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全套课件)_第1页
民间文学(全套课件)_第2页
民间文学(全套课件)_第3页
民间文学(全套课件)_第4页
民间文学(全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讲义提纲说明1.提纲仅供大家参考,并非所谓“标准答案”。2.提纲中如有错误,请直接向郑老师反映。3.提纲只供选课生使用,请勿扩散。绪论

绪论部分初步清理关于民间文学的一些错误看法,就民间文学的地位和价值树立起基本的观念。歌本与演唱歌本常宁塔山瑶族乡的“冈介”活动常宁塔山瑶族乡的“冈介”活动“冈介”录像片段“冈介”表演现场要点口传文化(oralculture)文化传统大传统(greattradition)小传统(littletradition)

——罗伯特·雷德菲尔德钟敬文的文化分层生活文化文化展演狂欢化钟敬文先生的文化分层

文化的范围很广泛,层次也不单一。它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综合体。我向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三个主流。首先是上层社会文化,从阶级上说,即封建地主阶级所创造和享有的文化;其次,是中层社会文化,即城市人民的文化,主要是商业市民所有的文化;最后,是底层社会的文化,即广大农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88年)

——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自序》

生活文化:一个关键词

民俗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一门人文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主要是劳动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82年)

——钟敬文《民俗学及其作用》

生活文化是“民族的基层文化”、基本文化。不过,它应被理解成生活世界意义上的基层文化,是经典文化或意识形态的基础。(94年)

——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P142生活文化概念的学术意义

如果我们认真注意到民俗的生活形态,我们就有可能更加现实地认识民俗的广泛存在。从生活的角度来看,不难发现,民俗构成了人的日常性活动、日历性活动和人生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民俗是人基本的生活世界的基本构成。

——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P170要点阈限(threshold)阈限意指所有间隙性的或模棱两可的状态,这个概念与维克多·特纳的作品,以及他所拓展的阿诺德·范·盖纳普的原创观点是分不开的。通过阈限,人类学才有可能在概念上关注边缘、改变、反抗、排斥、富庶、污染、反常和越轨等现象。阈限阶段是一个在社会文化上没有身份、不存在的地带。结构与反结构。参考书:

1.VanGennep:ritesofpassage.

2.Victor

Turner:theritualprocess:structureandanti-structure.

(已有中译本《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

在当下中国的文化情境下,如果要问何种民间文化尚保留着自身所具有的本质性狂欢特质的话,我们大概只有在民谣当中寻找了,即便是民间的庙会文化也已经丧失了其狂欢特质,而沦为权力政治、资本与地方性文化共谋的产物。我们说只有民谣依然保持着民间文化的狂欢色彩,是从民间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角度进行理解的。民谣的颠覆性、不妥协性、讽刺性决定了它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永远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发挥其独特的舆论功能。

——刘晓春《当下民谣的意识形态》一个瑶族家庭的照片注意照片上的人口结构一个他者的介入第一讲什么是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既指一个特定的学科及民间文艺学,也指这个学科研究的对象。学科界定研究民间文学的起源、流传的一般规律及社会功能的科学。学科对象的界定一个20年前的权威性定义:“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情感,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一个新近出版教材上的界定:“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它既是该民族人民的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流露;又是他们关于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

——刘守华、陈建宪主编《民间文学教程》两个定义的共同点:纯文学化的界定角度一、“民间文学”的提出1、“民间文学”概念的输入Folk-lore:汤姆斯(WilliamThorns).1846(Folkloristics)

格林兄弟与德国民间故事广义与狭义的区分附:英国文化进化学派的文化遗留物说英国学者的精神文化说美国和前苏联的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博尔尼《民俗学手册》中对民俗范围的理解“引起民俗学家注意的,不是耕犁的形状,而是耕田者推犁入土时举行的仪式;不是渔网和渔叉的构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遵守的禁忌;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筑术,而是施工时的祭祀以及建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

——英国民俗学会1914年出版最早使用“民间文学”概念的中国学者是梅光迪,1916年3月19日,他致信胡适:

来书论宋元文学,甚启聋聩。文学革命自当从“民间文学”(folklore,popularpoetry,spokenlanguage,etc.)入手,此无待言。惟非经一番大战争不可。骤言俚俗文学,必为旧派文家所讪笑攻击。但我辈正欢迎其讪笑攻击耳。

——《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顾颉刚、容肇祖、黄石、江绍原、杨成志、林惠祥、常惠、钟敬文……

“我国早期致力于民俗学的学者,他们原来所从事的专业,基本上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是搞文学的,有的是搞语言文字学的,有的是搞社会学的。自然,也有人一开始就搞民俗学的,但那只是众多学者中的少数人而已。”

——钟敬文《从事民俗学研究的反思和体会》2、对“民间文学”的认识索绪尔:“语言”和“言语”走向语境(context)德里达的“文本”(text)概念“Thereisnothingoutsideofthetext”

——从狭义到广义,即从单一的文字符号到一切有意义的微型符号民间文学是一个区域内广大民众群体创作和传播口头文学的活动,它是以口头表演的方式存在的,是一个表演的过程。真正的民间文学文本就是这样一个表演的过程,它由声音、表情、动作以及现场的其他符号形式共同构成。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过程,实际上就是在特定场域中发生的言语和情感的交流行为。严格说,只有进入这一演说场域,才能真正接受和享用被演说的民间文学。二、民间文学的优越性口语与文字口头创作没有固定的范本和存在的时间问题现场的互动卢梭

人们指望文字使语言固定(具有稳定性),文字恰恰阉割了语言。文字不仅改变了语言的语词,而且改变了语言的灵魂。文字以精确性取代了表现力。言语传达情意,文字传达观念。在文字中,每一个词必须合乎最普通的用法,但是,一个言说者可以通过音质的变化,随心所欲地赋予言辞以丰富的含义。因为受清晰性的限制愈少,表达则愈有说服力;一种书写的语言无法象那种仅仅用来言说的语言那样,始终保持活力。写下来的是语词,而不是声音;在一种抑扬顿挫的语言中,是声音、重音及其丰富的变化,构成了语言之灵气中的核心部分,正是由于这些东西,在别的情形下亦可使用的通行的表述,成为此处惟一恰当的一句。为了对[口语的这种特质]进行补偿,各种方式大大扩充了书面语言,[并]使其泛滥,当它们从书本再度进入口语时,口语则被削弱了。当说就像写一样时,说就是读。

——让·雅克·卢梭《论语言的起源》洛德“我们必须牢牢记住口头诗人并没有要遵循固定的范本。歌手有足够的模式,但这些模式并不是固定的,他也并未意识到要记住这些固定的形式,一部史诗的每一次演唱在他听来都是不同的。第二,还有一个时间问题。书面诗人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速度悠闲地去写作,而口头诗人需要一直不停地唱下去,他的创作就其本质来说必须是很快的,具体到每一个歌手的创作速度可以有些差异,但是这是有限定的,因为观众要等着听故事。”

——[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三、民间文学的记录(形态转换与文化翻译)从口头到书面

——脚本、话本:口头向文字的过渡(Oral-DerivedText/Oral-ConnectedText)

——荷马与《荷马史诗》:帕里-洛德理论的起点

——《论语》与《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一个可以引申的哲学问题

——“采风”:走向他者

——巴莫曲布嫫:“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怎样看《梅葛》巴莫

某一口头文学传统事象在被文本化的过程中,经过搜集、整理、迻译、出版的一系列工作流程,出现了以参与者主观价值评判和解析观照为主导倾向的文本制作格式,因而在从演说到文字的转换过程中,民间真实的、鲜活的口头文学传统在非本土化或去本土化的过程中发生了种种游离本土口头传统的偏颇,被固定为一个既不符合其历史文化语境与口头艺术本真,又不符合学科所要求的“忠实记录”原则的书面化文本。而这样的格式化文本,由于接受了民间叙事传统之外并违背了口承传统法则的一系列“指令”,所以掺杂了参与者大量的移植、改编、删减、拼接、错置等并不妥当的操作手段,致使后来的学术阐释,发生了更深程度的误读。

——巴莫曲布嫫《”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之批评》搜集和整理的历史·古代篇

诗经、左传、史记、汉书、列子、韩非子、淮南子、山海经、说苑、笑林、搜神记(豫章新喻县男子)、述异记、乐府、乐府诗集、酉阳杂俎(叶限)、太平广记、风雅逸篇、古今风谚、古今谚、山歌、笑府、粤风、古谣谚、天籁集、越谚……搜集和整理的历史·五四时期1918年2月,刘复、周作人、沈尹默等人在蔡元培的支持下,成立歌谣研究会;1922年12月创办《歌谣》周刊,共出版96期,搜集歌谣13908首。1927年末,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成立民俗学会,创办《民间文艺》周刊,后更名为《民俗》周刊,共出版123期。骨干力量有顾颉刚、董作宾、容肇祖、钟敬文、杨成志等人。搜集、整理的基本原则

全面搜集(异文、内容)忠实记录文本写定(学术文本与文学文本)[芬]劳里·杭柯(LauriHonko)

“以传统为取向的文本”(Tradition-OrientedText)的概念:“这类文本是由编辑者根据某一传统中的口传文本或与口传有关的文本进行汇编后创作出来的。通常所见的情形是,将若干文本中的组成部分或主题内容汇集在一起。经过编辑、加工和修改,以呈现这种传统的某些方面,常常带有民族性或国家主义取向。”我们可以对杭柯所谓“民俗学过程”(FolkloreProcess)中形成的搜集、加工和改编等文化翻译环节进行反思,探寻其中内含的社会记忆。文本自觉

反思记录文本与其演说情境及生活形态的二元拆分,对于认识民间文学,对于从事民间文学的田野作业和科学研究,均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四、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民间文学:和生活融为一体的文学

文学与“非”文学生活经验与审美经验无距离的审美从生活属性理解民间文学

意义的生成:地方性传统中的民间文学地方性传统中的民间文学演述者:一个考察演述者的视角“转述”象征:口头传统中非个人化问题口头语言的表现范式索绪尔:口头语(独立)书面语(派生)“语言和书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再现前者。”

方言圈“共同体叙事”五、表演中的创作帕里、洛德:口传的艺术(verbalart)与其说是记忆的复现,不如说是演说者在同参与的听众一起进行表演的一个过程。民间文学的表演和创作是同一个过程,创作是以表演的形式来完成的,表演的那一刻伴随着创作。鲍曼与表演理论应该关注口承文艺表演的过程、行为以及叙述的文本与叙述的环境之间的联系,具体主要落实在演说时的情境(context):演说者的个人特性、身份背景,角色以及其承袭的文化传统;演说时的语速、腔调、韵律、修辞、戏剧性和一般性表演技巧等;所有演说技艺所含的意义。所有在场者,包括“作者”、演说者、听众、观众等,及其所有的参与行为;在场者与研究者之间的各种互动关系。其他各种非口语的因素,包括表演动机、情感氛围、形体姿态,甚至于演说的时间、地点、环境,包括音乐、布景、服装、颜色、舞蹈、非口语的声音等等。表演理论的贡献:强调民间文学表演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的“互为话语”(interdiscourse)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以文本为中心,或者只是把其他因素当作文本产生的情境或解释的上下文。民间文学表演文本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第二讲民间文学的本体特征一、口头性(Orality)口头性与表演性结合传承中的记忆问题

口头程式刘铁梁

“我以为在文本比较的研究中,应当加强这样的认识:口头文学的‘文本’,本质上是头脑记忆中的文本、讲唱现场中的文本和在社会时空中流动的文本,而并非是文字写下的文本。”

——《“民间文学”概念与20世纪的中国民间文艺学》

藏族“仲肯”

藏族说唱《格萨尔》的艺人“仲肯”的五种类型:“巴仲”(神授艺人)“退仲”(闻知艺人)“德尔仲”(掘藏艺人)“仲丹”(吟诵艺人)“扎巴”(圆光艺人)。

据说在藏族,一般只把依靠神秘力量演唱《格萨尔》的艺人尤其是神授艺人叫做“仲肯”。三位《格萨尔》演唱者

桑珠玉梅扎巴(25部,近60万诗行,600多万字)二、集体性“集体创作说”与“个人创作集体加工说”演述者与听众的互动创作中的群体性与个人性积极的传统携带者

故事篓子

花儿把式集体叙述:地方文化传统(话语共同体)-说话人个性的消隐集体叙事与社会记忆三、变异性不可复制的表演刘魁立:“民间文学的一个本质性的创作机制,在于它不是一次完成、一劳永逸的过程。它似乎永远没有绝对的定本。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流传过程中,它在不断更新,不断变动。”洛德:

“每次表演都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每一次表演都带有歌手的标记”;“每一次表演都不仅仅只是一次表演,它是一次再创作。”什么是“异文”(例:烂柯山)异文

由于民间文学自身存在的口头性和变动性特点,同一作品流传于不同国家、民族、地区,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形成差异,从而导致一个作品同时以几种不同的形态存在。它们互有差异,各自相对独立,却又是同一作品,因而称之“异文”。

——姜彬主编《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

异文是指主题和基本情节相同的同一故事,在细节上有不同的说法,或不同讲述者的讲述。在一个故事的若干异文中一般选取思想艺术水平最高的一篇作为正文排印,其他各篇中如有水平与正文不相上下,也比较重要而且在某些方面较有特色者,可以作为异文排列在正文之后。这里要严格掌握方法,必须是同一故事的不同讲法才能作为异文处理;作品关联的对象物(地方风物、地方特产等)相同而故事情节要素根本不同,不属于异文范围。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编选工作会议纪要》产生变异的原因

变异性是口头性和集体性的必然结果依靠记忆传承没有创作权观念不同地域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时代的演变案例分析: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四、传承性传承性是指演说模式的相对稳定,演说者总是努力保持口头传统(Oraltradition)的一贯性,同一作品类型的核心情节和基本母题总是不断地被重复讲述。利奥塔:

“在口头传统中存在着某些叙事的模式,围绕这种核心模式的故事会千变万化,但是这种模式仍具有伟大的生命力。它在口头故事的文本的创作和传递过程中起到组织的功能。”

——《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传统:听众或观众的预期与演述者的依据和标准的统一刘魁立:“民间文化事象的雷同性、重复性和不断再现性,是以这些事象的稳定性,或者说传统性,以及它们的变动性为前提的。如果没有前者,就不存在所谓不断重现的特点。如果没有后者,一切比较研究,也就变得毫无意义、毫无价值了。”

——《刘魁立民俗学论集》参考书:1、洛德:《故事的歌手》2、约翰·迈尔斯·弗里:《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第三讲神话一、神话的产生民间叙事的分类

广义故事(narrative):神话、传说、故事狭义故事(tale)严肃故事:神话/myth(真实而神圣的叙述)传说/legend(真实而世俗的叙述)游戏故事:狭义故事/tale(虚构的娱乐的叙述)马克思对神话的定义“任何神话都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态本身。”

——《政治经济批判·导言》万物有灵论:初民的世界观[英]泰勒:日常经验的事实变为神话的最初和主要的原因,是对万物有灵的信仰。原始思维(神话思维)的同一律交感巫术思维:染触与模拟恩斯特·卡西尔

对神话和宗教的情感来说,自然成了巨大的社会——生命的社会。人在这个社会中没有被赋予突出的地位。人是这个社会的一部份,但他在任何方面都不比其他任何成员更高级。生命在其最低级的形式和最高级的形式中都具有同样的宗教尊严。人与动物,动物与植物全部处在同一个层次上。

——《人论》神话产生于野蛮时期的低级阶段依据:摩尔根:“对于人类的进步贡献极大的想象力这一伟大的才能,此时已经创造出神话、故事和传说等口头文学,这种文学已经对人类产生强大的刺激作用。”

——《古代社会》马克思:“在野蛮期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想象,这一作用于发展如此之大的功能,开始于此时产生神话、传奇和传说等未记载的文学,而业已给予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摩尔根<古代社会>摘要》二、神话的本质真实而神圣的叙述

景颇族神话“我们景颇的通德拉”(道理、法律、规矩、信念)以几个学者的观点加以说明[意]维柯

神话故事在起源时都是些真实而严肃的叙述,因此mythos(神话故事)的定义就是“真实的叙述”。

——《新科学》马林诺夫斯基(一)

神话“乃是合乎实际行动的保证书,而且常是向导。另一方面,仪式、风俗、社会组织等有时直接引证神话,以为是神话故事产生的结果。文化事实是纪念碑,神话便在碑里得到具体表现;神话也是产生道德规律、社会组合、仪式或风俗的真正原因。”

——《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马林诺夫斯基(二)

神话不是因为哲学的趣意而产生的野蛮人对于事物起源的冥想。它也不是对于自然界加以思辨的结果,不是不是标记自然律底甚么表象。它乃是一劳永逸地证明了某种巫术底真理的几件事件之一所得到的历史陈述。……神话不过说明巫术怎样到一个族,一个地方,或一个部落底手里的叙述。然在任何时候,神话都是巫术真理的保障,是巫术团体的谱系……而主要的神话不过是叙述巫术底荒古奇迹罢了。

——《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阿兰·邓迪斯

神话是关于世界和人怎样产生并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神圣的叙事性解释……其中决定性的形容词“神圣的”把神话与其他叙事性形式,如民间故事这一通常是世俗的和虚构的形式区别开来……术语神话(mythos)原意是词语或故事,只有在现代用法里,神话这一字眼才具有“荒诞”这一否定性含义。……神话可以构成真实的最高形式,虽然是伪装在隐喻之中。

——阿兰·邓迪斯编《西方神话学论文选·导言》遥远的历史神话是人类历史谱系中最初的形态,属于人类最初的认知方式和叙述模式;是一段不可跨越的历史,一种遥远的不可缺少的呈现,为历史的演进奠定了一切的基础。神话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事实和文化事实,其建构的过程也是事实,而不仅仅是某些历史载体。可以说神话中的“神”是虚构的,但创造“神”的过程和结果则是历史事实。汤因比

历史同戏剧和小说一样是从神话中成长起来的,神话是一种原始的认识和表现形式——像儿童们听到的童话和已懂事的成年人所做的梦似的——在其中的事实和虚构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举一个例子,有人说对于《伊利亚特》,如果你拿它当历史来读,你会发现其中充满了虚构,如果你拿它当虚构的故事来读,你又会发现其中充满了历史。所有历史都同《伊利亚特》相似到这种程度,它们不能完全没有虚构的成分。

——《历史研究》三、神话的特征产生时间: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初期思维模式:原始思维(万物有灵——类比——自然人格化)叙述时间:事件发生的年代是原始形态的人物形象:神(可以有人的特征)、具有神性的动物,不是现实的人主要内容:释源(自然现象、社会文化现象)传承态度:神圣的叙述神话的主要内容是释源神话是世界在时间上的“开始”;是人类的“起源”;是现存世界秩序所以如此的“根据”和“前提”。“神话的观念便是对世界的构成及起源的基本见解。”——[美]波亚士《神话与民俗》汤普森《民间文学母体索引》中神话分类:A0-A99造物主A100-A499神A500-A599半人半神和文化英雄A600-A899宇宙起源和宇宙论A900-A999地球的地形特点A1000-A1099世界性灾难A1100-A1199自然秩序的重建A1200-A1699人类生活的创造与秩序的形成A1700-A2199动物生命的创造A2200-A2599动物特点A2600-A2699树和植物的起源A2700-A2799植物特点的起源A2800-A2899其他解释四、神话与巫术、图腾、原始宗教的关系

巫术信仰和图腾信仰是原始宗教中涵盖文化最广的两种形式。神话和巫术《山海经·大荒东经》:“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神话与图腾观念

先看几例感生神话:黄帝母附宝,见电绕北平,枢星光照野,感而孕。舜母见大虹,感而生舜。殷契,母曰简狄,有喾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图腾信仰

印第安语totem:“它的亲属”或“标记”。认为每个氏族起源于一个图腾,并以该图腾为保护神、徽号和象征。同一图腾内禁止通婚,有一定的祭祀和禁忌。关于图腾的几种观点普列汉诺夫:“图腾崇拜的特点就是相信人们的某一血缘联合体和动物的某一种类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弗洛伊德:“图腾观的唯一来源可以说是源于人类对自身和动物生殖过程的无知,尤其,对男性(雄性)在生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几乎是一无概念。”迪尔凯姆:图腾即是社会本身

首先,它是一种外在的和可见的形态,我们将之称为原则或神。但它还是称作氏族的那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象征。它是氏族的一面旗帜,每个氏族借此标志相互区别开来。

氏族的神(图腾的原则)只能是氏族本身,它在用作图腾的动物或植物的可见形态里,得到了人格化的表现。

对于社会成员来说,社会就是人们崇拜的神。神话与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即自然宗教,是指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最初的宗教历史形态,以一种非人为的自然方式产生和存在的全民宗教。

费尔巴哈:“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这种依赖感的现象,这个为人所依赖,并且人也感觉到自己依赖的东西,本来无非是自然。自然是宗教最初的、原始的对象。”杨堃

神话和宗教的关系是,在内容上互相交叉,在发展上相辅相成。它们大的产生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同步进行的。宗教的最终目的是要感化人们,要人们相信神灵,服从神灵的意志和安排;但神话不同,它是幻想要利用神和神化了的力量,去和大自然作斗争。五、神话的变形法则

神话——神奇的变形世界:人与动植物之间可以发生互变,整体可以肢解为局部,局部可以重新结合为整体。形变的两种状态:

动态的形变:转化静态的形变:半人半兽盘古神话中的两大神话母题(宇宙之卵、垂死化生)变形法则的思维基础

他们的生命观是综合的,不是分析的。生命没有被划分为类和亚类;它被看成是一个不中断的连续整体;容不得任何泾渭分明的区别。各不同领域间的界限并不是不可逾越的栅栏,而是流动不定的。在不同的生命领域之间绝对没有特别的差异。没有什么东西具有一种限定不变的静止形态:由于一种突如其来的变形,一切事物可以转化为一切事物。如果神话世界有什么典型特点和突出特性的话,如果它有什么支配它的法则的话,那就是这种变形的法则。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变形法则的内在动力永生的生命意识“原人把延续生命的希望寄托于变形,以此战胜死亡给人的恐惧。”

——潜明滋《中国神话学五十年》图腾的力量其他变形的观念已经终结了吗?从变形法则看文身变形观念对书写文学的影响六、神话的价值1、神话的文化史价值神话神话人类早期历史的活化石,是原始人的思维方式、世界观和社会生活的反映。神话对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与维护。2、神话的文学审美价值神奇瑰丽的想象文学原型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七、神话研究概况1、太阳神话学派缪勒《比较神话学》2、符号学卡西尔《神话思维》3、精神分析学派荣格《无意识心理学》4、功能学派马林诺夫斯基5、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神话原型批评》中国的神话研究茅盾闻一多顾颉刚第四讲史诗史诗是一个民族的口述史

史诗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叙事体长诗,多采用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说唱体”,以演唱的方式叙述各民族有关天地生成、人类起源的传说,以及关于民族迁徙、民族战争和民族英雄的业绩等重大事件,可以说,史诗是伴随着民族的历史一起产生的。一、史诗的一般特点“起源”的叙事及其社会功能共同的“起源”产生于人类的野蛮时期传唱中后世内容的添加关于近代产生的长篇英雄叙事诗认同的功能:成为文化群体自我辨识的主观依据和寄托(劳里·航柯/新的研究视野和方法——走向活态的史诗传统“史诗是表达认同的故事”)为世俗权威和社会提供神圣性与合法性福柯

历史话语是“口述或书写的仪式,它必须在现实中为权力做辩护并巩固这个权力”。历史的传统功能就是“讲述权力的权力”。历史:权力的谱系学。

——《必须保卫社会》

把世俗权威和世俗权力诞生的基础追溯到创世和初始时间,把某个统治集团或家族世系追溯到上界,把家族的谱系追溯到诸神的谱系,以确保世俗权威的神圣性与合法性。……这些史诗与神话也是人们力图理解自己生存于其中的世界的一种方式,力图为部族的历史给出一种意义和一种神圣性的努力。

——耿占春《叙事美学》

史诗的情节发展脉络是从族群的诞生和起源到历史的延续,对原初的开创或创世行为的叙事,主要的目的在于证明历史的合理性以及当今权力归属和社会秩序的合法性。史诗承载着神话同样作为人类早期时代的产物,早期的史诗多与神话交织在一起,很多史诗实际上就是韵文形式的神话。史诗演唱者的特殊身份:族群记忆的保持者与“神界”的代言人在史诗的发展过程中,神的地位逐渐为人所替代,神话色彩开始消退,而现实性越来越强。这是因为在不同的时代,对统治合法性的证明和解释有不同的需求,所以,史诗在不断地远离神话。

没有哪一个事件不使人从中辨认出特定的宗教和社会意义。以演唱艺人为中心的宗教仪式之任务就是设法使先祖下界到大山上的最早时刻重新出现,以请求他们帮助和保护出自他们的社会并确保这一社会的永久性。诵读有关起源的神话也具有一种恢复固有状态的意义,我们应把有关社会以及统治它的家族的力量之增长归于对起源的追述——根据作为天界、中界和人界之联系的仪轨所固有的作用,在一个日益被日常生活所损害的群体中,经常以仪轨来重复这些起源。

——《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4集古代人类的知识总汇

史诗把人类的早期所有的经验化为叙述话语,把最丰富的生活世界化为一个个经典的符号。史诗有着百科全书式的内容和形式,这种百科全书式的叙述模式又强化着以民族或族群为单位的文化共同体。“处在这个文化共同体内的人们的生活,与这部百科全书之间是一种互文性关系。”(耿占春《叙事美学》)史诗的神圣与崇高与宗教及祖先的历史相关的内容演唱者的身份和角色特定的演唱时间及场合远隔巴赫金

首先,史诗把主人公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定在——借用黑格尔的说法——’完成过去时’,与叙述者(或讲故事人)及其听众的时间没有联系的过去时。其次,这个绝对过去时仅仅通过民族传统——排除任何批评、任何动荡的尊崇对象——才与咏诵的时间相连。最后,传统尤其把史诗世界及其英雄化的人物,与今日集团和个人的经验领域隔离开来。二、创世史诗(创世神话史诗与创世纪实史诗)中国史诗布局特点:汉族北部、西部民族之英雄史诗“南方创世史诗群”(西南)西南地区已出版的创世史诗举例:《梅葛》(云南楚雄彝族)《阿细人的歌》(云南弥勒县西山阿细人)《查姆》(云南楚雄、红河哈尼族彝族)《创世纪》(云南纳西族)《密洛陀》(广西壮族自治区”布努”瑶)《开天辟地》(云南白族)《勒俄特依》(凉山彝族)《奥色密色》(云南哈尼族)《苗族古歌》(贵州东南苗族)《创世纪》(傈僳族)《葫芦的传说》(佤族)《洪水泛滥》(傣族)《创世纪》(独龙族)《牡帕密帕》(拉祜族)《遮帕麻与遮米麻》(阿昌族)

……

……创世史诗的内容对于“人类社会的童年”之“天真”解释:日月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诞生;家畜和各种农作物的来源;人类早期社会生活。

如纳西族之宇宙观如彝族之造物说对于人类征服自然,创世立业的丰功伟绩和无畏精神给以热情的赞美。如《苗族古歌》中的“铸日造月”三、英雄史诗中国三大英雄史诗概貌

江格尔格萨尔玛纳斯史诗是民族生活的历史画卷史诗是英雄人物的颂歌关于史诗内容的真实性口传与书面的结合附:两种最古老的英雄史诗题材为妻室远征与恶魔战斗荷马是谁?(关于史诗研究)维柯:《寻找真正的荷马》(《新科学》)“分辨派”和“统一派”米尔曼·帕里第五讲民间传说一、传说与神话及民间故事传说与神话的区别

世俗性:从反映内容到反映方式传说对神话的继承

源与流的关系如“变形”(互渗律)、神迹、夸张神话向传说演进的三种路径:历史化、地方化、传奇化李福清

神话与传说的最大差别是描绘的时间:神话描写太古开天辟地时,即史前时代,传说描写历史时代,大部分是历史人物。神话的功能是解释最基本的概念和东西的来源:如宇宙、太阳、人类起源。传说也有解释的功能,但大多不是解释基本的东西,内容不是全世界、全人类性的,而是次要的、地方性的:如地名的来源,植物或动物的特征来源等等。传说常常把这些特征与历史人物的活动联系起来。

——《<西游记>与民间传说》(载《古典小说与传说》)许钰

传说不像神话那样以原始思维为基础,因而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人的思维的进步,一些古代神话在流传过程中往往发生种种变化,新的神话的产生也渐渐减少,以致消失。传说的特点较能适应社会历史的发展,从而在原始时期以后继续繁荣发展,直至现代仍然有新的创作出现。

——《口承故事论》传说与民间故事传说的地方性特征突出传说与故事往往可以相互转化

传说对故事的吸附,如牛郎织女传说传说的型式化趋向故事与历史元素的结合,传说化柳田国男

传说的核心必有纪念物。无论是楼台庙宇、寺社庵观,也无论是丘陵墓冢,宅门户院,总有个灵光的圣址、信仰的靶的,也可谓之传说的花坛发源的故地,成为一个中心。奇岩、古木、清泉、小桥、飞瀑、长坡,原来皆是像一个织品的整体一样,现在却分别而各自独立存在,成了传说的纪念物。

——《传说论》李扬

尽管传说同特定的风物、人物结合较紧密,但它仍是可移动的,在流传过程中,它一方面失去了原来的可信物(特定的人、物),一方面又附会到新的风物、人物上,成为同类型的新传说。传说的这种故事本体与所附人、物之间可分离、可移动的特质,正为我们所要讨论的民间传说向民间故事的转化提供了依据。

——《试论民间传说和故事的相互转化》,见《民间文学论集》(2)[美]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前言》

在中国,传说数量远远超过故事的数量,许多故事源于传说,特别是源于地方传说。……然而中国的绝大多数口头故事不仅能在语气或情调上同传说相区别,同时在它们的社会功用和文化作用方面也能区别开来。柳田国男对传说和“昔话”的比较传说有人信。故事则不然传说,有其中心点叙述不受形式限制的自由性、可变性传说逐渐与历史远离的倾向(传说的两极)从intertextuality的角度解释

越是老人、妇女等对传说内容熟悉、信得也真诚的人,往往越是语迟,如果没有谁去刨根问底地去请问他们,他们则很少主动做详细的介绍。因此,想要把具有着这些特点的传说,说给事先毫无思想准备的人去听,还要求他们听懂,就需要加些前后的说明,以及把支离破碎的片断,设法整理,连接起来。

——柳田国男《传说论》P27二、传说是关于历史的叙事

传说是一种历史话语,是一个特定的群体对所记忆的历史事实的阐释。传说离不开历史传说的虚构与真实

虚构性:幻想、夸张、虚构/箭垛式的人物/粘合不同时代、地域的事件(典型化)真实性:集体记忆与历史记忆传说可以进入历史历史人类学的取向:重要的不是历史叙述的对象,而是史料建构的过程。钟敬文《民间文艺谈薮》P195

有一部分传说,原来可能是有那一度发生过的事的。但是这种传说,到底是少数,而且在传述过程中,它也不断受到琢磨、装点,换一句话说,受到艺术加工。它跟原来的事实已经不一样了。从这种意义上说,传说大都跟神话和民间故事一样,是一种虚构性的作品,并不是一种真实的历史事实。

(他者眼中的真实性问题)福柯

应当使历史脱离那种长期自鸣得意的形象,历史正以此证明自己是一门人类学:历史是上千年的和集体的记忆的明证。这种记忆依赖于物质的文献以重新获得对自己的过去事情的新鲜感。

——《知识考古学》注: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所要揭示的,就是所谓“话语的构成规则”。赵世瑜

即便关于沈万三和明朝政治史事的关系有很多虚构的成分,这个传说产生和流传的过程本身恰恰是一个历史真实,就是说人们为什么去创作这个东西,究竟是什么人创造出来的,传说是怎么样出笼并且流传至今的——也就是说,人们为什么把一个与朱元璋和朱棣都不相干的人硬与他们绑在一起?这样我们所关心的问题就变成了这件事反映出来的社会舆论、造成这种社会舆论的历史动因,以及后人对此的历史记忆。——《传说·历史·历史记忆》王明珂

历史记忆研究不是要解构我们既有的历史知识,而是以一种新的态度来对待史料——将史料作为一种社会记忆遗存。然后由史料分析中,我们重新建构对“史实”的了解。我们由此所获知的史实,不只是那些史料表面所陈述的人物与事件;更重要的是由史料文本的选择、描述与建构中,探索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与个人情境(context),特别是当时社会人群的认同与区分体系。——《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三、民间传说的传奇性传奇性的涵义传奇性的艺术功能

悬念惊讶感鲜明的倾向性和强烈的魅力

虚实:一个分析的角度(对历史性和现实性的艺术提升)历史性与传奇性相结合传奇性与集中性相配合四、民间传说的类型人物传说历史传说地方传说物产传说风俗传说新闻传说(包括谣传)宗教传说精灵鬼怪的传说城市传说五、传说与族群认同“社会叙事”(socialnarrative)

“‘讲故事’是‘叙事’这种文化活动的一个核心功能。古往今来的不少批评家都注意到了讲故事作为人类生活中一项不可少的文化活动的意义,不讲故事则不成其为人。”

——[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族群(ethnicgroup)、族群记忆与族群认同

“如果那些人类的群体对他们共同的世系抱有一种主观的信念,或者是因为体质类型、文化的相似,或者是因为对殖民和移民的历史有共同的记忆,而这种信念对于非亲属社区关系的延续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这种群体就被称为族群。”

——马克斯·韦伯《族群》族群

人们在交往互动和参照对比过程中自认为和被认为具有共同的起源或世系,从而具有某些共同文化特征的人群范畴。关于族群定义的几点说明1、族籍仅仅是人们对其出身和世系所做的文化解释(CharlesKeyes)。2、文化常被当作族群区分的标志。3、族群认同是人们在交往互动和参照对比过程中构建的一种关系,族群范畴会跟随与它交往互动和参照对比的对象的变换而伸缩。4、族群的存在和绵延取决于人们对他们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无须以共同的地域和共同的社会经济联系为前提。三个概念:族群、民族与种族民族不仅是一种人群范畴,而且还是一种人们共同体(community)。它一般指那种有自治要求,已被政治疆界化或正在追求政治疆界化的族群,而族群的政治疆界化往往要以一定的共同地域和共同社会经济联系为前提。民族缺乏族群那种场景拆合性。族群是一个文化概念。种族则属于生物学上的概念,是指根据人们的遗传体征来区分的人群。二战后,“种族”概念受到质疑,到95年则被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宣布为并不是一个“科学的生物学概念”。族群认同理论文化说弗雷德里克·巴特的“族界理论”“原生论”

文化历史学派社会生物学派四、工具论(“场景论”)五、辩证阐释理论六、民族-国家及其意识形态构建说一个实例:过山瑶的传说与族群认同

盘瓠传说“漂洋过海”还盘王愿随着瑶族社会文化的变迁,瑶族的族群认同渐趋淡化,作为族群认同之文化标志的相关传说和仪式,也呈现出日渐式微的状况。六、传说的研究顾颉刚《孟姜女研究》罗永麟《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贺学君《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张紫晨《中国古代民间传说》程蔷《中国民间传说》谭达先《中国传说概论》《中国描述性传说概论》第六讲民间故事

狭义故事(tale):自觉虚构的娱乐的叙事。我国民间文艺学界比较通用的故事分类:生活故事、民间幻想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寓言等。

民间故事是一种具有世界性的口头文学型式,有资料统计,世界各民族流传的民间故事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是相同或相近的。民间故事的类型性特点。“同境说”与“同源说”

“AT分类法”(阿尔奈-汤普森体系)[芬兰]阿尔奈《故事类型索引》(1910)[美]汤普森《民间故事类型索引》(1928)[德]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1937)[美]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1978)AT分类法中的故事分为五类:(一)动物故事(1-299)(二)普通民间故事(300-1199)(三)笑话(1200-1999)(四)程式故事(2000-2399)(五)未分类的故事(2400-2499)一、生活故事几种生活故事类型交友道德与家庭伦理故事奇巧婚姻故事长工斗地主及民斗官的故事巧女故事呆女婿(傻姑爷)故事傻儿子故事机智人物故事丁乃通

一个熟悉中国民间故事的人可以发现中国社会和国民性中有许多方面是其他学科的专家不太看得到的。例如,一般人通常认为中国旧社会传统上以男性为中心,但若和其他国家比较,就可以知道中国称赞女性聪明的故事特别多。笨妻当然也有,但仅是在跟巧妇对比时才提到。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违禁:生活故事中一种常见的文化观念故事中的文化观念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接近于现实生活的层面与现实形成冲突和反差“在迷信(按:指禁忌),总是很明确,条件将完成,或者换句话说,禁忌将要违反,因此,民间故事和迷信的比较就成为可能。”

——阿兰·邓迪斯《北美印第安民间故事的结构形态学》(《世界民俗学》)故事结构形态的一种分析:禁忌——违禁——后果------逃离“在迷信(按:指禁忌),总是很明确,条件将完成,或者换句话说,禁忌将要违反,因此,民间故事和迷信的比较就成为可能。”

——阿兰·邓迪斯《北美印第安民间故事的结构形态学》(《世界民俗学》)二、幻想故事童话的儿童教育功能明显的善恶对立的两极结构

“童话使儿童们认识到问题最基本的形式,而较为复杂的故事却可能使他们感到迷惑不解。童话故事还使一切情景都简单化。童话中的人物都描绘得很清晰,大多数细节,除非是非常重要的细节,都被省略了。因此,童话中的人物都是典型的,而不是唯一的。因此,童话的简单化帮助缺乏理解矛盾和模棱两可事物能力的幼儿能理解故事所谈论的问题的本质,并认同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美]阿瑟·阿萨·伯杰《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童话使儿童们认识到问题最基本的形式,而较为复杂的故事却可能使他们感到迷惑不解。童话故事还使一切情景都简单化。童话中的人物都描绘得很清晰,大多数细节,除非是非常重要的细节,都被省略了。因此,童话中的人物都是典型的,而不是唯一的。因此,童话的简单化帮助缺乏理解矛盾和模棱两可事物能力的幼儿能理解故事所谈论的问题的本质,并认同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

——[美]阿瑟·阿萨·伯杰《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童话的类别动物故事魔法故事宝物故事人物童话我国十个最具代表性的幻想故事(刘守华):《求好运》《田螺姑娘》《灰姑娘》《蛇郎》《青蛙少年》《兄弟分家》《狼外婆》《小鸡崽报仇》《十兄弟对敌》童话的艺术特色幻想的“距离”:“从前”(童话常见的开头):故事被从现在、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童话一般以男主人公或女主人公的胜利结尾,并且保证‘从此以后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这也同样造成了距离,将故事带到了结尾。罗马尼亚民俗学家米哈依·波普提出,童话的开头将儿童从现实引进非现实之中,而童话的结尾则把他们从非现实带回现实之中。”——阿瑟·阿萨·伯杰《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拟人化以动物拟人以精灵拟人以神魔拟人人物的性格、善恶、美丑十分鲜明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瑞士]麦克斯·吕蒂:“民间童话样式理论”“民间童话的本质性特征不在于母题,而在于母题的表现方式〔即文体〕”。

——《欧洲民间童话——形式与本质》(一)一元性

传说和民间童话中,都出现人间和非人间两种不同层次的世界。吕蒂把二者分别叫做“此岸”和“彼岸”,再把这两种世界的住民称作“此岸者”和“彼岸者”。传说中,“彼岸”和“此岸”的接触,使得“此岸者”产生诸如恐惧、紧张、疑惑、悲哀等心理体验。民间童话则不然:“民间童话的剧中人在自己和彼岸者之间,感觉不到隔绝。对他们而言,彼岸者只有作为助手或迫害者才有意义,彼岸者的出现本身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二)平面性

吕蒂把论述的范围扩展到物象、肉体、特性、环境、关系、时间等方面:“民间童话中,不仅令人感觉不到日常世界和非日常世界之间隔绝。总的来说,在那里,在所有意义上不存在深度。出现在那里的,都是没有实质的、不具有内在世界的、或不具有周围世界的图形”

“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是在精神上还是心灵上,民间童话放弃了有深度的构思。就像用了魔法似的,它把那些原来具有内在关系或者前后关系的事物,重新排列成并列的关系。民间童话把非常丰富多彩的内容,投射到同一个平面上面,它彻底一致的这种态度,简直令人惊讶……我们感觉到,这种平面性表述法并不是来自无能,而诞生在民间童话非常决然的形式意志”。

“民间童话的剧中人,如同用纸做的图形。任意剪去一部分,并不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原则上,即使遭到这种伤害,肉体的和精神的痛苦不会得以表现。只有为了随后的情节必要时,他们才流眼泪。否则,民间童话的剧中人剪去四肢,却连一根睫毛都不动。”“民间童话中出现的图形人物,基本上都很冷静。即使出现诸如气愤、愤怒、妒忌、所有欲、爱情、憧憬等词汇,并非是要讲述真正意义上的兴奋、欲望、热情。民间童话知道残酷的刑罚,却不知道报仇心。民间童话知道订婚或婚姻,却不知道色情。民间童话知道彼岸者,却不知道超自然情感。民间童话根本不会讲述情感世界。民间童话将其转换为情节,将内在世界置换为外在事件的平面”。(三)抽象性样式·抽象性

“民间童话的抽象性样式,为民间童话赋予清澈感和准确性。这种抽象性样式构思,既不是贫困也不是无能,而是极高的形成能力。它以一种令人惊讶的一贯性,贯穿在民间童话的所有因素,并且为这些因素给予坚固的轮廓和洗练的轻快感。这种抽象性样式构思,与那种枯萎且失去生命的不动性,毫无关联。因为,快速又决然的情节发展,便属于这个抽象性样式构思。……然而,这种运动并非是随意性的,其形式、方向、法则严格地被规定。剧中人作为图形的样式,给予民间童话以固定性和形态。叙事诗性推进力使之活动,并赋予活力。固定的形式和游戏的优雅,相互交融,保持着统一。以一种纯粹的、明确的、悦人轻快的运动性,民间童话将充满非常严格的法则”。(四)孤立性·普遍结合的可能性

民间童话的图形人物在人际关系中相互孤立。……他们只不过作为行动者而接触。那种实体的、或者由此持续的兴趣,不会把二者相结合”。“民间童话的图形人物,既没有内部世界和周围环境,又没有祖宗后代或时代之间的关系”。

“民间童话的主人公就像是提线木偶,他们由一个重心控制。而这一重心又由世界的本质性力量而得以维系。尽管相互孤立,民间童话的提线木偶,以一种至高无上的优雅和准确性,一边保持和全世界的和谐,一边向目标行动。因为有一种这个提线木偶所不知道的却又符合它的作用,向这一目标发挥出功能”。(五)空洞化·含世界性民间童话把几乎所有的母题,作为一种失去实质的形式,吸收在其中。吕蒂把这种现象,叫做“空洞化”。通过“空洞化”,不论其原来的性质如何,民间童话把多种多样的母题包容在其中,从而获得“含世界性”的特征。

“世界倒影在一个叫做民间童话的水晶球里面”。

三、民间笑话

揭露与嘲讽笑话

讽刺与幽默笑话(劝诫笑话)

笑话的喜剧结构方式:归谬法、学样法、巧计法、对照法、突转法、误会法、巧合法、重复法、递进法等等。

关于民间笑话与西方传统喜剧理论的思考

四、民间寓言

民间寓言与动物故事的关系中国古代寓言产生和繁荣于先秦时期,成为诸子百家广泛使用的论说工具。五、民间故事的文体特征民间故事的文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主人公多是泛指,时间、地点含混。2、故事结构(人物设置和情节结构)的相对定型(程式化特点)

单纯式故事复合式故事:“三迭式”“连缀式”3、情节构思的类同性(二项对立的美学原则)故事的类型化

母题或情节单元(motif)“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存在于传统中的成分。要如此它就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

——[美]斯蒂·汤普森

“情节单元”是英文或法文中“motif”一词在民间文学里的对应词,指的是故事中小到不能再分而又叙事完整的一个单元。这里所谓的“情节”,是指生活中罕见的人、物、或事。所谓“单元”,就是扼要而完整地叙述了这罕见的人、物或事。例如:“有一只生了角的兔子”是一个情节单元,这是静态的;“那个大力士单手拖动了一架飞机”也是一个情节单元,这是动态的。

——金荣华《”情节单元”释义》著名的幻想故事类型天鹅处女型(毛衣女型)灰姑娘型(后母型)蛇郎型仙乡型识宝型田螺精型六、民间故事研究概况1812-1914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故事集》,接着又出版《德国的传说》《德国的神话》等,在欧洲引起巨大的反响。此后,各国争相效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