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速与股市走势尹中立_第1页
增速与股市走势尹中立_第2页
增速与股市走势尹中立_第3页
增速与股市走势尹中立_第4页
增速与股市走势尹中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M1,M2增速与股市走势 尹中立.txt52每个人都一条抛物线,天赋决定其开口,而最高点则需后天的努力。没有秋日落叶的飘零,何来新春绿芽的饿明丽?只有懂得失去,才会重新拥有。 M1,M2增速与股市走势 转帖 2008-10-28 01:04:24 股票市场的潮起潮落主要是资金流动的变化引起的,如果进入股市的资金逐渐增加(即资金的边际增加值为正),则股市逐渐活跃,股价会逐渐上涨;如果进入股市的资金逐渐减少(即资金的边际增加值为负),则股市人气会逐渐衰落,股价会逐渐下跌。而进入股市的资金与银行的资金又是直接相关的,因此,分析银行的统计数据就可以看出进入股市的资金流动情况。笔者根据自己的观察,总结了

2、一些通过分析金融统计数据来判断股市行情的经验和方法。M1、M2的数据变化有很多玄机从最近十多年的历史看,每当M1比M2低时,尤其是二者差距超过5个点时,股市就会见底,一轮新的牛市将会拉开序幕;而M1高M25个百分点时,牛市行情会结束,熊市会到来。例如,1994年和1995年,M1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使M1和M2的差距开始拉大,1994年和1995年M2比M1分别快7.7个百分点和 12.8个百分点。为1996年之后的大牛市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在1999年5·19行情之前,M1和M2同样出现了这样的背离走势,最大差距达到6个百分点。本轮行情是2005年底开始启动的,笔者当时曾经撰文指出M

3、1、M2的异动透露牛市曙光。从2006年1月初央行公布的 2005年度的金融统计数据看,我国的货币供应量M1和M2出现了明显的“异动”:到2005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9.88万亿元,同比增长17.57%,增幅比上年末高2.94个百分点;而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0.73万亿元,同比增长11.78%,增幅比上年末低 1.8个百分点。笔者当时指出:“这二者之间的差异隐含着丰富的经济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我们把握宏观经济走势以及分析金融市场的趋势(包括股票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再次验证了我的判断。为什么M1比M2低时会产生新牛市从统计内容看,M2和M1的差异主要是M1不包

4、括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因此,M2和M1的“异动”应该是由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的“异动”引起的。例如:2005年的企业定期存款增加迅速,年末的余额是33099.9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41%,在各项银行负债中增长速度最快。不仅企业的定期存款增长迅速,居民的定期储蓄存款也出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储蓄存款的年终余额是143278.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98%,其中定期存款增加16257.64亿元人民币,占新增的储蓄存款的68.5%,该比例比2004年增加了8个百分点。企业和居民将更多的资金选择定期的形式存在银行,主要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定期存款的增长速度加快说明微观的盈利能力下

5、降,多余的资金开始从实体经济循环中沉淀下来,货币的流通速度开始放慢,经济景气下降。第二种可能是,货币供给量大量增加,实体经济不需要那么多的货币,于是多余的货币暂时沉淀下来。从历史经验看,1996年1997年行情和2001年前后的M1增长速度超过M2是属于第一种情况,而2005年以来出现的M1增长速度超过M2的现象可能是属于第二种情况。但从国外的经验看,股市与实体经济(尤其和房地产市场)一般呈现正相关关系,即房地产市场繁荣,股市上涨。从理论说,这是一种正常的相关关系,说明股票市场是比较有效率的,股市反映了实际经济的波动。那么,为什么中国的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方向是相反的,笔者认为,其根本原

6、因可能有两点,一是中国的股票市场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一直比较小,股市流通市值占GDP的比重在2005年之前只有10%左右,因此,股市与经济的相关性不大;二是中国的股市一直是新兴市场,是一个资金推动型的市场。总之,我国的股市与实体经济是脱节的。因此,股市是否上涨取决于资金的意愿,而不是实体经济的好坏(这样的情况在2007年之后可能会出现重大转变)。当股市活跃之后,老百姓将储蓄资金投资到股市中去,储蓄资金便成了企业存款,表现为M1增长速度不断增加。但经验数据表明,当M1超过22%之后,持续的时间一般不会太长(最长的是2001年上半年,持续了5个月)。这可能意味着后续的储蓄资金转化为股市投资资金的动力

7、耗尽了。存款下降可能是行情见顶信号2000年至2006年的6年里(1999年之前缺乏统计数据),按照月份计算,存款减少的只有4个月,第一次出现是2000年的7月份,当月各项存款总额比上月减少了288亿元,主要是企业存款变动引起的,企业存款减少500亿元。第二次是2000年10月份,当月存款总额减少98亿元,其中企业存款减少538亿元;第三次是2001年5月,各项存款总额比上月减少了50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减少了646亿元,居民储蓄存款减少225 亿元;第四次是2001年7月份,各项存款总额减少了1490亿元,其中企业存款比上月减少了2087亿元。从上述四次存款减少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几个

8、有意思的结论:第一,每次存款减少都对应着股票市场上重要的点位或阶段。例如,上海综合指数是2000年7月超越2000点的,同样,2001年6月份创造了2245点的“新”历史纪录。第二,存款减少的情况是成对出现的,第一次存款减少和第二次存款减少出现的时间相隔2个月,第三次和第四次只相隔1个月。第三个规律是,存款减少可能是股票市场见顶的标志。另外,这四次存款减少都主要是由企业存款减少导致的,其中的缘由可能是那时的股票市场投资者主要是私募基金,个人投资者所占的资金比例较低。在上述规律中,第三条规律最引人注意,把存款减少作为股票行情结束的标志是否正确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和讨论,但笔者认为存款减少和行情见顶

9、之间的确存在内在的联系。因为决定行情的是边际增量资金,存款减少意味着边际增量资金会减少,尤其是存款的大幅度减少更意味着后续的增量资金的不足。日前,人民银行公布了10月份的金融数据,人民币存款当月下降4498亿元,同比多降6020亿元(去年同期增加1523亿元)。从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存款下降5062亿元,同比多降5052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下降1947亿元,同比多降1436亿元;财政存款增加2093亿元,同比少增22亿元。今年4月份以来,我国银行存款出现了6次减少,分别是4、5、7、8、9、10月份,其中4月减少1674亿元,5月减少 2859亿元,变化比较大,而7、8、9三个月减少的幅度很

10、小,分别只有82亿元、384亿元和100亿元,变化最剧烈的是10月份,人民币存款当月下降 4498亿元。按照上述分析推理,4、5月份应该是边际增量资金出现了一个峰值,应该是行情见顶的信号,事实上5月30号之后,股市的确出现了大幅度的调整。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5·30之后,股市不仅没有出现持续的下跌,而且创出了新高,如何解释5·30之后的7、8、9三个月存款依然出现减少,说明储蓄资金还是大量地向股票市场流动,但和4、5月份相比并没有出现边际上的增量资金,这说明大部分股票价格无法创新高,但少数大盘指标股却大幅度上涨使指数不断创新高,这是很特殊的情况,应该和预期中的股指期货有关。

11、但不管情况如何特殊,10月份的巨量存款减少可能意味着行情将难以再创新高(储蓄资金是有限的,强弩之末)。除非银行存款有更大规模的减少,从目前的情况看,这样的可能性在可以预见的一年内几乎为零。货币与股市(2009-06-07 17:53:15)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说:无论何时何地,物价都是货币现象。如果将该结论套用在我国股票市场上,也是十分合适的,在已经过去的20年里,我国股票市场不一定准确反映宏观经济的增长状况,即我国股市不一定是经济的“晴雨表”,但股市却准确的反映着货币供应情况,股市成为货币供应量的“温度计”。观察20年来股市的潮起潮落,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这样的“规律”是:每当M2比M1大

12、5个百分点以上时,股票指数即开始走入牛市,而当它们的差逐渐缩小,股市就开始见顶,尤其当M1达到22%左右高度时,股票指数就开始下跌。股市周期与货币供应量的周期变动吻合得相当好。例如:上个世纪90年代的经济周期始于1992年,1995年之后经济开始步入调整。在此过程中,M1和M2的增长速度的差距开始收窄,而后又扩大。1992年二者之间的差距是6个百分点,1993年收窄为1个百分点,1994年和1995年,M1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使M1和M2的差距开始拉大,1994年和1995年M2比M1分别快7.7个百分点和12.8个百分点。随后是1996年之后的大牛市,股票指数连续2年上涨,上海综合指数从19

13、96年初的500点左右上涨1997年5月份的1300多点,涨幅近2倍。分析中国的股票指数,不能不提5?19行情。在1999年5?19行情之前,M1和M2同样出现了这样的背离走势,最大差距达到6个百分点。5?19行情之所以在十年后的今天仍然被市场津津乐道,其重要原因是很多股票在很短的时间里(只有2个多月时间)涨幅巨大,当时炒作的主题是网络、科技,网络科技给投资者带来了无限想象空间,和网络科技沾边的股票都涨幅巨大,少则数倍,多则十余倍。笔者发现这个“规律”是在2005年底。在2006年1月16日在上海证券报上发表了题为金融统计数据表明实体经济正在降温,两天后,2006年1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

14、研究所召开“股权分置改革理论研讨会”,尚福林主席在会上发表了演讲,对股市的未来走势表达了乐观的预期,其依据正是笔者在两天前发表的文章观点,即M2的增长速度比M1高出6个百分点,意味着当前金融体系资金充裕,股市应该看涨。笔者不清楚尚主席是否参考了笔者的观点,但至少可以说明,当时已经有人关注到该观点。2006年2月8日,笔者在中国证券报发表题为M1、M2隐含玄机的文章,再次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并预言:2005年金融统计数据却显露了股市上涨的曙光,它意味着股票投资的好时光开始来临。有意思的是,根据货币供应量数据的变化,不仅可以预测股指的低点,而且可以预测其高点。当M1增长速度超过22%以后,股指一般

15、会步入熊市。2007年12月11日,笔者在中国证券报发表题为从金融统计数据看股市的牛熊交替规律的文章,并得出结论:假如上述经验还有效的话,那么当前的股市行情可能已经接近尾声了,因为M1已经在20%至上持续了数月时间,估计储蓄搬家的情况即将减缓,股市的持续上涨已经难以为继。10月份银行存款减少的4498亿元和上海综合指数的6124点将一起成为一个新的历史纪录。让自己感到欣慰的是,正是基于自己对股市的一系列研究,我在2005年底开始重返股票市场(笔者是2002年开始第一次离开股票市场的),捕获了一次大牛市,同样的原因使我在2007年中第二次从股票市场退出,避免了2008年残酷的大熊市。月18日中国

16、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召开“股权分置改革理论研讨会”,尚福林主席在会上发表了演讲,对股市的未来走势表达了乐观的预期,其依据正是笔者在两天前发表的文章观点,即M2的增长速度比M1高出6个百分点,意味着当前金融体系资金充裕,股市应该看涨。笔者不清楚尚主席是否参考了笔者的观点,但至少可以说明,当时已经有人关注到该观点。2006年2月8日,笔者在中国证券报发表题为M1、M2隐含玄机的文章,再次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并预言:2005年金融统计数据却显露了股市上涨的曙光,它意味着股票投资的好时光开始来临。有意思的是,根据货币供应量数据的变化,不仅可以预测股指的低点,而且可以预测其高点。当M1增长速度超过22%

17、以后,股指一般会步入熊市。2007年12月11日,笔者在中国证券报发表题为从金融统计数据看股市的牛熊交替规律的文章,并得出结论:假如上述经验还有效的话,那么当前的股市行情可能已经接近尾声了,因为M1已经在20%至上持续了数月时间,估计储蓄搬家的情况即将减缓,股市的持续上涨已经难以为继。10月份银行存款减少的4498亿元和上海综合指数的6124点将一起成为一个新的历史纪录。让自己感到欣慰的是,正是基于自己对股市的一系列研究,我在2005年底开始重返股票市场(笔者是2002年开始第一次离开股票市场的),捕获了一次大牛市,同样的原因使我在2007年中第二次从股票市场退出,避免了2008年残酷的大熊市

18、。当然,遗憾一定是有的。当股指在2008年底跌到1700点附近时,货币供应量指标M2和M1再次出现较大的背离,当时的M2比M1高10多个百分点。有不少朋友打电话询问我,认为根据我发现的“规律”,当时应该是市场的最低点了。笔者犹豫再三,鉴于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担忧,笔者采取的保守的策略-不参与。但事后观察,“规律”真的再次被应验,截至到2009年当然,遗憾一定是有的。当股指在2008年底跌到1700点附近时,货币供应量指标M2和M1再次出现较大的背离,当时的M2比M1高10多个百分点。有不少朋友打电话询问我,认为根据我发现的“规律”,当时应该是市场的最低点了。笔者犹豫再三,鉴于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担忧,

19、笔者采取的保守的策略-不参与。但事后观察,“规律”真的再次被应验,截至到2009年5月底,股指反弹了40%多,300只股票涨幅超过1倍。为什么我国股市运行呈现这样的“规律”?背后的制度性基础更值得我们关注。一般而论,当M2增长速度超过M1时,经济增长处在走下坡路的状态,经济活跃程度在下降。此时,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应该是下降的,1996年、1999年、2005年都是如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什么会出现股指大幅度上涨呢?原因在于政策的干预,每当经济出现疲态,政府即会出现放松货币,多余的货币首先选择进入股市,推动股市大幅度上涨。启动股市已经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工具之一。因此,上述现象如其说是股市运行的“规

20、律”,还不如说是我国宏观调控的规律。这个“规律”的存在还说明,政策之手对股市的干预太深了,我们的股市还远远没有摆脱“政策市”的巢臼。展望未来,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中央采取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不会立即转向,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还会持续。股市行情还会持续。那么,投资者买什么?当货币供应大幅度增加时,社会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很快会抬头,持有货币成为不合算的选择,于是,如何使财富保值增值成为时下关注的话题。依笔者之见,首要的选择是买房子,其次是买房地产类、资源类的股票。当然,股市红火了,最大的受益者是证券公司,证券公司的股票也必将跑赢大市。 因此,上述现象如其说是股市运行的“规律”,还不如说是我国

21、宏观调控的规律。这个“规律”的存在还说明,政策之手对股市的干预太深了,我们的股市还远远没有摆脱“政策市”的巢臼。从金融统计数据看股市的牛熊交替规律(2007-12-17 20:27:17)标签:证券/理财 股票市场的潮起潮落主要是资金流动的变化引起的,如果进入股市的资金逐渐增加(即资金的边际增加值为正),则股市逐渐活跃,股价会逐渐上涨;如果进入股市的资金逐渐减少(即资金的边际增加值为负),则股市人气会逐渐衰落,股价会逐渐下跌。而进入股市的资金与银行的资金又是直接相关的,因此,分析银行的统计数据就可以看出进入股市的资金流动情况。笔者根据自己的观察,总结了一些通过分析金融统计数据来判断股市行情的经

22、验和方法。 股票市场的潮起潮落主要是资金流动的变化引起的,如果进入股市的资金逐渐增加(即资金的边际增加值为正),则股市逐渐活跃,股价会逐渐上涨;如果进入股市的资金逐渐减少(即资金的边际增加值为负),则股市人气会逐渐衰落,股价会逐渐下跌。而进入股市的资金与银行的资金又是直接相关的,因此,分析银行的统计数据就可以看出进入股市的资金流动情况。笔者根据自己的观察,总结了一些通过分析金融统计数据来判断股市行情的经验和方法。一、M1、M2的数据变化有很多玄机 从最近十多年的历史看,每当M1比M2低时,尤其是二者差距超过5个点时,股市就会见底,一轮新的牛市将会拉开序幕;而M1高M2高5个百分点时,牛市行情会

23、结束,熊市会到来。例如, 1994年和1995年,M1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使M1和M2的差距开始拉大,1994年和1995年M2比M1分别快7.7个百分点和12.8个百分点。为1996年之后的大牛市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在1999年519行情之前,M1和M2同样出现了这样的背离走势,最大差距达到6个百分点。有人认为519行情是人造牛市,没有参考价值。这样的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没有宽松的资金支持,再大的本事也造不出牛市的。 本轮行情是2005年底开始启动的,笔者当时曾经撰文指出M1、M2的异动透露牛市曙光。从2006年1月初央行公布的2005年度的金融统计数据看,我国的货币供应量M1和M2的出现了明显

24、的“异动”:到2005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9.88万亿元,同比增长17.57%,增幅比上年末高2.94个百分点;而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0.73万亿元,同比增长11.78%,增幅比上年末低1.8个百分点。笔者当时指出:“这二者之间的差异隐含着丰富的经济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我们把握宏观经济走势以及分析金融市场的趋势(包括股票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再次验证了我的判断。为什么M1比M2低时会产生新的牛市? 从统计内容看,M2和M1的差异主要是M1不包括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因此,M2和M1的“异动”应该是由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的“异动”引起的。例如:2005年的企

25、业定期存款增加迅速,年末的余额是33099.9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41%,在各项银行负债中增长速度最快。不仅企业的定期存款增长迅速,居民的定期储蓄存款也出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储蓄存款的年终余额是143278.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98%,其中定期存款增加16257.64亿元人民币,占新增的储蓄存款的68.5%,该比例比2004年增加了8个百分点。 企业和居民将更多的资金选择定期的形式存在银行,主要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定期存款的增长速度加快说明微观的盈利能力下降,多余的资金开始从实体经济循环中沉淀下来,货币的流通速度开始放慢,经济景一、M1、M2的数据变化有很多玄机从最近十多

26、年的历史看,每当M1比M2低时,尤其是二者差距超过5个点时,股市就会见底,一轮新的牛市将会拉开序幕;而M1高M2高5个百分点时,牛市行情会结束,熊市会到来。例如, 1994年和1995年,M1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使M1和M2的差距开始拉大,1994年和1995年M2比M1分别快7.7个百分点和12.8个百分点。为1996年之后的大牛市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在1999年5"19行情之前,M1和M2同样出现了这样的背离走势,最大差距达到6个百分点。有人认为5"19行情是人造牛市,没有参考价值。这样的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没有宽松的资金支持,再大的本事也造不出牛市的。本轮行情是2005年

27、底开始启动的,笔者当时曾经撰文指出M1、M2的异动透露牛市曙光。从2006年1月初央行公布的2005年度的金融统计数据看,我国的货币供应量M1和M2的出现了明显的“异动”:到2005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9.88万亿元,同比增长17.57%,增幅比上年末高2.94个百分点;而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0.73万亿元,同比增长11.78%,增幅比上年末低1.8个百分点。笔者当时指出:“这二者之间的差异隐含着丰富的经济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我们把握宏观经济走势以及分析金融市场的趋势(包括股票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再次验证了我的判断。为什么M1比M2低时会产生新的牛市?从统计

28、内容看,M2和M1的差异主要是M1不包括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因此,M2和M1的“异动”应该是由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的“异动”引起的。例如:2005年的企业定期存款增加迅速,年末的余额是33099.9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41%,在各项银行负债中增长速度最快。不仅企业的定期存款增长迅速,居民的定期储蓄存款也出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储蓄存款的年终余额是143278.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98%,其中定期存款增加16257.64亿元人民币,占新增的储蓄存款的68.5%,该比例比2004年增加了8个百分点。企业和居民将更多的资金选择定期的形式存在银行,主要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定期

29、存款的增长速度加快说明微观的盈利能力下降,多余的资金开始从实体经济循环中沉淀下来,货币的流通速度开始放慢,经济景气下降。第二种可能是,货币供给量大量增加,实体经济不需要那么多的货币,于是多余的货币暂时沉淀下来。从历史经验看,1996年1997年行情和2001年前后的M1增长速度超过M2是属于第一种情况,而2005年以来出现的M1增长速度超过M2的现象可能是属于第二种情况。气下降。第二种可能是,货币供给量大量增加,实体经济不需要那么多的货币,于是多余的货币暂时沉淀下来。 从历史经验看,1996年1997年行情和2001年前后的M1增长速度超过M2是属于第一种情况,而2005年以来出现的M1增长速

30、度超过M2的现象可能是属于第二种情况。 但从国外的经验看,股市与实体经济(尤其和房地产市场)一般呈现正相关关系,即房地产市场繁荣,股市上涨。从理论说,这是一种正常的相关关系,说明股票市场是比较有效率的,股市反映了实际经济的波动。那么,为什么中国的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方向是相反的,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中国的股票市场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一直比较小,股市流通市值占GDP的比重在2005年之前只有10%左右,因此,股市与经济的相关性不大;二是中国的股市一直是新兴市场,投机气氛浓厚,是一个资金推动型的投机市场,总之,我国的股市与实体经济是脱节的。因此,股市是否上涨取决于资金的意愿,而

31、不是实体经济的好坏(这样的情况在2007年之后可能会出现重大转变)。 当股市活跃之后,老百姓将储蓄资金投资到股市中去,储蓄资金便成了企业存款,表现为M1增长速度不断增加。但经验数据表明,当M1超过22%之后,持续的时间一般不会太长(最长的是2001年上半年,持续了5个月)。这可能意味着后续的储蓄资金转化为股市投资资金的动力耗尽了。二、存款下降可能是行情及见顶的信号 在我国2000年至2006年的6年里(1999年之前缺乏统计数据),按照月份计算,存款减少的只有4个月,第一次出现是2000年的7月份,当月各项存款总额比上月减少了288亿元,主要是企业存款变动引起的,企业存款减少500亿元。第二次

32、是2000年10月份,当月存款总额减少98亿元,其中企业存款减少538亿元;第三次是2001年5月,各项存款总额比上月减少了50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减少了646亿元,居民储蓄存款减少225 亿元;第四次是2001年7月份,各项存款总额减少了1490亿元,其中企业存款比上月减少了2087亿元。 从上述四次存款减少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几个有意思的结论:第一,每次存款减少都对应着股票市场上重要的点位或阶段,例如,上海综合指数是2000年7月超越2000点的,同样,2001年6月份创造了2245点的“新”历史纪录。第二,存款减少的情况是成对出现的,第一次存款减少和第二次存款减少出现的时间相隔2个

33、月,第三次和第四次只相隔1个月。第三个规律是,存款减少可能是股票市场见顶的标志。另外,这四次存款减少都主要是由企业存款减少导致的,其中的缘由可能是那时的股票市场投资者主要是私募基金,个人投资者所占的资金比例较低。 在上述规律中,第三条规律最引人注意,把存款减少作为股票行情结束的标志是否正确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和讨论,但笔者但从国外的经验看,股市与实体经济(尤其和房地产市场)一般呈现正相关关系,即房地产市场繁荣,股市上涨。从理论说,这是一种正常的相关关系,说明股票市场是比较有效率的,股市反映了实际经济的波动。那么,为什么中国的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方向是相反的,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可能有两点,

34、一是中国的股票市场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一直比较小,股市流通市值占GDP的比重在2005年之前只有10%左右,因此,股市与经济的相关性不大;二是中国的股市一直是新兴市场,投机气氛浓厚,是一个资金推动型的投机市场,总之,我国的股市与实体经济是脱节的。因此,股市是否上涨取决于资金的意愿,而不是实体经济的好坏(这样的情况在2007年之后可能会出现重大转变)。当股市活跃之后,老百姓将储蓄资金投资到股市中去,储蓄资金便成了企业存款,表现为M1增长速度不断增加。但经验数据表明,当M1超过22%之后,持续的时间一般不会太长(最长的是2001年上半年,持续了5个月)。这可能意味着后续的储蓄资金转化为股市投资资金的

35、动力耗尽了。二、认为存款减少和行情见顶之间的确存在内在的联系。因为决定行情的是边际增量资金,存款减少意味着边际增量资金会减少,尤其是存款的大幅度减少更意味着后续的增量资金的不足。 日前,人民银行公布了10月份的金融数据,人民币存款当月下降4498亿元,同比多降6020亿元(去年同期增加1523亿元)。从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存款下降5062亿元,同比多降5052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下降1947亿元,同比多降1436亿元;财政存款增加2093亿元,同比少增22亿元。 今年4月份以来,我国银行存款出现了6次减少,分别是4、5、7、8、9、10月份,其中4月减少1674亿元,5月减少2859亿元,变

36、化比较大,而7、8、9三个月减少的幅度很小,分别只有82亿元、384亿元和100亿元,变化最剧烈的是10月份,人民币存款当月下降4498亿元。按照上述分析推理,4、5月份应该是边际增量资金出现了一个峰值,应该是行情见顶的信号,事实上5月30号之后,股市的确出现了大幅度的调整。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530之后,股市不仅没有出现持续的下跌,而且创出了新高,如何解释?530之后的7、8、9三个月存款依然出现减少,说明储蓄资金还是大量地向股票市场流动,但和4、5月份相比并没有出现边际上的增量资金,这说明大部分股票价格无法创新高,但少数大盘指标股却大幅度上涨使指数不断创新高,这是很特殊的情况,应该和预期中

37、的股指期货有关。但不管情况如何特殊,10月份的巨量存款减少可能意味着行情将难以再创新高!除非银行存款有更大规模的减少,从目前的情况看,这样的可能性在可以预见的一年内几乎为零。三、重要的结论:本轮行情可能已经结束 假如上述经验还有效的话,那么当前的股市行情可能已经接近尾声了,因为M1已经在20%至上持续了数月时间,估计储蓄搬家的情况即将减缓,股市的持续上涨已经难以为继。10月份银行存款减少的4498亿元和上海综合指数的6124点将一起成为一个新的历史纪录。 存款下降可能是行情及见顶的信号在我国2000年至2006年的6年里(1999年之前缺乏统计数据),按照月份计算,存款减少的只有4个月,第一次

38、出现是2000年的7月份,当月各项存款总额比上月减少了288亿元,主要是企业存款变动引起的,企业存款减少500亿元。第二次是2000年10月份,当月存款总额减少98亿元,其中企业存款减少538亿元;第三次是2001年5月,各项存款总额比上月减少了50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减少了646亿元,居民储蓄存款减少225 亿元;第四次是2001年7月份,各项存款总额减少了1490亿元,其中企业存款比上月减少了2087亿元。从上述四次存款减少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几个有意思的结论:第一,每次存款减少都对应着股票市场上重要的点位或阶段,例如,上海综合指数是2000年7月超越2000点的,同样,2001年6

39、月份创造了2245点的“新”历史纪录。第二,存款减少的情况是成对出现的,第一次存款减少和第二次存款减少出现的时间相隔2个月,第三次和第四次只相隔1个月。第三个规律是,存款减少可能是股票市场见顶的标志。另外,这四次存款减少都主要是由企业存款减少导致的,其中的缘由可能是那时的股票市场投资者主要是私募基金,个人投资者所占的资金比例较低。股票市场的潮起潮落主要是资金流动的变化引起的,如果进入股市的资金逐渐增加(即资金的边际增加值为正),则股市逐渐活跃,股价会逐渐上涨;如果进入股市的资金逐渐减少(即资金的边际增加值为负),则股市人气会逐渐衰落,股价会逐渐下跌。而进入股市的资金与银行的资金又是直接相关的,

40、因此,分析银行的统计数据就可以看出进入股市的资金流动情况。笔者根据自己的观察,总结了一些通过分析金融统计数据来判断股市行情的经验和方法。一、M1、M2的数据变化有很多玄机 从最近十多年的历史看,每当M1比M2低时,尤其是二者差距超过5个点时,股市就会见底,一轮新的牛市将会拉开序幕;而M1高M2高5个百分点时,牛市行情会结束,熊市会到来。例如, 1994年和1995年,M1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使M1和M2的差距开始拉大,1994年和1995年M2比M1分别快7.7个百分点和12.8个百分点。为1996年之后的大牛市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在1999年519行情之前,M1和M2同样出现了这样的背离走势,

41、最大差距达到6个百分点。有人认为519行情是人造牛市,没有参考价值。这样的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没有宽松的资金支持,再大的本事也造不出牛市的。 本轮行情是2005年底开始启动的,笔者当时曾经撰文指出M1、M2的异动透露牛市曙光。从2006年1月初央行公布的2005年度的金融统计数据看,我国的货币供应量M1和M2的出现了明显的“异动”:到2005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9.88万亿元,同比增长17.57%,增幅比上年末高2.94个百分点;而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0.73万亿元,同比增长11.78%,增幅比上年末低1.8个百分点。笔者当时指出:“这二者之间的差异隐含着丰富的经

42、济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我们把握宏观经济走势以及分析金融市场的趋势(包括股票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再次验证了我的判断。为什么M1比M2低时会产生新的牛市? 从统计内容看,M2和M1的差异主要是M1不包括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因此,M2和M1的“异动”应该是由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的“异动”引起的。例如:2005年的企业定期存款增加迅速,年末的余额是33099.9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41%,在各项银行负债中增长速度最快。不仅企业的定期存款增长迅速,居民的定期储蓄存款也出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储蓄存款的年终余额是143278.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98%,其中定期存款增加16257.

43、64亿元人民币,占新增的储蓄存款的68.5%,该比例比2004年增加了8个百分点。 企业和居民将更多的资金选择定期的形式存在银行,主要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定期存款的增长速度加快说明微观的盈利能力下降,多余的资金开始从实体经济循环中沉淀下来,货币的流通速度开始放慢,经济景在上述规律中,第三条规律最引人注意,把存款减少作为股票行情结束的标志是否正确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和讨论,但笔者认为存款减少和行情见顶之间的确存在内在的联系。因为决定行情的是边际增量资金,存款减少意味着边际增量资金会减少,尤其是存款的大幅度减少更意味着后续的增量资金的不足。日前,人民银行公布了10月份的金融数据,人民币存款当月

44、下降4498亿元,同比多降6020亿元(去年同期增加1523亿元)。从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存款下降5062亿元,同比多降5052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下降1947亿元,同比多降1436亿元;财政存款增加2093亿元,同比少增22亿元。今年4月份以来,我国银行存款出现了6次减少,分别是4、5、7、8、9、10月份,其中4月减少1674亿元,5月减少2859亿元,变化比较大,而7、8、9三个月减少的幅度很小,分别只有82亿元、384亿元和100亿元,变化最剧烈的是10月份,人民币存款当月下降4498亿元。按照上述分析推理,4、5月份应该是边际增量资金出现了一个峰值,应该是行情见顶的信号,事实上5月

45、30号之后,股市的确出现了大幅度的调整。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5""30之后,股市不仅没有出现持续的下跌,而且创出了新高,如何解释?5""30之后的7、8、9三个月存款依然出现减少,说明储蓄资金还是大量地向股票市场流动,但和4、5月份相比并没有出现边际上的增量资金,这说明大部分股票价格无法创新高,但少数大盘指标股却大幅度上涨使指数不断创新高,这是很特殊的情况,应该和预期中的股指期货有关。但不管情况如何特殊,10月份的巨量存款减少可能意味着行情将难以再创新高!除非银行存款有更大规模的减少,从目前的情况看,这样的可能性在可以预见的一年内几乎为零。三、重要的结论

46、:本轮行情可能已经结束假如上述经验还有效的话,那么当前的股市行情可能已经接近尾声了,因为M1已经在20%至上持续了数月时间,估计储蓄搬家的情况即将减缓,股市的持续上涨已经难以为继。10月份银行存款减少的4498亿元和上海综合指数的6124点将一起成为一个新的历史纪录。存款下降可能是行情及见顶的信号(2007-11-18 21:24:56)标签:证券/理财 87亿元。 从上述四次存款减少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几个有意思的结论:第一,每次存款减少都对应着股票市场上重要的点位或阶段,例如,上海综合指数是2000年7月超越2000点的,同样,2001年6月份创造了2245点的“新”历史纪录。第二,

47、存款减少的情况是成对出现的,第一次存款减少和第二次存款减少出现的时间相隔2个月,第三次和第四次只相隔1个月。第三个规律是,存款减少可能是股票市场见顶的标志。另外,这四次存款减少都主要是由企业存款减少导致的,其中的缘由可能是那时的股票市场投资者主要是私募基金,个人投资者所占的资金比例较低。 在上述规律中,第三条规律最引人注意,把存款减少作为股票行情结束的标志是否正确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和讨论,但笔者认为存款减少和行情见顶之间的确存在内在的联系。因为决定行情的是边际增量资金,存款减少意味着边际增量资金会减少,尤其是存款的大幅度减少更意味着后续的增量资金的不足。 今年4月份以来,我国银行存款出现了6次

48、减少,分别是4、5、7、8、9、10月份,其中4月减少1674亿元,5月减少2859亿元,变化比较大,而7、8、9三个月减少的幅度很小,分别只有82亿元、384亿元和100亿元,变化最剧烈的是10月份。按照上述分析推理日前,人民银行公布了10月份的金融数据,人民币存款当月下降4498亿元,同比多降6020亿元(去年同期增加1523亿元)。从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存款下降5062亿元,同比多降5052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下降1947亿元,同比多降1436亿元;财政存款增加2093亿元,同比少增22亿元。央行的解释是“10月份各项存款下降较多,主要是10月末新股发行期间企业、个人申购新股使企业存款、储蓄存款分流所致”。但笔者以为,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