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让未过户法律问题探析_第1页
车辆让未过户法律问题探析_第2页
车辆让未过户法律问题探析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车辆转让未过户引发的相关法律间题探析一n-I案例为背景阅读:424发布时间:2010- 06- 03容现实生活中因车辆转此未过户引发的纠纷很多,司法机 关为了处理这些纠纷而亟需IS清的法律间题也就纷至沓来,常见的有 车辆登记与物权变动的关系间题、机动车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未 过户车辆致人损害的责任主体间题。对于上述三个冋題,理论界、实 务界的沃识那存在一定分喷。本文从一则有关机动车纠纷的案例人 手,结合我国现行立法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对车狮转it未过户引发的 相关法律间题作了深人剖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关鍵词:物权变动;善意取得;表见代理;贯任壬休一、基本案情周某与某原系夫妻关系,两人于200

2、0年12月21日登记结姑, 2005年1月25日,周某购置马自达轿车一部,价款为19片元,登 记车主为周某。2006年6月20 Q,周某与某经法院主持调解自愿离 婚,次日,双方Q自行达成财产分割怵议,约定马自达轿车旧周某所 有。离婚后,两人仍共同生活,对外也以夫妻关系相称。2006年12 月30日,某与老同学某签iT则车协议,约定周某將车卖给某,价款 为12片元,某作为代亦人签字并代表周某签字。当日,某向某支付 了全部车款,某向某交付了购车发票、机动车行驶込、车船使用税完 税证明、保险单、2把车钥匙等林料,但没有办理车斬11户手续。2007 年4月24日,周某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确认购车协

3、议无效并 圳令某逋还马自达轿车。某辩祢自己系善意、有偿取得拆争车辆,故 其与某之同的购车行为有效,此外,2007年2月23,他驾驶的这辆 马自达轿车发生了交通事故,將一位行人撞伤并瞩付了 5000元医疗 费,此项损失应由登记车主周某共同承担。二、本案涉及的相关违律冋題(一)机动车物权变动:登记要件主义抑或登记对抗主义关于车辆登记究竟是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还是对抗要件,实务界 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即登记要件主义和登记对抗主义。在登记要 件主义下,登记是法律的强制性嬰求,只有依法办理登记,物权才能 够有效设立并发生变动,未经登记不能发生物权变动的效果;但在登 记对抗主义中,登记并不是强制性要求,B

4、D使没有亦理登记,只要双 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就可以发生物权变动,只不过不能对抗善意第 三人。1持登记要件主义观点者的理由主要有:首先,我国道路交通安 全法第12条规定机动车所有权转移、机动车抵押和机动车物权消 灭等应当亦理登记,而不是以登记作为对抗善意第三人的条件;第二, 从机动车登记规定的相关容来看,我国机动车登记审査采取的是 实质审査主义,2这与登记对抗主义下登记机关的形式审査不同; 第三,我国现行机动车登记的主要目的在于IJH强行政机关对机动车运 行和物权变动的管理,采登记要件主文不仅易于主管机关的管理,也 有利于司法实务的操作。3因此,在登记要件主义下,本案中某受 it车轴后由于未办

5、理过户登记,车厠所有权也就不能发生有效变动。持登记对杭主义观点者的理由主要有:我国物权法第23条 规定:“动产物权的设立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法律效力。”第24条 规定:“船射、筋空器和机动车等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 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合同法第133条规定:“标 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起转杨,但法律另有规定和当事人另有 约定的除外。”上述规定的法律含义在于,一般的动产物权依交付而 生效,并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对于船船、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由法 律特别列举的动产,物权仍依交付而生效,但是其对于第三人的对抗 力呱因登记而发生。4因此,在登记对抗主义下,本案中某受让车 辆后,该车

6、稱的物权便发生有效变动,某成为该车辆的所有人。车厠 转让未亦理过户手续只是不得对菰將来在与周某发生车辆交易关系 中依登记取得该机动车物权的第三人。(二)机动车所有权取得:善意取得还是表见代理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法中的一顶重要制度。该顶制度对于维护交 易安全,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利以汝确认物权流转的稳定狀态具 有重要意义,是现代民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设廿。我国物权法 第106条规定:“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it人的,所 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 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一)受it人受it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 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价格转it;

7、(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 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 人。受it人依照前款规定取得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的,原所有权 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略偿损失。当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权的,参 照前两款规定。”这是我国法律首次对善意以得制度作岀明确规定, 该条规定正式确立了我国物权法上的善意取得制度。善意取得制度的制度基础在于物权变动的公示公信原则。首先, 从解构“善意”的角度而言,善意是指第三人在尽到必要的审査义务 的基础上,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相对人具有财产处分权。那么,第三人 要尽到怎样的审慎义务,才算有足嚴理由相信呢?这就涉汝到物权的 公示公信原!JM间题,物权的公示方

8、式有两种:一是交付(一般就动产 而言),二是登记(一般就不动产和船餡、航空器、机动车等特殊动 产而言)。第三人所嬰尽到的审査艾务也就是对交付或登记这两种公 示方式的充分信任。然后,从对“取得”的理解来看,取得就是得到 了某项财产的所有权,具体到动产就是完成了交付,不动产已经完成 了登记。因此,善意取得必须符合“善意+取得这个公式,前者是 对当事人主观方面的要求,后者是对客观方面的要求,二者缺一不可。 5本案中,某向某购买车朝时,某并不是登记车主,在正常情形下, 作为一位买受人肯定会对某的处分权产生合理怀疑,而某在明知登记 车主为周某的情况下們与某签订购车合同,主规上未尽到审慎义务, 也就缺乏“

9、善意的基础。表见代理制度是债权法上的一顶重要制度,它对于维护交易安 全、促进财产流转,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利益也具有重要意文。我 国合同法第49条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 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 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这一条文的出台正式确立了我国的表 见代理制度。构成表见代理应具备以下法律要件:第一,代理人无代 理权;第二,客观上存在使第三人相信无权代理人有代理权的表象; 第三,相对人基于此种信輙而与无权代理人为法律行为;第四,相对 人主观上存有善意,即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彳亍为人有代理权,具休的判 断标准为:1、相对人是理性人、勤勉人;

10、2、客观的外表授权存在; 3、符合一定的市场交易惯例及通常情形的判断推理。6只有具备 上述基本要件,相对人才可基于表见代理向被代理人主代理的法律效 果,被代理人不得以无权代理行为违背自己的意志而拒绝承受该行为 的后果。本案中,某与周某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事实以及某向某交 付购车发票、机动车行驶证等全部车辆凭证的事实和某作为代亦人签 字并代表周某签字订立车辆转it合同的情况,可以认定善意第三人某 有足够理由相信某拥有代理权。(三)未过户车辆致人损害的责任主体:原车主还是实际支配人车辆买卖中未#Iil户的机动车致人损害的贯任主休如何确定, 理论与司法实务中分肢意见较大。在原机动车所有人是否承担贯任

11、的 间题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登记车主系名义贷匂,应当与实际车主共同承 担连带略偿责任。7理由是:1、物权法第24条规定,机动车 发生物权变动,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即登记之后,当事人 以外之任何第三人才貝有对物权变动效力的合理确信;未经登记,仅 能形成占有推定。因此,在车辆转让未过户的情形下致人损害,受害 人可依据机动车登记事项确认车辆所有人,要求登记车主承担连带瞩 偿责任。2、根据机动车登记规定的相关规定,已注册登记的机 动车所有权发生转移的,原车主交付车辆时应同时交付机动车登记证 书和行驶证。在登记实践中,出卖人和买受人还应持各自的原件、 印件和其他登记资料

12、共同亦理转杨登记。可见,离开出卖人的配合是 不能办理转移登记的。因此,怠于办理转移登记的后果和法律责任, 应当由原车主和现车主共同承担。持该种观点者认为,本案中某受让 车辆后未办理il户手续,周某仍是登记车主,车稱致人损害的责任应 由某和周某共同承担。第二种规点认为,登记车主系名义残留,不应与实际车主承担连 带培偿责任。8理由是:1、根据“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理论, 谁在事实上对车辆的运行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谁从车厠的运行中 获福利益,淮就应为责任主体。这一理论不仅是法学界的通说,也可 以从最髙院的司法文件中找到依据。最高院民一庭做出的关于连坏 则车未亦理过户手续原车主是否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

13、致人损害承 担责任的复函( 2001 民一他字第32号)中梧出:“连环则车 未亦理过户手续,因车捕已交付,原车主既不能支配该车的运营,也 不能从该车的运营中获得利益,故原车主不应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 致人损害承担贯任。但是连环购车未#111户手续的行为,违反有关 行政管理法规的,应受其规定的调整。”从该司法文件中不难看出, 在原登记车主权利完全虚化,根本不享有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权时, 仅凭其作为登记车主这一名义残留事实要求其承担机动车肇事致人 损害的瞩偿责任,既不公平,也没有法律依据。2、物权法第24 条关于机动车“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的规定,是指不得对 抗在交易关系中依登记取得该机动

14、车物权的第三人。交通事故受害人 与出卖人、买受人均不存在任何交易关系,其损害赔偿请求权属于债 权请求权,而买受人的机动车所有权为物权,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权 利状态。因此,交通事故受害人并不是物权法项下的“善意第三 人”。貝休到本案,某系实际车主应对车辆致人损害承担聘偿责任, 周某作为原登记车主对车辆丧失了控制权和支配权,且不能从车厠的 运行中获取利益,因此,周某不应对损害承担连带贯任。三、评林意见这是一起常见的车厠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其中色含了錯综复杂的 法律关系,只有厘清这些法律关系,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处理此类 案件。()机动车物权变动之登记对抗主义关于机动车物权变动究竟采取登记要件主义还是

15、登记对抗主义, 我们认为,无论从物权法、合同法等民事法律规的角度而言 还是从道路交通安全法、机动车登记规定等交通管理法律规 的角度来看,机动车物权变动采取的应是登记对抗主义。理由SIIT: 1、物权法第23条关于“动产物权舸设立和转it,自交付时发生 效力”以及第24条关于机动车“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的 规定表明,机动车所有权自交付之时起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未经登 记,仅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而已。2、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2条关 于“机动车所有权发生转移的应当亦理相应登记”舸规定,并不是效 力性强制性规定,违反这一观定并不会导致车辆买卖合同无效。3、 虽然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包括车厠所有人在的

16、登记事顶进行登记,其 性质是管理信息备案而非机动车权属的法律确认登记。2000年6月5 日,公安部在关于确定机动车所有权人间题的复函中明确指出: “根据现行机动车登记法规和有关规定,公安机关办理的机动车登 记,是准予或者不准予上道路行驶的登记,不是机动车所有权登记。 为了交通管理工作的需要,公安机关车辆管理所在亦理车辆牌还时, 凭购车发票或者人民法院判决、裁定、调解的法律文书等机动车来历 凭证确认机动车的车主。因此,公安机关登记的车主,不宜作为判别 机动车所有权的依据。”本案中,车辅所有权在某交付给某之时起就 已经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某成为该车的实师车主。只嬰不发生周某 將车辅转让给第三人并亦

17、理过户登记的情形,某对该车稱的所有权就 不会丧失O(二)机动车不应简单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物权法第24条规定,船船、備空器和机动车物权的设立、 变更、转让和消灭,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由此可銀,我 国法律明确要求机动车等特殊动产以登记作为物权变动的公示公信 方式一对抗善意第三人,朋么受it人如果仅凭占有状态就误信占有 人为有处分权人将缺乏明显的主现“善意”和合法依据。因此,我们 认为,既熬物权法已经对船M、航空器、机动车等特殊动产的公 示方式做了区别于一般动产的立法设置,在貝体的司法实践中我们就 不应该对这类特殊动产简单地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在本案中,某所要 喇买的是登记在周某塔下的车辆,他

18、应该基于物权的这一公示信息与 周某签订车辆转让合同,这样才符合买受人善意”的主观标准。某 仅凭某对车辆和相关行驶证件的占有就误信某对该车辅享有处分权, 并与某签1J购车合同,显然未尽到对车辆登记(公示)信息的审核义 务。由于主观“善意”要件的缺失,本案也就不宜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三)本案可以适用表见代理制度表见代理和善意取得那是保护相对人的合理信朝,但法律对相对 人的注意艾务所作的要求并不一样。善意取得相对人信颤的主要是物 的外观(占有事实或者是登记事实),表见代理相对人信頼的主要是 人的外观(代理行为)。“物的外观呈现的样态比较固定,要么为 某人占有要么登记在某人的名下,这也就决定了善意取得

19、的主规要件 显得较为“刚性”,第三人或者相信占有事实(对干一般的动产)或 者相信登记事实(对干不动产和车厠、船船、航空器等特殊动产), lit外不存在其他的评判标准,Hit,可以说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是较为 严苛的;而“人的外观”休现的形式就比较灵活、多样,综合衡量的 因素也很多,与善意取得制度相比,适用表见代理制度相对宽松。本 案中,虽然某没有代理权,但其和周某鳥婚后仍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 并向相对人提供了色扌舌购车发票、机动车行驶证、保险单、车钥匙等 相关车辆凭证,还以代亦人名义在车辆买卖合同中签字,综合考虑上 述情况,我们可以认为善意第三人某有足够理由相信某拥有代理权。 因此,该车轴买卖合同成立后,便貞接约東被代理人周某与买受人某。(四)未过户机动车致人损害的责任主体:实际车主从动产物权的变动和风险转杨的视角来看,我国物权法第 23条规定:动产物权的设立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法律效力。合 同法第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