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保护两相宜生态为本谱新篇_第1页
发展保护两相宜生态为本谱新篇_第2页
发展保护两相宜生态为本谱新篇_第3页
发展保护两相宜生态为本谱新篇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发展保护两相宜生态为本谱新篇江苏省昆山市锦溪镇人民政府2015年5月锦溪镇, 隶属江苏省昆山市,位于昆山市西南隅,接壤上海,毗连苏州。镇域面积90.69 平方千米,下辖20 个行政村和 3 个社区,户籍人口 4.3 万,常住人口 10 万。镇志记载:一溪穿镇而过, 夹岸桃李纷披, 晨霞夕辉尽洒江面, 满溪跃金,灿若锦带,故名 “锦溪 ”。锦溪自然环境独特, 文化底蕴深厚。 先后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国家卫生镇等国家级殊荣,并有 “十佳村镇慢游地 ”、 “中国最美小镇 ”、 “最受欢迎国内游目

2、的地 ”等称号。锦溪,是传统古朴的水墨江南。 总面积 1 平方千米的古镇区,布局以河道为骨架,街道依水而建、房屋临水而筑,民宅85%以上为明清民国建筑, 整体呈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江南风韵。古镇区现存 26 座古桥,多为明清建筑物,形成水乡特有的 “桥文化 ”;全镇存有各式古窑15 座左右,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唯一保存完好的古窑址群落;明镜荡水利公园成为昆山市首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锦溪宣卷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 1 -产保护名录。锦溪,是现代先进的锦绣新城。立足生态、人文特色,坚持 “产业为基、百姓为根、文化为魂、生态为本、党建为纲”原则,锦溪通过不断优化生态产业区、 环湖休闲区、 现代农业生

3、态园区、 白莲湖总部经济园 “三区一园 ”的产业发展布局, 巩固发展制造业、 提速发展服务业、 积极发展特色产业、 创新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锦溪正努力建设集产业支撑有力、 城乡一体发展、文化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越、百姓生活幸福 “五位一体”的江南水乡现代田园城镇。 2014 年,锦溪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62.1 亿元,工业总产值 162.2 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4.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9 万元。一、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生态发展理念锦溪被 “五湖三荡 ”环抱,是华东地区水体面积最大的古镇。镇域面积 54%为水面,拥有白莲湖、五保湖、长白荡等17 个自然湖泊,河道 238 条, 201

4、4 年发布的苏州市级重要湿地名录(第一批) ,锦溪 11 个湖泊榜上有名,占苏州重要湿地总数的 1/10。锦溪始终把生态作为最根本优势、 最稀缺资源和最宝贵财富, 把生态文明作为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战略举措,把转型升级作为破解发展瓶颈制约的有效手段,不断凝聚生态发展共识、践行生态发展理念、坚定转型发展信心。坚持高举生态大旗,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GDP,坚决避免发生先污染再治理、先破坏再恢复、 边治理边污染、 边恢复- 2 -边破坏的现象。 以硬约束的环保准入制度、可持续的生态保护工程,有效提升城镇环境容量, 把生态人文优势转化为发展竞争优势,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推进, 经济发展与生态

5、环境相得益彰, 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 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让 “生态为本 ”理念深入人心, 并逐步上升为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价值认同和自觉追求。二、创新路径,大力提升生态发展质量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着力推动实现 “三个转变 ”:(一)变存量资产为发展资产。既不 “唯 GDP”,也不 “去GDP”,锁定现有6.5 平方公里工业区范围,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升质量, 着力实现工业产业效益最大化。 一是做实工业基础,引导传统制造业企业提质增效。 不断提升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水平, 帮助企业克服资源环境约束递增、

6、劳务商务成本攀升等压力,坚定发展信心。积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 依托昆山市科技镇长团资源, 为企业搭建与重点院校、 实验室联系平台, 着力推进产学研合作。 引导企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传统产业调整优化, “老树开花”。 二是稳步推进 “退二优二 ”、 “退二进三 ”工作。 引导已入驻企业在不增加供地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功能布局和空间利用,提升存量资产的综合利用率和贡献率,持续提升亩均产值。- 3 -有计划、有步骤、依法合规的淘汰一批“三高一低 ”企业,全力盘活存量土地为转型升级腾出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实现“腾笼换鸟 ”。 三是坚持法治思维,紧绷安全之弦。坚持运用法治思维

7、和法治方式推进安全环保工作。全面落实党政领导负责制 ,不断完善企业主体责任、 政府监管责任和基层属地管理责任体系,实施更加严厉的督查问责机制,抓好安全监管队伍建设,确保安全生产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二)变农业资源为旅游资源。在做好古镇区保护提升的基础上,把农业资源作为旅游资源,推动三农工作与旅游度假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一是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依托总面积 1.9 万亩的耕地,锦溪以创新举措践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 2013 年以来,我镇改变传统大户承包的农地流转模式, 在农地股份合作社基础上, 积极引导农民入股镇农地股份合作联社, 创办 “长云农场 ”

8、进行实践论证, 逐步完善思路、 在全镇范围推广经验, 通过合作经营新模式,实现了经济、政治、生态与社会效益的统筹提升。下阶段,我镇将有针对性的做好生产成本调控, 进一步改革完善利益分配制度, 积极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 丰富集体合作化模式内涵,持续提升现代农业集约化、生态化、产业化水平,推动实现农业强、 农民富、 农村美。 二是守望江南水乡风貌和历史遗存。 珍惜好、 保护好我镇的基本农田和自然村落、传统民居。推进 “四退 ”工作,美化镇村形态。通过基本农田改造优化- 4 -田容田貌, 持续做好水环境生态修复, 使农田、 农水成为群众致富载体,乡村旅游景观。严格按照新修编的镇村布局规划,加快制定村

9、庄详细规划, 科学安排建设重点和建设时序, 做好农村传统村落和民居的保护。 三是打造 “新乡村生活 ”版块。以动迁腾出的计家墩村为核心, 营造农耕、 乡居、集市的乡村生态圈,为游客提供体味乡土文化、 乡间风情、 乡愁意韵的窗口,为农村居民拓展增收致富渠道, 为自然村落价值发掘提供参照样本,以点带面激发市场投资活力, 形成全方位 “新乡村生活 ” 版块,与古镇经典形成差异化发展、 贯穿式互动, 引领锦溪旅游业发展突围古镇,向生态游、全境游发展。(三)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 立足锦溪特色,把放大生态优势作为增创发展优势的有效路径,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推进,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得益彰。 一是

10、做好白莲湖区域建设。 积极规划提升白莲区域生态形象与产业承载功能, 为现代服务业、 休闲旅游业发展提供载体平台。依照与城投公司的框架协议内容, 加强双赢合作, 持续推进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 启动现代服务业先导区建设。 按照低强度开发、低强度投入的原则, 在生态环境提升的进程中植入旅游功能载体、 观光农业等要素, 打造生态休闲旅游载体。 二是持续放大生态优势。 继续做好联通 “五湖三荡 ”、长约 30 公里的环湖生态廊道贯通工作, 不断推进明镜荡水利风景区建设水乡岸线整治、水环境修复等工作,构建布局合理、水绿相依、景- 5 -色优美的湿地生态系统和休闲旅游载体。 依托五保湖省级湿地公园范畴,有序

11、推进环湖精品酒店建设,提升旅游承载能力。三是始终严守生态红线。 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 严格环境执法,强化环境监管,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和执法检查,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切实提高生态环境违法违规成本, 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质量, 不断提升优质环境对优质资源的吸附能力。三、拓宽渠道,丰富生态优先的实践举措秉持敬畏自然、 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 锦溪镇坚持不断加强生态修复与保护举措, 使良好生态环境充分发挥优质经济资源的吸附作用, 以优美怡人的自然景观和乡村风貌承载旅游发展, 以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一是做足 “四退 ”特色文章。 近年来,锦溪镇大力实施 “以

12、退为进 ”战略,科学推进 “四退 ”工作,以退拓空间、优环境、出效益,彰显水乡天堂的灵秀底色,舒展景美、水美、田美、人更美的最生态画卷。 “退二进三 ”,提升城镇品质。 把生活区、古镇区的工厂集中到工业区,把腾出后空间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建设, 释放对项目和资金的吸引力, 提升环境承载力和城镇舒适度。 “退二还一 ”,重拾乡村记忆。 把散落在农村的工厂整合到工业区, 调优农村低效集体资产, 复耕复种退出土地, 增加占补平衡指标, 为发展集聚资源、 开拓空间,- 6 -重现恬淡自然、 清静安谧的农村景象。 “退渔还田 ”,还原田园风貌。 通过鱼塘复垦、土地平整、沟渠改造,推进万亩良田项

13、目建设,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增加稻田面积, 避免沿湖鱼塘投放饵料造成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增色,充分展现鱼米之乡田园风貌。 “退潭还水 ”,再现水乡特色。 挖掘特色资源, 通过对棋盘荡等废弃砖瓦窑厂逐步复垦, 实现生态修复、水质净化,确保水清、水洁、水活、水生态,为生态旅游开发蓄势,打下扎实基础,进一步彰显水乡灵动之美。二是加快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工程。 “以渔保水, 以渔净水,以渔养水 ”,这是实施锦溪镇渔业生态修复工程的初衷。为进一步优化我镇农业产业结构,做强做精水产业, 推行科学养殖、生态养殖, 提高河湖水面综合效益,减少水产养殖带来的水环境污染。锦溪镇从 2010 年开始

14、,对阮白荡、五保湖等 7 个河湖围网养殖进行拆除, 拆除面积达到 3 万多亩, 达到了生态修复,保护锦溪水环境的目的。锦溪镇湖泊众多,河网密布,水环境质量对于锦溪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 锦溪镇每年投入上千万元进行河道清淤、 河面保洁、 河堤生态修复整治工程, 实现了水系畅通、水质提高、河道整洁。近年来,锦溪还致力于拓展绿色空间, 每年投入数千万元, 每年新增 100 多万平方米的绿化面积, 每年提升 3 个百分点的绿化覆盖率, 形成了能解乡愁的无边 “锦色 ”。三是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事实工程。2006 年锦溪镇污水处- 7 -理厂完成一期建设工程,设计日处理污水能力2500 吨, 2011年完成

15、二期扩建工程,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7500 吨。随着锦溪镇城镇化的推进,以及产业经济的发展,原有污水处理能力不能满足要求,从2014 年启动污水厂三期扩建项目,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0000 吨。 2011 年,完成古镇区污水截流和30公里管网建设工程。目前锦溪镇区污水接管率达到95%以上。绿化、美化村庄,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现农村生态文明的基础,为切实提升村庄绿化档次,彻底改变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2006 年起,锦溪镇启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创建江苏省生态村、 卫生村。 2008 年起,在锦溪镇开展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高效处理,目前已建成 38 座小型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做到农村生活污水有序排放, 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保护农村水生态环境。 2014 年,完成锦溪休闲绿地公园建设工程,集餐饮、垂钓、农事体验等功能为一体, 规划范围 600 余亩,总投资 5000 万元。 该项目是锦溪镇积极利用水资源、 全力做好水文章的重要抓手,将进一步完善锦溪镇休闲度假功能,放大生态优势。生态文明是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的发展形态,改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条件。全镇水环境达标率为96.8%,省界国控断面朱厍港朱厍港口达到III类水标准,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列各区镇之首。200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