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金匮要略的动补结构(一)摘要:汉语动补式起源的时间,主要有“先秦说 ”、 “两汉说 ”和 “魏晋说 等,汉语史界尚难定论。本文通过对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的动补结构的研究分析,进一步论证动补结构这一重要的语法形式至少在汉代已出现并趋成熟。关键词:诚实;动补结构;汉代;金匮要略引言一、语料的选择东汉末年,张仲景完成了确立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此书问世后不久,就因战乱而散失。西晋王叔和经过广泛搜集,将原书伤寒部分编成伤寒论十卷,但未见杂病部分。北宋仁宗时的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发现了一部叫金匮玉函要略方的书,是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说:“此书王洙于馆阁蠹
2、简中得之,曰金匮玉函要略方。上卷论伤寒,中论杂病,下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今书以逐方次于症候之下,以便检用。所论伤寒,文多节略,故但取杂病以下,止服食禁忌二十五篇二百六十二方,而仍其旧名。”到了神宗熙宁年间,经林亿等人校订,最后题书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简称为 金匮要略或金匮(以下简称金)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云: “则此书叔和所编,本为三卷。洙钞存其后二卷,后又以方一卷散附于二十五篇内。盖已非叔和之旧。 ”但对于此书所载的医术及其药方疗效是持肯定态度的,“然自宋回生。 则亦岐黄之正传、和扁之嫡嗣矣。”又 “独此编仅仅散附诸方,尚未失其初旨、尤可宝也。”关于 金 的语言, 总目 说
3、: “汉代遗书,文句简奥,而古来无注,医家猝不易读。彬注成于康熙辛亥,注释尚为显明。 ”由此可见,金虽然经由王叔和集、林亿等校正,但仍保留了汉代语言风格原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我们对语料进行鉴别的负担。我们选择金作语法专题研究,除了上述鉴别时代的原因之外,还出于这样的考虑。中古是汉语变化较为显著的时期,金虽然是医家的医书, 它自然也不能不对中古的语言现实有所反映。另外, 对 金进行专题语法研究的著作和论文非常少见,因此本文的写作有一定的意义。金的版本较为复杂,目前最流行的本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标点本(以邓珍本仿宋刻本为底本进行整理),我们选择2006 年 4 月第 1版进行研究。文中例句后
4、括号里的数字为该句在此书中的页码。二、写作目的和写作方法动补结构的研究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点、热点和难点,研究角度分现代汉语的使用角度,汉语历史发展的动结式的萌芽、发展和成型过程的角度。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期望在对金的动补结构进行全面分类描写的基础上,揭示金动补结构的特点,至于要理清它在动补结构发展史上的地位、对动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动补结构不同类型的互相影响等问题,由于笔者所学有限,只能尽力而为、量力而 行了。本文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将动补结构分为动结式、动趋式、动程式、其它格式(包括数量补语、介词结构补语、名词补语)四大类,收集金中每一类的用例,然后作相关的描写。三、动补结构研究概述1 、动
5、补结构的构成和类别动补结构的出现是汉语语法的一大发展(其中也有一些动补结构已经凝固成词,具体时间郭锡良先生认为当在中古以后)1 ,现代汉语一般多从意义上进行界定。例如: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认为:“动补短语:由中心语和补语两个成分组成,补语附加在中心语的后头,其间是补充关系。有的补语之前有 得。”2胡裕树现代汉语: “后补词组:由两个部分组成,后一部分补充说明前一部分。”3他们一般还按照补语的语义类别将补语分为结果补语、程度补语、状态补语、趋向补语、数量补语、时间处所补语和可能补语等。42、动补结构历史与发展的研究概况王力先生最早把“动词结果补语”所构成的动补结构称之为“使成式 ”,日本一些汉
6、学家则称之为“使成复合动词”。蒋绍愚(1992)认为:“因为动补结构还可以分为几类,各类产生的时代并不相同。”5 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区别对待。对于“动程式 ”6 和 “动词介词结构”两类格式 形成的时间在先秦这一观点,语法学界的意见颇为一致。至于动结式和动趋式,特别是对于动结式,学者们的意见却非常不一致。下面我们把研究者们的意见进行简要概括,其中以动结式为主、同时兼及动趋式。( 1)秦及秦以前说周迟明(1958) : “使动式复式动词合用式是由词法上的关系发展而成的,大概起源于殷代, 分用式是由句法上的关系发展而成的,大概起于先秦。”余健萍(1957) 、杨建国(1959)等认为在先秦萌芽。
7、张显成(1994)利用简帛文献来论证“使成式产生于先秦并且在春秋战国之际已成熟了。”7 周、杨和潘允中(1980)还认为动趋式在先秦已经出现。( 2)汉代说王力先生明确指出:“使成式是一种仂语的结构方式。从形式上说,是外动词带着形容词(修好, 弄坏 ) ,或者是外动词带着内动词(打死, 救活) ;从意义上说,是把行为及其结果在一个动词性仂语中表示出来。这种行为能使受事者得到某种结果,所以叫做使成式。”在对汉代大量实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他进一步具体阐述了使成式的结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联系:“外动词带内动词的使成式,其施事者的行为的结果是使某事物有某种行为;外动词带形容词的使成式,是施事者的行为的结
8、果是使某事物有某种情况。”经过一番全面详实地考察之后,王力(1958)得出结论说“使成式产生于汉代,逐渐扩展于南北朝,普遍应用于唐代。”祝敏彻(1963) 、 柳士镇(1992)等也持相同的观点。王力还认为动趋式也形成于汉代。( 3)唐代说日本学者太田辰夫赞同王力先生所提出的使成式的条件和标准,所不同的是太田着眼于词的层面进行研究,他把行为及其结果同时表现的动词后面带自动词、动词后面带形容词的组合分别称为使成复合动词和结果复合动词,这显然不同于王力先生使成式的仂语观点。太田在进一步研究中还发现“在古代汉语中自动、他动词很多”, “类似使成复合动词的东西从很古就有”。这就为如何分辨使成复合动词造
9、成了一种困难。 于是他为动结式的形成提出了一条鉴别方法: “ 除此以外,还可以选择不论在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中都不是自他两用的动词,来检验一个词的复合方式。例如,检验关于“杀 ”和 “死 ”那样的词,它们意义上有类似之点,而自动和他动的区别是明确的。“杀 ”从古到今都是他动词, “死 ”从古到今都是自动词。”8他最后发现,到了唐代,用“杀 ”的地方换用“死 ”的例子相当多了,而且后面的那个动词已经凝固成自动词,由此证明使成复合动词至迟在唐代已经产生。这就是颇具科学和创新精神的 “V 死O”对“V 杀O”的替换。“它突破了传统研究中主要凭语感做判断的局限,而是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确立形式识别标志。”
10、9( 4)六朝说及其他日本志村良治(1984)认为:使成复合动词产生于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到唐末)。 在归纳动结式成立过程的基础上得出动结式出现于六朝。梅祖麟(1991)和蒋绍愚(1994)也持 “六朝说 ”。李平(1984)在对动补结构鉴定和产生年代问题进行认真考察后,他在发表的世说新语和百喻经中的动补结构一文中,“概括了动补结构起源和发展研究的三种代表性意见,指出了先秦、殷周说的缺陷和汉代说 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对太田辰夫、治村良治以杀 和 死 作为检验使成复合动词的形式标准和由此推导的结论提出了质疑 通过对世说新语和百喻经的全面考察,以大量确凿的语言事实论定动补结构在六朝肯定地产生了。李平
11、这一考察结论不同于志村良治的使成复合动词六朝说,他是国内第一位明确肯定动补结构产生于六朝的学者。” 10另外, 也有对太田辰夫的论证持不同意见的,宋绍年(1994)认为“死 ”在上古也有不少作他动词的用例,因此太田的标准并不可靠。杜纯梓则对梅祖麟关于动补结构产生于六朝的论点和论据发表了不同看法,提出: “动补结构不能与复合动词混而为一;带没带宾语不能作为鉴定动补结构的决定性条件;汉语发展史上没有出现过自动词化;具有因果联系的特殊兼语式不是出现于六朝,而是在先秦汉语中就存在。”等一系列观点,以此证明“六朝说 ”不可信。11下面就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把金中的动补结构分为动结式、动趋式、 动程式和其
12、他格式(包括数量补语、介词结构补语和名词补语)四大类,并对它们作相关的描写,以此证明动补结构这一重要的语法形式至少在汉代已出现并趋于成熟。一、动结式1.1 对动结式性质的认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想正确地认识和分析动结式,必须先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动结式的性质有明确的认识。从引言中黄伯荣、廖序东以及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中对动补结构的定义,我们发现现代汉语的动结结构是从意义上来界定的。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语法界对动补结构的研究逐层深入。它的特点,据黄增寿概括,大致有以下四种:( 1)动结式的及物性与它的组成成分的及物性没有规律性联系。( 2)动结式的配价与它的组成成分的配
13、价也没有规律性的联系。( 3)动结式的结构中心游移不定。( 4)语义指向的复杂性。由此断定动结结构离短语远而离词近。12完全用词的标准来衡量古代V1 JV2( JV2表示含动作结果的动词)的结构,我们必然得出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动结式的结论。所以我们赞同黄增寿“古代汉语 V 1 JV2( JV2 能带宾语)结构是词组式动结结构, 现代汉语中的动结式是词式动结结构”的观点, 并以此来分析金中的动结式。1. 金动结式的初步考察成果与分析金匮要略动补结构中的结果补语(记作JC) ,根据“ VJC所处句子 ”中宾语的有无及其前后位置,可分为:V JC, V JC O, V O JC。(为方便表述,文
14、中用了以下符号:C补语、O宾语、V动词、JC1.2.1V JC可分为肯定和否定两种格式,其中否定式有5 例,格式为 “V 不 JC”:( 1)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承,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3)( 2)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 目不得闭,卧起不安。( 13)( 3)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18)( 4)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78)( 5) 千金云:主卒忤鬼击飞尸,诸奄忽气绝无复觉,或已无脉,口噤拗不开,去齿下汤。( 90)另有肯定式18 例,其中 “V 令 JC”式 2 例:( 1) 上二味, 以绵缠, 捶令碎, 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
15、,当下。 ( 37)( 2) 上三味, 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 去渣, 内蜂蜜, 搅令和,煎如薄粥,温服一升。( 74)其余 16 例为:( 1)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痉冷。( 19)( 2)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21)( 3)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猝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21)( 4)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22)( 5)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 42)( 6)上三味,先将茯苓、
16、白术煎成,入戎盐,再煎,分温三服。( 51)( 7)上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煎取二升半,顿服尽。( 61)( 8) 上五味, 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 内芒硝, 再煎沸, 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72)( 9)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升,不差更作。( 78)( 10) 上六味, 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 令消尽, 分温三服。( 81)( 11)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 84)( 12 )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84)( 13)
17、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 86)( 14)猪脂如鸡子大,苦酒一升,煮沸,灌喉中。( 89)( 15)矾石半斤,以水一斗半,煮消,以渍脚,令没踝。( 89)( 16)救自缢死,旦至暮,虽已冷,必可治。( 90)这类补语动词(包括自动词和他动词,关于补语是形容词性的放在程度补语一节当中分析)紧接主要动词,后面不带宾语。1.2.2 V JC O此式与上式相反,主要动词后面除补语动词外,还有宾语。1)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 37)2)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合药令相得。( 74)3)狗屎一升,绞取汁以灌之。( 89)4)剔取左角发方寸,烧末,酒和,灌令入喉,立起。(
18、90)5)澄清汁,饮一升,即愈。( 93)6)水浸豆豉,绞取汁,服数升愈。( 93)1.2.3 V O JC1)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 9)2)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 10)3) 上五味, 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 11)4)上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 19)5)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 26)6)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34)7) 上三味, 捣筛, 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 去滓,( 45)8)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汗。( 57)9
19、)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药力。( 68)10)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药扬去沫。( 81)11)呕者,加半夏半升,洗。( 81)从例中我们可以看出,V O JC式实际上还包含另外一式, 如果用形式标记的话,就是V O1 JC1 O2 JC2, 即 ( 3) 所示。 除这种形式外,其他另外10 例按照补语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类:补语是形容词的,如( 1) (4);补语是量词的,如(7)(8)(9)(10)( 11) ;补语是自动词的,如(2) ( 5) ( 6) 。1.3金中的“得 ”“得 ”字的用法非常灵活,对带 “得 ”的述补结构产生时间以及“得 ”的来源也各有不同的看法
20、。正因为牵涉到的问题较多,本文把它拿出来单独讨论。1.3.1 关于 “V 得C”述补结构中“得 ”的来源及形成, 学术界大体有以下三种看法( 1 )杨建国(1959)认为:“如果对上述动补式谓语的宾语有所补叙时,即说明宾语因动词所使成的一种变化或状态时,我们探求的结构助词 得 就出现了。”即在他看来,结构助词“得 ”是直接由 “V 得O” 式中“获得 ”义的 “得 ”发展而来的。另外,祝敏彻(1960) 、岳俊发(1984)等认为状态补语结构的“得 ”是从表完成的“动词得”结构的 “得 ”虚化而来的, 可能补语的“得 ”是从表可能的“动词得 ”结构的 “得 ”虚化而来的。( 2)王力(1958
21、)则认为表完成的状态述补结构和表可能的能性述补结构来源相同,都是 “由原来的 获得意义转化为达成 , 由 达成的意义更进一步的虚化,而成为动词的词尾。”杨平 ( 1990) 、蒋绍愚(1994)和吴福祥(2000)都持这一观点。吴福祥说:“上面例子中的 V 得 ,如果后接谓词性成分,那么整个结构就变成了述补结构,同时,得 也就逐渐演变成用作补语标记的结构助词。我们认为述补结构 V 得C就是这样形成的。”( 3)赵长才(2002)认为“V 得C”的来源有二:一是源于“达到、达成”义 “得 ”的语法化,二是源于“致使 ”义 “得 ”的进一步语法化,即:“魏晋六朝时期,得 具有使、令义用法和功能,唐
22、代得 以 致使 义动词的身份进入到两个谓语性成分之间的句法位置,形成 V 得VP格式。之后。得 在该句法位置上进一步虚化成结构助词,原为连谓结构的V 得 VP也就演变为述补 V 得C。 ”1.3.2 关于 “V 得C”述补结构的产生年代潘允中 ( 1980) , 岳俊发 ( 1984) 认为南北朝时期就已产生,而王力 ( 1958) ,杨建国(1959) ,杨平(1990) ,蒋绍愚(1994)吴福祥(2000)则认为应该是在唐代。1.3.3 本文的观点我们认为王力他们的意见是成立的,即:一般所说的表完成的 “V 得 ”和表可能的 “V 得 ”来源相同,其中的 “得 ”来源于表 “获得 ”义的动词 “得 ”。至于产生年代,比较倾向杨平先生的观点:“先秦时 得 开始用于取义动词后,与前面的动词构成连动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语文】周口市四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试卷(含答案)
- 初一语法知识-英语介词辨析的易错题汇编附答案及答案
- 【语文】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附属小学二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试题(含答案)
- 银行支行消防安全制度
- 法律职业资格主观题真题答案解析2025年
- QC检验员基础知识考试试卷带答案
- 中医科病历书写规范测试题及答案
- 软件开发技术施工方案
- 武汉检查井施工方案
- 营销方案-商户
- 劳动课冰箱清洁课件
- 2025年公共基础知识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
- 建筑设计数字化协同工作方案
- 新入行员工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原生家庭探索课件
- 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上册-《学习项目二探索旋律结构的规律》-课堂教学设计
-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课件 (共50张)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中国企业供应链金融白皮书(2025)-清华五道口
- 医院常用消毒液的使用及配置方法
- 2022英威腾MH600交流伺服驱动说明书手册
- 分期支付欠薪协议书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