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治疗中风经验评述_第1页
名老中医治疗中风经验评述_第2页
名老中医治疗中风经验评述_第3页
名老中医治疗中风经验评述_第4页
名老中医治疗中风经验评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卒中” , 现代医学将之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其中 , 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有高血压性脑出血, 而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T IA 等。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因而致的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的一类疾病, 并被列为中医“ 四大证” 之首 , 故对于本病的防治历来被古今医家所重视, 而著名老一辈中医学者论治本病的临床经验和心得体会亦各得要妙。1 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较多, 病机复杂多变。任继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甚详且别有见地 , 以病因有三,一为情志失调( 怒、嘻为主) ; 二为饮食失常( 膏粱美食或食咸过多 ) ; 三为久患消渴之疾

2、( 痼疾 ) 。 病机有二 , 一是脑之气街为患, 气机受阻 , 引起气不顺为风, 风动生热, 热为火之渐, 久而不解 , 风热伤及脑髓大经、小络、 孙脉 ; 二是 “ 脑中血海”血脉、经脉、毛脉受损 , 造成血络、血道循环障碍, 轻则血凝成瘀、痰生、热结、毒生, 而损伤脑之神机, 重则脑气不能束邪, 内风统领热邪火毒 , 窜扰脑络血脉、毛脉之膜后, 而脉络之内受风热外鼓之力, 膜破、络裂,血脉不能束血, 其脑气不能固血, 其血必溢于外, 重责溢于 “ 琼室” 之内 , 脑髓精质体受损, 窍络阻塞 , 于病机形成上下失应, 阴阳不能互用而欲离, 精气神不能互生互化而欲离散。王永炎以中风急性期虽

3、为本虚标实, 然而侧重在标实( 瘀血、痰湿阻滞) 去辨治中风急证, 并结合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分类, 对其病机做进一步明确以适合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 缺血性中风主要由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痰热、 气虚、 阴虚 等因致病; 出血性中风为风火、痰浊、 邪热内闭心窍, 元气败脱导致而成。孔伯华谓本病之成是先有内因基础, 再有外因诱发。 即痼疾潜伏于脏腑( 肝动热生、气火相郁、积食化痰、瘀塞经络、气虚上浮等害伤空窍) , 再遇外邪触发而成病。汪履秋认为中风一病视的是 “ 瘀” 和 “ 痰” 。 “瘀” 即无论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液粘滞阻塞致病, 还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脉道出血致瘀, 二者均有 “ 瘀”的因素存在

4、; 而 “ 痰 ”是指本病虽有风、火、痰、瘀、气等因 , 但从其病机发展和病理转归可以看出, “ 痰” 是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病理因素 , 即 “ 无痰不中风” 。 可谓切中其病机要害。冉雪峰认为中风的发生定位应在“脑”, 应以 “风邪犯脑”立论。其指出 : “ 中风自当以脑为主 , 而各项诱因为辅, 其方剂治疗亦当以脑为主。”阐论别出 , 更与现代医学暗合。邵念方强调先兆期的重要, 认为中风先兆与中风病二者所处病理阶段不同。中风先兆是为内风时时扰动体内瘀血伏痰,走蹿脑脉经络, 以 “ 动 ” 为特征。 又特别指出瘀水互统是急性中风病的病机核心。瘀( 泛指血脉瘀阻) , 虽有风、火、痰、虚等诸多

5、致病因素 , 无不与瘀血形成相关。水( 痰浊、水饮) 是津液运行障碍所产生,其形成与血脉瘀阻有紧密联系。脑脉血瘀既成, 气机阻滞 , 则水津不行,水聚而成饮, 饮敛化为痰, 痰邪积聚髓窍, 并进而加重气血阻滞。邵氏认为急性中风病只要瘀血阻塞在进展, 水饮滞留也必然进展, 脑脉瘀血愈重, 水饮痰浊聚积就愈甚, 二者互为关联、互为影响。程门雪体会外风属表、实、寒, ( 真中 ) 不多见 , 证较轻 , 变化少。内风属里、虚、多热( 类中 ) 最常见 , 证较重 ,变幻多。二者又互相影响, 外风表邪可以入里,内 1 风里病可以及表。证为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 ;有寒热之不同, 错综复杂 , 非一言可赅

6、, 故临证要详辨表里虚实寒热。卢尚岭据 灵枢 *五乱 指出的 : “气乱于头 , 则为厥逆, 头重眩仆”, 提“气机升降逆乱是急性中风病病机的关键”这一新学术观点。其气机逆乱理论是指人体脏腑、经络、津液升降失调, 失调较重 , 则会形成痰、火、瘀、滞等病理产物。其痰、火、瘀、滞等均由气机升降逆乱 , 气血津液运行障碍所致。故气机升降逆乱是本, 痰火瘀滞为标。气机逆乱要在肝脾, 而中焦升降失常, 清气不升, 浊气不降 , 为中风病发病之根本。并认为中风之“风” 是气机逆乱的产物, 是中风病之表现特点 , 而不是中风病之病因。张学文认为本病之发是由年龄、摄生不当、老年性疾病等原因引起肝肾阴虚为基础

7、最终导致血瘀的病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且张氏认为瘀血症候始终贯穿于整个病变过程中。2 辨证论治关于本病的治疗傅祥昌强调临证要详辨风、痰、热、脱之候, 并分四型治疗: 风阳上扰清窍型、痰浊闭阻清窍型、热毒内闭清窍型、元气败脱型。并指出活血化瘀药不可过用, 因此类药物性多温燥,过用则有伤阴耗血动血之弊, 极易引起变证。应用目的是祛瘀血之标实,实不宜过剂。另傅氏认为中风病之肢痛( 丘脑性疼痛) 与紫暗舌二证的临床辨治意义重大。其特拟中风肢痛方( 川乌、 附子、 麻黄、 桂枝、黄芪、川芎、地龙、蜈松、天麻、威灵仙) , 收平肝潜阳、活血化瘀之效。 而对于紫暗舌一证, 傅氏提出 “中风病紫暗舌

8、从阳虚论治”观点 ,以阳气虚、气不运血是其根本病因, 自拟温通汤( 黄芪、防风、肉桂、桂枝、细辛、丹参) 。并建议临证要少佐活血化瘀药, 若阳气虚极可伍用附子。汪履秋分六法辨治, 一为开窍 , 汪氏认为芳香开窍之品应及早使用、反复使用、辨证选取, 且求药准、时佳、力强。二为通腑,遇中风中脏腑之闭证时应尽早使用, 其常选用三化汤, 疗效颇佳 , 而现代研究亦证明此方不但能排出积于肠内的代谢废物, 而且能降低颅内压。三为化痰, 汪氏强调此法应贯穿治疗始终, 中风后期遗有半身不遂、手足不利者, 与茯苓丸化痰通络, 语言蹇涩与解语丹。四为活血 , 强调要分清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

9、病 ( 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 用活血化瘀通络法, 出血性脑血管病( 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宜用化瘀止血法。并指出中风急性期用活血药并不会导致再次出血而加重病情。五为调气, 六为扶正。王永炎认为中风急症病人的急性期侧重标实( 瘀血、 痰湿为主 ) , 具有可通下指征,便干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为其三大特征。患者发病后即可有便干便秘 ( 常 3 5 天 , 甚至 10 天不大便) 。另外 , 掌握泻下的时机甚为重要。 对此有人提出早用, 其适应症也应补充, 不仅腑实可用, 腑气不顺不降也可以适当应用本法施治。但在临床中, 常有用通下一次后又在几天之内形成腑实。因而王氏认为大便得以通泻, 能否

10、作为腑气通畅的唯一佐证, 是应该商榷的。其从临床观察可知, 大便得以通下后, 其舌象变化有三: 一是黄苔或黄腻苔脱落, 代之以薄白苔而舌质转为淡,此为顺 ; 二是黄苔或黄腻苔持续不退, 此时应考虑为少阳枢机不利,气郁生热的因素存在,可改用大柴胡汤, 往往可使腑气通畅; 三是黄苔或黄腻苔迅速剥落而舌质转红绿, 此为逆 , 有复中之危险。近年来 , 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有半数以上为痰热腑实型, 其原因可能与地理环境、 气候因素和个体生活习惯有关。从病因上看, 急性病人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 重在痰瘀互阻。除中焦变滞, 升降失常之外, 还有肝失疏泄 , 气郁化火的一面, 故发病后多数病情皆从阳化, 而见

11、邪热风火充斥三焦 , 以入腑者多。予以化痰通腑治疗, 一可使腑气通畅,气血得以敷布 , 以通痹达络促进半身不遂等症的好转; 二可使阻于胃肠的痰热积滞得以清除, 浊邪不得上扰心神, 克服气血逆乱以防内闭; 三可急下存阴 , 以防阴劫于内, 阳脱于外 , 发生抽搐、戴阳等变证。故正确适时地应用化痰通腑法是抢救中风急症的重要措施。张琪自拟七法, 试之临床效佳。并于七法中拟有祛风二法, 自谓至金元以后, 外风说渐被忽视 , 而张氏本人于临床常以小续命汤、大秦艽汤等祛风剂而获效,故立此二法, 另外也是对外风学说正确对待, 说明祛风活络的治法仍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七法为: 化痰通腑、开窍豁痰、滋阴潜阳、清

12、热平痰熄风、养血通络、活血通络、固本培元、补气活血。孔伯华推朱丹溪火气痰郁之说, 其治疗前期多用芳香开窍, 清心通脑之法; 中期多用柔肝潜阳, 疏通经络之法; 痊愈恢复期始适度用滋阴、助气、活血、 补血之法。对于初起时之前期者, 开窍药鲜菖蒲根捣汁冲服, 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以及辛夷、麻黄佐生石膏之少量妙用 , 皆于前人之基础上更有发明创用, 收效更捷。任继学认为病在急性期的抢救性治疗极为重要, 应以通为主, 宜 “猛峻之药急去之”, 治以破血化瘀, 泻热醒神 , 豁痰开窍 , 为指导临床急救用药准绳。冉雪峰于一般治法之外创用镇静、兴奋二法治疗。镇静法用百合地黄汤、铁精散、银液丹、

13、金铂镇心丸、至宝丹、紫雪丹、碧血丹、黑锡丹、珍珠母九。兴奋法使用莨菪散、木鳖散、伏虎丹、蟾酥丸、天仙子丸、草根散、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乌头桂枝汤方。据其临床观察疗效颇佳。邵念方对于中风先兆, 以自拟愈风通络汤( 天麻、钩藤、胆南星、降香、水蛭、蜈蚣、大黄、白芍、制何首乌) 治疗。急性中风治以自拟之活血利水通脉饮( 泽兰、泽泻、茵陈蒿、水蛭、三七粉、葛根、石菖蒲、大黄、白术、枳实) ; 中风恢复期与自拟之中风康复饮 ( 黄芪、制何首乌、川芎、桃仁、鸡血藤、葛根、水蛭、土鳖虫、山楂 ) 而求益气养阴、活血通络。另外, 邵氏称本方对患者肢体、语言等功能障碍的恢复较快。卢尚岭以其调理气机之逆乱是治

14、疗急性中风病的根本大当, 并强调调气重在肝脾。提出四法用于临床, 皆以调气论治。一为通畅中焦, 自拟调气熄风饮( 生大黄、全瓜蒌、枳实、胆南星、土鳖虫) 、大黄瓜蒌汤( 前方去枳实) 等以通腑调气为主要功效的方剂; 二为调气化痰, 用加减温胆汤( 茯苓、半夏、陈皮、竹茹、远志、石菖蒲、郁金、蜈蚣、重用枳壳) 。收理气化痰, 消瘀通络之功 , 治中风病中经络; 三为平肝降逆, 用张锡纯之镇肝熄风汤加减用治 ; 四为调气行血, 方选血府逐瘀汤并加蜈蚣、水蛭、石菖蒲、郁金、远志辨证治疗。张学文将本病分三大阶段, 六大证候。三大阶段是指先兆期、急性发作期、恢复期 , 张氏强调此三大阶段都常重要早治前兆

15、期可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是谓未病先防, 急治急性发作期是逆流挽舟, 救疾厄于危亡, 调治恢复期, 既可帮助预后, 又可既病防变。六大证候为肝热血瘀( 与自拟醒脑通络汤) 、气虚血瘀( 与自拟通脉舒络液) , 痰瘀阻窍( 与自拟蒲金丹) 、瘀热腑实( 选大黄、枳实、丹参、川牛膝、桃仁等) 、颅脑水瘀( 自拟脑窍通口服液) 、肾虚血瘀 ( 与桃红四物汤加鹿角胶、鹿衔草、桑寄生等) 。孙连金将本病分三期四型辨治。三期为发病初期( 发病 1 3 天之内 ) ; 发病期 ( 发病在 14 天之内 ) ; 恢复期 ( 一般在 3 周之后 ) 。 四型为气血阻滞型( 牵正散加减 ) ; 痰血瘀阻型( 至宝

16、丹或安宫牛黄九并用羚羊角汤加减) ;正气虚脱型( 大剂量参附汤合生脉散加龙骨、牡蛎、 山萸肉 ) ; 气虚血瘀型 (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 。3 用药张琪在汤剂外常加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清心丸之类凉心开窍剂 , 采取每次 2 3 丸鼻饲 , 4h1次 , 大剂量连续用药( 如用于中风之热闭 ) 。 又如苏合香丸之类辛温芳香开窍剂, 2. 5g 重丸药 , 每次可服 3 4 丸 , 4h1 次 , 采取连续用药法, 至以神志清醒为止。关于黄芪的使用,张氏以用量为100g 为宜 , 并告诫若量大连用, 可致胸院痞满、口燥咽干 ,建议稍佐理气或生津之品, 如陈皮、 枳壳、 香橼、 麦门冬、 天花

17、粉、石斛等 , 是取其效而不伤正之意。汪履秋亦常使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牛黄清心丸( 属凉开 , 主用于痰火壅盛的阳闭, 其中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清热作用较强, 至宝丹长于醒脑开窍, 紫雪丹尚可熄风止痉) 、苏合香丸( 属于温化,适用于痰浊偏盛的阴闭) 等 ,是分清寒温, 变通取用之意。还用通关散( 猪牙皂、细辛) 搐鼻开窍 ,遇牙关紧闭者, 与冰片、天南星研末擦牙或用乌梅肉, 称可使闭开。王永炎自拟通腑化痰饮( 由伤寒论大承气汤化裁而来) : 全瓜蒌、胆南星、生大黄、芒硝、硝黄用量一般掌握10 15g 左右 , 以大便通泻 , 涤除痰热积滞为度, 不宜过量 , 等腑气通后, 再予清

18、化痰热活络之剂。如 : 瓜蒌、胆南星、丹参、赤芍、鸡血藤、威灵仙等。王氏强调只要符合大承气汤证, 即可选用本方加减治之。而且还要根据病情和体质合理用药。若素体壮实, 当以重剂 , 硝黄可用至10g 以上 , 若素体气阴不足者, 则用药宜轻或攻补兼施为宜, 如此用正与所论相合。孔伯华于治中风方剂中, 常加入生石膏伍麻黄同煎以求解肌表、清腑热、 生津液、宣湿邪。其指出 : “ 石膏一药 , 遇热证而放胆用之, 起死回生 , 功同金液, 能收意外之效,绝无愤事之虞, 若用之鲜少, 则难奏效 , 惟气血虚者在所当禁 ”。陆永昌亦特别强调中风先兆的治疗,治以镇肝潜阳之自拟中风先兆1 号方 ( 明天麻、钩

19、藤、赤芍、白芍、怀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牡蛎、全蝎、广地龙、制何首乌、红花、炒桃仁、石菖蒲、远志、大黄粉) , 是在镇肝熄风汤和天麻钩藤饮两方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来。对于气顺, 是谓二意 , 一是指三焦气机通调,二是指肝气条达。故治痰应随证选加枳壳、陈皮、乌药、香附、郁金之类药物。杨继荪在治疗风寒引起的周围性面瘫时选用白附子、全蝎、制僵蚕、蜈蚣、羌活、蝉蜕、防风、白兰、甘草。此外, 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一病, 认为其属 “火盛” 、 “阳亢”之热证 , 用药常选清热泻火之龙胆草、黄连、苦丁茶等及养阴凉血之玄参、麦门冬、生地黄、牡丹皮等 ; 熄风解痉之蜈蚣、全蝎、地龙、钩藤、生石决明、水牛角等。张学

20、文在用药上强调适度, 建议选用一些具有活血与止血之双向调节等药物, 如三七、水蛭等。于中风先兆期给予患者服用其自拟的小中风片 , 并采取辨证服用方法。如气虚者加黄芪泡水送服或肝热偏盛者以菊花泡水送服等。刘仕昌于中风后期治疗善用虫药, 意在借其峻猛之力,以搜剔血脉之瘀滞及风邪。刘氏认为虫类药物善于走窜, 通经达络之能远非植物所及。如地龙具有清热、舒筋活络及降血压的作用 , 适用合并有高血压者; 蜈蚣、全蝎均有通络止痛、熄风止痉的作用 ,强调用量用法要谨慎, 如全蝎一般3 6g, 蜈蚣用 2 条 , 且可配合一些祛风通络药物如葛根、木瓜、威灵山、桑枝等。卢尚岭常于方中使用麦门冬, 称其为补五脏气虚

21、之良药, 并可治疗各种心力衰竭,即使痰涎壅盛 , 舌苔厚腻 , 均宜重用之, 用量为 30 90g, 自称疗效较佳。从中可知 , 临证选药 , 贵乎详审脉证, 谨守病机 , 灵活使用 , 既不能束于常方常量, 又不能肆意妄投。4 诊断程门雪认为辨证尚需要仔细辨脉。按脉如浮紧、浮洪大的属于表邪 , 而用药有辛温、辛凉之不同; 细数、 弦数的属于肝火、内风 , 而有滋阴、清泄的别; 尤其是浮洪、浮大而按之空虚的, 或者尺部独不足的 , 每见戴阳、虚烦、假热之象等。王季儒认为虽然中风病之中经络者多系脑栓塞之类, 中脏腑多系脑溢血之属, 但亦常有中医认症与西医诊断不符的现象, 在尊重西医诊断的同时又不能被其束缚。如经西医诊断为脑栓塞, 可病人出现昏迷现象, 仍按中脏腑治疗。而经西医诊断为脑溢血, 但脑出血病灶小, 病人仅出现偏瘫、口眼歪斜、舌强言謇 , 若脉来弦滑者, 仍可按中经络治疗; 若其脉乍按弦大、细按中空 ,虽证属中经络, 亦应急以固。王氏所言甚为恳切, 中西医结合致用, 方能尽阐病理于暗钝,拯救患者于疾厄。5 其他方法张学文除内服汤药之外, 常嘱病人用所取汤药之渣加艾叶、花椒、桂枝、路路通煎水热浴患肢, 其次外加肌注丹参注射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