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抗灾减灾能力2_第1页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抗灾减灾能力2_第2页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抗灾减灾能力2_第3页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抗灾减灾能力2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抗灾减灾能力水利作为农业生产的命脉,担负着保障防洪安全,用水安全和水生态安全职责。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指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抗灾减灾能力,成为新时期水利服务于“三农”的首要任务。一、高安的基本情况高安位于赣西偏西北, 锦河流域下流, 总面积 2439.33 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中间舒缓平坦,成马鞍形。高安属于中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多年平均降雨量 1587.6 毫米,因受季风影响,年内分布极不均匀,年际、季节和

2、地域之间分布不均匀。 四至七月降雨集中, 暴雨多, 洪涝灾害频繁;七至九月则高温少雨,经常出现伏秋旱,自有记录以来,高安共发生洪涝旱灾 85 次,平均 6-7 年有一次大的水旱灾害,一般性水旱灾害几乎连年不断。 高安的水利事业就是在防御水旱灾害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建国以来,经过五十多个春秋的不断探索、开拓、完善、发展、提高,从兴建工程到续建配套、除险加固、挖潜管理,由孤立的、分散的、零星的整治到一个乡,一个灌区,一个流域的规模治理,到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 3000 多座。其中:大型水库一座,中型水库 7 座,小一型水库 48 座,小二型水库 264 座,山塘 1006 座, 1

3、0 万亩以上引水工程 1 座,万亩及万亩以下引水工程340 座,机电灌溉设施 55139 千瓦;修筑加固防洪圩堤 56 条,总长 256.37 公里,建排涝涵闸 192 座;电力排涝站 15 座;挖山洪导托 65 条,长 271 公里,治理旧溪、港 19 条,建设园田化 30 多万亩。初步形成了以蓄水为龙头,大、中型工程为骨干,小型工程为基础,蓄、引、提相结合,防洪、灌溉、排涝、灭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经营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全市各类蓄水工程总库容58694.5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58 。07 万亩,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的的67%,全市水利工程有效灌溉面积8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76 万

4、亩。二、高安农业抗灾减灾存在的问题高安的水利工程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为高安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高安的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抗灾减灾能力还比较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几个方面:1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高安雨水丰沛,但由于人口增长子和经济发展迅速,对水的需求呈绝对增加趋势,尤其是水工程的供水能力相对不足,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遇枯水年份,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从实质而言,旱灾的突出问题是工程性缺水。同时农村群众水忧患意识普遍不强,节水意识淡薄,水的利用率不高,水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2、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工程老化

5、失修严重,工程效益衰减。建国以来, 高安兴建了大量的蓄、 引、提等灌溉工程,已经拥有一定规模的抗灾减灾能力,但大部分工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设计标准低,建设质量较差,且多属于“三边”工程。加上长期以来管理粗放,技术落后,缺乏良性运行机制,导致许多工程老化失修,配套设施跟不上,效益日趋衰减。突出表现在:一是病险水库多,蓄水能力减弱,严重制约水库的防洪灌溉效益发挥;二是各类灌区设施老化,水资源大量浪费,尤其是末级渠系老化、渗漏、淤塞严重,导致输水能力低下;三是田间工程缺乏资金投入建设与改造,导致配水能力低下,远远达不到设计灌溉效益;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市大中小型灌区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只有

6、 0.4 左右,有的甚至更低。3、水利投入不足,缺乏稳定的保障机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工程是公益性极强的农业抗旱基础设施,具有投资规模大、 建设周期长、 投资回报慢、 财务收益率低、社会筹资难等特点。长期以来,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投入不足,缺乏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农业灌溉工程往往是吃老本,拼消耗,难以适应农业抗旱的要求,严重制约着农业抗旱能力的提高。同时,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 “两工”全面取消后,农村“一事一议”投入水利工程建设难以得到有效组织,许多小型抗旱设施得不到正常的维护。三、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的实践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

7、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最大限度的保护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水利设施建设,以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最大限度的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努力提高水利工程的综合保障能力。1、大力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自 2000 年高安第一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 上游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以来, 至 2007 年底,高安已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129 座,累计完成投资 7656 万元,改善灌溉面积 41 万亩,新增灌溉面积 4.5 万亩。这些工程的实施,增强了水库的蓄水能力,为抗旱保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8、一是加快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的改造力度。 2005 年开始的锦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经过 3年多的建设,新增输水能力 6307 万立方米,节约用水 552 万立方米,不仅解决了许多 “卡脖子” 地段,还提高了灌溉渠系水的利用率,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 0.4 提高到 0.65. 二是加大末级渠系改造力度。近几年来,高安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方式积极引导农民投工投劳,进行末级渠系整治。共整治末级渠系380 多公里,投入资金 600 多万元,解决了末级渠系灌溉用水的“瓶颈” 。 2005 年开始,高安实施的省级以上小农水补助资金项目灌溉渠道改造工程,改造灌溉 21 公里,受益农户 2500

9、0 人,完成投资 810 多万元,新增供水能力 200 多万立方米,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 8700 亩,改善灌溉面积 35000 万亩。三是建设高标准园田化,提高田间工程灌溉水利用率。高安园田化建设由来以久,继推出兰坊坑上园田化、龙潭、杨圩园田化建设后, 1997 年在三二 0国道沿线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园田化上万亩。近两年,高安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实施“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建设高标准园化工 3万亩,投入资金 4500 多万,实现农田作物区域化,排灌自流化,耕作机械化,种田科技化,既增加了收入又节约了水源。4 、多方筹资,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是保障。

10、2005 年以来,面对农业税和取消“两工”的影响,我市不等不靠,紧紧扭住投入这个“牛鼻子” ,积极研究和探索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投入机制,走出了一条政府投资、整合专资、社会筹资相结合的多元投资兴水利的新路子。一是政府大幅增加财政投入。高安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水利事业发展,秉着“农业要发展,水利要先行”思路,市财政每年在压缩其他支出的情况下,对水利建设的投入逐年在增加,在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不少于100 万元基础上, 2006 年专项安排水利资金410 万元,2007年又安排 500 多万元, 2008年又安排资金600 多万元,其中每年仅用于小农水改造和水源工程项目专项资金就达250万元。 二是

11、多方整合部门资金。按照 “渠道不乱、 用途不变、各论其功”原则,我市以“发展新水利,建设新农村”为主题,实施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整合部门涉农资金建设高标准园田化面积30 多万亩,且大部分园田化落实了椪柑或杨树等后续产业,综合治理产生了较大效益,平均每亩每年可增收 100 多元。其中大城古楼新农村还被列为全国 43 个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之一。 三是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 “政府操办、推磨转圈、先后受益”的做法,是高安大兴水利的一大创举。如今被“县指导、乡组织、村实施、民理财”的议事模式所代替。近年来,我市农民群众在“一事一议” 办水利中, 农民自主投工投劳年平均达 180 万个工作日,筹

12、资达 600 多万元。 2007 年石脑镇采取“协会全程运作,政府严格监管,群众自愿筹资”的方式,组织整治 15 公里长丁家导托渠, 完成土方 15 万方,完成投资 150 万元,其中群众自筹资金 60 万元。同时,结合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积极运作水库经营权公开拍卖,筹集水利建设资金。如大城、杨圩镇通过运作水库经营权拍卖,筹集水利建设资金 380 多万元,全部用于水利建设,真正做到“取之于水,用之于水” 。5、加强生态水利建设,搞好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高安共有水土流失面积95.43 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6% ,其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27.06万亩,中度水土流失面积43.97 万亩,强度

13、水土流失面积 21.16 万亩,极强度水土流失面积 1.14 万亩,剧烈强度水土流失面积 0.10 万亩。到目前,全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2.265万亩,其中坡改梯面积 7.845万亩,水土保持林面积40.35万亩,沟坝地面积4.305万亩,小流域治理面积28.245万亩,其它措施面积12 万亩。极大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6、深化小农水改革, 有力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去年以来,针对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机制不活、效益衰减,无人管理、吃大锅水的现象,高安市创新工程经营管理体制,着力解决水利工程建有所依、管有所靠的问题,2007 年,选择在杨圩镇梨塘村,在全

14、省率先实施以“三有四权”(即有产权证、有社团登记证、有管护合同,明晰所有权、放开使用权、搞活经营权、落实管理权)为主要内容的小农水改革试点工作,实行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管、用相结合,发挥其最大效益,取得很大成功,得到了省水利厅充分肯定。 2008 年,围绕“小农水改革三年到位: 2007 年试点, 2008 年完成一半, 2009 年全面完成”的目标,按照“三有四权”的思路,在去年杨圩梨塘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市全面铺开小农水改革工作。 实现渠系发证率达到 90% 以上,各方签订合同率达到 90% 以上,库容在 10 万方以下的山塘和拦陂建闸灌、引、 提工程发证率达到 90% 以上, 农村集中

15、饮水工程发证率达到 100% ,按要求组建协会达到100% 。小农水改革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积极参与,改革平稳推进, 进展顺利。全市已组建农民用水协会 150 个,管理灌溉面积 60 余万亩,今年底可望完成 60% 以上的改革任务。随着小农水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高安的水利事业将得到长足的发展,必将促进高安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16、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