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单元质量检测_第1页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单元质量检测_第2页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单元质量检测_第3页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单元质量检测_第4页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单元质量检测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单元质量检测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单元质量检测-、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40分)读景观图和局部世界地图,完成13题。10 / 101 .比较、景观图(两图所在的海拔相同)A.图所示区域的水热要比丰富B.图所示区域的光照要比丰富C.图所示区域的纬度要比高D.图所示区域的植被比丰富2 .局部世界地图中的字母所代表的地区与景观能正确匹配的是A. a B. b C. c D. d3 . d、b、a、c的景观变化,体现了A.从沿海到内陆地域分异规律B.垂直分异规律C.地方性分异规律 D.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答案】1.C

2、2.D 3.D【解析】 雨林景观出现在赤道地区,与 d地对应;针叶林景观出现在高纬度地区, 气 温低,热量不足,但水分条件较好,与 a地对应;仙人掌属荒漠景观,出现在干旱 的 中低纬度地区,与b地对应; 企鹅景观出现在高纬度的南极地区,与c对应。从d、b、 a、c的景观变化,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读下列四幅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不考虑其他地方性因素),回答46题。永久积雪 高熏荒漠 高山草甸 针叶林落时阔叶林4、下列说法可能与实地一致的是A.位于新西兰某地B.位于欧洲某地C.位于东亚某地D位于美国某地5、下列关于四地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A.四地位置自北向南的排序为 B.四地纬度由高到

3、低的排序为C.位于南半球的是D.位于北半球的是6、下列说法可能的是()A.位于智利B.位于东非高原C.位于西伯利亚 D.位于巴塔哥尼亚高原【解析】根据自然带在阴阳坡分布高度的差异判断出南北半球的山体, 位于北半球,S为阳坡,N为阴坡;位于南半球,S为阴坡,N为阳坡。根据基带判断出山体的纬度 和海陆位置, 在温带,在寒带,纬度最高。根据积雪分布下限的高低判定是迎 风坡还是背风坡, 无雪线,纬度最低,气温最高;N坡为迎风坡;N坡为迎风坡;S坡为迎风坡。【答案】4. C 5. C 6. D图甲为长白山望天鹅景区一角、图乙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图丙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读 图完成7 8题。7 .从图甲到图

4、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8 .这种分异规律明显的地区是 ()A.北半球低纬度地区 B.北半球中纬度地区C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D.南半球低纬度地区【答案】7.B 8.B【解析】从图甲到图丙对应的自然带依次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因而体现了经度地带性。该地带性主要是由于水分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而形成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陆地东西跨度最大,因而该分异规律最明显。读不同纬度三地自然景观图,完成 910题。9、图中所示低纬地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体现了自然带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

5、性分异现象10 .某森林带分布的海拔高度由低纬到高纬逐渐降低,其直接影响因素是A.热量B.水分C.坡度D.海拔【答案】9.C 10.A【解析】此题组考查山地垂直分异规律及相关知识。第 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低纬度地区 不同高度上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体现了自然带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垂直分异规律。第10题,同一自然带是在相似的水热组合条件下形成的,低纬度地区山麓较高纬度山麓的温 度高,而要与高纬度地区山麓的自然带相同,只有分布在海拔较高的位置。科技日报2011年12月1日讯:中国古生物学者与考古学家日前宣称,他们在陕西省商洛市发现了两个巨大的肉食恐龙足迹,该化石标本长达57.5厘米,是目前发现的中

6、国最大肉食恐龙足迹之一。据推断,在距今1亿年前,陕西中南部存在过大型的兽脚类恐龙。据此回答11-12题。11 .恐龙繁盛的时代是A.太古代B.元古代 C古生代D.中生代12 .根据恐龙脚印推知当时的地理环境可能是A、干旱环境B地势低洼的河湖岸边C热带海域D森林密布【答案】11、D 12、B【解析】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 恐龙繁盛;恐龙脚印化石形成,首先需要潮湿的环境, 其次, 化石只能在沉积岩中形成、要发生沉积,最后地势要低。科学家往往从连续性好的深海沉积岩芯、冰芯、黄土、树木年轮以及考古遗迹、文献资料 等信息源中获取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环境特征的信息,依此推测过去的全球气候变化。 据此完成1

7、314题。13 .长江上游涪陵段河道中白鹤梁上的石鱼题刻(见下图)记载了公元 764年以来72个枯水年份的水位,据此可推测A.其上游地区的气温变化幅度B淇上游地区的降水变化状况C该河年内径流的变化特点D该处农耕活动中的灌溉用水量【答案】B【解析】石鱼题刻记载的是公元764年以来72个枯水年份的水位,反映了其上游地区的降水变化情况。14 .下图表示我国塔里木盆地内一棵古胡杨木的年轮横剖面(部分),年轮对应的是A.高温年份B.低温年份C多雨年份D.少雨年份【答案】C【解析】塔里木盆地地处内陆地区, 气温年际变化不大。年轮的宽度主要反映了降水的多少。15 .地质学家认为,在距今约2.8亿年的二叠纪,

8、南极洲作为古冈瓦那大陆的一部分,位于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 当时气候温暖潮湿, 植物繁盛。能支持该观点的有力证据是在南极洲 发现A.埋藏深厚的岩盐B大量的海洋动物化石C.面积广大的珊瑚礁石D储量丰富的煤田【答案】D【解析】南极洲有储量丰富的煤田,说明历史上是植物繁盛的时期。校树原生长地是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但是在引种到我 国的云贵高原后,却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引种地区的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枝树林及其附近的草木大量枯死分析材料,回答1 617题。16 .校树在澳大利亚和云贵高原生长的自然条件,最主要的不同在于 () A.澳大利亚降水多,而云贵高原降水少B.澳大利亚

9、地势低,而云贵高原地势高C.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丰富,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地下水储存条件不利D.澳大利亚光照条件好,而云贵高原光照条件不好1/517 .以上案例,能够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引进外来物种,需要考虑地域环境的差异性某一要素的变化可能导致其他某个要素的变化,但不会引起整个环境的改变引进外来物种,必然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A.B . C . D .【解析】第16题,枝树需水量较大,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丰富;而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裂隙发育,地下水下渗严重。第17题,该案例反映出某一要素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其他某个要素的变化,甚至会使整个环

10、境发生改变。这说明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引进外来物种,要考虑地域环境的差异性,以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答案】16.C 17.A下图是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819题:18 .使空气中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植物的光合作用B.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C.动植物的尸体分解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答案】18.B【解析】化石燃料中大多数为含碳化合物,所以与氧气反应后通常会产生二氧化碳,而动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因为氧气与它们体内的葡萄糖反应生成水与二氧化碳,其含量还不到呼出气体的 4%,不可能为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不然

11、的话温室效应早在几千万乃至 几亿年前就有了你说是不至于其余两个答安A植物光合作用是放出氧气,而C动植物尸体分解与产生二氧化碳好无关系,故因该选B。19 .澳大利亚东侧分布着的大片的生物礁,近年,这些生物礁的缔造者 一一珊瑚在大量死亡。据研究,与大气中 CO2浓度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密切关系,这说明地理环境具有A.整体性 B.差异性 C.独特性 D复杂性解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是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全球变暖、海洋生态环境 发生变化,导致珊瑚死亡就体现了这一点。答案:A20、深秋时节,一旅游者从图中某地区自驾车外出旅游。穿过隧道前,他看到树木葱郁,山清水秀;穿过重重隧道后,却是落叶纷飞,满目

12、金黄的景象。据此判断该旅游者选择的路线是下图中的()A. B.C. D.【答案】20B【解析】在深秋季节,树木葱郁、山清水秀,说明是常绿林;落叶纷飞、满目金黄,则说明 是落叶林。穿越的是秦岭,秦岭是我国亚热带常绿林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二、非选择题(共 60分)21 .下图为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 土壤是自然地理圈层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图中 属于 圈,属于 圈, 属于 圈, 属于 圈, 属于圈。(2)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 的一面 镜子”。 例如,黄土高原土地资源过度开垦, 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 也是造成 地区

13、洪 涝、风沙等灾害的重要原因。(3)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以改变地表 最为突出。人类活动既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也可能引起土壤退化, 如出现【解析】:读图可知,图示地区范围较大, 涉及陆地和海洋。处于陆地上空,属于大气圈, 是指森林,属于生物圈,处于海洋中,属于水圈,处为沉积岩,属于岩石圈,属于 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壤圈。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答案】:(1)大气 生物 水 岩石 土壤(2)整体性 黄河中下游(3)生物状况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 土壤污染(任选三项)22

14、 .读下列三幅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海拔(米)图甲海热米)图乙海揪粕图例T阔叶林 个针叶林草原 x 荒漠图丙(1)根据上述三幅图分析地形变化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并解释其原因。(2)上述三幅图的变化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哪些特征?(3)总结自然地理要素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解析】第(1)题,地形隆起,阻挡了盛行西风,导致背风坡降水量减少,阔叶林逐渐变化 为草原和荒漠。第(2)题,降水的变化导致了植被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形隆起,从山体现麓到山顶景观出现了变化,体现了垂直分异规律;地形隆起,导致背风坡植被的变化,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第(3)题,结合教材基础知识可回答。【答案

15、】:(1)地形起伏小,阔叶林分布范围广。原因:盛行西风影响的范围大,沿海到内陆 降水的差异较小。地形起伏大,迎风坡和背风坡植被分布不同。原因:受地形影响,迎风坡 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起伏越大,垂直方向植被分布越丰富。原因:海拔不同,热量 和降水也不同。(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或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3)自然地理环境是由自然地理要素组成的;各自然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 个要素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23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7分)假如你对日本一无所知,探究日本群岛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需要哪些知识、信息 和

16、资料?(2)结合下面的框图,回答下列问题。(纬度位置H亚叁带和温带气候H从赤道到两极分荆.±海陆位置H族洋性季风气候H森林茂密H使气候更湿润:_X瓠形群岛)地形以山 地田主自然带的垂直分异:河流水'后丰沛入闲面河流短?口小湍急多火山.地蕊口滑坡山崩卜改变地表形态 试述日本气候、地形和水文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日本地域分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若日本的森林被大量砍伐,自然环境将会产生怎样的变化?【解析】此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分析方法,首先要明确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包括岩石、土壤、大气、生物和水等,各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而差异性

17、的产生则与其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密切相关,分析时则可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方面入手。【答案】(1)日本的区域图;日本的经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日本各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形、水文、 生物、土壤等)的基本知识;了解各自然因素之间是如何联系、如何影响的等。(2)日本的季风气候海洋性特征明显,降水丰沛,河流水量充足,地形受流水侵蚀和冲积作 用明显;由于地形坡度大,水力资源丰富。由于南北温度带差异导致了热量差异,引起自然带呈现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由于山地多,水热条件差异大,自然带的垂直分异明显。会产生气候恶化、河流流量不稳、旱涝灾害增多、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泥 石流更频繁等问题。24.读喜马拉雅山南坡和北坡存在的不同自然带分布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