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2课时主备人:程飞审核人:高三物理备课组【重难点:】1、理解实验原理2、弄清实验的步骤3、学会利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探究物理规律4、注意误差分析5、学会用弹簧测力计和细线测出力的大小与方向.6、运用力的图示法探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合成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原理】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Fi、F2的作用效果都是让同一条一端固定的橡皮条伸长到同一点,所以力F'就是这两个力Fi和F2的合力.作出力F'的图示,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力Fi和F2的合力F的图示,比较F和F'的大小和方向是否都相同,若相同,则说明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时遵
2、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测力计(两只),橡皮条,细绳套(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细芯铅笔.【实验步骤】1 .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2 .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3 .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与绳的结点伸长到某一位置O,如图1所示,记录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用铅笔描下O点的位置及此时两细绳套的方向.4 .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套的方向.5 .改变两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再重做两次实验.图1【数据处理】1
3、 .用铅笔和刻度尺从结点O沿两细绳套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这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并以F1和F2为邻边用刻度尺作平行四边形,过O点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此对角线即为合力F的图示.2 .用刻度尺从O点按同样的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时的拉力F'的图示.3 .比较F与F'是否完全重合或几乎完全重合,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误差分析】1 .读数误差减小读数误差的方法:选择相同的弹簧测力计并调整好零刻度;弹簧测力计数据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大一些,读数时眼睛一定要正视,要按有效数字正确读数和记录.2 .作图误差减小作图误差的方法:作图时要画准结点O的
4、位置和两个测力计的方向.两个分力F1、F2间的夹角越大,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的合力F的误差AF就越大,所以实验时不要把Fi、F2间的夹角取得太大;作图比例要恰当.【注意事项】1 .在同一次实验中,使橡皮条拉长时,结点O位置一定要相同.2 .用两只弹簧测力计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时,夹角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在60°90。之间为宜.3 .读数时应注意使弹簧测力计与木板平行,并使细绳套与弹簧测力计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避免弹簧测力计的外壳和弹簧测力计的限位孔之间有摩擦.读数时眼睛要正视弹簧测力计的刻度,在合力不超过量程及橡皮条弹性限度的前提下,拉力的数值尽量大些.4 .细绳套应适当长一
5、些,便于确定力的方向.不要直接沿细绳套的方向画直线,应在细绳套末端用铅笔画一个点,去掉细绳套后,再将所标点与O点连接,即可确定力的方向.5 .在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所选定的标度要相同,并且要恰当选取标度,使所作力的图示稍大一些.记忆口诀结点位置O确定,两绳夹角要适中.力秤木板要平行,眼睛读数垂直秤.细绳套应适当长,铅笔两点定方向.画力标度要适当,不然误差要粗放?1、某同学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时的主要步骤是:A.在桌上平放一块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铺一张白纸,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方木板上;B.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在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一短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上两个细绳套;
6、C.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两个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的同一结点,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记录下O点的位置,读出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D.按选好的标度,用铅笔和刻度尺作出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i和F2的图示,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E.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拉橡皮条使其伸长,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下细绳套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这个力F'的图示;F.比较F'与F的大小和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得出结论.上述步骤中:(1)有重要遗漏的步骤的序号是C和_E;(2)遗漏的内容分别是在C中未记下两细绳套的方向和E中未说明是否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了同一位置O.?2、
7、对于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某同学有以下认识:A.实验中两个分力的夹角取得越大越好B.细绳以及弹簧秤所在平面必须与木板平行C.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用铅笔画出两个定点的位置时,应使这两个点的距离尽量远些D.作图要用细芯铅笔,图的比例要尽量大些,要用严格的几何作图法作出平行四边形,图旁要画出表示力的比例线段,且注明每个力的大小和方向以上操作可以减小误差的是BCD.3、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时,先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带有绳套的两根细绳.实验时,需要两次拉伸橡皮条,一次是通过两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另一次是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1)实验对两次拉伸橡皮条
8、的要求中,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BD(填字母代号).A.将橡皮条拉伸相同长度即可B.将橡皮条沿相同方向拉到相同长度C.将弹簧秤都拉伸到相同刻度D.将橡皮条和绳的结点拉到相同位置(2)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有如下议论,其中对减小实验误差有益的说法是_BD(填字母代号).A.两细绳必须等长B.弹簧秤、细绳、橡皮条都应与木板平行C.用两弹簧秤同时拉细绳时两弹簧秤示数之差应尽可能大D.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4、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某同学的实验情况如图6甲所示,其中OC为细绳.图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OB(1)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
9、的力的图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C)A,图乙中的F是力Fi和F2合力的理论值,F'是力Fi和F2合力的实际测量值B,图乙中的F'是力Fi和F2合力的理论值,F是力Fi和F2合力的实际测量值C.在实验中,如果将细绳也换成橡皮条,那么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6D.在实验中,如果将细绳也换成橡皮条,那么对实验结果有影响(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B(填字母代号)A.理想实验法B.等效替代法C.控制变量法D.建立物理模型法5.在做“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实验时,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用两个弹簧秤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某一确定的O点,以下操作中错误的是(ACD)A.同一次实验过程中,O点位
10、置允许变动B.实验中,弹簧秤必须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秤刻度C.实验中,先将其中一个弹簧秤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只需调节另一弹簧秤拉力的大小和方向,把橡皮条另一端拉到O点D.实验中,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O点时,两弹簧秤之间夹角应取90。,以便于算出合力的大小6、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A点,另一端拴上两根细绳,每根细绳分别连着一个量程为5N、最小刻度为0.1N的弹簧测力计.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当橡皮筋的活动端拉到O点时,两根细绳相互垂直,如图8所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可从图中读出.(i)由图可读得两个相互垂直的拉力的A大小分别为_2.50_N和_4.00_N.(2)在图9所示的方格纸上按作图法的要图10(A)(B)两图是两位同学得到的实验结果,其中哪一个图符合实际?若合力测量值F'是准确的,则F与F'有误差的原因可能是哪些?(B,F'是用一个测力计拉橡皮条所得到的,其方向一定在橡皮条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廉洁党政安全建设讲解
- 2025年河北省深州市辅警招聘考试试题题库附答案详解【综合题】
- 2025年远程教育培训总结模版(3篇)
- 21年保险历年真题解析8篇
- 2025年盐城邮政笔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江西省瑞昌市辅警招聘考试试题题库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一级建造师2024真题及知识点新版
- 中医技能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安全员b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公开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试题及答案
- 统计信息安全培训讲义课件
-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学期英语期中试卷(含答案)
- 耕地安全利用技术培训课件
- 2025年政务服务办事员技能大赛理论考试题库50题(含答案)
- 2025年中心血站护理岗工作人员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烟气自动监测培训课件
- 基于硫化氢法1.5万吨年产量的二甲基亚砜生产工艺设计【论文】
- 英语·第五册(五年制高职)课件 Unit3 Sales and Promotion
- 2025至2030年中国果胶市场全景评估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市场调研表-健康行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