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电子课程设计(温度测量与控制)_第1页
长安大学电子课程设计(温度测量与控制)_第2页
长安大学电子课程设计(温度测量与控制)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长安大学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专 业 电气工程与其自动化班级32040901姓名李朝指导教师田莉娟日期2011年6月30日、八 、前言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工 业生产中,温度自动控制已经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技术。本次课程设计给 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机会:一是查阅资料将自己所学的数字电子技术, 模拟电子技术,以与传感器的相关知识综合运用,二是系统了解温度监测 特别是工业上的温度控制的详细过程,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增长知识,积 累经验。在确定课设题目,经仔细分析问题后,实现温度的测量与控制方法很 多,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以单片机为主的软硬件结合

2、方式,另 一种是用简单芯片构成实现电路。由于单片机知识的匮乏,我们决定用后 者实现。共同确定了总的电路结构,将设计分为三部分,李朝负责温度传 感部分,谌新力负责温度显示和温度范围控制部分,肖阳负责温度控制执 行电路和声光报警部分。温度传感部分由热电偶构成的温度传感器,数字 显示和设定控制部分由模数转换器 AD574A 、281024 CMOS EEPROM 、 锁存器 74LS175 等组成,声光报警和温控加热降温执行电路主要用时基 芯片 555 构成的多谐振荡器和单稳态电路组成。 在确定了单元电路的设计 方案后,我们在总结出总体方案框图的基础上,应用 Multisim11.0 仿真 软件画出

3、了各单元模块电路图,最后汇总电路图。由于缺少实践经验,并且知识有限,所以本次设计中难免存在缺点和 错误,敬请老师批评指正。李朝2010 年 6 月 20 日目录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 6摘要 6一、系统综述和总体方案论证与选择 8.二、单元电路设计 9(一)温度传感模块 9(2)冷接点温度补偿方法的选择 17(3)滤波方法的讨论 23( 4)电路的改进 26( 5)仿真模拟 26(二)声光报警 28(三)温度控制执行 29三、结束语 30四、参考文献 31五、元器件明细 33六、收获体会 42七、鸣谢 44八、【附录】 44评 语 错 误! 未定义书签。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摘要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是在

4、实际应用中相当广泛的测量电路。 本次设计 主要运用基本的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的知识, 从基本的单元电路 出发,实现了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的设计。总体设计中的主要思想:一、 达到设计要求;二、尽量应用所学知识;三、设计力求系统简单可靠,有 实际价值。 温度传感采用热电偶和温度补偿原理。 大家共同商议共同确定 了总的电路结构, 将设计分为三部分, 李朝负责温度传感部分, 谌新力负 责温度显示和温度范围控制部分, 肖阳负责温度控制执行电路和声光报警 部分 AD 转换部分使用集成芯片 AD574A ;二进制到 8421BCD 码的转 换用 EEPROM 281024 实现;显示译码部分用 74LS

5、48 和数码管实现; 温度控制范围设定采用数字设定方式,用 74LS160 十进制加计数器和锁 存器 74LS175 实现;温度的判断比较数值比较器 74LS85 的级联实现; 通过使用 74LS160 和 ADG508F 实现了多路温度循环监测功能。声光报 警加入了单稳态。温度控制执行部分采用 555 构成的单稳态电路,提高 了加热系统与降温系统的稳定性和实用性。关键词温度传感器 A/D 转换 控制温度 声光报警 二进制转 BCD 译 码显示技术要求1、测量温度范围为200C1650C,精度 O.50C;2、被测量温度与控制温度均可数字显示;3、控制温度连续可调;4、温度超过设定值时,产生声

6、光报警。一、系统综述和总体方案论证与选择方案A.如图1-1所示,温度传感器部分将温度线性地转变为电压信号, 过滤波放大,一路输入 A/D转换电路,经过译码进行数字显示,另一 路与滑变分压经过电压比较器进行比较输出高低电平指示信号,温度 控制执行模块和声光报警部分。图1-1总体方案A万案B.如图1-2所示,温度传感和 A/D转换,译码显示,温控执行和报 警均与方案A相同,不同处在于控制温度设定方式和温度超限判断方 式。方案A的超限判断模块和控制温度设定主要使用模拟信号,该方 案易受外界干扰如使用环境温度等因素,另外由滑变设定温度不易调 节精确,实际中,若采用电池供电,电源电压的变化会影响其温控范

7、 围的准确性。方案B主要采用数字芯片逻辑控制实现,其工作的稳定 性准确性和功能扩展性较强。图1-2总体方案B、单元电路设计(一)温度传感模块关于温度传感方法的选择常用的具有传感功能的电路,有利用铂电阻,利用二极管,利用三级管,利用铂电阻,或直接利用现有的具有温度传感功能的芯片。1利用铂电阻测温度原理: 铂电阻的组织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通过电阻两端电压的变 化来反映温度的变化。把电阻两端电压变化的信号经过处理后,就可以和预设电压进 行比较,并显示。其电路如图 1-1所示图1-1铂电阻测温电路的传感部分(其中R1为铂电阻)排除理由:热电阻在一定的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但是这个范围很窄,达不到课

8、题要求的范围。而如果进行电阻线性化, 则电路更加复杂,而且由于测温需要相对精确,为避免过 多电路造成噪声等不利影响,将这个方案排除。2利用二极管测温度原理:和铂电阻相似,但是利用的是二极管电压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使用中可以利用桥路将其连接(如图1-2所示),并用放大器放大后输出。这样的测温电路简易且实用。排除理由:灵敏度不高,变化范围太窄,线性化不是很好。3利用三极管测温度原理:利用了硅晶体管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的负温度系数,如图1-3所示。排除理由:灵敏度不高,可以用作判断报警,但不宜用于测量温度。4现有的温度传感芯片原理:现有的芯片如 LM335,AD590,LTC1052等。排除理由:其工作

9、电压范围最大为125 C,超过后虽然也有一定的线性关系,但若用于精度较高的测量温度电路就不太可行了。5热电偶测温法原理:如果两种不同成分的均质导体形成回路,直接测温端叫做测量端,接线端子叫做参比端,当两端存在温差时,就会在回路中产生电流,即塞贝克效应。热电势的大小只与热电偶导体材质以与两端温度有关。与热电偶导体的长度和直径无关。热电偶测温电路是以热点偶为基础进行测温。采用理由:热偶在很大范围内线性非常明显,且测温范围广,响应速度快,抗干扰性强,所以最终选择了用热电偶组成传感电路。(二)传感电路的整体思路说明设计思路框架图如下:思路说明:K型热电偶作为主要的测温元件,其温度与电压的关系已知且稳定

10、,线性化很好。由于点偶的特殊性,要对其进行冷接点补偿(详细内容在第四部分说明)。由于补偿选择的方案会产生很小的一部分噪声,所以要滤波(详细内容在第五部分)。由放大,加入另一电压信号, 比例减法这三个部分构成了运算电路,这个电路不是单纯的放大,而是根据K型热敏的温度与电压的关系所设 计的电路,这样就是把温度一比一地用电压表示出来(详细内容在第三部分)。最后没有输出1 mV/ C的信 号而是输出一个23.84mV/ C的信号,是为了接下来的 电路控制和显示电路的需要。(三)电路运算的说明注意:这里的运算电路与热电偶本身温度与电压的关系函数互为反函数思路说明:对于热点偶,其电压与温度满足U=0.22

11、6T-0.707 其中电压对应为第一级放大的输入电压,也就是进行过温度补偿之后的电压,单位为毫伏,T为热力学温度。由于课题要求得到摄氏温度,所以进行换算得U=0.226(t+273.5)-0.707.从温度经过热电偶转化成电压,就是利用了这个公式。然后求这个函数的反函数,得到t=(100U-6100.4)/22.6.这个函数就是运算电路所实现的函数。这样一来,测得的温度值比如是X,经过热偶的电压与温度的关系式后,得到一个电压,设为y,满足y=f(x).再经过后面的运算电路,又出现新的电压,此时运 算后的电压(设为z)与运算前的电压满足关系式z=g(y),f与 g 分别对应 U=0.226(t+

12、273.5)-0.707 和 t=(100U-6100.4)/22.6 ,他们互为反函数,故 x=z.这样就实现了把温度的单位变成毫伏的转化,且每毫伏对应一度。如果把输出的电压直接接在毫伏表上,上面显示的读数, 就是温度,不用再做任何的换算。但是由于后面电路对显 示和判断的需要,进行了一次放大,放大到每摄氏度对应 24.32mV (这个数值是负责显示数据的同学提供的) 。根据得到的公式 t=(100U-6100.4)/22.6 ,可以看出, 需要进行放大,减法,除法的运算。由此公式算出的数据 单位为,1mV/ C,为了使最后输出为23.84mV/ C,贝卩还需 一次放大。这样,运算电路的构成如

13、下:首先用一个同相 比例电路,实现 100 倍的放大,再由滑动变阻器提供 6100.4mV 的电压, 最后减法运算, 除法运算和乘法运算, 用一个比例减法运算器一次完成。同相比例运算满足: A=1+R4/R3, 这里取 R4=99 千欧姆, R3=1 千欧姆。提供 电压用的是 200 欧姆大小的滑动变阻器接在 9V 的电压上。 然后两者进行比例减法运算。对于比例减法运算电路,当 R1=R2 , R5=R6 时,放大倍数为 R6/R1 ( U2-U1 ), U1 为变阻器上取得的电压, U2 为一级放大传来的电压。由公 式可知,当比例减法的比值为 1:22.6时,得到1mV/ C的 输出,而为了

14、得到 23.84mV/ C的输出,则把比值调整为 23.84:22.6. 最终选择 R1=R2=226 欧, R5=R6=238.4 欧。总之,整个运算电路,把温度通过一个函数(热点 偶的电压与温度关系函数)转变为电压信号,再通过这个 函数的反函数(运算电路)把电压变成温度对应的变压, 可以说是通过整个电路,给温度换了单位,把摄氏度换为毫伏,且 1 毫伏对应 1 摄氏度。最后为了显示和控制的需 要,进行了一次放大。(2)冷接点温度补偿方法的选择1 冷接点补偿的原因:热电偶是两种不同材料组成在一起形成的。如果热 电偶的两端放在不同的温度区域中,会产生一定的电势。热偶输出的是两 个端口温 度差的函

15、数。通常温度到的一端成为热端(或工作端) ,温度低的那端称 为冷端(或自由端) ,则输出电压为 U=f(T2-T1) 若冷端为 0 ,则输出电压 为测试温度(热端)的单值函数。但实际中,冷端的温度不为零,则要进 行补偿,是其在相应的温度下的电压为零度时的电压。如果精度要求不高 时,可以近似忽略,但是精度要求高时,必须进行冷接点补偿。2 冷接点补偿的总体思路:查资料得知, K 点偶所需的补偿电压为 41.269 训/C,可使其两端电压变为 0C时两端的电压大小,从而达到补偿的效果3 冷接点补偿的具体方法的选择:常见的补偿方法有:冷端恒温法,补偿 导线法, 数字补偿, 查表法, 不平衡电桥法, 计

16、算法, 传感器温度补偿法。 (1)冷端恒温法原理:把冷端泡在冰水混合物中,使其温度稳定在0c.排除理由;制作麻烦,时间长了还要对冰水混合物进行维护,如更换。而 且一般的恒温容器,大小都有限制,这样热偶的大小也有了限制。这种方 法只适合在实验室里采用,不用于实际当中。2)补偿导线法原理:将热电偶的参考端经过补偿导线与仪表的输入端相连接,其补偿导线的热电特性与热电偶本身相似。排除理由:精度不高,而且自己对这个方法没有完全理解,所以排除此方 法。(3)数字补偿法原理:如图4-3-3所示,集成温度传感器与热电偶的冷端置于同一温度中,集成温度传感器将冷端转换为电信号,通过放大调整成0至5V的电压,然后经

17、 A/D转换送入单片机。同时把点偶的输出电压经过放 大和A/D转换后也送入单片机。将两个信号相加,实现温度补偿。热电偶图4-3-3数字补偿法原理图排除理由:用到了传感器和单片机,虽然精度很高,结构过于复杂,成本 也相应增加,适用于精度要求很高的测温,而在一般条件下使用则没有必 要,所以将这个方案排除。(4) 查表法原理:将热电偶的热电势与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用表格形式存入计算机,把热点偶的热电势与温度传感器测得的冷端环境温度对应的电势叠加后查表,并转化为相应得温度值。可以借助计算机完成,或是人工完成,取决于精度的要求和实效性的要求开始1HInl相 时得压 稟电 冷議相加后得出 电压播匚1

18、4;証直渥回图4-3-4查表法程序流程图排除理由:若以上程序由计算机控制,贝y成本过大,如果不是特殊用途,则不必要;若是由人工完成,则实效性很差,只能用于单纯的测温,不可能实现实时监控或者报警。所以将这个方案舍弃(5 )利用不平衡电桥原理:串联一个不平衡电桥,当参考端随温度上升或下降时,不平衡电桥 对应进行补偿。具体电路如图4-3-5所示。其中R1 ,R2 ,R3为同种材料, 具有相同的温度系数,而R4的温度系数比他们的都大。当温度为零度时, R1R2=R3R4.变化时,由于 R4变化大,导致电桥两端的电压变化,从而 进行温度补偿。4-3-5利用不平衡电桥温度补偿原理图排除理由:虽然电路简单,

19、但是在参数的确定上十分复杂,而且不会像 传感器那样灵敏。最主要的是根据资料,电桥补偿适用的温度范围很小, 所以将这个方法排除。(6)计算法原理:将在冷接端产生的温度带入相应函数式中计算所需补偿的电压,并与测得的输出电压叠加。然后再进行修正,计算。排除理由:缺点查表补偿法相似,都是因为运算复杂,如果计算机实 施,投入过大,如果人实施,时效性差。所以将这种方法排除。(7 )传感器温度补偿原理:温度传感器会根据温度的变化,其自身两端的电压或电流也 相应发生变化,可由此对热电偶冷接点进行补偿,有电压电流 两种传感器,因而也有两种补偿方法。1、电压型模拟集成电路冷端补偿法:法说明:LM335的温度系数为

20、+10mV/K,输出电压经R2和R3分压后,得 到补偿电压,通过选择 R2和R3的大小,使电压和温度的关系变为达到 温度补偿作用(如图4-3-7-1 )2、电流型模拟集成电路冷端补偿法:说明:AD590是电流型模拟温度传感器, 产生的电流在电阻上产生电压,通过滑动变阻器的调整,使补偿电压达到41.269 uV/C图4-3-7-2电流型模拟集成电路冷端补偿法说明:1在整体测温方案论证里面,曾经排除了用传感器直接测温的方法, 主要是因为其温度变化范围不够,一般到125 C,事实上,通过对其温度和电压或电流的观察可以看出,超过125 C之后,还是有一定的线性程度。但是如果用于测量温度的话,会对测量产

21、生明显的影响,所以没有选择传 感器直接测温度这种方法。但对于热电偶来说,由于每升高一度,电压变 化相对比较大,所以作为温度补偿的模拟传感器线性化不是特别强时,造 成的影响其实是可以忽略的。相对于其它方法,热电偶和温度传感器一起 使用的优势就在于,有很大的温度变化范围,而且线性化强,所以最终选 择了这一方法。2在确定使用集成温度传感器进行冷接点温度补偿后,又发现了更适合的 芯片LT1025.由于要求精度高,通过电阻分压后要达到很精确的数字。这 也要求电阻不随温度变化,但是电阻随温度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这样会产生误差,所以要尽可能地减少使用电阻。 LT1025 的 1, 6,7,8 端口能分 别直

22、接提供 60.9 讥/ C ,6,40.6 训/C ,51.7 N C 相差 0.669 讥/ C,非常小的相差,完全可以忽略,这样电路就变得简单,而且排除了温度对 电阻不利影响。3 由于决定最后输出的因素非常多,所以要进行校准,即利用已有的数据 进行调整,通过对实验中的滑动变阻器的调整,达到校准的目的,如果还 有很大偏差,则对电阻进行更换。4 整个补偿电路中的导线,尽量不要使用随温度变化太大的材料,不然会 对冷接点补偿造成影响,而且也要控制导线的长度,并用绝热性强的材料 来包裹导线,尽量减少金属自身的热电动势的产生。5利用温度传感器时,会产生一定的噪声干扰,所以要进行滤波(详细部 分在第五部

23、分说明) 。( 3)滤波方法的讨论1 滤波的原因:从传感器的资料说明上发现 LT1025 会产生 0.1-10Hz 的 噪声,所以要设置滤波环节。2 滤波方法的选择:滤波方法有很多,这里滤波的最终效果是要尽可能把 交流信号去掉,所以没必要用带阻滤波电路,只要让滤过的最大值小于 0.1Hz 即可。下面是几种滤波电路的比较。一阶有源滤波电路:说明:RC低通电路与负载之间插入一级同相比例放大电路,为一 阶RC低通滤波器,由于同相比例放大器的输入电阻大,输 出电阻小,隔离了负载对滤波器的影响,而且还能起放大作 用。二阶有源滤波电路:图5-2-2二阶有源滤波电路说明:它是由两节 RC滤波电路和同相比例放

24、大电路组成,具有输入阻抗 高,输出阻抗低的特点。后来考虑了一种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在输出电压时并联一个接地,这样 就可以把大部分的交流信号滤过。选 4.7疔是通过和类似电路的比较,而 且这个数值的电容电解电容就可以做到,体积大小也合适。而且对于一阶 二阶有源滤波电路的参数设定,非常复杂,所以没必要在这里采用精度很 大的这种滤波电路,因为毕竟产生的噪声不是很大。还有一种方法。由于 0.1Hz非常小,滤去不是很容易,所以考虑把这里的直流信号,通过一个幵关信号,变成交流信号。在一个三极管,基 极加入方波信号,然后在发射极输入信号,在集电极输出信号,通过改变 方波信号的频率,等于将直流信号变成交流信号

25、。这样只要把得到的交流 信号的频率以下的频率滤去即可。(4)电路的改进发现了一种不用接直流电压就可以工作的放大器,这样使电路更加简单,改进后的如图6-1(5 )仿真模拟 模拟图见下一页说明:1、由于热敏电阻和冷接点补偿无法模拟,这里只是运算电路的模拟,当输入电压为 100mV 时,根据函数t=(100U-6100.4)/22.6 ,乘以23.84后运算得4.114V,与显示值相比较。由于模拟时滑动变阻器只能5%变化,而对于这个函数,变阻器分压取得的电压值对结果影响很大,此时取得的本应为 6100.4的值应该为9000*65%=5858.所以最后得到的值应为 t=(100U-5858)/22.6

26、 再乘以23.84,最后得到数值再比较。2、如果U的值从0幵始,则出现负值,所以选择测试电压时要注意使它 的值,使输出结果为正。e亠<HJ_tl_>J.Misso-o吕空工:ivw-二)数字显示与温度范围控制模块数字显示模块与温度范围控制模块将温度传感器部分传来的 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并在数码管上进行显示。设置控制温度时,将“温度监测 控制温度设置”开关拨至“控制温 度设置档”,再通过“百位设定” “十位设定”“个位设定” “ 小数位 设定”四个按钮设定控制温度范围(数码管上会有数字显示) ,并通 过“锁定温度上限” “锁定温度下限”来锁定温度限值 。“关闭 开启报警与温控执行

27、系统” 开关控制报警系统和温控执行系统 的关闭和开启,打开仪器前,应先将其拨至“关闭”档,设置 温度 完毕后,再拨至“开启” 。通过“循环监测 单路监测” 开关, 可选择两种监测模式, 数码显示管 U98 会实时显示当前所监测的温度线路序号。通过“监测线路切换频率调整”旋钮可调节,温度线路的切换频率 (510s) ,如需延长,可将电阻 R2 的换为阻值更大的电阻。 (具体电 路图见附件 1)二)声光报警如图 3 所示,当输入信号为低电平时,报警电路不工作。当 有高电平信号输入时,模拟开关闭合,多谐震荡电路开始工作。发 光二级管闪烁,并发出蜂鸣报警。报警时蜂鸣的频率和发光二极管 闪烁的频率均为2

28、Hz,作用的占空比为58.3%。11UiSWflfl0一 5V蛊电平启時-aj-1 ri i» »« 扫摄筒言号LEDI 工'B s B B a0CUZ7ER 200 Hz图3声光报警电路图(三)温度控制执行如图4所示,温控执行电路由当输入信号为低电平时,加热或降温电路不 工作。当有高电平信号输入时,加热电路进入暂稳态,3脚 输出高电平,继电器吸合,启动加热降温设备进行加热和降温操作。110分钟后(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滑动变阻器 R3,R4调整),若温度仍低于或高于设定 温度,电路不能复位,3脚仍输出高电平,加热或降温操作继续进行。若 温度回到设定范围内,电

29、路即复位 回到稳定态,3脚输出低电平,继电器 断幵,加热或降温操作停止。接忙热电遷官勃倩号 甚电平寺ll?A7404MF熬El可运订我命只3 1*1勺甘狞可说.和恕充举后,栓测独创偿号.哥电平注入下一牛 彗哩塞逹厅忙热 怎屯平赴乎建恚不如担220 VOoknLIV1555CM180kQKey=A220 VmisSOiHai斗亘电荃工世卡杀X4V尹亍三X1PCC3UTnz5TW313LZOHCOTdiE3J7 EMR011A03怯电平崖壬橙毒不聋思图4温度控制执行电路三、总体电路图限于篇幅和纸张大小,见最后一页三、结束语本次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的设计主要内容如上所述,在此次设计中运 用到的知识大多

30、数为课本所学。设计中难免有缺点和漏洞,真诚希望老师 指导,以求改进。本次设计中有如下几个难点:一是对整体测温方案的选择,阅读大量资料后进行比较,最后选择了 线性化很强,而且测温范围广,灵敏度高的热电偶。二是运算方法,最终选择了利用电偶的电压与温度的关系函数的反函数构成运算电路,这样等于是温度通过一次函数运算(热电偶的测温)得到电压,电压再经一次函数运算(运算电路)得到新的电压值,第一次与 第二次的运算函数互为反函数。这样最终得到的电压值和温度是 1:1 的关 系,可以说是把温度的单位由摄氏度“换成”了毫伏。三是冷接点补偿,选用了 LT1025, 能直接输出所需的温度补偿电压。 四是滤波方法的讨

31、论,最后选择了简单的将交流信号通过一个电容接 地的方法以上即是对本次设计中的主要问题的讨论与解决方案,敬请老师给予 指正,以求得更好的解决方法。四、参考文献1.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程德福 王君 凌振宝 王言章 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年 1 月第一版2.数字电路设计手册 荀殿栋 徐志军 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年 7 月第一版3. Multisim8 仿真与应用实例开发 从宏寿 程卫群 李绍鉊 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年 7 月第一版4. 电子线路 设计与实践 姚福安 主编华中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第一版5. 基础电子电路设计与实践 戴伏生 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年

32、4 月第一版6.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陈大钦 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年 4 月第一版7. 数字电子技术 James BignellRobert Donovan 编著科学出版社2005 年 2 月第一版8. 新编电子控制电路 300 例 机械工业出版9.数字单元电路转换电路 分册梁廷贵 主编10 传感器技术(Journal of Transducer Technology)信息产业部第49 研究所2005 年第 24 卷 第 11 期11子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12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庆大学出版社五、元器件明细序号兀器件型号名称标称值或功能数量1AD574AAD转换器12281024CMOSEE

33、PROM(65535x16)137408J与门947432N或门55LM555CM555时基芯片4674LS160D计数器57ADG508F模拟幵关1874LS48D7段显示译码器59SEVEN_SEG_COM_K七段数码管5107404N反相器311PB_DPST按钮式幵关51274LS175D4位锁存器813SPDT单刀双掷幵关314R、C常见阻容元件若干15PROBE指示灯416EMR011A035V继电器217直流电源5V、15V各一个18K型热电偶热电偶119LT1025温度传感器120OPAMP_3T_VIRTUAL放大器221ADG202模拟幵关122BZZER蜂鸣器11.AD5

34、74AAD574A是美国模拟数字公司(Analog )推出的单片高速12位逐次比 较型A/D转换器,内置双极性电路构成的混合集成转换显片,具有外接 元件少,功耗低,精度高等特点,并且具有自动校零和自动极性转换功能, 只需外接少量的阻容件即可构成一个完整的A/D转换器,其主要功能特性如下:分辨率:12位非线性误差:小于土 1/2LBS 或±1LBS转换速率:25us模拟电压输入范围:0 10V 和0 20V,0 ±5V 和0土 10V 两档四 种电源电压:土 15V和5V数据输出格式:12位/8位芯片工作模式:全速工作模式和单一工作模式V LOGIC 129GTS12/S 2

35、27D&HJMSBcs r325DS10ao r425口日9忒524D38CE t6q 231 DS7V+ 7i? 22DBSREFOJT 8£ 21DS5AGND 920DB4REFIN in19D33V- EIBD32BIPOFF 1217DS110V IN 1315D30/LSB20V IM W15DQNC图6-1 AD574A 引脚图AD574A 的引脚说明:1 . Pin1(V Logic) 逻辑电源+5V 电源输入端。2 . Pin2(12 /8 )数据模式选择端,通过此引脚可选择数据纵线是12位或8位输出。3 . Pin3(CS )片选端,低有效。4 . Pin

36、4(A0)字节地址短周期控制端。与12/8端用来控制启动转换的方式和数据输出格式。5 . Pin5( R/C)读转换数据控制端。6 . Pin6(CE)使能端,高有效。7 . Pin7(V+)正电源输入端,输入 +15V 电源。8 . Pin8(REF OUT) 10V 基准电源电压输出端。9 . Pi n9(AGND) 模拟地端。10 . Pin 10(REF IN) 基准电源电压输入端。11 . Pi n11(V-)负电源输入端,输入 -15V 电源。12 . Pin 12(BIP OFF)单极性输入时 BIP OFF接模拟公共地,双极性 时BIP OFF接对应 的-5V、-10V13 .

37、 Pin 13(10V IN) 单极性 010 V模拟量输入;双极性 0±5 V 模拟量输入。14 . Pin 14(20V IN) 单极性 020 V模拟量输入;双极性0±10 V 模拟量输入.。15 . Pi n15(DGND) 数字地端。16 . Pin16 Pin27(DB0 DB11) 12条数据总线。通过这 12 条数据总线向外输出A/D转换数据。17 . Pin28(STS)工作状态指示信号端,当STS=1时,表示转换器正处于转换状态,当STS=0时,声明A/D转换结束,通过此信号可以判别A/D转换器的工作状态,作为单片机的中断或查询信号之用。AD574真值表

38、 -CSR/C12/5AnM柞0XXX禁止X1XXX00冥0启功12位转换110 10XI启动B位转撤101 . .1 1UlWICX一扰读腰屹位输出數据01DGNiJ0读取髙g飾输出魏据1 10:1rx;Nn1读竄柢1位锚出数攥尾陆4个02.2810241M COMS EEPROM (65536X16 )A0A15 :地址输入端DOD15 :数据输出端图6-2 281024 管脚图281024真值表工作模式/CE/OE/WE读取数据001写入数据010禁止1XX3.74LS160D»34 b 610 寸 74LS160D TC詩如5 g窗1 14 i3 1: 11图6-3 74LS

39、160D 管脚图4.ADG508F匚S7A2图6-4 ADG508F 管脚图ADFG508F真值表AlADr EMKXKNorte0a011001120101301114100151a1161i017111181?TTIoL5145.74LS48ABCDLT_ BI/REO kbT图6-5 74LS48管脚图74LS48真值表+进敎输入BI/RBO输出或功能LTRBID C B Aabcdef0Hn0 0 0 0H11L11101HK0 0 0 1H011aa002H耳0 0 10H110i1013H0 0 11H1IIi0014H0 1 0 0E01100115Hx0 10 1H101101

40、16HK0 110H0D111117H0 111H11Iu006HXI 0 0 0H11111gHz10 0 1H1110011IDHX10 10且0U0110111M10 11H0011001I?H耳110 0H010001113HX3 10 1H100I01114HK1110H000111115H常1111E0000000BIXItX 31 M KL0000000RBIHL0 0 0 0L000a000LTLXKK KH1IIi1116.74LS175*JI Hh"df7 VCP酣钟输兀濮C匚軒汨有淞)CW;育除科I:低电.半白过丿ir4n锻茶输入坯tl洋吃压7Vfft入电LkM

41、 74(75 M/74SI755r5V54 74LS15TV工件环境淤度54X X X-55125'CXX X X口利匸储存汩喳-650ISU'CIQ4Q输出喘图6-6 74LS175D 管脚图74LS175D功能表InpuiGOUIPLIIKClearClockDaQ>rLXXLHHTMHLHrLLHHLXOoObH 高电半L低电平 汁低到岛逆变 X任意Z高阻 Q0 规定的稳态输入条件建立前Q的电平7.74LS85N-tc1&15B;14人2136i 皑12 111 1091U 0 >A=E >A>Bs UJ LJ IdC*A>b 0山&

42、#163; 0人电 GND图6-7 74LS85N 管脚图74LS85真值表OUTPUTSCASCADINGWPIJTSCOMPARING INPUTSA 工启 3A2,B2 AiBi Ao:En Ia>8 >A<B <A=B OA>B Oa<B CASSLLLLLLLLLLHLLXXXXXXo o o o o o o X X X X < F = -r F =oo&cro&ca A A A A A A A8 1引引B 1田 bcob 1B 1 X X > < - - - 5 -= 4 1 1 A A A A A A A A A22222222222> < =一«="= A2陀A2A2绘A2A2血隹A2A233333 33 3 33333 bbbbbbbbbbbbb ><=竺 s = »_ = 3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