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绪论1.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和其目的是防止_和保证。2.地面点沿至的距离称为点的绝对高程,而至的铅垂距离称为它的相对高程。3.测量工作的基准面是。4.测量工作的基准线是o5.地面点定位的基本定位元素有、和。6.高斯直角平面坐标系是以为坐标纵轴X,以为坐标横轴Y。7.测量工作的实质是。8.水准面9.大地水准面10.高差11.测量学12.下面关丁铅垂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铅垂线总是垂直丁大地水准面B.铅垂线总是指向地球中心C.铅垂线总是互相平行D.铅垂线就是椭球的法线13.以下不届丁基本测量工作范畴的一项是()。A.高差测量B.距离测量C.导线测量D.角度测量14.大地水准面有()个。A
2、. 1B.无数C.2D.515.在小范围进行测量工作时,可用()坐标表示点的位置。A.平面直角坐标B.地理坐标C.高斯平面直角坐标D.其它坐标16.地面点的空间位置是由()确定的。A.坐标和高程B.距离和角度C.角度和高程D.距离和角度17.大地水准面的作用是什么?测绘中的点位计算及绘图,能否投影到大地水准面上进行?为什么?18.确定地球表面上一点的平面位置,常用哪几种坐标系?它们是如何定义的?19.测量上的平面直角坐标与数学上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0.测设和测定有何区别?21.说明测量工作中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距离和高程)?22.某地假定水准面的绝对高程为67.685m,
3、测得某地面点的相对高程为267.328m,推算该点的绝对高程是多少?23.根据1956年黄海高程系算得A点的高程为213.464m,若改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请重新计算A点的高程。24.已知AB=100m弧BC=1.75m求弧BC所对的6角度为多少?C|第二章水准测虽1.水准仪主要由,和三部分组成。2.水准测量中常用的两种检核方法是和变更仪器高法。3.设A点为后视点,B点为前视点,100m后视读数为0.983,前视读数为1.149,贝UAB两点的高差为门HB=m4.水准仪的圆水准器气泡居中,表明仪器达到,长水准管气泡居中,表明仪器达至U05.在水准测量中,转点的作用是。6.视准轴是。7.当
4、物像不)螺旋。A.目镜螺旋B.对光螺旋C.脚螺旋D.微动螺旋8.测量地面两点高差时,尺垫安置在()上。A.起点B.终点C.中点D.转点9.用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时,要求尽量使前后视距相等,是为了()A.消除或减弱水准管轴不垂直丁仪器旋转轴误差影响B.消除或减弱仪器升沉误差的影响C.消除或减弱标尺分划误差的影响D.消除或减弱仪器水准管轴不平行丁视准轴的误差影响10.水准测量时在后视点A上的读数为1.226,在前视点B上的读数为1.737,则A、B两点之间的高差hAB%()。A.1.226mB.1.737C.0.511mD.-0.511m11.闭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的理论值为()。A. 0B.与路线
5、形状有关C.为一不等丁0的常数D.由路线中任两点确定12.望远镜的一般对光动作()0A.转动望远对光螺旋看活目标;转动目镜看活十字丝;注意消除视差。B.转动目镜看活十字丝;注意消除视差;转动望远对光螺旋看活目标。C.转动目镜看活十字丝;转动望远对光螺旋看活目标;注意消除视差。13.水准仪由哪几个主要部分组成?各有什么作用?B14.试述水准测量中为什么要使后视与前视的距离相等?15.圆水准器和长水准管的作用有什么不同?符合水准器有什么优点?16.在水准测量中,为什么在瞄准水准尺读数之前必须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气泡居中?17.视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检查它是否存在?怎样消除?18.水准测量作业时
6、,如果用双面水准尺读数,在测站上应作哪些检核?如果用单面水准尺用改变仪器高的方法,为何进行测站上检核?19.水准仪在一个测站的操作步骤?20.水准仪有哪几条几何轴线?它们之间应满足哪些条件?为什么?21.何谓高差闭合差及其限差?三种不同水准路线的高差闭合差各如何计算?22.若将水准仪立丁A、B两点之间,在A点的尺上读数为1.586米,在B点的尺上读数为0.435米,试计算A,B两点的高差hAB?说明哪点高?若B点的高程为20.016米,求A的高程是多少?并绘图说明。23.某施工区布设一条闭合水准路线,已知水准点为BM0的高程H0=44.313m,观测高差hBM。=1.224m,hi2=-0.3
7、63m,h23=-0.714m,h3_BM0=0.108m,测段的测站数n1=10,n2=8,n3=10,山=9,试计算经改正后三个待定水准点1,2,3的高程25.完成下面表格。测站点号水准尺读数/m观测局差/m改正数mm改正后raji/m高程/m后视前视+一1BM.A1.46425.32410.897211.126B1.76525.248第三章角度测虽1.经纬仪是的主要仪器,既能测乂能测。2.水半角观测的方法有和。3.光学经纬仪基本结构可大致分为、和4.经纬仪十字丝板上的上丝和下丝主要是在测量时使用。5.对丁DJ6型光学经纬仪, 盘左盘右半测回角度之差应不大于取盘左盘右秒时才能半测回角值的平
8、均值作为一测回最后结果。6.对中的目的是7.水平角8.测回法9.竖盘指标差10.盘左11.经纬仪测量水平角时,正倒镜瞄准同一方向所读的水平方向值理论上应相差()A.180B.00C.900D.27012.下面测量读数的做法正确的是()A.用经纬仪测水平角,用横丝照准目标读数B.用水准仪测高差,用竖丝切准水准尺读数C.水准测量时,每次读数前都要使水准管气泡居中D.经纬仪测竖直角时,尽量照准目标的底部13.经纬仪在必要辅助工具支持下不能直接用来测量()A.方位角B.水平角C.垂直角D.视距14.用经纬仪测定水平角时,应尽量瞄准目标的()。A.顶部B.中部C.任何地方都可以D.底部n个测回时,每一测
9、回都要改变起始读数的目的是B.克服水平度盘分划误差D.消除横轴不垂直丁竖轴的误差16.用光学经纬仪测量水平角时,水平度盘应()A.随经纬仪转动B.固定不动C.随望远镜转动D.随照准部转动15.用经纬仪测量水平角采用()A.消除照准部的偏心差17.经纬仪对中和整平操作的关系是()。A.互相影响,应反复进行B.先对中,后整平,不能反复进行C.相互独立进行,没有影响D.先整平,后对中,不能反复进行18.观测水平角和竖直角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19.试述垂球对中与光学对点器对中的优缺点20.叙述测回法观测水平角的操作步骤和限差要求?21.经纬仪上有哪些主要轴线?它们之间应满足什么条件?为什么必须满足这
10、些条件?22.经纬仪观测水平角和竖直角时,为什么要用盘左盘右观测?23. DJ6型光学经纬仪上的复测装置(配置钮)起什么作用?24.欲使瞄准目标时的度盘读数为00230,应如何操作?25.观测竖直角时, 竖盘指标水准管的气泡为什么一定要先居中后才能读取竖盘读数?26.整理下列用测回法观测水平角的记录。测站盘位目标水平读数半测回读数一测回读数O左10000000784854右2-01800036-0-258490627.竖直角观测数据列丁下表中,请完成其记录计算测站目标竖盘位置竖盘读数半测回角值指标差一测回角值备注OM左98411890-LR-270右261184828.如图,A为测站点,B,C
11、为照准点。在观测水平角ZCAEH,假设没有瞄准B点花杆底部,而是瞄准了花杆顶部;而花杆是倾斜的,其顶部投影点B距离B点为15mm若AB长150m问因目标偏心引起的水平角测量误差有多大(6)?29.如图,设要测出接近丁90的ABC因仪器对中误差,使仪器中心位丁CB一延长线上距B点10mm勺B点,设AB=25m试I可对观测角NABC网加多大的改正才能得到正确的角度值?第四章距离测虽1.在精密距离丈量中,一般对丈量结果应加和2.距离丈量的精度是用来衡量的。3._根据采用标准方向的不同,方位角通常包括、和三种。4.直线定向常用的标准方向有真子牛线方向、和磁子牛线方向。5.由方向的端起,时针方向量到某直
12、线的火角,称为该14.为什么作为高程控制点进行三角高程测量时应进行对向观测?6.距离测量7.直线定线8.尺长改正9.简述平坦地区的距离丈量的步骤。10.钢尺量距的注意事项有哪些?11.简述光电测距的原理。12.钢尺量距时,进行直线定线的目的是什么?13.视距测量有哪些特点和用途?15.丈量AB,CD两段距离,AB往测为126.780米,返测为126.735米;CD往测为357.235米,返测为357.190米,问哪一段丈量精确?为什么?两段距离的丈量结果各为多少?16.已知钢尺的尺长方程式为:Lt=30m+0.009m+0.000012530X(t-20Qm,设丈量时温度为150C,在标准拉力
13、下,用该尺沿斜坡的地面由A量至B点,量得A,B两点间的距离为75.813米,A、B问高差hAB=+0.8米,求实际水平距离。17.已知某钢尺的尺长方程式为=30+0.0025+1.25七土),用该钢尺量取地面A1长度为29.875m,测量时温度为26.50C,地面高差为-0.115m,求A1的实际长度。第五章测虽误差基本知识1.,和是引起误差的主要来源,合称为观测条件。2.对某一角度进行了一组观测,则该角的最或然值为。3.观测条件4.中误差5.等精度观测6.边长测量往返测差值的绝对值与边长平均值的比值称为()。A.系统误差B.平均中误差C.偶然误差D.相对误差7.对某一量进行观测后得到一组观测
14、值,则该量的最或然值为这组观测值的()。A.最大值B.最小值C.算术平均值D.中间值8.已知Z=x-y,x和y的中误差分别为mx丑4,my丑3,则Z的中误差为:(A.5B.1C.土2.64第六章小地区控制测虽1.控制网可分为,。2.某直线的方位角与该直线的反方位角相差。3.方位角的角值范围是。4.地面点的标志,按保存时间长短可分为和。5.在采用双面尺法进行水准测量时,黑、红面的零点差一般为和6.方位角7.坐标正算17.为什么要进行直线定向?8.坐标反算9.直线定向10.坐标方位角11.闭合导线12.附合导线13.局程控制测量14.导线计算中所使用的距离应该是()。A.任意距离均可B.倾斜距离C
15、.水平距离D.大地水准面上的距离15.以下哪一项是导线测量中必须进行的外业工作。()A.测水平角B.测高差C.测气压D.测垂直角16.如图所示支导线,AB边的坐标方位角为=12530,30,转折角如图,则CD边的坐标方位角。为(A.泌的(TB.1顼知C.4仍溯18.已 知A、B两 点 的 坐 标 为XA=1011.358m,YA=1185.395n点B的 坐 标 为XB=883.122m,YB=1284.855作在AB线段的延长线上定出一点C,BC问的距离DBC=50.000m,计算C点的坐标。19.已知下列各边的坐标方位角和边长,计算各边的坐标增量x,Ay协号斯方觥P1-P281W345.5
16、12mP2-P39433渺523.805m20.已知下歹Up1至p4点的坐标,计算p1p2,p3p4的坐标方位角和边长。1.比例尺的种类有和。2.地物符号可以分为,和注记符号四种类型。3.地形图的分幅方法有两类,一种是另一种是。4.等局线的丰中类有、间曲线和助曲线四丰中。5.等高线半距是指,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即平距小,表示地面坡度,反之表示地面坡度。6.地形图的分幅方法有两类,一种是另一种是第七章地形图的测绘点号x坐标M理标Cm)pl9821.0714293.3S79590.9334W3.074梯9187.4192642.79293105412931伽7.等高距8.地形图9.等局线10.等高线平
17、距11.比例尺精度12.碎部点13.下列比例尺数据中哪一个比例尺最大()。A.1:1000B.1:500C.1:2000D.1:800014.1:5000地形图的比例尺精度是()。A.5mB.0.1mmC.5cmD.50cm15.在地图上,地貌通常是用()来表示的。A.高程值B.等高线C.任意直线D.地貌符号16.下列关丁等高线的叙述是错误的是()A.所有局程相等的点在同一等局线上;B.等高线必定是闭合曲线,即使本幅图没闭合,则在相邻的图幅闭合;C.等高线不能分义、相交或合并;D.等高线经过山脊与山脊线正交;17.简述经纬仪测绘法在一个测站绘地形图的工作步骤。18.选择测图控制点(导线点)应注
18、意哪些问题?19.完成下列碎部测量手簿的计算。测站高程HO=6 5. 32 1 m仪器高i= 1 .5 42 m,-指标差X=-60测站点碎部点视距间隔读数m中丝读数m竖盘读数水平角竖直角水平距离mm高程mOP0.3251.23691066524Q0.5821.51388259830第八章地形图的应用1.图廓外要素包括:图名和图号,,和测绘时间等。2.地面两点A、B的坐标分别为A(1256.234,362.473),B(1246.124,352.233),则A、B问的水平距离为()mA.14.390B.207.070C.103.535D.4.5113.在1:2000地形图上量取AB图上长度为23.1mm,求AB的实地水平距离;已知2-图上面积为24mm,求其代表的实地面积4.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有哪些?5.在地形图上常用的求算面积的图解法有哪几种?如何进行求算?6.已知量得地形图上A、B两点间距离为23.4mm高差为hAB=3m,该地形图比例尺为1:2000。求地面上AB两点间的坡度。第九章测设的基本工作1.已知水半角的测设是,其方有,。2._测设工作的实质是,测设点位的基本工作是_的测设。3.以下几种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