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避难硐室技术方案_第1页
永久避难硐室技术方案_第2页
永久避难硐室技术方案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永久避难碉室技术方案梅安森科技股份2012年4月一、概述31.1、行业背景31.2、主要标准3二、项目设计42.1、石同室位置42.2、石同室容量42.3、结构与功能设施4三、功能设计63.1、隔离系统63.2、供氧系统73.3、净化系统73.4、降温系统(选配)83.5、监控、照明及通讯系统83.6、动力保障系统93.7、生存保障系统93.8、其他9四、技术参数9五、配置分析115.1、气幕喷淋系统125.2、供氧系统125.3、净化系统125.4、环境监控12六、避难石同室管理制度136.1日常维护管理13156.2紧急避险设施救援应急管理措施、概述1.1、行业背景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国

2、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要求着力建设的“六大系统”之一,它的容包括为入井人员提供白救器、建设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合理设置避灾路线、科学制定应急预案等。而避难桐室是紧急避险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文件一一“煤矿、非煤矿山要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装备标准,安装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白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技术装备,并于3年之完成。逾期未安装的,依法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生产许可证”的总体要求,避难桐室的建设工作已经迫在眉睫。为了加快推进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先后出台煤矿井下

3、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及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两份通知文件。各省、白治区、直辖市等的监管部门也正在出台紧急避险系统的相关标准细则。1.2、主要标准1)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2)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号;3)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试行)安监总煤装201133号;4)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215号;二、项目设计2.1、桐室位置避难石同室设置在+1250m副斜井下车场和+1250m人行斜井下车

4、场之间稳定的岩层中。入口在+1250mU斜井下车场开口,出口在+1250m人行斜井下车场开口,分别在入口和出口安设显注的标志。桐室前后20m围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2.2、桐室容量根据矿井业提供的相关资料分析,该避难桐室服务区域的生产人员、管理人员及可能出现的其他临时人员为不超过65人,按安监总煤装201115号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避难桐室的避难人数考虑1.2的备用系数后为78人,确定该避难桐室的额定避险人数为80人。2.3、结构与功能设施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215号)要求,避难桐室设计为2个安全出入口

5、。靠近+1250副井下车场为入口(同时兼作出口)。靠1250人行斜井下车场一侧为出入口,该出入口是为在入口无法为人员撤除时的另一紧急安全出口。避难桐室入口采用向外开启的两道门结构,两道门之间为过渡室,向为生存室,出口采用向外开启的一道门结构。避难桐室由过渡室和生存室两部分组成。过渡室为半圆拱巷道,巷道净宽4.0m,净高为3.0m,巷道净断面积为6.42m2,采用砌碇支护,其支护厚度为0.2m,过渡室长度为1.5m,面积为6.75m2。生存室为半圆拱巷道,其巷道的颜色将其粉刷为浅色。以减轻受困人员的心理压力。其巷道净宽为4.0m,净高3.0m,巷道净断面积为9.68m2,采用砌碇支护,其支护厚度

6、为0.1m。按80人进行设计,生存室长度约为21.070m,面积为84.28m2,满足80人要求。石同室支护采用强度不低于C30的混凝土浇筑,并与岩(煤)体接实,保证足够的气密性。桐室的出口安设一道向外开启的防护密闭门。该防护密闭门既能抵挡一定强度的冲击波,又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该门入口侧的两道门均为常开状态,以保证桐室在日常情况下的桐室通风问题。当矿井灾变时,桐室出口的防护密闭门在第一时间关闭(该工作应作为应急预案及演练预案的一项重要容),同时打开过渡室的的空气压缩空气幕装置和压气喷淋装置,保证人员通安全的从过渡室进入生存室。二、功能设计采用具有有效保护措施的专用管路供氧方式(在事故发生后,

7、将压风白救系统的管路用成桐室的专用管路),避难桐室的生存条件保障额定防护时间按24小时设置以保证开启专用管路供风、供电系统所需的最大时间。3.1、隔离系统隔离系统是为无法及时撤离的遇险人员提供生命保障的密闭空间。该设施对外能够抵御高温烟气,隔绝有毒有害气体。主要由防护密闭门、密闭门、压缩空气幕装置、压气喷淋装置、过渡室、排气阀及排水阀及管道等系统组成。(1)、避难桐室入口1)入口采用向外开启的两道门结构。外侧第一道门采用既能抵挡一定强度的冲击波,又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防护密闭门;第二道门采用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密闭门。2)密闭门净宽为0.8m,净高为1.6m。3)密闭门墙体周边掏槽,深度为0.

8、4m,或见硬顶(底)、硬帮,开闭灵活、密封可靠。4)防护密闭门抗冲击波强度不小于0.3Mpa,墙体用强度不低于C30的混凝土浇筑,并与岩体接实。5)在+500士20pa压力下,泄压速率不大于350士20pa/h。防护密闭门上设观察窗,生存室设两趟单向排气管和一套单向排水管,过渡室设一趟单向排气管和一趟单向排水管,排水管和排气管加装手动阀门。过渡室断面积为6.42m2,设压缩空气幕、压气喷淋装置。、按一定标准配置空气瓶(60L/15MP28瓶,以保证气幕和压风喷淋需要的压缩空气。(2) 、避难桐室出口出口侧安设一道向外开启的防护密闭门。防护密闭门净宽为0.8m,净高为1.6m。密闭门墙体周边掏槽

9、,深度为0.4m,或见硬顶(底)、硬帮,开闭灵活、密封可靠。防护密闭门抗冲击波强度不小于0.3Mpa,墙体用强度不低于C30的混凝土浇筑,并与岩体接实。在+500士20pa压力下,泄压速率不大于350士20pa/h。3.2、供氧系统配备一套氧气供给保障系统,该系统分为2个子系统,分别为压缩氧供氧、专用管路压风供氧系统。按一定标准配置氧气瓶(60L/15MP210瓶,以保证维持避难桐室额定避险人员生存24h以上。配置14套压风白救器,每套包含6个呼吸面罩、减压阀、过滤器、压力表。在压风白救器前端配置手动截止阀,并额外配置2个手动截止阀以维持生存室部的正压环境。3.3、净化系统由于过渡室中的压缩空

10、气幕无法真正做到100%勺防止有毒有害气体进入生存室及桐室人员呼吸会产生CO等,因此生存室中应气体净化系统。气体净化系统主要针对C密日CO等有害气体,通过吸收和氧化的方式使有毒有害气体得到净化。处理二氧化碳的能力不低于0.5L/min人,处理一氧化碳的能力应能保证在20min将一氧化碳浓度由0.04%降到0.0024%以下。在整个额定防护时间,二氧化碳浓度不大于1.0%,甲烷浓度不大于1.0%,一氧化碳浓度不大于0.0024%,并保证避难桐室的生存室始终处于不低于100帕的正压状态。3.4、降温系统(选配)高温矿井的避难桐室温度调节益采用蓄冰制冷方式,日常情况下采用外部电源制冷,当井下突发紧急

11、情况外部电源中断后,启动应急电源或气源驱动防爆风机带动冷气循环进行制冷。3.5、监控、照明及通讯系统1)监控温湿度控制、环境参数监测避难桐室过渡室设环境Q、CC#感器,生存室设。2、COCH、T、STCO传感器,避难桐室外设02、CH、COCO传感器。避难桐室部应该配置人员定位系统。2)供电照明避难桐室照明使用矿用隔爆巷道灯进行照明,若外部电源中断,则使用桐室部的80盏矿灯进行间歇性照明。亦可使用白带后备电源的矿用LED灯进行照明配置。3)通讯避难桐室设有与矿井调度室直通的,保证灾变期间通讯可靠。桐室、外的监测参数通过矿井现有的监控系统传达地面。3.6、动力保障系统动力保障主要分为外接电源与备

12、用电源两部分,主要是保障在无任何外部支持的情况下维持避难石同室额定避险人员的生产所需要的动力。3.7、生存保障系统按额定避险人数配备食品、饮用水、白救器、压风白救器、白动生器、呼吸器、人体排泄物收集处理装置及急救箱、照明设施、工具箱、灭火器等辅助设施。食品不少于5000kJ/人-天,饮用水不少于1.5L/人天。不低于45min隔绝式压缩氧白救器数量:额定人数的120%3.8、其他1)压风、供水主管道距避难石同室不足20m的,分支管道必须全部埋设或保护,埋设深度A20cn埋设高度0.5m,保护距离20m2)避难桐室门口悬挂“避难桐室”牌板、避难桐室检查牌板、巷道指示牌、桐操作指示牌。四、技术参数

13、难石同室技术参数表技术名称技术参数1额定人数:80人技术名称技术参数2额定防护时间:>24h3密闭门抗冲击力:>0.5MPa4压风出口压力:0.10.3MPa5备用电源供电时间:>24h6石同室Q浓度:18.5%23.0%7石同室CO浓度:<1.0%8石同室C*度:<0.0024%9石同室温度:<35C10石同室湿度:<85%RH11石同室CH浓度<1.0%12空尺寸(长X宽X高):21.07mX4.0mX3.0m避难桐室配置及报价表系统名称序号名称型号数量单位备注隔离门1防护密闭门按设计提供2扇2密闭门按设计提供2扇气幕喷淋系统3钢瓶60L、1

14、5MPa8个2套4空气汇流排含减压器、表、管路5气幕喷淋装置含机械联动装置压风供氧系统6压风自救器14套7手动截止阀16个压缩氧供氧系统8压缩氧钢瓶60L15MPa10个9汇流排含阀、表、过滤1套10消音器金属消音器1个净化系统11净化装置手摇式2套12CO催化剂贵金属_氧化碳催化剂30kg13CO2吸附剂按24H配置140kg环境监控系统14低浓度甲烷传感器KGJ28A1台15甲烷传感器GJ40A1台16一氧化碳传感器GTH10004台17二氧化碳传感器GRG5H2台18氧气传感器GYH254台19温度传感器GWD1002台20温湿度计1台21差压传感器GPD51台22监控分站(含电源)与矿

15、现有安全监控系统配套1台建议自购23读卡分站(含电源)1台24识别器1台照明系统25矿用隔爆巷道灯DGS-20/127Y6盏26矿灯80盏建议自购通迅系统27矿用有线1部用户已配动力系统28矿用隔爆备用电源KDW0.3/660(B)7套生存保障系统29自动舒生器MZS308台30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ZYX4580台31隔绝式正压氧气呼吸as希HYZ22台32急救箱DCGA-0084个33折叠式担架YDC-1A14付34工具箱奥凯AK-T0482个35不锈钢机械打包座便as希hxin-0011套36供水施救装置定制1套37指示牌定制1批38洗手盆不锈钢2个39座椅金属候车座椅80把40储物柜金属储

16、物柜6个41食品1批建议自购42饮用水1批43灭火器MFZ/ABC4kg4个排水排气系统44排水阀DN1003趟不含管路45排气阀DN1006趟其他46通讯电缆MHYV1*4*7/0.431km47方案设计含方案设计和图纸设计1套五、配置分析盘县红果镇金佳煤矿一采区已经建成一个避难桐室(以下简称金佳矿避难桐室),在此就金佳矿避难桐室的主要集成子系统结合我公司为洪兴煤矿避难桐室所做的以上配置进行比较分析:5.1、气幕喷淋系统金佳矿避难桐室的气幕喷淋系统使用的是矿井的压风白救系统的气源;而洪兴煤矿避难桐室使用的是储存在钢瓶的压缩空气作为气源。安监总煤装201215号文要求“采用钻孔供氧、专用管路供

17、氧的永久避难石同室,应当储存保证气幕和压风喷淋需要的压缩空气。”5.2、供氧系统金佳矿避难桐室的供氧系统使用的是单一的利用压风管路进行供氧(配备的隔绝式压缩氧白救器是用于逃生)。洪兴煤矿避难桐室除了上述供氧方式,还具有利用钢瓶储存的压缩氧进行供氧的方式。5.3、净化系统金佳矿避难桐室未配置专用的净化系统。洪兴煤矿避难桐室配置有2套手摇式净化系统,用于处理桐室部的CCCO25.4、环境监控金佳矿避难桐室的过渡室未配置C必日O2传感器,生存室未配置人员定位系统。洪兴煤矿避难桐室具有相关配置。安监总煤装201115号文要求“能够对避险设施过渡室(舱)的氧气、一氧化碳,生存室(舱)的氧气、甲烷、二氧化

18、碳、一氧化碳、温度、湿度和避险设施外的氧气、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进行检测或监测”;还要求“紧急避险设施应与矿井安全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白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等系统相连接,形成井下整体性的安全避险系统。”六、避难石同室管理制度6.1日常维护管理为加强紧急避险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切实做好舱室部各种设备的检修维护,急救物资的更新补充,确保避难舱始终处于完好备用状态,须遵守如下规定:(1) 明确管理责任确定一个部门作为避险设施管理的牵头部门,总体负责避难舱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必须安排专人管理。加强对避难舱具体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培训容为系统、结构、操作规程等,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考试合格后,持

19、证上岗,做到专业化维护管理。各种设备、设施的检查维护及物质更新压风(供氧)、供电、通讯、监测监控等系统,由分管的专业科室进行监管。相关业务科室要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明确管理程序、办法和责任人。必须按规定及时校验、更换紧急避险设施各种仪器、仪表,确保其正常运行。紧急避险设施急救药品每月进行一次检查,发现药品失效、短缺,立即更换、补充。发现氧气(空气瓶)压力小于8MPa时,应及时更换。更换完毕后,要对氧气瓶(空气瓶)供氧、供气系统进行全面测试,保证完好可靠。相关部门对避难舱供电所使用的电缆、开关及变压器每月进行一次防爆完好检验,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各职责单位建立日常仪器调校,设备维护及药品、食品检查

20、,更换台帐。(2) 紧急避险设施的检修维护紧急避险设施的氧气供给、监测监控、通讯、人员定位及其他系统必须始终保持完备状态,因检修需要,必须办理有计划停电、停风申请,按照程序审批后方可作业。检修完毕后,应立即恢复各系统,并保证正常运行。日常检修维护过程中,发现设备、设施故障无法排除时,应及时与厂家联系进行维修。(3) 除专业维护、专项检查(参观)人员外,其他人员不行随意进入紧急避险设施。(4) 企管、财务等部门要明确紧急避险设施各种材料、设备、物质的供应程序,确定紧急避险设施日常管理的物质维修保障。(5) 纳入应急救援系统。紧急避险设施作为应急救援体系要进行专业管理,同时要定时进行技术培训,确保每位员工都会使用。演习期间,人员进入紧急避险设施后,严格执行的相关规定和规程。(6) 紧急避险设施外侧出入口前20米围不得放置杂物,确保畅通。(7) 随时检查避难舱处以及其他地点的指示标示,使其保持醒目。6.2紧急避险设施救援应急管理措施快速、有序进入紧急避险设施当发生各种灾害时,在无法升井的条件下,相关地点的作业人员,按照所在地点的避害灾路线,就近进入紧急避险设施。当人数较多时,各队组跟班队干部、班组长要加强组织协调,进入紧急避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