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科举观成因探析_第1页
蒲松龄科举观成因探析_第2页
蒲松龄科举观成因探析_第3页
蒲松龄科举观成因探析_第4页
蒲松龄科举观成因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蒲松龄科举观成因探析I蒲松龄科举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科举观成因探析摘要:聊斋志异中涉及科举的篇目,反映了蒲松龄的科举观,他一方面赞同羡慕,认为科举制给读书人提供了获得功名利裸和报效国家的机会,一方面对科举制运行中出现的腐败、受贿等问题表示极大的愤慨与不满。笔者认为蒲松龄的科举观与自己科场屡屡失败有看直接关系,难免有失公允,以偏概全。分析蒲松龄科举观的成因,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科举制,还科举以历史面貌有重要意义。科举观是对科举制的一种认识、评价。蒲松龄的科举观表现在聊斋志异涉及科举的篇目中,他在这些篇目中表现的是对科举腐败的啧恨和不满,揭露和批判。笔者认为,蒲松龄的科举观与自己的科场受挫有看直接的

2、关系,他的科举观有一定的局限性,难免有失偏颇。本文试图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通过对蒲松龄科举观成因的分析,给科举制以公正的评价。蒲松龄的科举观表现在聊斋志异中涉及科举的诸多篇目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初试少年得志,乡试屡屡不中,虽才华横溢,却屡困科场,抑郁身亡。代表!乍品有叶生素秋司文郎楮生贾奉雉于去恶王子安三生。第二类,少年得志,金榜题名,主要作品有白于玉大男陆判曾有于青梅胡四娘细柳邵九娘姊妹易嫁封三娘聂小倩。这些篇目中的主人翁,之所以金榜题名,少年得志,其原因有的是天资聪慧、科场顺捷,有的是因果报应,有的是受人赏识、教助,有的是命运决定。第三类是科场得意,如封三娘聂小倩等。但是,在这些篇

3、目中,作者着墨最多、倾注感情最深的是第一类,即名士的怀才不遇。这些故事总给人留下才华横溢的名士往往不能中举,皆屡困科场,抑郁身亡。如叶生中叶生"文章辞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困于名场",邑令丁乘鹤欣赏他的文才,游扬于学使,使叶生科试得了冠军。乡试后读其闱墨亦击节称叹。然"榜既放,依然钱羽"。素秋写了俞忱等三个士人的科举经历。俞忱"目下十行,试作一艺,老宿不能及之","试期,送入场,邑、君B、道皆第一"。第二年,俞忱又并得科试冠军,闱中之作亦被倾慕者争相抄录、传颂,如此,及第自在情理之中,结果却免不了乡试被黜的命运

4、。司文郎中的宋生,"少负才名,不得志于场屋",困顿至于终身,虽罹难身死,犹心不甘,欲借友人"飞黄之快"以酬生平之愿,竟累及良友,以犯规被黜。于去恶中的于去恶,惊闻落第消息后,“该然流涕",与慰藉他的友人"相对默默,殊不可堪"。为什么这么多名士初试少年得志,乡试却屡屡不中,抑郁而亡?蒲松龄把批判的锋芒直J旨科场的衡文不公和考官的贪污受贿。“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大江东去曰寄王如水),这在司文郎贾奉雉于去恶等篇中,皆有明确表述。司文郎以嬉笑怒骂之笔,讽刺诸帘官不仅"盲于目",而且"

5、;盲于鼻",致使文运颠倒。贾奉雉则通过贾奉雉落第与中举的前后对比,反衬出考官的荒谬无文。因而造成"陋劣幸进而英雄失志”也就在所难免。蒲松龄所处时代,对科场作弊的处罚达到前所未有的严厉,甚至开诛杀试官的先例,但仍然寅缘请托、贿赂公行。考弊司中的司主按成例纳贿,不丰于贿者,竟要割髀肉一片。可以看出,蒲松龄对科举的揭露批判,主要指向考官的陋劣无文和鄙琐势力的社会风气。蒲松龄为什么对科举制度有强烈的愤慨和不满,笔者认为这与他备受困顿的科举生涯有着重要的关系。从当时的社会情况来看,科举制度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俅家"学而优则仕”"学也,禄在其中矣&quo

6、t;的积极入世的思想对读书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读书应举、入仕做官已成为读书人的必然选择,功名利棣、悲欢荣辱皆系于科举成败。蒲松龄出身没落的书香门第之家,自幼接受系统的俅家教育,自然想留名青史,光宗耀祖,因此,他对科举充满希望,他把科举看做是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抱负的有效途径,正如他在咏史中言道:“高士卧隆中,畴乃知其名?从容起南阳,谈笑魏吴惊。男儿事蚕桑,后世有丽?"他把读书、应举、做官看做是留名后世的唯一途径。他十九岁"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籍籍诸生间"(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蒲松龄参加过多次乡

7、试(省级考试),却屡屡败北,直到71岁才援例出责。几十年间,他以教书为业,70岁时才结束了在官宦人家的塾师生涯。他的诗词文章为时人敬仰,广为流传,但却屡屡不中,其生活的艰辛和科举对他的打击之大,可想而知,与那些声名不大,才华远不如他,乡试得中的人相比,更增加了他对乡试考官的愤恨,他认为考官衡文不公,富家贿赂考官才造成了诸多名士的怀才不遇。因此,他在聊斋志异有关科举的故事中,描写最多的就是名士的怀才不遇,可以说叶生素秋褚生司文郎书痴中的人物,就是他自身境遇的移植与复制。清代评点家冯镇峦评论叶生时说:"余谓此篇即聊斋自作小传、故言之痛心"(卷七叶生"冯评")

8、,可谓T中的。冯镇峦还说:"先生老于文场,持论至此,如闻呜咽。"(卷六于去恶"冯评")科场的屡次失意郁结在蒲松龄内心,形成他心中的愤懑和不平,他把胸中的怨丹发向考官,并斥责老天的无情、不公:"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大江东去寄王如水同时他又感慨自己的蹉跑与时运不济:"皤然六十一衰翁,飘骚鬓发如枯蓬。骥老伏杨壮心死,贴耳嗒丧拚将穷。"(自嘲)虽然蒲松龄对科举深表愤懑,但是他还是把希望寄托在后人身上;"垂老逢场意气生,喜看少年占时名,一门康了无生色,喜尔刚沾化雨荣&quo

9、t;(示若)可见,蒲松龄无论经历了多少坎坷和不幸,无论胸中郁积看多少悲痛和激愤,他始终对科举寄予看希望。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蒲松龄对科举的揭露和批判,与自身的科举受挫,屡屡败北,一生困窘不得志有看重要关系。他个人的这种经历决定蝌举观的局限性。蒲松龄批判的矛头直指乡试考官,而对童生试和会试则较少批判。司文郎一个瞎眼和尚能以鼻嗅出文章的优劣,而秀才王平子的好文章却被考官罢黜;贾奉雉中贾奉雉才华横溢,却屡试不中;考弊司管秀才的考弊司,厅堂上书"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可秀才初见即割下髀肉,作为“成例钱";辛十四娘中的楚银台公子因其父在朝廷为官,便以劣文章轻易中第一名;

10、素秋中韩侍郎之子为娶美妾公然向堂姐夫"许为买乡场关节"。在这些篇目中,蒲松龄批判的只是科举管理运行中所暴露出的腐败、受贿等弊病与失误,他把乡试官员的腐败与整个科场监考官员相提并论,让人感觉有以偏概全之嫌。科举考试体现选拔人才的公开、公平、公正性。清朝比之明代,科举条件进一步放竞,科举考试程序更加严密和完备。其一,机会均等。士人不受出身、资历、年龄等方面的限制,清代规定除"娼、优(戏子)隶、皂(衙役)"等所谓"下贱"门户及罪人子弟不许参加考试外,其他人均可报考。其二,考试程序科学、公正。"清代于科场考试,也如明代,防范极严。其

11、条例之密,处罚之重,较之前代,犹且过之。.每次试官、考生因株连而骈诛、流放、罢废者,累累相望。”可以看出在科举全面推行的清代,也是吏治相对清明的时期,科举制无论形式还是内容,均具有平等精神,考试选官可以澄清吏治与杜绝私情,防止在官场中结党营私。打破了世袭制和等级制的垄断,使除少数受限制的家庭出身者外,无论贫富贵贱都有参加考试的资格,给读书人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并使学而优则仕制度化,促进人才的合理社会流动,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其三,科举考试以俅家学说为主要内容,俅家学说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培养造就了一批批治国经邦的人才,对于官吏清廉有重要作

12、用。据统计,清代114名状元中,仅2人有过受贿的处罚,其他均为官清廉。这说明,科举出身的官员之中,贪官污吏和平庸之斐比通过其他途径做官的毕竟要少得多。11从历史上看科举史上曾选拔了一大批有看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如妙底、宋。、寇准、苏轼、范仲淹、文天祥、于谦等。许多学者把清代科场上的作弊如挟带替考、贿赂考官、通关节等说成是科举制的弊端,统统归罪于科举制度,这实际上是不客观不公正的。再好的制度要靠人去执行,作弊是人的问题,而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因为科举制将个人和集团的政治权利、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的竞争,集中到考场上的智力水平和文化知识的竞争中来,因此,许多人会挖空心思企图破坏这

13、一公平的制度,期望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挤入仕途。但是,不能以为考试作弊现象就怪罪考试制度本身。此外,在中国封建社会,宗法关系强大,人际关系复杂,无论采取何种取士制度,都可能出现舞弊现象。科举制度是最为刚性的选才制度。如果没有这道关口,历代官场不知会腐败多少倍。有人把科举的舞弊看做是科举制度的腐败,这实在是不客观不理智的,科举中的行贿、衡文不公,实际上与那个时代的政治有着直接的关系。哪个朝代最高统治者腐败了,昏庸了,政治就黑暗了,科举就会出现更多的衡文不公和营私舞弊。蒲松龄对科举的批判,多是乡试考官,而对童生试和会试批判较少,这带有一定地域的局限性。也许他那个地方的乡试考官比较昏庸一些,而其他地方的

14、乡试考官则可能不同。科举在运行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它积极的一面,也有它消极的一面,这是不容置疑的。例如,科举不限年龄,造成一些读书人一生追求功名利裸,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轻视劳动,不事农桑,皓首穷经,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过看寄生虫般的生活,有的一旦中举,高度兴奋,成为精神病人,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和鲁迅小说中的孔乙己。但是总体来说,科举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学者罗志田在科举制度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中说:"科举制是一项集文化、教育、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功能的基本建制,上及官方之政教,下系士人之耕读,使整个社会处于一个良性循环流动之中。"12此说很有道理。行文至此,对蒲松龄

15、的科举观可作如下总结:一是蒲松龄的科举观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带有一定的地域性,掺杂看个人情感,有失公允。二是他对科举的态度是既欣羡热望,又怨恨诅咒。不过,他诅咒的是乡试考官的衡文不公,贪财受贿,而不是科举本身。对于科举制度,我们可以这样认识它:科举取士使一批贫穷的读书人走入政界,参与国家管理,展示个人才华,制度是好的,执行上出现偏差,有时被坏人钻了空子。科举的功名利想也错误地引导了一批读书人,使他们一辈子孜孜以求,轻视劳动,皓首穷经,范进、孔乙己就是典型的例子。(责任编辑:古卫红)作者简介:张清法,焦作市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路大荒蒲松龄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李树.中国科举史话M.济南:齐鲁书社,2004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