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图影高端休闲度假村控规文本_第1页
长兴图影高端休闲度假村控规文本_第2页
长兴图影高端休闲度假村控规文本_第3页
长兴图影高端休闲度假村控规文本_第4页
长兴图影高端休闲度假村控规文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长兴图影高端休闲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说明书长兴图影高端休闲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1 背景综述1.1 规划背景长兴县地处浙江省北部,东邻上海,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东临太湖,与苏州、无锡隔太湖相望,是苏浙皖沪三省一市地区重要水陆运输要冲。长兴县环太湖岸线总长约34公里,环太湖开发带陆域面积16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块45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00平方公里。区内优美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长兴县旅游业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图影高端休闲度假区位于环太湖开发带南端,东临太湖,西、南依弁山,与湖洲太湖度假区接壤,总用地面积14平方公里。 根据长兴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长三角生态旅游新选

2、区”的战略,提出“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充分挖掘长兴生态文化资源,大力发展高端休闲度假产业,加快环太湖开发,实施滨湖景观大道建设,启动图影地块规划与开发。”长兴县域规划确定大力发展市场物流与休闲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将“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面向世界”。2008年初,长兴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启动图影高端休闲度假区的开发。随着长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全长22.5公里的滨湖景观大道的建设实施,图影度假区的开发建设时机已经成熟。 图影高端休闲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将加快长兴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步伐,有利于促进长兴旅游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将有力地带动160平方公里的

3、环太湖开发带的建设。 1.2区域条件1.2.1长三角区域经济、人口基础长三角区域以全国2.2%的陆地面积、10.4%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2.1%的国内生产总值、24.5%的财政收入、28.5%的进出口额,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以白领及以上阶层占发达地区人口20%计,长三角区域内有约3000万中产及以上收入者,蕴藏着巨大的休闲度假市场。面对国际、国内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巨大的休闲度假市场潜力,图影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承接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1.2.2 长三角区域高速公路、城际铁路网络区域高速公路网络已基本建成。“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区域将对轨道交通投资2000亿元,形成以上海、南京和杭

4、州为中心的“1-2小时交通圈” ,长三角地区已进入了“同城时代”。以快速交通为主要载体,区域交通不再单纯以空间距离来衡量,而是以交通时间来衡量。地处申苏浙皖高速公路与杭宁高速公路交汇处、即将拥有杭宁城际铁路站点的长兴,具有优越的快速区域交通优势,为休闲度假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2.3 环太湖休闲度假设施概况太湖是长三角区域内的生态景观中心。目前太湖沿线已经开发建设的滨湖休闲度假中心,主要集中在东北岸江苏的无锡、苏州。太湖西岸,尤其是西南岸,目前尚基本属于未开发状态。接近原生态的湿地风貌、相对滞后的开发建设速度,正是项目建设的后发优势之一。1.2.4 160平方公里环太湖开发带规划随着

5、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长兴县正在迈进新的“太湖时代”。正在实施的全长22.5公里的滨湖景观大道,将带动160平方公里的滨湖发展区,随着图影休闲度假区市政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度假区开发建设的条件已经成熟。1.2.5 周边旅游度假项目现状近年来,湖州市在基地近旁启动了滨湖旅游度假项目的规划与建设,成功建造了水上飞机基地、度假山庄、酒店及配套居住设施等旅游度假设施,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效。1.3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3、长兴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4、湖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6.8)5、国家及地方其他相关法规和技术规范:

6、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版)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2 现状分析2.1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西至申苏浙皖公速公路,东临太湖,南至弁山,东南与湖州(太湖山庄)接壤,北至横山港,向东至大公斗村,整个基地规划面积约14平方公里。规划基地东西长约4800米,南北宽度约为2600米。 2.2 现状地形长兴地处浙北低山丘陵向太湖西岸平原过渡的地带,规划基地位于弁山和太湖之间,三面环山,南侧山体最高点高程约270米,西面是连绵的山体。基地内四个荡漾的水源自洪桥港和周边山体汇水,与太湖直接相连,图影地

7、块太湖50年一遇的防洪水位标高为3.2米(黄海高程)。基地东北方向约1.8平方公里的三角形用地,已纳入全县防洪水利围堤工程,基本安全;基地西侧山坳及南部现状道路以南的部分用地,现状标高高于最高防洪水位,处于天然的安全状态;基地中部、水面南北两侧及部分岛屿用地,需要考虑防洪规划设计。2.3 现状用地规划基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湖。基地内荡漾湿地遍布,河港交叉纵横,生态环境良好,有四个大的荡漾大荡漾、周渡漾、陈湾漾、鸭兰漾,面积约2200亩。基地内现有五个行政村,一个国营石矿(已停办),村庄建设面积约为80公顷,其余大多为农田和园地。基地西部有小学及敬老院,南面山体处有三处废弃的石矿,其中有两处有水体

8、。2.4 现状交通基地内现状主要道路有太湖大堤道路(目前正在实施扩宽改造)、环荡漾南侧和西侧的山畔道路以及从申苏浙皖高速公路桥下通往碧岩寺的道路,道路宽度约为7米左右,沥青混凝土路面。其中,荡漾南侧的山畔道路线形自然、优美,适宜保留。2.5 现状绿化水系基地内现状绿化主要有山畔的自然林地、陆地农田及岛上的湿地等。基地内现状水系主要包括:连接太湖的横山港河道、四个荡漾及两个矿坑湖面、靠近陆地边缘及岛上的鱼塘、从弁山上汇水而下的溪流。 现状水质状况高于国家景观水标准,主要污染源为水产养殖、种植的施肥和菱角等作物废弃物的浸泡腐烂,以及村落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如不加以改善,有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激发藻类

9、爆发,进而破坏生态链的危险。2.6 现状村落基地内现有图影村、碧岩寺、陈湾村、大荡漾村等五个行政村,包含陈和斗、大公斗、小桥头漾等约29个自然村,现有居民约6500人,共计1980户。现状村落面积约80公顷。 现状大部分建筑为典型的当代浙江村民住宅,独立占地,多为34层。有少数民居通过首层加高的建筑手段,避免洪水淹没。2.7 景观资源2.7.1 自然景观资源规划区域内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太湖沿岸景观、自然山体景观、内湖水域、湿地景观等多样的景观资源,共同构成了图影地块丰富的自然景观体系,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和形成多元化旅游业态的潜力,是太湖沿岸唯一的依山傍水、湿地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区域。山体景观资源

10、 规划基地西北、西南以及南部三面被弁山山体环抱,东面对太湖敞开,山地原生植被基本保保存完好,流淌在山涧的溪流、茂密的原生树木,与水域、建筑相互映衬,构成了良好的山地自然生态景观风貌。从申苏浙皖高速俯瞰具有良好的景观视野。水体景观资源 规划基地内水资源丰富,内部有大荡漾、周渡漾、陈湾漾、鸭兰漾四个大面积水域,以及数量众多的大小河道穿梭于湿地、岛屿之间,形成自然湿地、林地、以及荒草地镶嵌的原生态景观基质。规划基地东临我国的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太湖以优美的湖光山色和灿烂的人文景观,闻名中外,每年皆吸引着大量中外游人来此观光游览。图影高端休闲度假区位于太湖西南岸,具有良好的太湖景观资源和便捷的可达性,是

11、度假区最重要的景观资源,有助于提升度假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林冬玉,打算何时回文昌过中秋啊?我家这边估计是10月2日那天才回,你要不提早回,男友陪你过国庆的话,可以2日搭我家的车回去。如果提前回的话,就提早祝你国庆(中秋)节日快乐!多条水系形成景观通廊将山体与水体相连,形成依山傍水、山水相依的良好自然景观环境。2.7.2 人文景观资源位于基地南侧的百年矿坑湖边,有一座小型矿窑,高约9米、直径约3米;基地西侧山坳林中,传说为项羽屯兵之地,溪流桥下有一块巨石,长约3米,高宽均为0.5米左右,称“卖鱼石”;基地东南角有一小山包,名独姥山,传说为孙权之母的衣冠冢;独姥山附近的图影桥,每年清明,村民会通过

12、观测桥下的石头淹没线来判断来年的水位;西南方外围的弁山上,上壁岩寺的门口的巨石上,传说为苏东坡所写的“清空世界”四个大字。2.7.3 对度假区景观资源的认识规划基地内芦苇丛生,景观视野良好;自然河岸,有河滩沙地,汛期被淹,不适宜作为建设用地,适宜作为湿地观光旅游。基地内水网交错,既有大面积的水域,又有蜿蜒曲折的河道,同时还有大量保存完好的自然原生态湿地。规划基地人文资源丰富,有一定的保护价值,有利于规划主题的发掘和完善。 水秀山清、人杰地灵,规划基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成为建设高品质休闲度假区最宝贵的资源。 3 规划理念与发展定位3.1规划原则 1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以山水资源为中心,

13、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保护好图影度假区内的山体、内湖、湿地、河道等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现存的人文景观资源。依据确定的功能与规模定位,并根据度假区开发建设的实际,延续和完善度假区整体空间形态,合理进行用地功能布局,配置相应的休闲度假设施,深化道路交通联系以及景观风貌建设等方面,在开发建设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资源。 2特色与创新原则在规划设计中注意发掘和强化休闲度假区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并力争在原有地方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延续度假区整体的山水空间形态,创造太湖南岸独一无二的生态山水休闲度假区特色。 3弹性与适应性原则规划的可操作性充分体现在它的高适应性上,能够适应不同时期的度假区

14、发展与建设需要。规划科学灵活地进行街区和地块划分,针对不同地块的区位条件、现状情况、功能性质和空间要求,确定适宜的开发强度控制指标,充分考虑开发建设项目的不可预见性和土地使用的兼容性,在地块性质、界线、规模和容量控制等方面,具有相应的兼容性和弹性。 4可持续发展原则度假区的发展也是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度假区开发应与分期建设的步骤相结合,滚动开发,注重环境保护,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土地市场供给,为后续的发展保留空间,以利于整个度假区的可持续发展。 5促进经济发展原则度假区开发建设的成功与否与城市经济密切相关,规划设计在满足功能、交通、景观等方面的要求以外,更应注重土地价值的发挥,通过有步骤地土地开

15、发、建设,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达到最优组合,度假区改造成为拉动长兴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度假区的建设将成为长兴县环太湖开发带的启动区。3.2规划发展规模规划区定位为湖滨型山水休闲度假小城镇,根据预测,度假区人口规模控制为:常驻人口与旅游峰值人口总计约7万人,其中:常驻(居住)人口约3万人,日均接待游客最大容量为4万人。规划区总用地规模14平方公里。3.3规划理念1保护生态,倡导健康构建10公里长的体育公园以山水资源为中心,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依托基地东临太湖以及内有的荡漾湿地和三面环山的生态环境,营造一个自然、生态、休闲、健康的度假公园,为游客、居民提供一个放松身体、舒缓精神的栖身

16、之地,并在场所中注重体验式生活氛围的营造,从而更好的追求健康人生,提高工作效率。规划通过营造一个10公里长环状开放式体育公园“体育环”,将度假区中各类体育设施有机地串联,并展示不同区域的城镇面貌和景观特色。这条“绿色项链”代表了 “生态”、“健康”的新生活轨迹,为游客和当地居民开始新的生活之旅与生活体验提供了健康平台。 2显山露水,彰显特色发掘利用地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规划基地内同时具备山地、湖泊、湿地、岛屿等多种自然景观。充分利用现有基地的荡漾、果园等现有生态体系,在不破坏现有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四季不同植被的开发,尤其是严格控制各季节色彩色调的营造,一方面提供旅游观光的景点,同时为周边居

17、民提供经济保障。对现有山体矿场进行改造利用,设置攀岩、登高等极限运动场所,为基地旅游开发增加景观游点。在规划基地内,还拥有独姥山、碧岩寺、图影桥、“清空世界”巨石等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有助于规划主题的发掘和完善,并增添了度假区人文内涵和吸引力。充分发掘和利用基地内良好自然景观与丰富的人文景观,创造度假区独有的魅力和特色,为构筑高水准的生态旅游度假区营造良好的前提条件。3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建设新农村居住社区高度关注原有村民的利益,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设计,在对现有村庄进行改造、拆迁的基础上,进行新农村归并建设,完善既有村落的配套设施,为新的农村居住社区配置完善的道路交通、公共服务、环境景观、市政设

18、施及物业管理系统,改善原有村民居住生活水平,提升居住品质,并开展农家乐、农业观光等活动,将度假区内的新农村建设成具有江南水乡、田园风光的新型居住社区,成为整个休闲度假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度假区与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将传统的村落文化与旅游资源实现共享,达到相互利用,资源共享,促进共同发展的目标。3.4发展定位清空世界,山水小镇,中国长三角高端休闲度假区。以生态、健康为主题,在太湖西岸原生态的山水环境中,容纳真正意义的休闲、度假生活,让人和亲情回归自然。 (1)空间定位:一座生态化的超级城市客厅,一座自然而健康的大型度假公园。环太湖开发带重要的滨湖景观节点,长兴迈向“太湖时代”的重要标志,长兴

19、成为大城市的一个重要功能组团。 (2)产业定位:规划区内以第三产业为主,兼容具有三产功能的第一、二产业,所有产业均具有环境高度友好的共同特征。第三产业包括旅游服务、会议接待、国际服务外包、社区服务、创意产业;第一产业包括鲜花种植、生态观光果林业、娱乐性水产养殖;第一产业包括与软件业密切相关的产业。 (3)内容定位:充分利用长兴图影山水自然景观资源,突出其“山青水秀、人杰地灵”以及回归健康与亲情的度假小镇特色。挖掘和利用长兴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凸显特色,提升旅游度假区的吸引力。创造以非专业化的体育活动为主题特色的休闲度假区。在环太湖范围内实现差异化发展。 容纳多层级的健康生活消费方式。既有面向高

20、端用户的休闲度假产品,又有满足普通大众需求的旅游度假设施。3.5功能定位 长兴图影高端休闲度假区功能定位为:以自然山水、生态湿地为背景,以生态、健康休闲度假生活模式为主要吸引点,太湖西岸一流的滨湖休闲度假胜地。通过开发生态旅游、康体运动、文化旅游、水上运动、滨湖观光等休闲度假产品,以及商务会展、企业会所、体育健身、度假居住、休闲养生等功能的培育,将规划区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现代休闲度假服务产业基地。4 规划用地布局4.1总体空间结构 依托濒临太湖、荡漾湿地水景资源以及周边的山地资源,形成“一环、两镇、两轴、双心”的框架结构。 一环两镇:规划基地的西侧为青山环抱的“山镇”,东侧为紧临太湖的“

21、水镇”。环绕湖滨水资源,规划营造了一个十公里长的环状体育公园,是整个项目的最重要主题,它像一条镶嵌在图影休闲度假区的绿色项链,容纳了环湖自行道以及室外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等各种户外有氧体育活动设施,将“山镇”、“水镇”有机地串联起来。 双心:在“山镇”核心区域,布置有游客接待中心、商务会议酒店、企业会所和商业中心等项目,构成“山镇”的综合服务中心;在“水镇”核心区域,布置有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健身休闲等设施,成为“水镇”的公共服务中心。两轴:从申苏浙皖高速公路进入“山镇”中心,一条景观大道及其两侧的防护林带形成”山镇”的景观轴线;在“水镇”的中心,利用鲜花种植基地,形成一条连接太湖和内湖的景

22、观轴线,将太湖自然风光渗透进核心区,核心区景观融入自然山水中。4.2公共设施规划4.2.1度假接待设施规划各类度假旅游接待设施既是度假区的旅游、度假功能辅助支撑体系,也是重要的度假区吸引元素。在图影度假区这样的以度假功能为主导的区域,功能布局合理、造型别致的旅游度假接待设施在整个度假、旅游体系中与旅游景点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图影度假区接待设施主要包括管理中心、游客接待中心、急救中心和派出所等休闲度假服务设施,还包括餐饮、娱乐、购物设施、宾馆、会议中心等。在“山镇”、“水镇”主要入口处,分别设置两处游客接待中心,还包括三处游艇码头。规划度假区酒店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以高、中档酒店为主,主要包

23、括:超级商务会议酒店及企业会所、湖心顶级酒店、太湖滨湖度假酒店、养生度假酒店、青年旅社以及SPA养生岛和养马庄园。 4.2.2商业服务设施规划规划商业服务功能主要集中在“山镇”、“水镇”公共服务中心及鲜花基地两侧,还包括在度假区东南角、横山港南侧的滨水风情商业街,为度假区游客以及当地的居民提供商业服务。在保留的村落以及新建的农村居住社区中,规划有农家乐、便利店、餐饮店等商业服务设施,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同时为度假游客提供服务。4.2.3文化娱乐设施规划规划文化娱乐设施主要布置在“山镇”、“水镇”公共服务中心,以及滨水风情商业街,为度假区游客以及当地的居民提供服务。4.2.4体育设施规划规划

24、设置了一条世界上最长的环状开放式体育公园“体育环”,是整个项目的最重要主题,以规划设计的自觉,促成人们追求健康的自觉。在度假区内建立十公里长连续的环湖自行车与步行系统,环湖自行车道两侧布置有各种户外有氧体育活动设施,包括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以及骑马、射箭、攀岩、跳水、滑板、极限运动等,规划还设置了四处室内体育馆、游泳馆和体育服务中心。4.2.5医疗卫生设施规划规划区医疗卫生设施主要包括为游客服务的急救中心以及为居民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明确其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六项功能。度假区急救中心设在“山镇”的游客接待中心;在“山镇”还布置一处社区级医院;“水镇”社区卫生服

25、务设施与其他社区服务设施一道,设在“水镇”的公共服务中心,就近为社区居民服务。4.2.6 教育配套服务设施规划 规划在“山镇”布置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将原有村办学校搬迁至此;在“水镇”也布置一所小学,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4.3居住用地规划居住用地分为两类:一类为高品质商品房开发用地,主要为高端旅游地产开发用地;另一类为保留村落以及动迁村民安置居住用地(此类用地为村镇居住用地)。其中旅游地产开发居住用地面积175.1公顷(包含居住配套教育设施用地),保留村落及村民安置居住用地119.4公顷。本规划区内的高端旅游地产开发用地,主要包括濒临太湖的滨湖高端居住社区(以花园洋房为主,包括部分小高层住宅)

26、、濒临内湖的半岛度假别墅、弁山脚下的山畔度假别墅以及户户临水的游艇度假别墅。结合休闲度假区的具体要求,本次规划建议此类居住适当降低开发强度,增加绿化面积,将规划区环境和生活质量定位在较高的起点上。规划区确定住宅户均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左右,按户均3人计算,度假区可容纳约4万人居住。建设控制指标和人口容量应根据规划区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保留村落以及动迁居民安置居住用地见“村镇建设用地”。4.4产业用地规划规划区内以第三产业为主,兼容具有三产功能的第一、二产业,所有产业均具有环境高度友好的共同特征。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旅游服务、会议接待、社区服务、创意产业等,通过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康体运动等功

27、能的培育,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现代休闲服务产业基地。在“水镇”濒临太湖的区域布置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在“山镇”靠近申苏浙皖高速公路一侧布置生态化服务外包产业基地。服务外包产业基地满足为那些需要良好的办公环境以提高工作质量的智力型公司或部门(如软件、技术研发等)的需求;生态化办公基地主要服务于需要独立办公环境进行统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公司(如“后台服务”公司呼叫中心,快递服务公司等)以及注重企业自身形象展示、强调生态化、环境品质良好的总部基地。规划将农业、林业等传统产业与旅游休闲度假产业结合起来,促进地区传统产业的升级。充分发挥当地土地、水源、湿地、空气的优势,发展现代农(林)业生态园区、观光农(

28、林)业等,加大生态、观光休闲等发展力度,使农业由过去主要为城市保障供应的单一模式向兼顾生产、生态、生活功能的转变。通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效结合,全面提高农民的收入。旅游度假区提供的就业机会,促成本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转化。第一产业包括鲜花种植基地、大规模生态观光果林业、娱乐性水产养殖业等。 4.5 村镇建设用地规划规划区内现有5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现有居民约6500人,共计1980户。本次规划将保留现状人口较集中、村民住宅建筑质量及交通、设施配套条件较好的村落,并对现有村落进行归并,尽可能减少居民的拆迁,同时新建拆迁安置新村。改造和新建相结合,规划形成5个新农村社区。4.5.1 村庄改造策

29、略 1保留现有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村庄,这些村庄大多具有典型的太湖西岸民居特色,有助于营造大都市人群所向往的“田园风光”。 2. 在保留村落中内,完善生活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满足村民生活需求,并可兼顾服务于度假区; 3. 有机梳理现状村庄道路,满足交通条件与消防等市政及综合防灾要求; 4. 改善村民现状居住环境,丰富水系与绿化系统。4.5.2 村民安置策略 1. 新建动迁村民安置基地设置在保留村落附近,规划保留和新建村落共形成5个新农村社区。 2居住在村庄的居民即可在度假区内从事与旅游度假产业相关的第一产业的生产,如鲜花种植、生态观光果林业、娱乐性水产养殖等;又可在度假区内从事与旅游度

30、假产业配套服务的物业管理、日常维护;还可将整治后的村庄室内加以装饰改造成为度假型的旅馆或是从事农家乐经营。 3. 按照中心村标准配置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青少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卫生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布局实现道路分级、雨污水分流、垃圾袋装化处理。4.5.3 村镇居住用地布局规划区内现状村镇居住用地面积为80公顷,其中,村镇居住用地占总面积的90%;公建占3%;道路占5%;绿化占2%。规划村镇建设用地约125ha,可分为A、B、C、D、E五个区域。A社区:规划以洪桥区域为保留村落,将仲家田、邱家荡、孟家墩和水荡村四个村动迁安置在该社区。现状村镇建设用地8.5公顷;规划

31、村镇建设用地14.7公顷;规划还在该社区设置一处社区商业服务设施,用地面积1.3公顷。 B 社区:规划以竹桥巷为保留村落,现状村镇建设用地13.4公顷;规划村镇建设用地22.4公顷;规划还在该社区设置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用地面积2.9公顷。C社区:规划以王家浜、前城、油车浜和涧湾村为保留村落,将章家浜、周家渡、沈家村和唐家村四个村动迁安置在该社区。现状村镇建设用地18.7公顷;规划村镇建设用地28.4公顷;规划还在该社区设置一所幼儿园,用地面积0.33公顷。 D社区:规划以董家浜、蒋家墩为保留村落,将陈湾村、徐家田和大田墩三个村动迁安置在该社区。现状村镇建设用地15.6公顷;规划村镇建设用地2

32、3.9公顷;规划还在该社区设置一处为村民服务的商业、餐饮、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 E社区:规划以图影村为保留村落,将王家桥、蔡浦港、李家荡、叶湾坞、王家荡、南城里等村落动迁安置在该社区。现状村镇建设用地23.4公顷;规划村镇建设用地35.7公顷;规划还在该社区设置一处以农家乐为主的商业、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用地面积2.6公顷;设置一所小学和幼儿园,用地面积分别为0.7公顷和1.0公顷。5 道路交通规划5.1对外交通规划5.1.1 公路交通规划图影休闲度假区现有对外交通主要通过长洪公路以及太湖大道与外界联系。规划在申苏浙皖高速公路图影度假区段,开辟互通式立交出入口,形成度假区对上海、杭州、南京三大

33、都市的点对点快速交通,积极利用对外高等级公路干线,建立完善、快速、便捷的现代化公路网。 规划提高图影休闲度假区现有的对外公路等级,建设通往长兴县城的快速通道长洪公路,并与滨湖景观大道相连。合理布局度假区对外交通设施,与规划区布局既紧密结合,又尽量减少对外交通对该区的干扰。加强规划区对外交通设施与区内道路系统的衔接,提高交通的综合效率。5.1.2 对外交通设施规划在水镇靠近长洪公路布置1处公交换乘中心,承接度假区与长兴县城以及湖州市的公共交通联系,规划用地面积0.2公顷。公交换乘中心与度假区内部公交环线接驳,方便居民的交通换乘。5.2区内道路系统规划5.2.1 规划原则 (1)结合各景区的开发建

34、设,规划建设高效、畅顺的内部交通网络和完善的交通设施,形成通达的交通体系,各级道路交通功能明确,方便快捷。 (2)道路网规划、道路等级和路线的选择,既要满足旅游区用地功能的要求,又要合理利用地形,依山就势体现生态性、景观性,保留自然的山水形态和环境,并形成不同的景观区域,将度假区景观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3)区内道路线型曲直有致,红线宽度层级清晰适宜,充分体现度假公园特色。5.2.2 路网结构度假区内道路网络由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个级别的道路组成,主干路主要负责度假区的对外交通联系,主干路环绕整个度假区,以集散交通、生活性、游览性交通为主,其功能定位以通达性、安全性、生态性、景观性为主,快

35、捷性为辅;次干路主要负责度假区内部各景点之间的交通联系,同时也是度假区内部保留村落对外的联系通道;支路主要负责次干道与次干道之间的联系;区间路主要起到度假区内别墅区的联通功能。 (1) 主干路度假区内长洪公路(一号路)、二号路、四号路、五号路、十二号路、十三号路、十五号路、十九号路为主干路。其中,长洪公路(一号路)位于度假区的北侧,是度假区东西方向的主要交通要道。五号路直接连接申苏浙皖高速公路匝道,是度假区对外联络的主要道路。主干路道路宽度为36米、32米、24米、22.5米,均为双向四车道,设计车速均为40km/h。 (2)次干路度假区内次干路不但是集散外围进入区内交通的主要道路,还是度假区

36、内部市政管线敷设的主要动脉,市政管线可以设置在道路两侧的绿化带下。道路结合规划场平地形和建设用地布局而设置,即要保证道路的通达性,又要保证线形美观性。次干路道路宽度分为24米、20米两种,均为双向4车道,设计车速为30km/h 。 (3)支路支路分布在整个度假区内部,负责次干道与次干道的联通,同时也是度假区内部保留村落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道路布置应与当地地形相结合,特别是在保留村落路段要注意与村落内部道路相衔接,保证道路的合理性和通达性。组团级道路主要布置在住宅区内。在湖泊周边的支路和组团路可以按公路断面形式设置,道路路面雨水可以通过排水边沟就近排入湖泊。支路道路宽度均为12米、9米,为双向两

37、车道,设计车速为20km/h。5.3 道路竖向规划 1竖向规划原则l 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体现生态原则。l 结合规划场平标高、满足防洪、排涝、道路规范等要求。l 满足工程管线敷设的高程要求。l 度假区南侧和西侧靠近自然山体的道路竖向应充分结合现状地形标高。l 道路跨河路段应满足通航要求。 2竖向规划l 本次道路竖向规划结合上述设计原则及规划用地的地形条件,进行道路交叉口控制点标高和重要路段的竖向设计。l 道路各路段标高需结合周围地块竖向设计,道路竖向应满足道路排水要求。其中长洪公路(一号路)和太湖大道(六号路)标高要结合太湖洪水位标高来设计,防止湖水灌入度假区。l 横跨横山港的道路需要满足通航要

38、求。l 为保证场地竖向、管线布置的区域整体的协调性,控制点标高不宜作太大调整。在道路纵断面设计坡度无法满足规范的前提下可适当调整,尽量做到道路竖向与周围景观相协调。5.4 广场规划规划广场2处,一处位于山镇中心区入口处,展示度假区入口的门户形象,是游客接待中心的集散广场,规划面积0.4公顷;另一处位于水镇度假区入口处,也是游客接待中心的集散广场,规划面积0.6公顷;5.5 停车设施规划设置2处公共停车场,用地总面积0.5公顷。一处在山镇临近入口处,布置在主干路一侧;另一处在水镇山脚下临近主干路;其它地区公共场所的社会停车可以通过大型公共中心与周边公建的停车场对外开放来解决,不另行规划独立的社会

39、停车场。各地块内部停车场地,根据有关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要求进行控制。各居住组团内安排小型停车场。5.6 公交组织公共交通系统主要满足在度假区居住的旅游者活动的需要,在度假区内建立环形公交通道,沿线设置公交站点,每个站点服务半径为500米。沿环型主干路和尽端式次干路进行线路设置,站点设置应照顾到大多数地块的要求,并宜结合度假用地的入口设置。 在度假区设置一处公交换乘中心。    公交车辆建议以环保车辆(如电瓶车)为主,保护度假区生态环境。 5.7 步行系统在度假区体育公园内建立连续的自行车与步行系统,并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形成人性化的交通环境

40、。体育公园内自行车道宽2米,线路环绕内湖,并且与度假区主要的度假接待设施和体育健身设施相连接。6 绿地水系规划 6.1规划原则 (1)绿地系统规划应突出滨湖生态度假区的特色,突出度假区环山抱水的地形特点,强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原则,保持和提高度假区的生态景观资源和旅游度假品位。 (2)在规划中综合利用各种绿化手段,充分利用自然地形与山、水资源,将山体、水域与绿化有机结合,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 (3)绿地建设符合多元化的要求,以生态型、经济型、观赏型、福利型等多型制相结合。 (4)在规划区内原有河道、湖面等自然水系基础上在适当扩大内湖面积,形成复合水网系统,承担景观、生态和航行

41、三大主要功能。6.2规划目标综合考虑度假区生态环境保护,游客及当地居民公共活动需求,综合景观等多方面的因素,以及建设山水园林度假城镇的目标的需要,规划绿地总面积达到136.6公顷,水域面积达216.2公顷。6.3绿地系统规划充分结合、利用现有山体、水系,创建完整的绿地系统,将不同的绿地空间联成整体,并结合绿地功能与形式,考虑特色种植,从植物形态、色彩及自身生物特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强调环境设施、绿化种植的一体化设计和自然化效果,避免过重的人工环境痕迹。本次规划将度假区绿地分为自然山体绿地、湿地公园绿地、体育公园绿地、生产景观绿地、道路河道绿化5类。 (1)自然山体绿化:图影度假区三面环山,山体植

42、被生长较好。应切实保护度假区山体植被,除非出于改善山地生态环境的需要,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建设活动。山地可种植景观性较强的本地物种为主,如银杏、樱花、梅花及竹子等,以形成足够规模为主要原则,不仅是为了大尺度的绿色景观,更重要的是为了容纳更多的生物多样性。 (2)湿地公园绿地:内湖中岛上湿地禁止永久性建筑与设施的建设,但可以开辟人行通道,并适当配置供游人休息赏景的环境设施,但任何建设必须以不破坏其生态环境为前提,并应与其自然景观相协调。 (3)体育公园绿地:环形体育公园场地的建设要以生态化作为第一标准,可公园内布置体育运动设施,并可配置少量构筑物,为度假运动游客提供服务,但其占地面积不得超过运动绿

43、地总面积的1%,容积率不得高于0.02。 (4)生产景观绿地:主要为鲜花种植基地以及滨湖半岛上大规模生态果林。生产景观绿地的建设应注重与图影度假区的整体景观相协调,植物物种采用当地常见且有地方特色的物种,选择并应尤其注意第五立面的观赏效果。 (5)道路河道绿化:度假区主干路控制不小于5米的绿化带,主要功能为绿化防护和道路景观,原则上不安排进入绿带的活动。行道树表现道路的统一性和连续性,造成大片绿荫;规划沿河道建设生活性公共绿带,与道路的绿带结合,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滨水休闲空间。 6.4河道水系规划 (1)保留、保护好现有的河道水系,加强度假区内水系的景观美化功能,根据自然环境与建设环境的不同,可

44、对湖面、河道景观实施差异化的特色塑造,形成一个丰富多样的水系景观序列。 (2)充分利用周边山体丰水期的重力流和横山港的常年流量,增强水体的交换能动性,改善水质;适当扩大内湖水体面积、保留足够湿地,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3)重点保护内湖水系的生态环境,加强水系周边区域的湿地绿化建设,保证水生植物的生存繁衍。 (4)在内湖中设置三处游艇码头,联系规划区各处度假接待设施,小型游船穿梭于各酒店之间。设置环湖游览航道,主要串联环湖区域的景点、酒店和商业服务设施。7 城市设计控制与导引 7.1整体空间控制与引导7.1.1 整体空间结构城市设计与城市用地布局相结合,充分利用度假区良好

45、的山水资源,突出度假区环山抱水的特点,注重场所环境的塑造,形成不同风格的景观分区。 通过“山镇”、“水镇”横向的景观轴线、节点,建立弁山、内湖以及太湖与内湖之间的景观的联系,使度假区的景观形成有机的整体。 着力打造山镇核心区滨水界面、水镇临太湖滨水界面以及内湖景观核心节点、山镇、水镇度假区出入口地区的景观形态,形成度假区景观地标。7.1.2 城市轴线与积极界面山镇从申苏浙皖高速公路进入图影度假区的主要道路、水镇鲜花基地绿廊是度假区内部的重要景观轴线。环内湖、太湖展开的建筑滨水界面以及沿景观轴线的建筑界面设定为度假区的主要积极界面。沿山镇、水镇景观轴线是度假区重要的公共空间,建筑形态强调车辆(司

46、机及乘客)与行人两个层面的视觉感受,重视建筑界面的连续性和开放性,鼓励建筑本身和其他建筑之间提供更多的公共开放空间。沿街的建筑形态,应充分考虑商业界面的连续性,和步行空间之间的空地在可能情况下应当以围墙、乔木、绿地、花卉和灌木共同构筑软质的通透连续界面,展示度假区丰富有序的街道景观特色。沿内湖、太湖的建筑界面应考虑从水上或者湖中岛上对岸观赏沿、滨湖景观时水域与山体、水体环境的和谐,建筑布局和形体设计应有意识地预留视觉廊道通向水域空间,尽量将建筑物的入口布置在面向河面的一侧。7.1.3节点设计度假区根据景观视线形成多个景观节点。从高速公路进入度假区的出入口处,以及从太湖、横山港进入度假区的出入口

47、处,形成度假区门户节点;内湖中心的顶级度假酒店是整个度假区的中心景观节点;内湖主要码头区、临太湖的滨湖酒店形成度假区次一级景观节点。其他各个居住小区的中心位置,结合小区公共绿地和公共服务中心形成小区中心景观节点。7.2 建筑风貌准则7.2.1建筑造型规划在度假区山镇核心区滨湖区域以及湖中心岛顶级度假酒店,宜以大体量、标志性的建筑造型形成的视觉交点,来体现度假区滨水特色以及富有活力的城市意象;度假区内部,尤其是滨水商业风情街、滨湖半岛别墅生活区、山畔度假别墅等,应以宜人的尺度、优美的环境品质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造型,创造富有人情味和文化氛围的空间环境,以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简洁现代的建筑风格体现该区的

48、风貌特色;服务外包基地应以优良的环境,以水平大尺度、明快的大色调和简洁现代的建筑风格充分展现商务办公建筑特性美、绿色生态环境以及企业人文精神。7.2.2 建筑体量根据建筑物在同一平面的总面宽和最大对角线的尺度范围,建筑基本体量分为小尺度、中尺度和大尺度三种。居住规划区应以中小尺度建筑为主;度假酒店、会议中心、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以大尺度建筑为主,结合中尺度建筑;滨水风情商业街沿街公共建筑,应以中尺度建筑为主,结合小尺度建筑;服务外包基地景观区应以大、中尺度建筑为主。7.2.3 建筑形式在鼓励建筑形式的个性化同时,强调建筑之间形式的协调与对话,重点关注建筑的裙房(基座)、主体与屋顶三部分;标志性建

49、筑的建筑形式应突出强化其个性特征,一般建筑在相邻地块之间应具有相似性;整体建筑风格应“明快、丰富、有序”;体现滨水、生态、现代化的特色,不允许建筑随意退让,以保障街道空间界面的完整与连续。7.2.3 外墙材料建筑外墙材料原则上不作限制。除标志性建筑外,一般建筑主体外墙装修材料应与毗邻建筑相协调。公共建筑裙房建议采用稳重的石材或仿石材料和透明或浅色的玻璃,鼓励使用新技术与新材料。7.2.3 建筑色彩不宜大面积使用明亮耀眼或沉闷的颜色,石料和砖石块宜保持自然的色彩,玻璃和金属的颜色,宜选用柔和中性的色调,为突出建筑的门窗、入口、节点,可用一定程度的对比色。居住区可以各自选定一、二种不同的主导色调,

50、大面积墙面应为明度高、彩度适中的色调,建筑局部可采用明度低、彩度低或明度适中、彩度高的深色调;公共建筑总体基调应以暖色调为主,大面积墙面应为明度适中、彩度适中的色调;服务外包基地建筑大面积墙面应为明度高、彩度低(白、浅灰等)的浅色调,局部可采用明度低、彩度适中的色调,多层住宅和民用建筑建议采用坡屋顶,屋顶颜色采用明度较低的红色和蓝色。7.3 环境控制控制与引导7.3.1 照明系统照明是现代城市日益重视的城市空间美化工程措施之一,夜景照明设计应根据度假区功能空间的不同运用不同的照明手段。重点照明地段、照明带是山镇、水镇核心区和滨湖景观带。道路照明除按规范保证视线辨别和交通安全需要以外,道路照明应

51、体现道路等级,以具备引导和辨别的功能。特殊的景观道路可通过道路绿化的照明或广告灯箱的处理达到不同的效果。滨水绿地以及居住区绿带组成的步行系统主要考虑通过园林式的照明设计,满足了绿地系统的使用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沿河的带状连续照明还塑造了美好的滨水城镇夜景。7.3.2 标识系统标识系统以设计简洁、易识、连续为特点,标识包括建筑标志系统、设施标志系统、机动车路标系统和步行道标志系统等。为突出度假区的环境特征,避免视觉上的杂乱,广告的安置不应破坏原有的建筑空间感觉和建筑立面。沿干道两侧的多层建筑可安置一些造型简洁的广告牌,一般以高出地面6米为宜。小型广告可结合建筑、设施、小品以及标志

52、系统的灵活设计,为丰富多彩的度假区空间提供点缀。8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8.1给水工程规划8.1.1 给水工程现状规划范围内图影村、陈湾村为湖州小梅加压站临时供水,其余均由洪桥水厂供水。洪桥水厂取水为三湘荡,水厂现状供水量约2000 m3/d,设计规模为5000m3/d,出水总管管径为DN300,到横山街为DN150。小梅加压站供水范围主要为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现状以DN40管道临时供给图影村和陈湾村的居民用水,其服务范围并未包括图影休闲度假区。8.1.2 规划原则1) 前瞻性、科学性原则,适当超前,并留有一定的弹性;2) 供水安全可靠原则,为提高度假区供水的安全可靠性,给水管网采用环状管网;3)

53、 经济技术最优原则,规划系统尽量利用现状供水管网,以节约投资;4) 近期、远期相结合,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结合。8.1.3 用水量标准及用水量用水量标准根据相关规范,参照已有规划,并结合长兴县的实际情况选定,按居住人口和用地情况进行计算。1)按人口进行预测规划范围内常住人口3万人,旅游峰值人口4万人,根据规划性质,人均综合生活用水标准按长兴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220L/(人·d)计算,不考虑生产用水,公建、市政用水按生活的20%计,未预见水量及管网漏失水量按上述两项之和的15%计,预测结果见表1-1。表8-1 按人口预测用水量序号名称规划用水量(万m3/d)备注1生活用

54、水1.540总人口7万人,2公建、市政用水0.308按生活用水20计3未预见水量和漏失水量0.277按上述两项之和的15计4平均日用水量2.125上述三者之和5最高日用水量2.975日变化系数取1.42)按人均综合用水指标法预测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推荐用水指标为0.40.8万m3/(万人·d)(最高日),并参考省内其他城市规划人均综合用水指标,确定规划范围内的人均综合用水量为0.4万m3/(万人·d),则最高日用水量为2.8万m3/d。3)按不同性质用地综合用水指标法预测本项目规划为高端休闲旅游度假区,用水指标按长兴城市总体规划中所取数值,预测规

55、划范围内的用水量为4.05万m3/d,计算如下。表8-2 按用地性质预测用水量序号用地名称规划用地面积(ha)用水指标(m3/ ha·d)预测用水量(万m3/d)1居住用地294.486017668.82公共设施用地270.777018953.93市政公用设施用地4.6030138.04道路广场用地82.75201655.05绿地136.56152048.46合计789.1640463.74)结论方法1和方法2预测的最高日用水量相近,方案3预测的用水量偏大,主要原因是公共设施用地面积大(占总用地约45),从规划区的功能定位来看,公共设施用地主要是体育休闲设施用地,若单纯以用地面积和用

56、水指标计算该部分用水量,不合理,且规划区域为高端休闲度假区,人口密度较小,各性质用地的用水指标偏高,故不采用该方法预测水量数据。综合以上预测,规划确定最高日用水量为2.8万m3/d。根据规划范围内用地功能,用水量变化较大,日变化系数取Kd=1.40,时变化系数取Kh=1.8。8.1.4 给水水源根据长兴城市总体规划和浙江省长兴县城市供水专项规划,并结合片区现状给水情况,片区给水近期在长兴二水厂沿长洪公路DN500管道未建成通水前,由洪桥水厂供给,长洪公路DN500管道建成后主要由长兴二水厂供水,远期则主要由长兴二水厂和合溪水厂联合供水,规划范围内不再新建自来水厂。8.1.5 给水管网系统规划1、给水水压规划区配水管网最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