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教案_第1页
有机化学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教案_第2页
有机化学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教案_第3页
有机化学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教案_第4页
有机化学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 教学要点:1、主要介绍了炔烃的结构特征、异构和命名、炔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炔烃的制备方法。2、介绍了二烯烃的分类及命名、二烯烃的结构、共轭二烯烃的反响。3、介绍了共轭效应、-共轭、p-共轭,-超共轭的作用。 本章重点:炔烃的结构、命名、炔烃的化学反响、炔烃的制法。共轭效应、共轭作用及其对反响的影响;共轭二烯烃结构及反响特征。 本章难点:炔烃的化学反响、共轭效应。考核要求:识记:炔烃的命名,sp杂化与炔烃的结构。领会: 共轭二烯烃结构。综合分析:共轭作用及其对反响的影响。应用:共轭二烯烃反响。熟练应用:炔烃的化学反响、炔烃的制法。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炔烃第二

2、节二烯烃第三节共轭效应第四节速度控制与平衡控制第九次课第1718学时炔烃:含有CC的不饱和烃类化合物称为炔烃。二烯烃:含有二个C=C双键的不饱和烃类化合物。炔烃、二烯烃比烷烃少四个H,比单烯烃少二个H。通式:CnH2n2含同数碳原子的炔烃和二烯烃是同分异构体,是官能团异构。炔烃和二烯烃在性质及结构上都是不相同的,是两类不同的链烃。第一节炔烃一、炔烃的结构二、炔烃的命名三、炔烃的物理性质四、炔烃的化学性质五、乙炔六、炔烃的制备一、炔烃的结构以乙炔为例:HCCHC:发生SP杂化,有二个SP杂化轨道,一个与碳形成CC 键,另一个与氢形成CH 键。剩余的二个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相互侧面重叠,形成二个键

3、。CC叁键是由一个键,二个相互垂直的键组成。 CC乙炔,所有的原子都在一条直线上。由于碳原子发生SP杂化,杂化轨道中S成分较多,电负性相应较大,对电子的吸引能力较强,使两个碳原子相互靠近,CC键长0.12nm,比C=C双键键长短。CC的键能为835 kg/mol ,比C=C双键的键能610 kg/mol大。乙炔分子也可用球棒模型表示。二、炔烃的命名炔烃的命名,同烯烃的命名情况相似,只是将原来写的“某烯改写为“某炔。1、选取含有叁键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2、从靠近叁键的一端进行编号。3、写出炔烃的名称。当有多条可供选择的主链时,应选择含取代基多的作为主链。在保证叁键编号较小的同时,应使取代基编号较

4、小。 CH3CCCH3 2丁炔二甲基乙炔CH32CHCCH3甲基1丁炔异丙基乙炔CH33CCCCHCH32 2,2,5三甲基3已炔二甲基乙炔 ,异丙基乙炔这一炔烃的命名方式对于在CC两端连有简单烷基时是比拟适用的,它是以乙炔作为母体命名的。对于在分子中同时含有CC和C=C的分子的化合物称为烯炔。在命名时;1、选取含双键和叁键的最长的碳链为主链。2、编号时,通常使双键的位次具有最小的位次。3、命名时称为“某烯炔。CH=CHCHCCH1戊烯4炔CH2=CHCH=CHCCH1,3已二烯5炔如果在编号时,出现两种情况,其中一种编号较高时,那么宜采取最低的一种。CH3CH=CHCCH应命名为:3戊烯1炔

5、而不采用2戊烯4炔对于炔烃,存在着碳干异构和位置异构。CH3CH2CH2CH2CCH1已炔CH3CH2CH2CCCH32已炔CH3CH2CCCH2CH33已炔 CH3CH3CH2CHCCH3甲基1戊炔CH32CHCH2CCH 4甲基1戊炔CH32CHCCCH34甲基2戊炔CH33CCCH 3,3二甲基1丁炔三、炔烃的物理性质炔烃的物理性质,也是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有规律的变化。炔烃的沸点比对应的烯烃高,相对密度比对应的烯烃稍大,在水里的溶解读也比烷烃和烯烃大些。P80 图46 直链烃类的沸点表41炔烃的物理常数四、炔烃的化学性质炔烃分子中的官能团是CC,由于有二个键能发生和烯烃相似的反响。

6、但CC与C=C在结构上有所不同,所以在化学反响上也有所不同。炔烃能发生加成、氧化、聚合等反响。 1、亲电加成 炔烃与卤素和卤化氢能起亲电加成。是反式加成。 BrC6H5 BrC6H5CCCH3 + Br2 C6H5C=C C=C Br CH3 Br CH3C2H5HC2H5 C2H5C2H5CCC2H5 + HClC=C+ C=CClC2H5Cl H99%1%不对称炔烃与亲电试剂的加成,先得到一卤代烯,而后得二卤代烷,产物是符合马氏规那么的。 HX HX XRCCH RC=CH2 RCCH3 X X 炔烃与亲电试剂的加成比烯烃的难进行,一般要光照或催化剂催化下才能进行。如,乙炔与HCl反响,在

7、氯化汞盐的催化下,能较快的进行。 HgCl2/C 120-180HCCH + HCl H2C=CHCl氯乙烯烯炔在加卤素时,首先加在双键上。 CH2=CHCH2CCH + Br2 CH2CHCH2CCH Br Br为什么炔烃的亲电加成要比烯烃难一些? CC的电子比C=C双键的电子难以极化。 CC中碳发生SP杂化,S轨道成分越大、键长就越短,键的离解能就越大。CC具有较高的对称性。 2、水化 炔烃与水反响,先生成一个很不稳定的烯醇式中间体。 H2O / H+ OHRCCH RC=CH2 烯醇羟基直接与碳碳双键相连的结构称为烯醇式结构。烯醇式结构很不稳定,会很快的转变为稳定的羰基化合物,即酮式结构

8、 C=COH CC=O烯醇式结构 酮式结构烯醇式结构转变为酮式结构的这种异构现象称为酮、醇互变异构,或简称为互变异构。乙炔与水的反响: H2SO4 ,Hg2+/100 HHCCH + H2O H2C=COHCH3CHO 乙烯醇 乙醛 H2SO4 ,Hg2+CH3CCH + H2O CH3C=CH2 CH32C=O OHHgSO4/H2SO4 CH3C6H5CCH + H2OC6H5C=O91% 3、氧化 炔烃受氧化剂时,CC断裂,生成羧酸、CO2等。不同结构的炔烃氧化后,产物不同。 KmnO4 / H+HCCH 2CO2 KmnO4 / H+RCCH 2RCOOH KmnO4 / H+RCCR

9、2RCOOH KmnO4 / H+RCCR/RCOOH + R/COOH用KmnO4 氧化,反响后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退去,用来鉴别炔烃。根据氧化产物的不同,用来推断炔烃的结构。CC比C=C难于加成,也难于氧化,氧化速率比烯烃的慢。化合物中,双键和叁键同时存在时,氧化首先发生在双键上。CrO3HCCCH27CH=CCH32 HCCCH27CHO + CH3COCH3 炔烃也能被臭氧氧化,可发生CC键的断裂,生成两分子的羧酸。O3/CCl4 O H2O2RCCR/ RCCR/ RCCR/ O O O ORCOOH + R/COOH由分析生成的羧酸的结构,可推知原炔烃的结构。第十次课第1920学时4

10、、炔化物的生成 叁键上所连的氢具有微弱的酸性,可以被金属取代,生成炔化物。如:乙炔与银氨溶液反响,析出白色的乙炔银沉淀。HCCH + AgNO 3+ NH3 AgCCAg + NH4NO3乙炔与铜氨溶液反响,生成棕红色的乙炔亚铜沉淀。HCCH + CuCl2 + NH3 CuCCCu + NH4Cl生成炔化物的反响现象很明显,而RCCR型的炔烃不发生炔化物的反响。用此反响来鉴定乙炔和RCCH型的炔烃。枯燥的炔银或炔化亚铜在受热或受震动时,易发生爆炸,生成金属和碳;AgCCAg 2C + 2Ag + 364 kj/mol对实验中生成的金属炔化物,可因浓盐酸将其分解,以免发生危险。AgCCAg +

11、 HCl HCCH + 2AgClCuCCCu + HCl HCCH + Cu2Cl2 乙炔或RCCH型的炔烃在液氨中与氨基钠发生反响,生成炔化钠。HCCH + NaNH2NH3 / 液HCCNa + NH3RCCH + NaNH2NH3 / 液RCCNa + NH3炔化钠与卤代烃作用,用来合成炔烃的同系衍生物。C2H5CCNa + CH3XC2H5CCCH3为什么乙炔的氢原子比乙烯和乙烷的氢原子都活泼呢?这是因为叁键碳原子是发生的SP杂化,形成的炔氢键是SPS 键,而乙烯和乙烷形成的CH键分别是SP2S、SP3S 键。由于SP杂化碳原子的电负性大于SP2和SP3杂化碳原子,使炔键碳原子对叁键

12、的电子云的吸引作用力加大,进而减小了对炔氢的吸引能力,使炔氢容易异裂离解出氢质子,显酸性,易为金属取代。P83 表42 杂化态不同的碳原子的电负性5、复原1催化氢化:在催化剂的存在下,炔烃与H2反响; H2 / 催化剂 H2 / 催化剂RCCH RCH=CH2 RCH2CH3采用选择一定的催化剂,局部催化可以控制产物烯烃的构型。常用林德拉Lindlar催化剂简称Lindlar Pd, Lindlar催化剂是在PdCaCO3催化剂中参加抑制剂醋酸铅和喹啉使之局部毒化从而降低催化活性。Lindlar 催化剂不仅可以实现局部氢化,还可以控制产物的构型。炔烃经Lindlar 催化剂催化复原,可得到顺式

13、烯烃。 Lindlar 催化剂C6H5 C6H5C6H5CCC6H5 + H2 C=C H H 顺二苯基乙烯C6H5CCC6H5 + H2Pd /C 未毒化C6H5CH2CH2C6H5炔烃经Lindlar 催化剂催化复原是合成顺式烯烃的一条较好的途径。2用钠、锂复原在液氨中,用钠或锂复原炔烃,主要得到反式烯烃; Na + NH3(液) nC3H7 Hn-C3H7CCC3H7-n C=C H C3H7nE4辛烯 97%采用不同的复原方式,炔烃可被复原成顺式或反式。RCCR Na+ NH 3H2 / Lindlar 催化剂R H R R C=C C=C H R H HEZ 五、乙炔1、制法:工业上

14、,主要有两种生产方法;1电石法: 25003C + CaO CaC2 + COCaC2 + H2O HCCH + CaOH2纯乙炔应是无色、无臭的气体,但由电石制备的乙炔,因含有硫化钙和磷化钙,与水反响产生H2S、PH3等,使产生的乙炔带有难闻的臭味。2由烃类裂解:以天然气为原料,裂解制造乙炔。从轻油和重油裂解通过适当的条件可以同时得到乙炔和乙烯。2、性质:乙炔是无色、无臭的气体。可溶于水,在丙酮中的溶解度更大。在常压下一体积的丙酮能溶解20体积的乙炔,在1.2 Mpa下那么能溶解300体积的乙炔。所以,为了运输和使用的方便,通常把乙炔在1.2 Mpa下压入盛满丙酮浸润饱和的多孔性物质如硅藻土

15、,软木屑或石面的钢筒中。乙炔易爆炸,易燃烧。氧炔焰的温度可达3000 。乙炔能起聚合反响,一般不聚合成高聚物,在不同的催化剂作用下发生二聚、三聚、四聚等低聚作用。二聚: Cu2Cl2+ NH4Cl / H+HCCH + HCCH HCCCH=CH2 乙烯基乙炔1丁烯3炔三聚:3HCCH HC=CHCCCH=CH 二乙烯基乙炔1,5已二烯3炔5003HCCHC6H6苯产量低、副反响多四聚: NiCN2 80120MPa 4HCCH C8H8 环辛四烯乙炔或其一元取代物可与具有OH、SH、NH2 、=NH亚氨基、CONH2、COOH等基团的化合物发生加成反响。生成带有双键的乙烯基产物。碱15018

16、0/压力HCCH + C2H5OH H2C=CHOC2H5乙烯基乙醚六、炔烃的制备1、由二元卤代烷脱卤化氢二元卤代烷有两种形式: X X X CHCH CH2C邻二卤代烷 X偕二卤代烷 X XKOH / 醇 X NaNH2CHCHC=CH CC乙烯基卤Br2 Br BrKOH / 醇 Br如:CH3CH=CH2 CH3CHCH2 CH3CH=CH2丙烯 NaNH2 CH3CCH丙炔 偕二卤代烷可以从酮来制取:O PCl5/吡啶/苯 ClRCCH2R RCCH2R/RCCR/ Cl2、由炔化物制备由金属炔化物与卤代烃反响制备新的炔烃: R/XRCCLiRCCR/用炔化钠也可进行反响: NH3液H

17、CCNa + CH3CH2CH2CH2Br CH3CH2CH2CH2CCH1已炔70%第二节二烯烃一、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二、二烯烃的结构三、丁二烯和异戊二烯四、共轭二烯烃的反响一、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二烯烃的性质与分子中的二个C=C双键的相对位置有密切的关系。分类:根据二烯烃分子中二个双键的位置来分类:1、累积二烯烃:两个双键累积在同一个碳原子上。C=C=C如:CH2=C=CH2 丙二烯2、共轭二烯烃:两个双键被一个单键隔开。具有一个共轭体系。 C=CC=C如: CH2=CHCH=CH2 1,3丁二烯共轭二烯烃在理论和应用上都很重要。3、孤立二烯烃:两个双键被两个或多个单键隔开。C=CHCH2n

18、CH=C P共轭 共轭 P共轭对于P共轭效应,P电子朝着双键方向转移,呈供电子效应+ C。增加了双键上的电子云密度。有如下的规律:F Cl Br IOR SR SeR TeRO- S- Se- Te-NR2 OR F对于共轭效应,电子云的方向与P共轭情况不同,电负性强的元素吸引电子,使共轭体系的电子云向该元素偏离,呈现出吸电子C效应。有如下的规律:=C =NR =CR2=O =S超共轭效应一般是供电子的,其大小次序为:CH3 CH2R CHR2 CR3共轭效应也有静态与动态的区别,静态共轭效应是共轭体系的内在性质,在反响前就已表现出来;动态共轭效应是共轭体系在外电场的影响下所表现的性质,一般是反响瞬间出现的,它取决于键的极化度。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常常是同时存在的。四、共轭效应1、键长趋于平均化:由于共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