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及其实施_第1页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及其实施_第2页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及其实施_第3页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及其实施_第4页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及其实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分类号 密级 U D C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及其实施姓 名: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论文外文题目: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localization strategy and its implementation 论文主题词:跨国公司 本土化 经营 外文主题词: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Localization Management 论文答辩日期:2012.6.3.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阅教师:原创性声明本人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尽

2、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毕业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跨国公司成为国际活动中的重要经济力量,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跨国公司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以期适应甚至领导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的经济和消费结构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市场差异性,跨国公司在全球战略指导下,因地制宜实施本土化经营策略。本土化经营策略成为跨国公司实

3、施其全球化战略而采取的必要策略之一。近年来,跨国公司逐渐将中国视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开始在中国积极推行本土化战略,包括生产、营销、科研开发等各方面。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经营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效益不断提高,而且在中国也建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大大提高了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但是,也有一些跨国企业在中国的本土化经营困难重重。本文将紧扣经济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综合运用跨国公司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以数据事实作为切入点,结合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对跨国公司在华的本土化经营进行系统研究。同时,针对跨国公司运营的每个具体环节,为中国的跨国企业提供一些启示和

4、借鉴。关键词:跨国公司 本土化 经营 ABSTRACTAs the worlds economy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re dynamically developing,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orld, which widely influences economy,polities and social life of the world. With the constantly changing situation of the world, T

5、NCs have been adjusting their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o the trend of the worlds development .Due to different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different cultur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TNCs have to carry out localization strategies in host countries, which have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global strat

6、egies.In the recent years, MNCs regard China a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ir global strategies, and launch localization strategy positively in China, including production, marketing and research. Lots of MNCs run business well in China. They not only make large profits, but also set up a creditable im

7、age of both enterprise and products. And it really enhances thei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However, there are some famous MNCs failed during the localization in China. The thesis will closely grasp the economical globalization as the time background, synthetically utilize the MNCs theory, the stra

8、tegy management theo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theory, base on the facts and data, and analyze typical cases to research into the globalization in China. And try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to Chinese enterprises who intend to invest overseas.Key words: TNC; localization; Operate; 目 录一、前言1(一)研究背景1(二

9、)研究意义1二、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策略的动因及理论依据2(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发展历程21.市场评估阶段22. 战略投资阶段23.强势主导阶段3(二)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经营策略的动因31.实行全球发展战略,取得最佳经营效果42.利用东道国廉价的生产要素,降低企业生产成本43.建立有效的营销渠道44.扩大市场份额,寻求利润最大化45.分散和减少企业的风险5(三)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策略的理论依据51. 内部化理论52. 特定优势理论63. 竞争优势理论64.比较优势投资理论7三、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策略的内容和表现形式8(一)跨国公司在我国供应链上的本土化经营策略81. 采购本土化策

10、略82. 市场营销本土化策略8(二)跨国公司在华人力资源上的本土化经营策略91. 本土化层次不断提高102. 不同国家、不同职位呈现明显差别10(三)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上的本土化经营策略10(四)跨国公司在华企业文化上的本土化经营策略11四、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对我国的双重影响13(一)积极影响131.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了产业升级132. 改善技术投资的结构,填补了我国国内的空白133. 促进了我国人才市场的形成和高效运作,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134. 有利于打破垄断,刺激我国国内企业的发展14(二)消极影响141. 抢占我国的科技人才,形成前沿技术的垄断142. 加大了我国人才流失的风险

11、15五、我国企业跨国本土化经营策略建议16(一)人才本土化上注重引进高级人才16(二)加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培养16(三)建立高效的组织管理机构加强对海外企业的管理16六、结束语17致谢18参考文献19V1 前言1.1研究背景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跨国公司在国际活动中己经成为最活跃、最重要、最具有影响力的经济力量,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21世纪后,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活动趋势不断加强,其规模、数量以及创造的价值都不可忽视。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目前全球总共约有77000个跨国公司母公司和超过770000个国外子公司。2005年,这些国外子公司创造增值4.5万亿美元

12、,雇佣约6200万名员工,出口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4万亿美元。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跨国公司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改变自己的发展战略。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不同的经济、消费层次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具有市场差异性和多样性,跨国公司在推行全球化的同时,为适应各地区的本土环境,在东道国当地因地制宜实施本土化经营策略。本土化经营成为跨国公司追求自身发展、适应当地经营而采取的必要策略之一。从1979年,我国正式引进外资开始至今,众多跨国公司看好我国经济,来我国投资。据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仅2005年一年,跨国公司对中国外资直接投资流入量就达到724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外资直接投资接受国、全球发展

13、中国家最大的外资直接投资目的地。目前,仅“世界500强”中就己有400多家进驻中国。此外,截至2006年6月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636.4亿美元,累计成立境外投资企业9900多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适应中国的经济状况,跨国公司纷纷从采购、生产、人力资源、研发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在华大力推行本土化经营,在中国业务的各个环节强化当地的地方性经营能力,建立一个中国式的经营体系。1.2研究意义本文将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经营策略进行具体论证,为我国政府的宏观决策和我国企业应对跨国公司竞争的挑战提供理论上的帮助,并为以后到中国投资的跨国公司以及即将到海外投资的国内企业提供一些现实层面的建议和

14、对策。2 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策略的动因及理论依据2.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发展是一个投资者与市场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关系一方面表现为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试探、评估乃至进入纵深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中国市场在世界经济大潮的带动下,不断市场化、国际化,从而对跨国公司产生更大吸引力的过程。实际上,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一个从微观到宏观,从分散到系统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跨国公司对我国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乃至人文微观环境的本土化适应过程。根据大多数大型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轨迹,我们可以把这一本土化过程概括分为市场评估、战略投资和强势主导三个阶段:2

15、.1.1.市场评估阶段资本为了满足自身不断扩张的本性,须得不断将其触角伸向那些拥有更丰富自然资源、更广阔市场和更廉价劳动力的地方去。不断开放的中国市场在这些条件上很具诱惑力。在市场评估阶段,许多跨国公司投入少数几个经营点,这些经营点相对于跨国公司强大的实力来说,其资金投入量和规模都是相对很小的。跨国公司首先通过贸易途径把他们的产品出口到中国市场,展开品牌形象和企业认知度普及,以便评估自己的产品和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接受程度。同时通过这一层次的接触,起到认识中国市场、积累经营经验的作用。如果本公司的经营战略或企业文化在中国市场得不到认同,那么就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本土化战略调整,避免大举进攻之后经营不利

16、的局面。改革开放初期,大多数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都处在这个阶段。当然评估的结果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一部分跨国公司由于未能很好的实现本土化失去了对中国市场的信心,进而暂停了他们进一步的投资,而另一部分跨国公司则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成功施行本土化战略,适应了中国复杂而陌生的环境,顺利进入了第二阶段。2.2.2 战略投资阶段在第一阶段胜出的跨国公司开始从战略层面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其中很多在中国设立了地区总部或者投资公司,有的甚至将全球总部设在中国,有计划有步骤地来实现在中国的发展计划。当跨国公司通过经营网点或办事处的前期评估,寻找到切入中国市场的突破口后,便采取“先声夺人”的策略,争取占有较大

17、市场份额。短时间内,市场上就会出现同一行业的几家世界领头企业,同时在中国进行投资的现象。如化工行业的杜邦、拜耳、巴斯夫;电机行业的通用电气、西门子、ABB、移动通讯业的摩托罗拉、西门子、爱立信等。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同一行业的多家公司采取了竞争型战略,密切关注对手在中国的动态,并及时做出反应,争取率先贴近中国本土市场。即在详细了解中国本土政治、经济和人文科技环境并进行可行性分析之后,跨国公司对市场基本建设进行巨额投入和大量广告支出,取得了销售额的大幅度增长。然而在抢占中国市场的同时,跨国公司利润上却收效甚微,有的甚至处于亏损状态;相关资料显示,当前仍有许多跨国公司处于这一阶段。2.2.3.强

18、势主导阶段经历第一阶段的评估探索和第二阶段的巨额投入后,进入第三阶段的跨国公司已经通过前几年建立的生产网点、销售网络、公司文化、品牌形象等方面的整合,走出前两个阶段的“泥潭”,并逐步在中国市场上确立起自己的经营主导地位。这一阶段的跨国公司,进一步加强经营和人力资源本土化、科学化的调整,对产品质量、决策优劣、成本消耗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并逐步加大本地采购和本地制造的比例,进而将本土化的边缘释放得更加广阔。通过这一阶段的开拓,有些公司已经在中国市场占有可观的市场份额,如德国大众占中国汽车市场的60%,美国宝洁公司产品占个人清洁用品的50%,柯达占中国胶卷市场的48%,贝尔公司占电话交换机市场的3

19、3%等等。近几年部分跨国公司己经进入该阶段。波士顿顾问(中国)公司副总裁今村莫明,根据研究提出在华跨国公司运作的“之”字型成长曲线,与上述阶段基本相同。国外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三个阶段根据不同的目的,呈现出不同的经营特点,其本土化程度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2.2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经营策略的动因跨国公司在推行本土化策略时,需要对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首先母公司要确立在全球内的总目标,然后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身在国际市场和全球投资中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并仔细研究欲投资的国家和地区的环境状况以及国际竞争环境,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做出理性的预期,最后确定跨国公司在东道

20、国适合的本土化策略,使其不仅利于企业全球化目标的实现,还能符合各个市场的具体情况,总的来说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经营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点:2.2.1.实行全球发展战略,取得最佳经营效果全球发展战略是跨国公司进行全球扩张的一种经营战略,当跨国公司发展到足够大的规模时,拥有自己的国际生产体系后,就开始以全球市场为目标,依据全世界的资源和市场的分布情况在全球范围内有计划地安排投资、生产、销售和开发等活动,充分有效地利用当地的资源,在当地实行本土化经营。全球战略是国际投资发展到较高层次的体现,而对外进行投资,在东道国实行本土化经营是跨国公司实现其全球战略的手段。2.2.2.利用东道国廉价的生产要素,降低企

21、业生产成本跨国公司的母国大多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其劳动成本相对较高。在选择输出成本时,投资者除了会考虑增加市场份额外,还会考虑利用资本输入国的廉价的生产要素,如劳动力,以此提高最终产品的竞争力。即使该产品返销回母国,也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这也是国外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开始将生产基地搬到中国大陆的原因,比如美国的摩托罗拉、可口可乐、德国的大众、韩国的三星等,都先后在中国大规模投资建厂。在很多国家,劳动力的迁移会受到许多方面的限制,还有土地,这种生产要素,是无法移动的,跨国公司要想在某些国家利用具有他们这类廉价的生产要素,只能直接在当地投资,进行本土化经营,充分利用当地低廉的生产要素,降低生产成本,提

22、高生产效率。2.2.3.建立有效的营销渠道营销渠道对于一个企业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对于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既费时又费力,而且不一定当即就能见效。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使用东道国现有的营销系统,委托当地的中间商销售商品,这样既可以省去自己建立营销渠道的成本,减少风险,并且能够通过中间商来了解东道国。2.2.4.扩大市场份额,寻求利润最大化跨国公司的终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为了争取市场份额和利润最大化,跨国公司的销售策略也必须本土化。可口可乐公司是这方面成功的典型代表。可口可乐最初在北京的销售模式是坚持全球一贯的营销理念,采取直接销售到零售点的做法,并未积极拓展批发渠道。但在后

23、来的实践中,他们发现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其独特的地位,常常有大型的国际、国内活动。而这期间经常的交通管制严重影响了可口可乐这种快速消费品的运送。此外,企业若想在短期内建立自己庞大的零售网络需要大量资金,这又会增加企业成本,削弱产品的竞争力。北京可口可乐公司根据北京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了营销模式,决定与批发商合作,利用批发商的网络资源、交通资源、渠道资源等,以最快的速度,把产品送到零售点,这样不仅企业降低了成本,增加了销售额,且批发商也能从从中获利,可谓一举两得。2.2.5.分散和减少企业的风险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面临着种种风险,主要有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两方面。当企业

24、封闭在狭小的区域内时,经营规模和市场容量的限制会削弱企业抗风险能力,各种政治和经济的波动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沉重打击。实行国际分散化经营,可以减少风险,取得较为稳定的收益。如果把企业可用于生产和销售产品的资产看作一项组合,那么只将其置于一国之内或将其分散于多个国家,这两种投资方式对于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收益的影响会有很大不同。企业只在一个国家经营,如果该国发生经济波动或政治变动,由于企业只依赖于一国,那么企业所受的打击有可能是毁灭性的;但如果企业涉足多个国家,在多个国家实行本土化经营,由于各国经济周期不同,政治经济环境等各不相同,这类系统性风险就可以得到分散,从而使企业全球范围内的净现金流量保持稳定

25、。崔日明,徐春样.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3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策略的理论依据2.3.1. 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TheTheory fInternalization)又称市场内部化理论,是由学者巴克利和卡森一同提出的。内部化是指把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程,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的外部市场,公司内部的转移价格起着润滑内部的作用,使内部市场像外部市场一样有效地发挥作用。内部化理论的基础是市场不完全假设。内部化理论认为跨国公司为了其自身利益,为克服外部市场的某些失灵,以及某些产品的特殊性质或垄断势力的存在导致的企业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而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将本来应该建立在外部市场交

26、易的业务转变为在公司所属企业之间进行,并形成一个内部市场。通过外部市场内部化,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建立企业内部市场,关键是要培养三个基本的市场主体:一是中间产品供给者;二是中间产品的需求者或购买者;三是市场的组织管理者。公司总部尤其是高层决策管理者要承担组织管理者的角色;企业的成员应当是中间产品的供应者和需求者。市场内部化是企业在其内部形成中间产品的供给者与需求者的过程。直接投资是企业形“成内部中间产品供给者与需求者的基本途径。中间产品的供应、需求及其交易活动都被置于同一所有权及其控制之下,不再存在交易障碍,因而技术、知识与信息等中间产品就能被广泛、快速、安全和经济地“交易”和利用。为了

27、获得这一利益,使企业内部市场超越国界,跨国公司就要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理论为跨国公司从节约交易成本、环境成本、文化成本等方面而实施本土化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2.3.2. 特定优势理论20世纪60年代,斯蒂芬·海默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提出了特定优势理论,也称垄断优势理论,是产业组织理论在跨国公司和直接投资领域应用研究的结果,也是关于跨国公司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国外直接投资的一种跨国公司理论。海默根据美国对外投资的有关资料,分析指出:由于现实的市场是不完全的市场,面对同一市场的各国企业之间存在着竞争,若实行集中经营,则可使其他企业难以进入市场

28、,从而形成一定的垄断,这样既可以获得垄断利润,也能减少由于竞争造成的损失,从这种意义上讲,跨国公司事实上是一个垄断者,或寡占者。他提出:一个企业或公司之所以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有比当地同类企业更有利的特定优势。这种“企业特定优势”(Firm-specific Advantage),即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垄断优势,拥有这种优势比在当地生产能够赚取更多的利润。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主要集中在技术优势、先进的管理经验、雄厚的资金实力、信息优势、国际声望、销售渠道优势、规模经济优势七个方面。可以看到,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一定要具有东道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垄断优势,在东道国的投资过程中,熟悉东道国环境,通过实

29、行本土化战略,充分发挥其优势,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3.3. 竞争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他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战略和竞争优势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企业的任务是创造价值。他把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基本活动涉及企业生产、销售、进料后勤、发货后勤、售后服务;支持性活动涉及人事、财务、计划、研究与开发、采购等。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要保持的竞争优势其实就是价值链上某些环节上的优势。波特强调了企业与环境的适合性以及既定的产业结构特征,认为外部环境、特别是产业环境的条件与特征,会强烈地影响竞争规则

30、和企业的盈利能力,这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王素君:跨国企业竞争优势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价值链各环节在不同区域的配置直接影响到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在资源富饶的地区设立密集消耗该资源的增值环节,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降低成本。在目标市场配置生产环节,不仅能够降低运输成本,而且有助于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在多个经营区域同时经营,还可降低政治和市场风险。2.3.4.比较优势投资理论比较优势投资理论又称边际产业扩张论,是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的。他的理论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是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依次进行。小岛清认为国际贸易是按既定的比较成本进行的,而对外直

31、接投资是从趋于比较劣势的行业开始。一个国家的某些产业在本国已经失去或即将失去发展空间,成为该国的“边际产业”,而同一产业在另一些国家可能正处于优势或潜在的优势地位,这样一国就应把本国己经处于或即将处于劣势的边际产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使两个国家都在直接投资中受益,形成新的互补格局。该理论强调了跨国公司的比较优势及与东道国的产业分工合作。跨国公司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应当通过本土化策略,与当地资源和环境充分结合,适应当地化的需求,充分发挥它们的比较优势。价值链理论要求跨国公司从全球战略出发,在世界各地安排生产,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这事实上也是“战略全球化,行动本土化”的体现,由

32、此跨国公司才能充分发挥其竞争优势。3 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策略的内容和表现形式3.1跨国公司在我国供应链上的本土化经营策略3.1.1. 采购本土化策略采购本土化是指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的生产性企业,在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材料、零部件等都从我国市场购买,尽量避免进口。采购是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中上游部分的重要一环。实现采购本土化,可以节约很多运输成本,并且省掉了进出海关的手续和税费,在同一个地区或国家进行贸易,也不存在汇率变动的风险,在提供服务时,尤其是采购原材料的交付方式上,供应商能与各子公司建立密切的合作,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产品的性价比。以前跨国公司在设备采用和原材料使用方

33、面,以进口为主。我国绝大多数原材料、零部件成本都不高,现在各大跨国公司加大了在中国的采购力度,在中国设立全球采购中心、地区采购中心或中国采购中心。此外,本地供应商,与海外供应商相比,能更好地参与子公司的产品开发和技术革新,从而使各子公司自身供应链的运作更为完善。目前中国已经是联合利华全球最主要的原料基地之一,拥有100多家联合利华的供应商,联合利华在中国的本土采购已达9090。飞利浦公司1997年就在中国建立了国际采购中心,公司采购金额1994年为2800万美元,到2000年则增至7.8亿美元,增长近30倍。此外,如诺基亚、柯达、花王、IBM等跨国公司也都在华设立生产基地,把中国作为其零部件的

34、采购基地。李尔华.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跨国公司采购本土化不仅可以缓解国内就业压力、迅速提高国内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产业的升级。如上海贝尔带动了国内上百家企业的生产,其程控交换机在国内已经有8000万线,国产化率达到80%,该产品在欧美市场上的占有率达40%。3.1.2. 市场营销本土化策略营销本土化是指在全球营销过程中,跨国公司将世界各国传统文化的差异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考虑进来,并注重把公司的整体营销战略与当地的实际营销环境结合起来,以适应当地市场的要求。跨国公司在华营销本土化的方式主要有销售渠道本土化和营销方式本土化:首先,在销售渠道方面。跨国公

35、司主要采取兼并、收购或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实行本土化策略,跨国公司可以从中国企业这里获得稀缺资源、对市场的相对支配权和中国市场开发的低成本优势。到目前为止,全球跨国公司500强,尤其是消费品领域的公司都已经在中国建立了完善的分销网络和分销渠道管理体系,在分销渠道领域赢得了90%的覆盖率。他们选择与分销商合作的方式,根据公司所在行业现状、产品的特点、消费者偏好及竞争状况等因素,制定分销渠道策略。宝洁在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成立了四个销售中心,在2200多个市、县成立了分销代理点。通过建立“分销生意系统/高效分销商补货系统”来帮助分销商订货库存管理、收款的整个流程。惠普公司在中国建立了由二级代理和二

36、级经销商组成的二级分销渠道,将渠道控制在两层,以便在价格、进货等方面进行管理。其次,在营销方式方面,跨国公司大多舍弃了全球统一标准化的市场营销方式,而是以消费者与品牌的情感连接为基础,更多地采用包含中国文化元素的以及更容易和中国消费者沟通的创意和营销策略。例如,伊莱克斯利用它的亲情化营销赢得了中国消费者的青睐。为了宣传变频冰箱的节能优势,它打出了“还能再省吗?伊莱克斯推出日耗电不足半度的冰箱”,“省是中国人的美德”的广告语,了解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恰到好处地掌握了消费者的心理。由于目前我国空调的消费群主要集中在城市,跨国公司在做营销时,在对媒体的选择上,也煞费苦心。他们选择以城市级和省级媒体为

37、重点,其中晚报、晨报类,媒体最为看好。如LG和松下均以北京晚报作为重点媒体大力投资。3.2跨国公司在华人力资源上的本土化经营策略跨国公司如何运用本地化人员,事实上是解决跨国公司在中国如何盈利的关键问题。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的本土化是对当地差异做出的一种响应,同时也是现代跨国公司全球化策略的要求,是资源合理调配方式的一种革命。跨国公司虽然在制度、技术等方面已相当成熟,但当进入中国时,对于中国的了解,还是需要本土人才帮助解决。随着跨国公司在华业务的不断扩展,各跨国公司都加强了在我国的人力资源本土化。跨国公司推行在华的人力资源本土化策略,既可以增强对当地的亲和力,加强对当地文化、市场的了解,又可以节约劳

38、动力成本,利用本地人才为本地的消费者服务,容易获得认同。本地人才了解本地文化特征、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和情感需求,他们能够较容易与消费者、政府官员,以及其他的利益相关者互动交流。3.2.1. 本土化层次不断提高目前,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土化策略已涉及到不同级别和类型的中国雇员,中方职员担任中高级管理职位的比例以及专业技术人员本土化的比例相对于企业建立初时都有明显提高。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高级管理和科技人才本土化率平均达85%。摩托罗拉中国公司的管理人员中,本土人才所占比例由1994年的11%上升到目前的83.3%,在部门经理级别的职位中,中方人员所占的比重已由1997年的57%提高到80%。经过

39、十几年的经营和投入,跨国公司中的很多高级职位已被中国本土人员占据,他们己成为外企进一步发展的中坚力量。3.2.2. 不同国家、不同职位呈现明显差别美国跨国公司在华分支机构的人力资源本土化程度最高,日本跨国公司在华分支机构仍然倾向于使用外派人员,欧洲不同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华分支机构本土化程度差别明显,但基本上居于美日两国之间。此外,同一级别的不同职位表现出来的本土化程度也不相同。总经理由中方人员担任的比例约为60%,本土化程度最低。而在级别相同的职位中,我国人员担任财务总监的比例超过了80%,担任营销总监的比例则超过了90%,担任人力总监的比例最高,接近100%,因为人力资源工作需要遵守当地的劳动

40、法和规章制度,并且还要熟悉当地雇员的文化背景。3.3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上的本土化经营策略研发是跨国公司最核心的职能之一,也是其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环节。跨国公司在华不仅要与本土企业竞争,还要和实力同样雄厚的其他跨国公司进行竞争。为了接近市场,适应产品多样化和不同地区消费者偏好的差异,并充分利用东道国现有的科技资源,掌握竞争对手的技术发展现状,降低研发成本,跨国公司往往在东道国设立研发机构,以使产品符合当地消费者的需求,获取竞争优势。随着跨国公司在华经营业务的功能日益完善,跨国公司也加强了在华R&D的投入,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己经形成热潮,不但数量在快速增加,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全球研发体系中的

41、战略地位也明显上升,研发本土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表3-3为2005年到2006年跨国公司在华新设立的研发中心,由此,跨国公司公司的研发本土化进程之快可见一斑。来自商务部的信息显示,截止到2006年10月,外商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已达创纪录的980家,而在五年前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独立以及非独立的研发机构总共不超过200家。根据商务部研究院的2005-2007年跨国公司对华产业投资趋势报告显示,6170的受调查跨国公司明确表示在未来三年内将继续扩大对华R&D的投资。跨国公司在研发投资中,有46%的企业倾向于建立独立的研发中心,有33%的跨国公司倾向于向中国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进行研发,同时有

42、25%的企业计划增加在中国原有的研发人员,24%的企业选择合作研发。跨国公司在华的研发机构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行业,诸如信息通讯、生物制药、精细化工、运输设备制造等行业,微软、IBM、摩托罗拉、西门子、通用电气等大型跨国公司相继在中国成立研发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和实验室。2006年,微软联合其在华的14家研发机构成立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成为其全球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摩托罗拉目前在中国建立的研发中心已达16家,总投资超过4.5亿美元,研发人数超过了1800人。这些研发机构是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经营活动的延伸与拓展。因为跨国公司在华的业务有很大的扩展,所以才有更大的积极性对我国消费者的行为与市场特点进行研

43、究,并做出相应的产品、工艺改良与升级。3.4跨国公司在华企业文化上的本土化经营策略荷兰比较管理学家霍夫斯坦特将文化定义为,在一个环境中的人的“共同心理程序”。他认为,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从跨国公司角度看,文化意味着指导一个群体日常生活的普遍共享的信念、准则和价值观。由于多年不同的生活、工作、教育形成了不同的思维,不同的群体、地域或国家的人们“心理程序”有差异。企业文化本土化的过程是公司原有文化与东道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将文化差异最小化的过程。本土化意味着与东道国文化交汇进一步加深。由于多元文化差异性的存在,原有母公司管理理念与当地本土思维

44、存在差异,考虑文化差异的主体也由单一的营销部门逐渐扩展到人力资源部门企业的高层决策者及各级管理人员。跨国公司本土化策略实施到什么程度,具体的风格和模式应该如何,这些都与公司内部的经营管理理念密切相关。只有在整合中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管理理念,才能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增加效益。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跨国公司在我国企业文化本土化的实施有很大的难度。中国文化一般采取直觉型思维,追求完美,稳妥为先,喜欢随大流,崇尚中庸之道,集体意识强。而西方文化一般偏好理性思维,追求最优化原则,自我意识强,怕束缚,喜欢标新立异。西方文化重视人的权利,倡导普通员工参与管理的分权式决策,能够广泛地考虑员工权益。西方企业强

45、调正规化、标准化的管理,注重准时性、紧迫感和利益关系,讲究原则。而中国文化在权利和义务中更强调义务,更多倾向于上层领导的集体式决策,员工利益也更多掌握在领导手中。中国企业重人治,人情在工作中占有特殊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对这些文化差异处理不当,势必会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与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据统计,在我国建立的中外合资企业中,有15%的企业比预定寿命短,其中由于外方缺乏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学习而造成企业不稳定是其主要原因。为克服文化的水土不服,在华跨国公司针对中西方跨文化管理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来实现东道国文化和母国文化的融合。首先注重文化分析,识别文化差异,将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区分开来

46、,以便在管理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减少文化冲突和矛盾。美国一位管理学家曾说,跨国公司的经营成败,取决于跨国公司管理人员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和理解,取决于他们是否愿意把美国文化观念当作超重行李一样留在美国。其次,增强跨文化意识,加强跨文化培训,比如把不同文化背景的中西方员工集中在一起进行专门的文化培训、冲突处理,组织各种社交活动。倡导理解精神,学会尊重、理解异国文化。最后,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公司文化,消除文化偏见,吸收各种文化中相契合的优秀部分,将其整合,使这种文化能把企业的员工与经营战略紧密结合起来。4 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对我国的双重影响4.1积极影响4.1.1.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了产业升级产业

47、结构的提升可从三种产业的比例关系变化中反应出来,即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二、三产业比重相应提高。而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发展正符合这一发展趋势,这与外资的加速进入及其产业分布相一致。在外商投资的领域,尤其是投资最集中的生产加工领域,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增加显著,其中很多大项目都弥补了我国产业链中的空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大批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促使我国出现了一批现代新兴科技企业,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快了我国现代化的步伐,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4.1.2. 改善技术投资的结构,填补了我国国内的空白由于我国经济尚不十分发达,对技术方面的投资十分有限,跨国公

48、司在华进行本土化经营,使得大量研发资金流入我国,缓解了我国这方面的资金不足。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经营加强了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相当一部分跨国公司提供的技术填补了我国国内的空白。技术溢出效应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以实物资本为载体的硬技术,也包括以劳动者为载体的软技术,通过技术示范作用或人员的流动产生效应。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经营从这两个不同的途径对我国产生了技术溢出。此外,由于相当比例的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经营时,使用母国的先进技术,这也填补了我国的技术空白。有一项对日本在华40家企业的调查显示,这40家企业绝大多数技术先进,产品有竞争力,如果将新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技术和先进技术三类企业加在一起,

49、共有39家,占被调查企业的95%以上。 江小涓.吸引外资对中国产业技术进步和研发能力提升的影响.国际经济评论,2004(3)4.1.3. 促进了我国人才市场的形成和高效运作,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跨国公司在华实施人力资源的本土化,对人才的选择逐渐向行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这必然使人才流动的范围扩大、速率加快,并促进中国人才市场更加活跃、人才市场体系更加完善以及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跨国公司在我国参与人力资源竞争,对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的国际化、信息化和市场化都起到了催化作用,促进了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的形成和高效运作。随着投资总量的加大和投资范围的扩大,跨国公司必然会进一步增加劳动力需求。到20

50、05年底,我国在跨国公司的就业人数为1400多万人,占我国劳动人口总数的10%。如通用电气公司,1984年成立时仅有几十名员工,现在已拥有8000多名员工。同时,我国人才还能从跨国公司得到更优厚的工资待遇、社会福利以及更优越的工作环境,并参与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研发等各项环节,并通过跨国公司对员工的培训(国内和海外的培训),使跨国公司掌握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得以在企业内部扩散,并经过人才的流动向企业外部扩散,使其得到广泛传播。因此,我国的人力资源可以从跨国公司中获取更大收益,就业质量得到更大的提高。4.1.4. 有利于打破垄断,刺激我国国内企业的发展跨国公司有利于打破垄断,加剧市场竞争,有助

51、于刺激我国国内企业的发展。大部分国内企业之前都是靠国家政策扶持,虽然发展缓慢,实力不强,但很多本该淘汰的企业还一直存留着。而在跨国公司投资到中国之后,加剧了市场竞争,面对增大的竞争压力,一部分企业难以维持,被淘汰出局;但另一部分企业,在竞争压力下,积极变革,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加大技术投入,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凭借自身对本地市场和文化的了解的优势,迅速发展壮大,与跨国公司展开较量。4.2消极影响4.2.1. 抢占我国的科技人才,形成前沿技术的垄断中国在“入世”后,科研体制进行改革,很多跨国公司在本土化名义下与我国企业和科研机构展开了争夺科技发展资源的竞争,跨国公司以强大的财力、先进的管理方式及良好

52、的工作环境,为员工提供了优厚的待遇和诱人的发展空间,从而吸引了我国大量的优秀人才,导致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人才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在我国本来已经形成较强的一些产业领域,由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对产品市场和人才市场的占有,使得国内的研究工作失去依托而被迫取消或减弱。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本土化在某一程度上,可以说是在中国让中国廉价的科技人员,服务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甚至是争夺中国的市场。我国的科技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被纳入了跨国公司全球技术发展战略中,进而成为跨国公司本土化企业与我国企业在市场竞争时的技术基地。到目前为止,已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家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了研究开发中心,其中规模较大的有30多家,

53、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汽车和化工领域。这些研发机构大都有着充足的经费,先进的设备和管理经验,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精英,这些优越的条件都是我国本土研发机构所无法企及的。因此跨国公司势必会在我国形成技术垄断。4.2.2. 加大了我国人才流失的风险人才是现代企业竞争的根本,人才对于企业是极其重要的资源,在高科技产业中甚至具有决定性作用。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在华人力资源本土化的步伐也随之加快,中国面临着人才在全球范围内培养、流动、争夺的形势,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跨国公司实施人力资源本土化策略,用丰厚的条件吸引了大批国内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优秀人才。据美世(中国)咨询公司对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的40家企业的调查,这些企业聘用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为4.59万元,硕士毕业生为6.64万元。这些跨国公司聘用高等院校毕业生的起薪要远远高于中国同行的水平。国内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因为传统的体制、待遇等问题,很难留住和用好现有人才。跨国公司却拥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可以提供舒适、高效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福利待遇,同时还注重给员工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从而吸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