癌症的肿块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因此我们在辨证论治时,不能单纯着眼于局部病灶,而是要从整体的全面的观点出发,扶正祛邪,以提高肿瘤治疗的有效率。另一方面患者存在个体差异,病机又错综复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