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儿童以诗的语言_第1页
给儿童以诗的语言_第2页
给儿童以诗的语言_第3页
给儿童以诗的语言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给儿童以诗的语言,给儿童以“诗心”“诗是最为精粹的文学样式”,童诗的教学必须契合“诗”的特点,即必须用“诗”的方式教童诗。朱慧慧老师以秋天教学以一种实践可能为例探讨了童诗教学所应禀持的教学原则、所应遵循的教学思路、所应选择的教学重点和所应采取的合宜的教学的方法;阐述了“用诗的方式教童诗”就是必须在教学中体现出诗的情趣,体会出诗的情感,体味出诗的质地,最终留存下诗的蕴味。一句话,就是要给儿童以诗的语言,给儿童以“诗心”.在我的诗歌教学中,始终怀着一种对“诗”的一种本然的亲近。诗人金波说:“我总是把诗意看作是儿童精神世界的一种理想状态。他们对于生活的好奇,美的感受,他们奇幻的想象以及对语言音乐性的

2、敏锐感觉,常常使我认为儿童与诗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日常教学中,我们曾一次又一次地被诗歌打动,曾一次又一次地与诗歌相约,然而在本次暑期远程培训中,当我听了朱慧慧老师秋天的诗歌教学,让我有了新的感触:诗歌教学究竟要给儿童什么?一、诗歌教学,首先给儿童以诗的语言诗歌教学首先要给儿童诗的语言。“不学诗,无以言”。诗是培养学生语言,陶治学生性情,形成审美愉悦,进行人文熏染的极好凭借,在每一册的语文教材中都安排了内容、风格不一的儿童诗。然而无可否认,童诗教学,是教学研究中的一个“盲点”。从教多年,已经记不清教过多少次童诗,而系统地进行诗歌教学研讨还是头一遭。我们从朱慧慧老师秋天的教学背后,看到了诗歌教学

3、的共性所在一一诗歌教学首先要给儿童诗的语言。秋天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共227个字,分7段,每段4行。通篇押ao韵。诗歌绘出乡村田野里丰收成熟的美好景象,诗歌语言活泼,想象奇特,多用拟人手法,贴近儿童生活经验,可谓为儿童量身定作的一曲秋的赞歌。教者自始至终都注重诗的语言的教学。教学开篇首段,以两句“走在秋天”开头,聚集的是“太阳”“空气”两个意象。接连的四个“更”,出言不凡,省略了对比的对象,一是诗言简的需要,二让出了诗的空白,留下了揣摩的空间。在教学第二段四句,“秋风”扑面而来。“打滚”“奔跑”是孩子们,尤其是男孩子们的最爱,他们仿佛永远有使不完的劲,生机勃勃的秋风,不就是孩子们的写真?“抓一把

4、桂子的香气”一句,可谓本篇的第一个神来之笔。一个“抓”,非常莽撞、毛躁,而一个“轻轻”是那么细腻、得体,矛盾之中,暗合了儿童的天真与可爱。这样的生活与诗歌链接,学生诗的语言自然形成。三到五段可视为第二部分,集中描绘了田野里成熟、丰收的喜人景象。教者特别强调“修辞手法”对提高表达效果的作用,相同句式的“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一句是本诗中的第二处神来之笔。这个拟人来得突兀,苹果如何嚷得?葡萄又怎会嫌冷?此处为苹果的变红,萄萄的变紫给出了一个“童化”的解释,想象很是大胆。在第五段“玉米、高粱”一句,直接赋予玉米、高粱以人的品格,人的性情,“乐以忘忧”,又是一个“红”,热烈奔

5、放的红,何以如此之“乐”,忘记了夏的什么样的烦恼?又留下了“等待完形”的空白。这是一支秋天的赞歌,通篇以绘景为主,并非借景,但诗人情感的脉博清晰而有力。而,当作为文学作品形态的秋天进入课程视野,成为教学文本时,作为教者的我们必须思考:1.秋天两课时的教学,应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迹?或者说,秋天的教学价值应如何定位?2.秋天作为一首童诗,其教学有别于一般的课文教学的特征是什么?或者说,童诗的教学应如何顺应诗的情感,诗的表达,诗的意境和af的情趣?3.应选择什么样的适切的教学方法、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采取怎样的教学步骤,实现理想的童诗教学效果?这一切,朱慧慧老师的课例都给我们以明确的回答:要给儿童诗

6、的语言积累。二、诗歌教学,最终给儿童以“诗心”诗歌教学最终还是给儿童以“诗心”。“诗是情感的文字”,人们读诗,正是通过对瞬间情感的把握,以补充自己情感经验的空白和不足,或引起心灵的共鸣,或体验到某种情绪的极致,从而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构建起自己个人精神生活的底蕴。这正是诗歌阅读的核心目标。诗歌的语言往往简洁凝炼,意向独特隽永,通过诗歌来学习锤炼的方法,也是诗歌阅读教学的价值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诗歌教学最终还是给儿童以“诗心”。了解诗歌的本体知识,可以称之为“辨其体”,读懂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可称为“断其文”,从教的角度筛选出教学的内容,确定教学的原则,选择合宜的方法,进行教学论的加

7、工,可谓“运其思”,然而走进教学现场时,我们始终要牢记:教学应基于文本的解读,但不是合盘托出自己的解读,而是以自己的解读为背景教学生“学诗”,即组织和调动学生展开生机勃勃富有情趣的诗歌教学活动,给儿童以“诗心”。以下是朱慧慧老师教学的几个场景:场景一:还原诗的形象师:“轻轻涂掉”读得多好啊,仿佛我们都成了秋风了。(对生提问)秋风啊,你轻轻涂掉了夏天的什么呢?生:涂掉了夏天的炎热。生:涂掉了夏天一阵阵的蝉鸣生:涂掉了夏天的一片翠绿。师:总之,能代表夏天的所有的痕迹都被秋风轻轻地涂掉了。(情景引读)孩子们看哪,田野里,稻浪滚滚,那是一一小路旁,向日葵在向我们点头微笑,那是一一走在秋天,香飘万里,那

8、是一一生:(感情朗读)思考:诗以形象动人。失去形象的诗歌教学是被风干的教学,必然是失败的教学。诗在创作过程中以文字指陈形象,而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反向还原的过程,把“打滚”还原成“稻浪滚滚”,把“奔跑”还原成“向日葵在向我们点头微笑”,既有诗意,又让诗歌所描绘的意象生动形象,这才是“诗”的教学。不仅如此,朱慧慧老师还抓住“打滚”“奔跑”等词,让同学们还原已有生活中的场景,更增添了诗歌教学的韵味,给儿童以“诗心”所在。场景二:触摸诗的质地师:请你给大家读一读,好吗?生:(朗读第五节,朗读时突出了两个“嚷”字。)师:还真有一点“嚷”的味道,注意不是“叫”,不是“喊”,更不是没礼貌的“吵”,谁也来“嚷嚷

9、”看。生:(另一生再读,“嚷”的味更浓了)思考:“诗是文字的酒”。诗歌、散文和小说都以语言为材料,但由于体裁的区别,三种文体在运用语言上各有侧重,一般说来,诗歌语言的着力点在词语,即推敲词语。语言之用,存乎一心,可谓“只可意会”,施“无讲之讲”巧妙点拨,点到为止,但这一抓便让诗歌教学着实了。场景三:突显诗的情趣师:(对刚才朗读的同学)咦,苹果啊苹果,我想问你,你真的感觉嫌冷吗?(稍停)据我所知秋天应该感到凉快才对啊呀。生:(很机智地)不是,我是盼望着穿上红衣服,多漂亮啊。师:(对刚才朗读的另一个同学)葡萄啊,我也想问你,你真的是感觉嫌冷吗?你为什么“嚷着冷”呢?生:我从春天就结了小葡萄,终于到

10、秋天了,我长熟了,我换上紫衣服是想让人们发现我。师:你真是葡萄的知音哪,为了成熟我已经等了一个季节又一个季节,能不让我急吗,能不嚷吗?来让我们把这种迫不及待的心情读出来吧!思考:诗歌之妙,妙在情趣。以“现场采访”的方式,实现学生“临时性身份”的角色转变,化身为物象,学生便自觉地以物自揣,情趣盎然。这是顺应“万物有灵”的诗性思维使然,又顺应了“没有想象便没有诗歌”的文体特质。现场四:参与诗的创作师:孩子们,想一想除了苹果、葡萄还有谁在嚷嚷着?果园里还有其他水果,他们又要干什么呢?(出示句式练说)生:梨子嚷着冷了,要披黄袍。生:柿子嚷着冷了,要穿红袄。生:石榴嚷着熟了,笑破了肚皮,露出红红的籽。师:好一个五彩缤纷的秋天。思考:诗歌跳跃的情感给文字留下了许多有待“完形”的生长点,选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