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监控量测实施方案_第1页
隧道监控量测实施方案_第2页
隧道监控量测实施方案_第3页
隧道监控量测实施方案_第4页
隧道监控量测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建兰新铁路(甘青段)LXS-3标项目经理部一工区隧道监控量测实施方案中国交通建设CHINA COMMUNOTION CONSTROON编制:复核:审核:2010年3月26日- 2 - 3 - 4 - 4 - 6 - 9 - 10- 12 - 14 - 14 - 15 - 15 -目录1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 -1 -2 .监控量测目的-1 -3 .监控依据-2 -4 .监控量测组织机构及监控量测仪器的配置 -2 -4.1 监控量测组织机构4.2 监控量测仪器的配置 5 .监测量测的内容及方法 -3 -5.1 洞内外观测5.2 隧道洞口段、浅埋和偏压段地表沉降监测 5.3 拱顶下沉及收敛量

2、测6 .量测频率及控制基准 -9 -6.1 量测频率6.2 监控量测控制基准7 .监控量测数据的统计分析与信息反馈 -12 -7.1 量测数据的整理、分析 7.2 建立监测管理等级基准7.3 建立快速信息反馈渠道7.4 监测信息反馈程序7.5 信息反馈设计的主要内容 8 .监控量测管理 -16 -9 .安全保证措施-16 -10 .考核、奖罚措施-16 -1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地层岩性新建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兰州至西宁段站前工程 LXS-骑段(DK104+066- DK122+625),线路正线总长 18.559km。沿线地层有有第四系(Q)、上第三系(N)、震旦系下统(Z)等。沿线出 露的

3、侵入岩为元古代侵入岩。各种地层出露范围、规模及特征各异。地质构造本区位于祁连地梢褶皱系和松(松潘)甘(甘孜)地梢褶皱系两个构造单 元间的结合地带,为祁连山“中间隆起带”、拉脊山加里东地向斜褶皱带单元 的一部分。地史上各期构造运动对本区均有影响,其中以加里东期和燕山期 构造形迹为明显,褶皱和断裂发育。晚第三纪以来,区内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表现为河谷阶地上升显著,现 代河流侵蚀、下切明显,模水河两岸六级阶地发育,高差达100-150m,构成颇为典型的河谷阶地地貌。对工程而言本段线路范围内地质构造主要为震旦系的次级褶皱和节理裂 隙发育,并伴随有元古代不规则的中酸性侵入体,地表未发现有明显的断裂 构造

4、。地震动参数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结合线路工程地质条件 及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实际情况,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0.1g (相当于地震 基本烈度七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45S。(4)水文地质通过地质调查综合分析认为,本区的基岩裂隙水应主要以局部脉状或窝水 的形式存在,该段地下水补给不畅,径流缓慢,富水性总体较贫乏。2 .监控量测目的监控量测作为隧道施工的重要环节, 可为评价施工方法的可行性、 设计参 数的合理性以及了解围岩及支护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特性等提供准确及时的依 据,对隧道二次衬砌的施作时间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它是保障隧道建设 成功的关键因素。在隧道施工

5、中,监控量测工作必不可少,必须按照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0/口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 2007)的有关规定进行地质素描、隧道周边位移收敛和拱顶下沉等必测项目 以及其它一些选测项目的量测工作。监控量测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安全、指导施工、修正设计、积累资料,可 以及时提供拱顶下沉、周边收敛信息,判断设计参数的合理性,提出更加恰 当的施工方法和合理的支护措施,实现隧道信息化动态施工控制,达到既能 安全快速施工,又能节省工程造价的目的。通过隧道开挖目测围岩地质状况和实测的有关变位信息,为判断隧道空 间的稳定性提供可靠的依据;利用量测信息的反馈修改设计、指导施工;根 据量测

6、结果,提供围岩收敛趋势情况,判断围岩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提供施 工建议,以便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根据变位速度判断隧道围岩稳定程度, 并为二次衬砌提供合理的支护时机,确保施工安全并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3.监控依据施工时按照铁路隧道施工规范 TB10204-2002和铁路隧道监控量测 技术规程(TB10121-2007)等的有关规定必须进行隧道周边位移和拱顶下沉 以及其它一些必要项目的量测工作。监测执行的主要技术指标和依据是:(1)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02(2)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J449-2005、(3)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10417-2003(

7、4)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4.监控量测组织机构及监控量测仪器的配置4.1 监控量测组织机构针对本工程监测项目的特点,成立以工区总工为第一负责人、工区技术负责人、测量主管为主要负责人的施工监测机构,每个隧道施工工作面配置2-3人组成监控量测及信息反馈小组, 成员由现场技术人员、工区测量人员组 成,在监测主管的组织下负责地面和地下的日常监测工作及资料整理工作。施工监测组织机构见下图1。图1施工监测机构图4.2 监控量测仪器的配置根据本工程特点,每个隧道工作面配置相应数量量测仪器如表 2,并通过 质量检定中心检定,附有相关检定证书

8、,符合高速铁路建设相关规范要求并 能满足现场正常使用。表2监控量测仪器配置表序号名称单位数量1收敛计台22电子水准仪台14全站仪台25.监测量测的内容及方法表3监控量测项目内容、方法及仪器序号监测项目测试方法和仪器测试精度备注1洞内、外观察现场观察、数码 相机、罗盘仪2地表卜沉电子水准仪、全 站仪1mm浅埋隧道必测(H0<2b)3拱顶卜沉全站仪测量1mm用反贴片进行量测4二次衬砌前净空 变化收敛计、全站仪0.1mm全站仪采用免棱镜 观测法5二次衬砌后净空 变化收敛计、全站仪0.1mm5.1 洞内外观测5.1.1 洞内观察a.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观察中发现围岩条件恶化时, 采

9、取相应处理措施;观察后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填写开挖工作 面地质状态记录表;b.在节理、裂隙发育的镶嵌状、块状脆性硬岩地段应重视观察围岩的节 理、裂隙走向及发育程度,对易引起坍塌的岩埠及时进行锚杆支护或喷射混 凝土封闭;c.对已施工地段的观察每天至少应进行一次,主要观察喷射混凝土、锚 杆、钢架和二次衬砌等的工作状态。5.1.2 洞外观察重点在洞口段和洞身埋置深度较浅地段,其观察内容应包括地表 开裂、地表沉陷、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透情况等。5.2 隧道洞口段、浅埋和偏压段地表沉降监测隧道洞口段覆盖层薄,开挖后围岩难以自稳成拱,地表易沉陷,为了确 保洞口浅埋段的施工安全,按相关规定

10、要求,进行地表沉降监测,量测频率 与拱顶下沉和净空变化的量测频率相同。地表下沉的量测与洞内净空变化和 拱顶下沉量测在同一断面内。布点原则为:横断面方向应在隧道中线两侧每 隔25m布设地表下沉测点,每个断面 711点,监测范围在隧道开挖影响5。范围以内,如图4所示。地表下沉量测断面间距见表 监测仪器为:全站仪、电子水准仪、水准尺等。图4:地表沉降观测点布设示意图表5地表下沉量测断面间距埋置深度H与开挖深度量测断面间距(m)2B< H<2.5B20 50B< HW2B1020Hd<B510注:地表无建筑物时取表中上限值,H0为隧道埋深,B表示隧道开挖宽度。使用电子水准仪观测

11、地表沉降应该注意以下事项:(1)基准点不要选择隧道经过的山体上,要保证基准点的稳固。(2)基准的高度要选择好,可以使用水准仪一镜可以测量全部的沉降观测点,不要频繁的转站。(3)测量顺序应先读后视读数,然后依次观测各沉降点,每个点读一次数,再读后视读 数(必要时应动一下水平仪的位置),如此往复3次,成果取平均值。应该将 高程数据引测到基准点上,可以对隧道埋深情况进行了解。5.3 拱顶下沉及收敛量测拱顶下沉及净空变位收敛量测,根据围岩类别、隧道尺寸和埋深等,沿 隧道纵向在拱顶和墙中布设测点,其间距见表 6,拱顶下沉、收敛量测起始读 数要在36h内完成,其他量测应在每次开挖后12小时内且在下一循环开

12、挖 前取得起始读数。拱顶下沉及收敛量测断面间距见表 6。监测仪器:全站仪, 收敛计。表6 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量测断面间距表围岩级别量测断面间距(m)V510IV10 30m30 50丑50100 (视具体围岩情况确定)由于我工区管段正洞隧道断面大,拱顶的高度较高,如果使用水准仪进 行测量,悬挂钢尺时非常不方便,所以为有效地提高监控两侧的效率,现场 实测中使用全站仪免棱镜方式测量,拱顶沉降点的布设应预埋22钢筋外露支护面2cm,外露的钢筋头应打磨平整并贴上反光贴片。 观测时可以自由建站, 后视至少有2个高程点,采用不量取仪器高的方法。如下图所示:图7:拱顶下沉测点(反贴片)图8:使用全站仪进行拱

13、顶下沉观测图9:使用全站仪进行拱顶下沉观测在预埋设点的断面位置,隧道开挖爆破以后 ,沿隧道周边的拱顶、拱腰和边墙部位分别埋设测桩。测桩埋设深度30cmi钻孔直径。22,用速凝水泥或锚固剂固定,如果采用螺丝状测桩头则需设保护罩,采用挂钩式测桩则需 避免隧道施工人员悬挂风管、电线或杂物等造成破坏或移动。采用收敛仪量 测周边收敛,初始读数应在开挖后 12 h内读取,最迟不得超过24 h而且在 下一循环开挖前,必须完成初期变形值的读取。不要焊接在钢陕架上测量锚杆30cn图11:收敛点埋设示意图图13:量测人员使用收敛仪进行周边收敛量测使用收敛仪应注意如下事项:(1)仪器螺旋旋到最紧处为归零位置,由于

14、测量人员的手劲不同,每个人使用时归零的位置都是不同的,所以经过初次 归零后,不要频繁的归零,如果产生偏差后需要归零,则需要同一人来进行。 仪器在测量时,钢尺是处于悬空的状态,为了降低钢尺自重产生的误差, 要给予钢尺足够的拉力,要特别注意的是,每次测量时钢尺使用的拉力必须 是固定值,千万不可变换钢尺的拉力。(3)读数时,不要用手扶着钢尺,要 使尺处于自然悬空的状态。(4)如果收敛仪在使用过程中损坏,换了新的收敛 仪,不能用两台收敛仪的读数相减求收敛值,但是收敛值可以叠加。6.量测频率及控制基准6.1 量测频率量测频率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及位移速度分别按表14和表15确定由位移速度决定的监控量测

15、频率和由开挖面的距离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之 中,原则上采用较高的频率值,出现异常情况或不良地质时,应增大量测频 率。表14 按距开挖面距离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m)量测频率(0 1)B2次/d(1 2)B1次/d(2 5)B1 次/2-3d>5B1 次/7d注:B为隧道开挖跨度。表15按位移速度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mm/d量测频率n 5mm2次/d151次/d0.5 11 次/2-3d0.2 0.51 次/3d<0.21 次/7d6.2 监控量测控制基准6.2.1 量测极限相对位移值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参照表16及表17选用:表16跨度B&l

16、t; 7m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埋深 h(m)围岩级广.、h<5050V h< 300300V h< 500m拱脚水平相对净空义化(%R一一0.20 0.60m0.10 0.500.40 0.700.60 1.50IV0.20 0.700.50 2.602.40 3.50V0.30 1.000.80 3.503.00 5.00拱顶相对下沉(%R一0.01 0.050.04 0.08m0.01 0.040.03 0.110.10 0.25IV0.03 0.070.06 0.150.10 0.60V0.06 0.120.10 0.600.50 1.20注:1.本表适用于复合式

17、衬砌的初期支护,硬岩围岩隧道取表中较小值, 软质围岩隧道取表中较大值。表列数据可在施工中通过实测资料积累作适当 修正。2 .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指两拱脚测点间净空水平变化值与其距离 之比;拱顶相对下沉指拱顶下沉值减去隧道下沉值后与原拱顶至隧底高度之比。3 .墙腰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可按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值乘以1.2 1.3后米用。表17跨度7mrc BK 12m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埋深 h(m)围岩级别h<5050<h<300300<h<500m拱脚水平相对净空义化(为R一0.01 0.030.01 0.08m0.03 0.100.08 0.400.30

18、0.60IV0.10 0.300.20 0.800.70 1.20V0.20 0.500.40 2.001.80 3.00拱顶相对下沉(%R一0.03 0.060.05 0.12m0.03 0.060.04 0.150.12 0.30IV0.06 0.100.08 0.400.30 0.80V0.08 0.160.14 1.100.80 1.40注:1本表适用于复合式衬砌的初期支护,硬岩围岩隧道取表中较小值, 软质围岩隧道取表中较大值。表列数据可在施工中通过实测资料积累作适当 修正。2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指两拱脚测点间净空水平变化值与其距离之 比;拱顶相对下沉指拱顶下沉值减去隧道下沉值后与原拱

19、顶至隧底高度之比。3墙腰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可按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值乘以1.1 1.2后采用。1.1.2 位移控制基准位移控制基准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由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按表18 要求确定表18位移控制基准类别距开挖面1B (Ub)品巨开挖面2B ( U2b)距开挖面较远允许值65%U90%U100%U注:B为隧道开挖宽度,U0为极限相对位移值1.1.3 管理等级根据位移控制基准,位移管理按下表19分为三个等级:表19位移管理等级管理等级距开挖面1B距开挖面2BmU< UJ3U< Uib/3丑Ub< IK 2Ub/3U2b/3 <U< 2U2b/3IU&

20、gt; 2Ub/3U> 2U2b/3注:U为实测位移值1.1.4 监控量测结束标准根据收敛速度判别:一般地段:收敛速度5mm/d时,围岩处于急剧变化状态,加强初期支护 系统;收敛速度 0.2mm/d时,拱部下沉速度小于 0.15/d ,围岩基本达到稳 定。特殊地质地段:加强初期支护强度和刚度,严格控制过大变形。各量测项目持续到变形基本稳定后 2周结束,断层破碎带地段位移长时 间不能稳定时,延长量测时间并采取加强措施。7 .监控量测数据的统计分析与信息反馈7.1 量测数据的整理、分析7.1.1 量测数据的观测、整理掌子面地质状况表、周边收敛拱顶下沉测试数据按铁路隧道监控量测 技术规程附表A

21、、R C格式记录。每次观测后应立即对观测数据进行校核,如有异常应及时补测;每次观 测后应及时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包括观测数据计算、填表制图、误差分析等。7.1.2 量测数据分析根据量测值绘制时态曲线图20时态散点图数据整理:把原始数据通过一定的方法,如大小顺序,用频率分布的形 式把一组数据分布情况显示出来,进行数据的数字特征计算以及离群数据的 取舍。7.1.3 回归分析和曲线拟合:取得监测数据后,及时整理分析监测数据,绘制位移一时间曲线, 当位 移一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进行数据处理或回归分析,推算最终位移值,掌 握位移变化规律。结合施工步骤对围岩、支护等变形进行分析判断,将实测数据与允许值 进

22、行比较,及时绘制各种变形-时间关系曲线,预测结构变形发展趋势,预测 结构的安全性,评价施工方法,确定工程技术措施,并向总工程师及监理工 程师汇报,工区技术负责人根据监测结果并及时调整施工工序及采取相应的 技术措施,以实现信息化施工。为确保监测结果质量,加快信息反馈速度, 全部所得监测数据均由计算机分析,并绘制测点位移变化曲线图。回归分析采用以下三种回归函数:对数函数U=A+» ln (t+1 ) , U=AXln ( (B+D / (B+3 );指数函数 U=A<eB/t , U=A< (eBt0-e-BT);双 曲函数 U=t/ (A+Bt) , U=A (1/ (1+

23、Bt。)2- (1/ (1+BD 2)。试用每个函数 进行电算,并且选用回归精度和拟合程度最高的函数作最终回归计算。根据 回归结果计算位移极值和提前确定二衬日期。绘制量测数据的时态变化曲线图(图19时态散点图)和距开挖面关系图。在取得足够的数据后,根据散点图的数据分布状况,选择合适的函数, 对监测结果进行回归分析,以预测该测点可能出现的最大位移值或应力值, 预测结构和建筑物的安全状况,防患于未然。还可通过插值法,在实测数据 的基础上,采用函数近似的方法,求得符合测量规律而又未实测到的数据。当围岩位移速度不断下降时(du2/d2t<0),围岩趋于稳定状态;当围岩位移速度不断下降时(du2/

24、d2t=0),围岩不稳定状态,加强支护;当围岩位移速度不断下降时(du2/d2t>0),围岩进入危险状态,立即停 止掘进,加强支护;7.2 建立监测管理等级基准建立监测变形管理等级标准,管理等级分三等,其等级划分及相应基准 值见表21 “变形管理等级标准表”。通过对监测结果的比较和分析来判定支护 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指导施工。表21变形管理等级标准表管理等级管理位移施工状态IU0< Un/3正常施工丑Un/ 3<U(K 2Un/ 3加强支护mU0> 2Un/ 3采取特殊措施注:U0为实测变形值,Un允许变形值7.3 建立快速信息反馈渠道为确保监测结果的质量,加快信息

25、反馈速度,建立快速信息反馈平台。 监测小组的监测数据均由计算机管理。如有变形超过管理标准,则由工区总 工根据相关要求制定对策,通过调度命令直接传达到架子队执行,并同时通 过电话及其它方式通知监理及设计单位。周报、月报则通过书面形式上报工 区总工,由工区按期向局指、施工监理、设计单位和业主单位提交监测报告, 并附上相对应的测点位移或应力时态曲线图,和对施工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 施工建议。7.4 监测信息反馈程序监控量测与信息反馈程序见图227.5 信息反馈设计的主要内容围岩及支护的稳定性应根据开挖工作面的状态、净空水平收敛值及拱顶 下沉量的大小和速率综合判断,并及时反馈于设计和施工中,根据水平相对 净空变化值进行判断时,应符合现行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的有关 规定,并结合隧道跨度袖中考虑。信息反馈的主要内容为施工方法变更的建议;施工工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