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北京市高考试题(理综化学)解析版_第1页
2010年北京市高考试题(理综化学)解析版_第2页
2010年北京市高考试题(理综化学)解析版_第3页
2010年北京市高考试题(理综化学)解析版_第4页
2010年北京市高考试题(理综化学)解析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0高考真题精品解析一理综(北京卷)【名师简评】本套试卷难度适中,突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生物部分着重考查了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9、31题都与生命活动的调节有关,改变了多年来以简答题考查传规律的情况;注重了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 图表分析能力的考查。物理部分考查了除热学以外的全部内容,不存在偏题、难题、怪题的出现,实验注重考生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计算题偏重考查考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化学部分以中档试题为主,考查内容全面,第I卷侧重考查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如第6、10、11、12题,第n卷侧重考查分析和推断能力,如第7题考查实验安全,第 9题考查物质的制备和实验,

2、第 10题考查化学实验现象的分析,第27题考查化学实验探究。第I卷(选择题 共120分)本卷共20小题,第小题6分,共1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6.下列有关钢铁腐蚀与防护的说法正确的是A.钢管与电源正极连接,钢管可被保护B.铁遇冷浓硝酸表面钝化,可保护内部不被腐蚀 C.钢管与铜管露天堆放在一起时,钢管不易被腐蚀 D.钢铁发生析氢腐蚀时,负极反应是Fe 3e =Fe3+6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口钢管马电源正极相连,则钢管作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7.下列物 而被腐蚀,A项错误,铁与冷浓硝酸表面钝化,在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保护内部不被腐 质与常

3、用 蚀,B项正确;钢管与铜管露天堆放在一起,形成原电池时钢管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而被腐 危险化学 蚀,C项错误;钢铁发生析氢腐饨时,负极反应为:D项错误口品的类别【规律总结】利用电化学原理对金属进行昉护,主要方法有:(1)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不对应的 其原理是利用原电池原理对金属进行防护,其方法是:将被保护的金属作为原电池的正极,是. 将比被保护金属活泼的另一种金属作为原电池的负极口外加电流的阳极保护法,其原理是利用电解池原理对金属进行防护,其方法是;符被保护的金属作为电解池的阴极,用惰性 电极作为辅助阳极,两者均存在于电解质溶液中,接上外加直流电源.A.H2SQ、NaOH-腐蚀品8. C

4、H,、C2T易燃液体C.CaG、Na-一遇湿易燃物品D.KMnQ &Cr2。氧化剂7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常见危险化学品的类别。H2SO和NaOH匀具有腐蚀性,属于腐蚀品,A项正确;CH、CH4为易燃的气体,属于易燃气体,B项错误;CaC、Na与水均能剧烈反应,属于遇湿易燃物品,C项正确;KMnQ LCrzO均具有强氧化性,属于氧化剂,D项正确。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的结构中含有酯基B.顺一2一丁烯和反一2 一丁烯的加氢产物不同C.1 mol葡萄糖可水解生成 2 mol乳酸(C3H6Q)D.油脂和蛋白质都是能发生水解反应的高分子化合物8 .答案AH 1 '1'

5、' i ,i【解析】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为H5分子间发生缩聚反应的产物,链节中含有酯基,A项正确;顺2 丁烯和反2 丁烯的加氢产物均为丁烷,B项错误;葡萄糖为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C项错误;油脂和蛋白质都能发生水解反应,蛋白质为高分子化合物,但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D项错误。【误区警示】糖类中的单糖(葡萄糖和果糖)均不能发生水解反应。SO的量,A项正确;SO可使品红溶液褪色,因此9 .用右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 硫酸的反应。下列实验不合理的是A.上下移动中铜丝可控制 SQ的量B.中选用品红溶液验证 SO的生成C.中选用NaOH§液吸收多余的 SO

6、D.为确认CuSO生成,向中加水,观察颜色9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铜和浓硫酸的反应。上下移动铜丝可铜与浓硫酸的接触面积的大小,从而可以控制反应生成中品红溶液可以验证 SQ的生成,B项正确;SO有毒,能与NaOHm反应,因此中 脂0的液可以吸 收多余的SO, C项正确;铜与浓硫酸反应后中溶液显蓝色即可证明CuSO生成,无需向其中加水, D项错误。10 .下列解释实验事实的方程式不准确的是A.0.1 mol/L CH 3COO解液的 pH> 1 : CHCOOHI 巾 CH3COO+H+8. “NO球”浸泡在冷水中,颜色变浅:2NO(g)N2Q(g) AHv 0C.铁溶于稀硝酸,溶液变黄

7、:3Fe+8H+2NO”=3Fe2+2NOT +4h2O3D.向NaCO溶液中滴入酚酗:溶液,溶液变红:CO2+H/IM HCq+OH10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方程式的正误判断。0.1molCH3COOH#液的pH> 1,则c(H + ) < 0.1mol/L ,说明醋酸没有完全电离,存在电离平衡:CHCOOH CHCOO+4, A项正确;“NO”浸泡在冷水中,温度降低,平衡2NO二N2Q向正方向移动,颜色变浅,B项正确;铁容易稀硝酸,溶液变黄,说明Fe被氧化为Fe3+: Fe+ 4H+ + NO-=Fe3+ + NOT + 2H2O, C项错误;NaCO溶液中由于 CO32-

8、水解溶液显碱性,加入酚儆,溶液 变红,D项正确。11 .自然界地表层原生铜的硫化物经氧化、淋滤作用后变成CuSO溶液,向地下深层渗透,遇到难溶的ZnS或PbS,慢慢转变为铜蓝(CuS)。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CuS的溶解度大于PbS的溶解度B.原生铜的硫化物具有还原性,而铜蓝没有还原性C.CuSO与ZnS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Cu2+S2 =CuSD.整个过程涉及的反应类型有氧化还原反应和复分解反应H.答案D12.某温度【解析】本题考查溶解的转化、离子反应等.由于CuSO4与愿庆应生成球和刊立0小说 下,H2 (g)明源的溶解度小于息患的溶解度,A项错误,原生铜的硫化物和铜蓝中S为一J价,处在S

9、+ CO (g) 的吊后口口可事、=.”一|HO分解反应,口项正确-(g) +CO【规律总结】在难溶电解质溶液中,沉淀转化的实质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沉淀之间(g)的平衡可以进行相互转化,一般来说,沉淀的转化是向着溶解度激小的方向进行.益解溶解电解质 类型相同,则后菽大的况淀易于转化为 取较小的沉淀.9常数K=。该温度下在甲、乙、丙三个恒容密闭容器中,投入Hb (g)和CO (g),其起始浓度如右表所4A.平衡时,乙中CO的转化率大于60%B.平衡时,甲中和丙中 降的转化率均是60%C.平衡时,丙中 c (CO)是甲中的2倍,是0.012 mol/LD.反应开始时,丙中的反应速率最快,甲中的反

10、应速率最慢1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常数及转化率的计算。设平衡时甲中CO的转化浓度为CO、Hb。CO的浓度分别为0.01 x、0.01 x、x、x,根据平衡常数x,则平衡时Hb、9(0.01 -x)x (0.01 -x)起始浓度甲乙丙c (H2) /mol/L0.0100.0200.020c(CQ)/mol/L0.0100.0100.020卜列判断不正确的是解得x= 0.006 ,则甲中CO的转化率为 0006 X 100联60%由于乙相对甲,增加了c(H2),因此CO的转0.01化率增大,A项正确;设平衡时丙中 CO的转化浓度为y,则平衡时H2、CO、HQ CO的浓度分别为0.02

11、V、0.02 y、v、y,根据平衡常数 K=匕y = 9,解得x= 0.012,则丙中CO的转(0.02 -y) m(0.02 -y)4-0.012化率为X100%= 60% B项正确;平衡时甲中 c(CO2)=0.01 - 0.006 = 0.004mol/L,丙中 c(CO) = 0.020.02-0.012 =0.008mol/L , C项错误;反应开始时,丙中反应物浓度最大,反应速率最快,甲中反应物浓度最小,反应速率最慢,D项正确。第n卷(非选择题,共 180分)本卷共11小题,共180分。25. (14 分)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X是某抗酸药的有效成分。甲同学欲探究X的组成。查阅

12、资料: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抗酸药的有效成分有碳酸氢钠、碳酸镁、氢氧化铝、硅酸镁铝、磷酸铝、碱式碳酸镁铝。Al 3+在pH=5.0时沉淀完全;Mg 2+在pH=8.8时开始沉淀,在 pH=11.4时沉淀完全。实验过程:1 .向化合物X粉末中加入过量盐酸,产生气体A,得到无色溶液。n .用钳丝蘸取少量I中所得的溶液,在火焰上灼烧,无黄色火焰。出.向I中所得的溶液中滴加氨水,调节 pH至56,产生白色沉淀 B,过滤。W.向沉淀B中加过量NaOH§液,沉淀全部溶解。V.向山中得到的滤液中滴加NaOH§液,调节pH至12,得到白色沉淀 0=(1) I中气全A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的化

13、学式是 。(2) 由I、n判断X一定下含有 的元素是磷、 。(3) 出中生成B的离子方程式是 。(4) IV中B溶解的离子方程式是 。(5)沉淀C的化学式是。(6)若上述n (A) :n (B) :n (C) = 1:1:3 ,则X的化学式是 。25.答案(14分)(1) CO(2)钠硅(3) Al3 3NH3 H2OAl(OH)3-:;3NH4(4) Al(OH)3 OH -AlO2- 2H2O(5) Mg(OH)2(6) Mg3Al(OH)7CO3【解析】本题考查抗酸药成分的探究实验。(1) I中气体A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合抗酸药的有效成分,该气体为 co。(2)根据I, 一定不含 S

14、i,因为硅酸盐中加入过量盐酸,会产生硅酸沉淀,根据n, 一定不含Na,因为Na的焰色为黄色。(3)根据提供资料,出中调解pH至56时生成的白色沉淀为 Al(OH)3。(4) IV中加入过量 NaOH容液,沉淀B完全溶解,离子方程式为:Al(OH)3+OH =AlO2+H2O。(5) V中加入NaOH§液调节pH至12,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沉淀C为Mg(OH)2O (5)根据上述实验探究,该抗酸药为Al(OH)3、MgCO 碱式碳酸镁铝组成,由于n(CO2) : nAl(OH) 3 : nMg(OH)2 =1: 1: 3,则 CO2、Al"、Mg的物质的量为1: 1: 3,结合

15、电荷守恒,则CO*、Al"、Mg2+、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3:7,故 X 为 MgAl(OH) 7CO。【知识归纳】常见的抗酸药的类型及其抗酸原理为:种类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NaHCC3NaHCO+ HCl= NaCl+ H2O+ CO THCCT+H+ = H20+ COTCaCO3CaCO+ 2HCl= CaCl2+ H2O+ COT2+CaCO+ 2H =Ca + H20+ COTMgCO3MgCO+ 2HCl= MgCb+ H2O+ COTMgCO+ 2H+ = Mg + H0+ CO TMg(OH)2Mg(OH)+ 2HCl = MgCb+ 2H2O_ ±

16、;2+_Mg(OH)+2H =Mg + 2屋0Al(OH)3Al(OH) 3+3HCl = AlCl 3+3H2OAl(OH) 3+ 3H+ =Al3+ + 3HO26. (14)某氮肥厂氨氮废水中的氮元素多以NH:和NH3 - H2O的形式存在,该废水的处理流程如下:(1)过程I :力口 NaOH容液,调节pH至9后,升温至30C ,通空气将氨赶出并回收。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加 NaOH的作用:。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通空气的目的:。(2)过程H:在微生物作用的条件下,NH经过两步反应被氧化成 NCf。两步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第一步反应是 反应(选填“放热”或“吸热”),判断依据是 。1 mo

17、l NH :(aq)全部氧化成NOp(aq)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3)过程出:一定条件下,向废水中加入CHOH将HNO还原成Nbo若该反应消耗 32 g CHOH转移6 mol电子,则参加反应的还原剂和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26.答案(1) NH/+OH-NH 3 H 2O3废水中的NH被空气带走,NH3,H2OLBL NH3+H2O的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利于除氨(2)放热H = -273kJ/mol <0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NH4 (aq) 202(g)2H (aq) NO(aq) H2O(l) H =-346kJ/mol(3)5:6【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工艺流

18、程的分析。(1)加NaOHB液,氨氮废水中 NH卡与O口发生反应:NHI +OH= Nhl - HQ通空气将 NH带走,NHH2ONH3+HO向正方向移动,利于除氨。(2)第一步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根据盖斯定律,由第一步反应+第二步反应可得:NH+(aq) +2Q(g) = NO (aq) +2HI+ (aq) + H2O。) H= 273kJ/mol + 73kJ/mol = 346kJ/mol。(3) 32gCHOH的物质的量为-2g一=1mol,转移6mol电子时,根据 HNO得如. N,由得失电子守恒,则参加反 32gLmol2应的HNO的物质白量为1.2m

19、ol ,故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1 = 6: 5。27. (13 分)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实验过程:I .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 a,滴加浓盐酸。n .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出.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时,关闭活塞 a。W.(1) A中产生黄绿色气体,其电子式是 。(2)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 。(3) 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4)为验证澳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IV的操作和现象是 。(5)过程出实验的目的是 。(6)氯、澳、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北的原因:同主族

20、元素从上到下 ,得电子能力逐渐减 弱。27 .答案(13分)(1)(2) 淀粉KI试纸变蓝(3) Cl2 2Br -Br2 2Cl 一(4)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震荡。静至后CCl4层溶液变为紫红(5)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 Cl2,排除Cl2对澳置换碘实验的干扰。(6)原子半径逐渐增大【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实验的设计和分析。(1) A中产生的黄绿色气体为 Cl 2,其电子式为:Cl :Cl :。(2)氯气遇淀粉KI试纸时,发生反应:C12+2KI = I2 + 2KC1,产生的I2遇淀粉变蓝,可以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 于碘。(3) B中C12与NaBr发生置换反应,离子方程式为:CI2+2Bl= 2C+ B2。(4) C中NaBr与氯气反应生成NaCl和B2,将C中溶液滴入 D中,发生反应:B2+2KI = l2+2KBr,此时D中溶液分层,下层 为碘的四氯化碳溶液,显紫红色,可以说明澳的氧化性强于碘。(5)过程出主要为了确认 C的黄色溶液中无C12,排出对澳置换碘实验的干扰。(6) Cl、Br、I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