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流程的组成与描述第四节流程的改进设计(全面版)资料_第1页
第二章第二节流程的组成与描述第四节流程的改进设计(全面版)资料_第2页
第二章第二节流程的组成与描述第四节流程的改进设计(全面版)资料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第二节流程的组成与描述 第四节流程的改进设计(全面 版)资料1 班级: 姓名: 组号:第二章 流程与设计第二节 流程的组成与描述 2 导学案【学习目标】 :1、能对简单的生活生产流程进行描述。2、学会阅读简单的流程图。【重点】 :掌握流程是以时间为核心的概念。并学会阅读简单的流程图、描述 简单的流程。【难点】 :流程的描述【知识点】 :1、流程的描述方式有 等。判断是否是流程图要判断是否有时间的先后顺序。零件加工图、技术图样、三视图不是流程图 ,因为这些图不表示时间上的先 后顺序。2、是最简单易行和应用广泛的流程描述方式。3、最简单的方框流程图的符号 ,只有两个图形符号 ,即代表环节,

2、代 表时序,并可加注必要的文字说明X常用的方框流程图中部分图形冇【探究】试収渎教材中49页程控电话交换机接续电话的匸作沆程图匚 【拓展巩网】于流程图表达方式的是(A、技术图样表达B、文字表达C、表格表达D、图示表达2、下列图表中,属于流程图的是(A、台式电脑配置清单B、三视图C、学生座位边D、学生的课程表3、下列不是流程图的是(A、列车运行时刻表B、学校课程表C、零件的三视图D、产品加工工序表4、塑料编织袋的生产是温州的龙头行业,下列的生产工艺描述最合理的是(A扛常用的方框流程图中部分图形有1O-4、常用的力框流程图屮部分图形冇B4.常用的方框流程图中部分图形有第四节流程的改进设计导学案知识点

3、】1、流程的优化及目的 :在设计和实施流程的过程中 ,经常需要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 ,这种对流程修改 的过程,叫 做 流程的优化 。目的: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降低劳动强度、节约能耗、 减少环境污染、保证安全生产等。2、流程优化的内容 :(苏教版内容O工期优化O 2工艺优化O 3成本优化O 4J术优化O 5质量优化首先判断技术手段变没变 ,变了就是技术优化3、流程中工序的作业方式 串行和并行。串行工序 : 上一道工序完成之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 串行。并行工序 :几项工作同时进行 并行。4、流程改进的步骤与方法(1 、对环节进行改进 (如合并、删减(2 、对时序进行调整改进(3

4、、对环节和时序都进行调整改进就是将串行的流程改成并行的流程。拓展巩固】1、流程改进主要是对它的环节或时序进行改进 ,还有对环节和时序都改进的。 不管哪种改进都是建立在 对流程内在的各个因素进行充分研究理解的基础上的。 (2、我国古代中医经过长期的实践 ,总结出了一套比较科学的诊断工作流程 :望 闻问切;但是现在 ,中医的诊断也借助西医的物理检验手段来加强中医的诊断准确度 这样的流程优化属于 (A、工期优化B、技术优化C、成本优化D、质量优化3、下列不属于流程优化目的的是 (A、提高工作效率B、提高产品质量C、减少中间环节D、节约成本4、以下流程安排 ,合理的是 (A 检票候车B 观察 20分钟

5、注射青霉素C 、冷藏螺钉取出螺钉并快速送转配车间D 、购买电器元件调试焊接底座做灯罩组装台灯5、个人储蓄取款的一般流程如下 :采用 ATM 自动柜员机对上述取款流程进行优化 ,优化后的取款流程如下 :请回答如下问题 :(1上述流程优化的条件 ? 。(2上述流程优化的目标 ? 。(3在自动柜员机取款流程中 ,由于缺省了和两个 ,从而节省了取款时间。(4流程中各步骤之间的时序 ? (填“可”或“不可”颠倒6、用全自动洗衣机洗衣服要 1 小时,用电饭锅煮饭要 30分钟,烧菜需要 40分钟, 吃饭需要 20分钟,看 报纸需要 10分钟 ,如果每项工作依次做 ,需要 2 小时 40分钟,而 换一种流程

6、,把洗衣、煮饭与烧菜这三 项工作交替进行 ,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 果。如果是你 ,将如何安排 ?2第二节生命的演化广义而言,生命起源应当追溯到与生命有关的元素及化学分子的起源。因而,生物圈演化的历程应当从宇宙形成之初,即通过所谓“大爆炸”产生了碳、氢、氧、氮、硫、磷等构成生命的主要元素之时起。一个大体的演化历程表示在图中,从图中可以看出,生命的起源和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密切 关联的,生命构成元素如碳、氢、氧、氮、硫和磷等是来自“大爆炸”后的元素演化。在星系演化中某些生物单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形成于星际尘埃或凝聚的星云中,接着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了像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现在

7、许多资料表明,前生物阶段的化学演化并不局限于地球,在宇宙空间广泛地存在着化学演化的产物。通过遗传密码的演化和若干前生物系统的过渡形式,最终在地球上产生了最原始的生物系统,即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至此,生物学演化开始,直到今天在地球上产生了无数复杂的先进的生命形式,包括像人类这样的智慧生物、生命的演化历程(一)生命的构成元素碳、氢、氧、氮、硫和磷这六种生命元素构成了地球上生物体物质总量的98%,而这些元素是伴随着宇宙起源和演化过程而产生的。宇宙的状态和宇宙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法则的特殊结合造成了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可能性。宇宙中的物质诞生在爆炸之中。氢和氦是在距今约 150 亿年前的大爆炸 强烈热辐

8、射中形成的。构成我们自己的、更复杂的碳、氧、钙、铁原子起源于 恒星的燃烧着的深处。像铀之类的重元素是在超新星爆发的冲击波内合成的。 形成生物原料的这些核过程发生在最不适宜于生物居住的环境中。一旦形成了 元素,剧烈的爆发就把这些元素送回到恒星之间的太空中。在那里,万有引力 将这些元素铸成新的恒星和行星,而电磁作用将它们造成生命的化学物质。地球上有很多种元素,但用于构成生命的元素并不多,主要有C、H、O、 N四种,此外还有 S、P 及其他一些微量元素。我们知道组成生命的主要物质是蛋 白质、水分和无机盐三大类。元素分析表明,蛋白质一般含碳50%-55%氧20%-23% 氮15%- 18% 氢6%-8

9、% 硫0%-4% 有些蛋白质还含有微量的 P、 Fe、Zn、Cu Mo等。(二)生物单分子生物单分子是指一些与生命有着密切关系的有机低分子量化合物,包括氨基酸、脂肪酸、糖、嘌呤、嘧啶、单核苷酸、卟啉、ATP等高能化合物。它们是构成生物高分子的基本成分。(三)生物大分子所谓生物大分子主要是指蛋白质、核酸以及高分子量的碳氢化合物。从化学结构而言,蛋白质是由a -L-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核酸是由嘌呤和嘧啶 碱基,与糖D-核糖或2-脱氧-D-核糖)、磷酸脱水缩合而成,多糖是由单糖脱 水缩合而成。由此可知,由低分子量的生物有机化合物变为高分子量的生物有 机化合物的化学反应都是脱水缩合反应。在原始地球条

10、件下,有两条路径可以达到脱水缩合以形成高分子:其一是 通过加热,将低分子量的构成物质加热使之脱水而聚合;其二是利用存在于原 始地球上的脱水剂来缩合。前者常常是在近于无水的火山环境中进行,后者则 可以在水的环境中进行。(四) 前生物系统最简单的原始生命与最复杂的化学分子之间的差异仍然是极大的,主要是 “组织化 ”水平的差异。为了填补化学演化与生物学演化之间的鸿沟,人们提 出了许多介于化学分子结构与原始生命之间的过渡形式,并给予许多不同的名 称。例如原生体、原细胞、前生物学系统、前生物学生命等等。究竟是怎样过 渡的现在仍不甚了解,但大体上应包含三个过程:(1) 生物大分子自我复制系统的建立;(2)

11、 传密码的起源;(3) 分隔的形成。(五) 原始生物系统通过遗传密码的演化和若干前生物系统的过渡,地球上最终产生了最原始 的生物系统,即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化学演化和前生物演化之后,单细胞终于形成了,生命进入了细胞演化阶 段。在这个阶段,演化主要集中在细胞内部组织水平的提高,包括细胞结构的 复杂化、代谢方式的演变等,同时伴随着规模较小的生态学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差别如此巨大,以至于过去人们认为原核细胞是由真核细胞退化而来的。解决由原核细胞向真核细胞的演化问题是细胞演化的关键。人们在这个问题上争论颇多,较具代表性的是以下两个观点:(1) 细胞内共生学说(2) 直接演化学说原核生物是一种无细胞

12、核的单细胞生物,它们的细胞内没有任何带膜的细 胞器。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以前称作 “蓝绿藻”的蓝细菌,是现存生物中最简 单的一群,通过分裂生殖繁殖后代。原核生物曾是地球上唯一的生命形式,它 们独占地球长达20亿年以上。如今它们还是很兴盛,而且在营养盐的循环上扮 演着重要角色。原核生物界至少包括 4000种生物。细胞内共生学说这个学说认为,真核细胞是通过若干不同种类的原核细胞生物结合共生而造成的,这些共生的原核生物与宿主细胞建立了紧密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在复制和遗传上建立了统一的协调的体系,这样的共生的组合就成为真核生物 的祖先最早提出内生说的是A. F. Schimper,他在1883年发现绿

13、藻和高等植物的叶绿体能够自行繁殖分裂,并发现它们在形态上与自由生活的蓝藻很相 似,从而提出质体来自寄生的蓝藻的假说。这时的共生说还没有受到多少重 视,主要是由于证据太少。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细胞超微结构和细胞生 物化学研究的发展,共生说又逐渐流行起来。在电子显微镜下,植物的叶绿体 与蓝藻(蓝菌)极其相似,叶绿体本身也含有 DNA的核质区,都有片层状结 构。人们还发现细胞器与细胞整体的关系与自然界的内共生现象非常相似。共 生现象在自然界很普遍。 这些都从不同角度支持内共生学说。/砂、/<1x r协打 Xf IJi 11-J I1."in i4J1 J ”卅'-AEM

14、Tl JrJiL Vit jriU 1U U 】.n t yi:1 ti匚11(六)复杂先进的生物系统后生动植物产生后,逐渐形成了复杂、先进的生物系统。一般的看法是后生植物与后生动物来自共同的祖先 单细胞的真核生 物,即所谓的原生生物。前已述及,单细胞真核生物是由原核生物祖先通过直 接演化或细胞内共生而产生的。由单细胞真核生物向多细胞的后生动植物的转 变是生命历史中的一个重大的演化事件。后生动物和植物可能同时达到多细胞 化,在这个过程中,生物的体积增大,组织器官分化。后生动物和后生植物如 何由原始的单细胞真核生物演化分支出来?谁先谁后?对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 一致的看法。按照新近时兴的细胞内共生

15、假说来解释后生动植物的起源是这样 的:某些异养的、行吞噬作用的单细胞真核生物祖先可能以吞噬原核生物为 生,其中一些与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发生细胞内共生,形成能进行光合作用 的自养的真核生物,经过进一步演化,成为后生植物。另外一些仍保留异养功能,演变成为变形虫、鞭毛虫、纤毛虫等原生动物和真菌。从异养的原生动物 再进一步演化出海绵、水母以及无体腔的原始后生动物。二、演化历程的三个阶段(一)元素演化生命的起源和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密切关联的,生命的构成元素如 碳、氢、氧、氮、硫和磷等都是 “大爆炸 ”的产物。在星系演化中,某些生物 单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形成于星系尘埃或凝聚的星云中,接着

16、在一 定的条件下,产生了像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二)化学演化发生在地球上最简单的生命(有细胞结构)出现之前的演化过程,我们称 之为前生物的化学演化。这个阶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 生物单分子的形成:例如氨基酸、嘌呤、嘧啶、单核苷酸、ATP等高能化合物、脂肪酸、卟啉等化合物的非生物合成;(2)生物高分子的形成:即生物单分子聚合为生物大分子(多聚化合物),例如由氨基酸聚合为多肽或蛋白质,由单核苷酸聚合为多核苷酸等。其后的演化为生物学演化;而介于化学演化和生物学演化之间的还有一个特殊的 过渡阶段 前生物演化三)生物学演化地球上第一个单细胞原始生命的出现标志着生命演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生物学

17、演化。我们把原始生命出现之后的演化叫做生物学演化。生物学的演化又可以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早期生物学的演化又可称 为细胞演化阶段;晚期生物学演化又可称之为组织器官演化阶段,或系统演化 阶段。细胞演化阶段是从原始的单细胞生命产生到后生动植物的大量出现,持 续了 25亿年以上。后生动植物出现后,生物进入系统演化阶段,在大约7 亿年的时间内,数以千万计的物种经历了形成和绝灭的演化历程。三、地球生命的摇篮生命源于地球,而且是地球的产物。即使有人认为生命来自地外,地球仍 然是生命的摇篮。今天的生命看来是由第一个生物经过再生、繁殖和演化,进而形成无数的 生命形态并布满整个地球。古菌类和后来的细菌在水里、

18、空气中和地上迅速繁 殖,在 20 多亿年中构成了一个生物圈。这个生物圈的成员之间彼此交流,由此 又先后产生了真菌和真核生物。然后,它们又集合和组织成多细胞植物和动 物。生命在海洋里蔓延开来,它们登上陆地,使世界充满树木和花草,又随着 昆虫和鸟类飞翔天空。于是,在地球上形成和成长起 “ 生命之树 ”。人类是这 棵生命进化树最奇异的枝条。因此,在地球上诞生的生命和地球是休戚与共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2、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明确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所包 含的要素,学会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自然地理事物和人文地理事物。3、通

19、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差异的比较,进一步学 会用归纳的方法,了解区域的各自特征。明确地理事物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人 文属性,初步形成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思想。4、在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应特别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 法解决相关的学习问题。课时: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教学重点和难点: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教学方法: 讲述法教学过程:引入:1、中国区域地理知识是在中国总论的基础上讲述的,因此,所涉及的内容 中很多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抓住这一点,尽量 采用简明生动的启发方法,帮助学生对于区域知识的构建。2、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直观

20、地感到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 异。在教学中要注意: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在教学中要突出区域特讲授新课: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1、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 差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录像资料。提出问题:从图片或录像资料中看到 南方和北方有那些差异?如何用科学的地理方法表述它们?为什么会有差异?2、这部分教材中的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景观图,包括图5.9 中的“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图5.10的“东北林海雪原”、图 5.11的“海南岛热带风光”。另一类包括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哈尔滨、北 京、武汉、广州四城市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

21、水量图,长江和黄河的流量过程线 图,全都是用精确的数字来表述地理问题。这部分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读图能 力的培养。3、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复习北方地区的地形主要包括:东北平原、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太行山脉等,南方地 区的主要地形包括: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巫山(长江穿过)、长江中下游平 原、江南丘陵等,并让学生复习阐述每个地形区的主要特征。或是通过收集有 关地形区的资料来讨论,目的是为农业生产打下基础。填活动1 的表格。4、指导学生阅读分别哈尔滨和北京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引导学生 得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再将这样的特点与武汉和广 州的

22、气候进行对比,认识到:南方比北方冬季气温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C以上,而且年降水量多。同时为河流流量的特点和植被的特点打下基础。填活 动 1 表格。5、由降水的特点引导到河流流量分析。首先让学生明白我国东部季风区的 河流来源主要是靠天然降水补给,由于南方地区的降水量比北方地区多,所以造成了长江流量比黄河流量大许多。并且帮助学生发现:河流流量的变化与降水的变化之间是有关系的:总的来说,河流的流量是随着降水的变化而变化 的,降水量增加,河流的流量增大,反之减少。引申到在我国南方地区在夏季 会出现的洪涝灾害,明确灾害的形成原因,树立防范意识。完成活动2的有关部分。6、由气候的特点引导到植被的分析。仍

23、然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明确不同 区域的植被特点的不同,引导学生分析植被类型与气候条件的关系。首先分析“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区别,然后继续分析区域内 部的植被的区别,又突出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差异明显的特征。完成活动2的有关部分。7、总结归纳,继续完成活动2的讨论,归纳出形成南方和北方自然差异的 主导因素。活动:发挥想象力,进一步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活动1的表格中多设计几行让学生填写。1、“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会影响到人们 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农耕制 度土地利用类 型主要农作物作物熟制传统运输方式传统民居其他不同3

24、、组织学生探究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景观差异的原因,完成活动1:主要形成原因农耕制 度土地利用类 型地形、气候、河流主要农作物气候作物熟制气候传统运输方式地形传统民居气候其他不同小结:通过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和人文地理差异说明两个区域的 不同,进一步深入研究、归纳每个区域的特征,理解区域内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意义非常重大。板书设计: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自然特 征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农耕制 度土地利用类 型主要农作物作物熟制传统运输方式传统民居其他不同课时跟踪训练(满分100分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占地球上热带雨林总面积的5

25、0%,达650万平方公里。自上世纪 70年代以来,每年有 8万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巴西的森林面积同400年前相比,整整减少了一半。据此回答13题。I5?N0*L5*S1 结合上图和所学知识,分析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分布面积广阔的原因包括()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风的深入受巴西暖流的影响受秘鲁寒流的影响 平原面积广阔A .B.C .D .2. 导致亚马孙森林不断遭到严重破坏的原因可能包括()为了脱贫而实施过度的迁移农业为了偿还债务而进行商业性伐木A .C .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开辟大型农牧场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土地的需求B .D .3. 下列保护雨林的措施中能够较好地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

26、的是()A .设立国际,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受益B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C .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D .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 解析:第1题,亚马孙热带雨林分布面积广阔与大气环流、地形、暖流等因素有关。第2题,过度的迁移农业是为了解决由于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需求问题。第3题,设立国际 ,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解决了当地的贫困问题,较好地协调了环境与发展 的关系。答案:1.B2.D3.A亚马孙河流域形成了高大密集的以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对全球环境意义重大。据此 完成45题。)养分集中在地上的植4.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区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优势表现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雨林群落的生产力高物体

27、内A .B .C.D .5. 雨林群落高大茂密的原因是 ()热量充足 水分丰沛生长季节连续土壤肥沃A .B .C .D . 解析:热带雨林地区全年水热充足,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但其养分主要集 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土壤养分很少。答案:4.B5.A读“亚寒带针叶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矿质养分循环模式图”,回答67题。甲森林索统乙淼林集统o隧僅的尢小反映靠分储址的名少 一箭火的*1城代授赫流m的天小 如生物ht IIh粘桂帶H6. 与乙森林系统相比,甲森林系统的()A .生物体储存的养分少B 落叶层储存的养分多C.土壤中储存的养分少D .系统整体的物流量大7. 全球的乙森林系统主要分布在 (

28、)A .非洲大陆 B .大洋洲C .亚欧大陆 D .南美洲解析:第6题,根据生物量 m的大小可判断出,甲森林系统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乙为亚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根据圆圈大小反映养分储量的多少、箭头粗细代表物流量的大小可知,生物体储存的养分甲大于乙,落叶层储存的养分乙大于甲,土壤中储存的养分甲大于乙,排除A、B、C。由图中箭头粗细可推知甲系统整体物流量大,正确。第7题,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C项符合。答案:6.D7.C(2021苏州模拟)下图为“不同密度防护林对降低风速的效果图”。读图,回答题。细; 川|80604Q200'vl一処-伽-小密.j稀蔬L04122“三北&

29、quot;瞒护林D28( F*)&为大范围减弱风力,并做到经济合理、生态效果好,宜采用的防护林密度是(A .极密B.密C .中密D .稀疏9下列有关不同地区防护林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 .工矿区一一净化空气、吸烟滞尘B .城市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C .黄土高原一一防风固沙、美化环境D .东北平原西部一一降低噪声、保护农田解析: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密度的防护林对降低林区附近风速有较大的差 异,但随着范围的扩大,它们的区别越来越小,所以从经济和生态方面考虑,宜采用 中密的防护林。第 9题,工矿区的大气污染较严重,防护林可以起到净化空气、吸烟 滞尘的作用;城市地区的防护林可以起到

30、降低噪声、美化环境的作用;黄土高原上的 防护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东北平原西部的防护林可以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答案:8.C9.A10.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调节城市大气碳氧平衡B .有明显的增温降湿效应C .减少城市地区日照时间D .消除城市大气酸雨污染解析:绿地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从而调节城市大气的碳氧平衡;绿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降低城市温度、增加城市大气湿度的作用;影响城市日照时间的主要是天气状况,而非绿地;绿地可以吸收部分废气,但不会消除城市大气酸雨污染。答案:A读下图,回答1112题。西取版纳地区人匸 匕泾牺带昴济辕11

31、 图中所示地区的气候与亚马孙河流域的气候相比,不同之处是A .全年咼温B .有明显的旱季C .连续不间断的生长季节D .充足的热量12.图中生态农业主要充分利用了()A .生物资源B .光照资源C .水资源D .土地资源解析:第11题,我国西双版纳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明显的旱雨两季。第12题,西双版纳的人工多层热带经济林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光照,达到一地多用、增加收益的经济效果。答案:11.B12.B二、综合题(共40分)13.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2分)材料1 :下面为“2021年世界原木消耗量最大的五个原木消费量、自给率及中国原木进口主要来源图。

32、TA mx 口韵華= 'l'.!d I - 4tf H决他金坯】美国加拿大中国芬兰瑞典人口 (万人)30 4063 33113 3474531922国土面积(万 平方千米)963.20998.47959.8133.8145.00森林覆盖率(%)33.134.120.471.054.0木材畜积量(108 m3)243.0172.3137.220.224.0材料2 :下表为"五个 的人口、面积、森林覆盖率和木材蓄积量资料表。材料3:下图为“19932021年中国原木生产量、消费量变化曲线图。(1)材料1中原木自给率最高的是;中国原木进口最大来源国的森林类型主要是林。(4分

33、)自年以后,我国原木进口量明显增加的重要原因是在东北、西南林区加强了对的保护工作。(4分)森林的过度砍伐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有和。(4 分)(4)芬兰、瑞典两国森林覆盖率高,人均木材蓄积量很大,但两国仍需大量进口木材, 简述其原因。(6分)(5)森林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我国在森林资 源的保护利用上可以采取哪些措施?(4分)解析:第(1)题,由材料1图可判断原木自给率最高的是美国;中国原木进口最大来源国是俄罗斯,主要森林类型是亚寒带针叶林。第(2)题,读材料3图可知1997年(或1998年)后,我国原木消费量明显大于生产量,说明原木进口量明显增加;

34、我国东北、西南主要是天然林。第(3)题,森林被毁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第(4)题,芬兰、瑞典地处高纬度,且均为发达,本国木材品种较为单一,木材消费量大,且为保护本国森林资源所以仍需大量进口木材。第(5)题,我国森林覆盖率比较低,对木材的需求量又比较大,因此在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上,应采取的措施有:大 力植树造林、提高木材利用率、开发木材替代品、从国外进口木材等。答案:(1)美国亚寒带针叶(或针叶)(2)1997(或1998) 天然林(或森林)(3)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或温室效应增强)生物多样性减少(或大量物种灭绝)(4)木材加工业发达(或木材消费量大):保护本国森林资源;本国木材品

35、种较单 一(或本国森林生长较慢)。(5)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木材利用效率;开发木材替代品;从国外进口木材。14.读(1)将下列选项的代号填在图中相应的空白处。(5分)建筑材料燃料 农田水土流失文明衰落(2)从图中可以看出,玛雅文明的农业用地是采用砍伐和焚烧森林植被而形成的,而这种方式在土地生产力下降后最少需要 年地力才能恢复重新使用。(2分)(3)从图中还得到另一信息,在热带雨林地区一旦森林被砍伐,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这说明在热带雨林地区 (外力作用)非常严重。(4分)(4)根据图示信息,玛雅文明衰落最可能的原因是(3分)()A .热带迁移农业B .商业性伐木C .修路D .城镇建设(5)从玛雅文

36、明的消失中,我们应该得到什么启示?(4 分)解析:第 (1)题,本类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弄清图表大致因果联系,将填写选项与图表 对接,根据图表提示选择答案。本题有三个关键关联点,一是砍伐联系“ 燃料、建筑材料 ”;二是森林消失联系 “水土流失 ”;三是农业生产力下降联系文明衰落。第 (2) 题,读图可知,从放弃耕种到再生树林约 20 年。第 (3)题,根据第 (1) 题推理森林消失 导致的是水土流失,属于流水侵蚀。第(4)题,图表展示的是原始迁移农业流程,因此,在雨林毁坏的几种活动中,迁移农业是最可能的。第(5) 题,玛雅文明的消失,根源就在于砍伐森林,因此,启示应围绕森林的保护展开。答案:(1

37、)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2) 20(3) 水土流失 流水侵蚀(4) A(5) 保护森林,植树造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育林结合;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依 法保护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发展森林旅游等。 (其他合理的说法也可 )中学高一物理科导学案 编号:14班级:小组:姓名: 课题:第四章 第2节动能势能导学案1 裱五与糊 垠环 门”如血】幔后;【学习目标】1 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功和能的关系推导出动能的定义式,并会用动能的定 义式进行计算。2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功的能关系推导出势能的定义式,会用重力势能 的定义式进行计算。3. 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及

38、重力势 能的相对性。4. 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重点】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三个概念及动能、重力势能的定义式.【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的理解【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首先认真阅读课本和全优课堂相关内容获取最大量的信 息,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注,对部分内容有疑惑的,提出问题并写在旁边;然后再认真阅读并填写导学 案,把问题填写在我的疑惑处,以方便老师收集、解决问题知识准备:回忆初中物理中学习过的动能、势能概念、【第一课时】【自主学习】1、动能1). 一个物体能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这个物体的能量就越大。2).功和能的关系:功是专化的量度,做了多少功,就有 生转化。3).物体

39、由于具有的能,叫做动能。4)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动能表达式 Ek =,国际单位是符号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 ,它的动能越;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 它的动能也越 。5) 动能是(填状态或过程)量、(填矢或标)量,在质量一定时, 如果物体的运动状态确定,则动能也唯一确定了,它与物体在任意时刻的 目对应。在匀速圆周运动中,瞬时速度虽然是时刻变化的,但其动能却是 .2、重力势能1).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 具有的能。2重力势能大小的决定因素:重力势能表达式EP =,国际单位是符号质量相同的物体,被举的高度越 ,重力势能越大; 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 重力势能越大。3) 势能是(填状态或过程)量

40、、 (填矢或标)量,如果物体的位置 发生了变化,则物体的重力势能也就发生变化。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所做的功 相对应,而重力的功是标量,重力势能也是标量。4) 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 ;重力做负功时,重力势能 。WG=EP1 -EP2=mgh1-mgh25)重力势能大小与参考平面选择 有”或无”关,重力做功大小与参考平面选择 有”或无”关。-1 -中学高一物理科导学案 编号:14班级:小组:姓名:3、弹性势能:1)物体由于具有的能。2)弹性势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物体的弹性形变越 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自测】1 下列物体中具有动能的是A .转动的砂轮B.被吊起的重

41、物C.拉弯的弓箭D .压缩的弹簧2下列物体中具有势能的是A .停在空中的直升飞机B.拧紧的钟表发条C.在水平路面上行驶的自行车 D .抛在空中的手榴弹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物体没有做功,它一定不具有能 B.位置高的物体,它的势能一定大C.质量大、速度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 D.弹簧一定具有弹性势能4. 在下列物体中既具有动能又具有势能的是 A .平直轨道上行驶的汽车B.拉长的橡皮筋C.高空中正在下落的冰雹 D .被 举高的杠铃【知识点一】探究一:利用功和能的关系推导动能的表达式(模仿课本P6869内容,尝试推导出动能的表达式)如图,一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光滑水平面上静止,受一个水平向右恒力F

42、作用,经过位移S后达到速度V,试推导: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 =由速度位移公式:得其位移结果:S=推力所做的功:W二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力所做的功,是将其它能量转化为物 体的,故物体动能的表达式应为:EK =【知识点二】利用功和能的关系推导重力势能的表达式(模仿课本P70内容,尝试推导出势能的表达式) 试从自由落体过程推导重力势能的表达式如图,质量为m的物体从某一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当其下落到离地高为hl和h2两个位置过程中,试推导:从高度hl到h2过程,重力做的功为:WG = 从功和能关系来看,重力做功使物体某种能量减少,这种能量大小由物体所在高 度决定,跟重力势能的概念是相一致的,故我们得到重力势能表达式为:Ep=由此我们得到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WG二我们可以这么说,做功是重力势能变化的量度!【针对训练】1 关于做功和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正确的是 ()A 只要动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动能就增加 B 物体克服阻力做功,它的动能 不一定减少C 外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的末动能与初动能之差D .动力和阻力都对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