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的适用条件分析._第1页
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的适用条件分析._第2页
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的适用条件分析.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的适用条件分析战略性贸易政策是20世纪80年代为适应新贸易理论和战后国际贸易实践 发展起来的,是贸易保护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强 调国家干预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已成为各国争取最大利益而实施的新贸易保护主 义政策的理论依据。一、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实施条件20世纪80年代,在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格罗斯曼(G. Grossman).斯潘 塞(BSpencer)、布兰徳(JBrander)等人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 以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为研究工具,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核心思想包含利润转移论和外部经济论两个方面。其 中,利润转移

2、论强调静态规模经济,认为一国政府可以通过采取关税、配额、 生产补贴、出口补贴等贸易政策手段支持本国的战略性产业,改变本国厂商与 外国厂商之间的博弈结果,增强本国厂商的竞争力,实现规模经济,达到夺取 和扩大市场份额并将外国垄断厂商的利润转移到本国,最终提高本国国民福利 的L1的。外部经济论强调动态规模经济的作用,主张政府通过提供研发补贴、 生产补贴等措施,对外部经济显著的战略性产业如高技术产业进行干预和扶 持,使该产业在技术和货币外部经济的作用下逐步成长和壮大,取得在国际竞 争中的优势地位,并通过外部经济效应对其他相关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产生 积极的影响。战略性贸易政策尽管带有强烈的贸易保护主义

3、色彩,但山于这种 政策迎合了各国的现实需要,因而备受各国关注,并对各国贸易政策的制定产 生了深刻的影响。日本和美国都在不同时期实施了战略性贸易政策,从二战后到20世纪70 年代,日本政府实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点是钢铁、汽车、造船等资本密 集、技术含量高的重、化工产业;20世纪70到90年代,美国将政策重点放在 半导体、信息、通讯、生物、医学等高科技产业上。印度在软件业实施了战略 性贸易政策并取得成功,更是开创了发展中国家使用该种政策的先例。理论上,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实施有一系列严格的条件。通常,我们可 以把战略性贸易政策有效实施的条件区分为两类,一是前提条件,二是隐含条 件。1前提条件:不

4、完全竞争与规模经济战略性贸易政策基本模型将不完全竞争与规模经济视为该政策实施的询提 条件。不完全竞争特别是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寡头垄断 的市场上,少数儿个厂商存在激烈的竞争,并且其决策相互依赖,在本国厂商 与外国厂商之间的相互博弈中市场份额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此时本国政府的 支持对本国厂商能否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将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通常,所扶 持的战略性产业必须具有较高的市场集中度、较高的行业进入壁垒、内部或外 部规模经济效应显著,而且具有较旺盛的国内需求。只有满足上述要求的产业 才会使政府产生单边干预的动机。2. 隐含条件:市场经济体制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是以发达国家为背景提

5、出的,因此,成熟的、运行良 好的市场经济其实是该政策的一个隐含条件。因为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真 正自主的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才能发育完善,价格机制才能真正引导厂商的行 为与决策,市场才能真正有效地配置资源,政府采取的各项干预性措施也才能 有效地发挥作用。上述两类条件在根本上决定了战略性贸易政策能否被采用,是在实践中应 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此外,政府对厂商及竞争信息的掌握及判 断、政府独立决策的能力、干预的有效程度、贸易伙伴国是否做出反应及反应 的程度等都将影响到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二、对我国是否具备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条件的判断入世之后,我国市场越来越开放,为了防止市场开放对本

6、国某些产业造成 过于强烈的冲击,以及防止外国厂商竞争阻碍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一些行 业给予适当的保护与支持是十分必要的,而战略性贸易政策正为政府采取适当 的贸易干预提供了合理的依据。那么,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是否适用?我国 是否具备了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所需的条件呢?1 从市场结构来看,在我国制造业中,部分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和进入壁垒 高,具有寡占特征市场结构是指在特定的市场中企业间数量、份额、规模上的关系,以及由 此而决定的竞争形势。它主要包括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产品差异等因素。首先,我们用市场集中度指标来考察制造业的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度是通 过市场参与者的数量和参与程度来反映市场竞争程度或

7、垄断程度的基本概念, 是反映市场结构最主要的指标。美国学者贝恩依据产业内前四位和前八位企业 绝对集中度指标(CR4和CR8),将不同产业的市场结构分为6个等级,达到寡占 行业的最低集中度要求为30%CR435%或40%WCR8W45%。近年来我国产业发展和集中的速度非常快,制造业的集中度水平已出现上 升趋势,如1996年中国100家最大工业企业按销售收入计算的集中度为 13.40%, 1999年提高到了 14. 39%o这种上升趋势在部分行业表现非常突出,如 在37个大行业中,CR8平均值在40%以上的行业有四个: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82%)、石油加工及炼焦业(45. 9%).化学纤维制造业

8、(41.4%).煤气生产和供应 业(40. 2%),这儿个行业都表现出了寡占特征。其次,集中度高的行业往往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进入壁垒是不完全竞争 市场结构存在的根本条件,也是判断市场结构的一个标准。进入壁垒是新企业 进入特定市场所存在的障碍,也是保护原有企业的垄断地位的主要途径。进入 壁垒的高低显示了该市场垄断力量的大小和竞争程度的高低,进而与市场集中 度相联系。如果行业进入壁垒高,即行业的保护程度高、市场的竞争程度低, 潜在企业的大量进入就会受到阻碍,现有企业的市场份额就会得到保护,从而 行业内大企业的支配势力就会比较大,有利于促进产业集中;反之,如果行业 进入壁垒低,潜在企业的大量进入就

9、会导致现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缩小,整个市 场结构分散,不利于产业集中。无论从行业固有的规模经济、绝对成本优势、产品差异等特征、现有企业 的进入阻挠意图,还是从政府的相应产业政策及制度性进入壁垒来看,前文提 到的四个寡占行业(即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 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都属于偏高或中等进入壁垒行业,说明在这些行业中实 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有可能的。2. 从规模经济来看,某些行业规模经济效应显著,企业的平均规模也在不 断扩大规模经济是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的另一个重要条件。规模经济与市场集中 度、进入壁垒密切相关。规模经济水平越高,大企业的市场地位越强,市场集 中度也就越高,

10、而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本身就会形成阻止其他新企业进入的壁 垒。近年来我国行业的整体规模经济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企业的平均规模也在 不断扩大。如2002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为61,055亿元,2004年和2005 年分别提高到89, 935亿元117, 460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 92.38%,儿乎翻了 一番;2002中国企业500强的资产总额为260, 317亿元,2004年和2005年分 别提高到282, 284亿元和335, 057亿元;2002中国企业500强人均营业收入为 31万元,2004年和2005年分别提高到44万元和58万元;中国企业500强的 人均资产也从2002年的1

11、34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165万元。此外,入圉世界 500强的我国企业数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显示了我国大企业的实力和规 模。如2002年入围企业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有11家,2003年、2004年、 2005分别增加到12家、14家、15家。进一步来看,与其他行业相比,我国寡占行业的规模经济水平也是比较高 的,并且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如2005年石油、天然气开采与石化 业的营业收入排在500强第一位,共实现12, 765亿元的营业收入,占500强总 收入的10. 87%o而排在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第1位的中石化已经凭借其实 力跻身世界企业500强的第23位,显示出我国大企

12、业不断增强的规模和实 力。再如,在寡占特征明显的冶金行业,行业领先者上海宝钢与美国奥尔科在 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方面的差距比其他行业要小得多。通过对我国制造业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水平的考察,可以认为,某儿个市 场集中度、进入壁垒、规模经济水平都相对较高的寡占行业中已经出现了符合 条件的战略性产业,在这些产业逐步开始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尝试是可行的。3. 从市场经济体制来看,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大大提高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结果都表明,LI前我国已达到了市场经济国家 的基本要求。2003年9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首次发布了中国经济调硏报 告。报告认为,口前中国的非公经济已占国民经济的2/3,非公经济

13、的范围 已经十分广泛,一半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绝大部分的出口额曲私营企业贡 献,非公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中国实际上已经是市 场经济国家。2005年公布的2005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深 度与广度都在不断增强,2002年和2003年中国市场化指数分别达到72. 8%和 73. 8%,远远超过市场经济临界水平(60%),应属于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正 由初级的市场经济国家向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推进。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首先,政府职能从服务于计划经济转向服务于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 挥了基础性作用。政府已建立

14、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税、金融、外汇、投资 等宏观管理体系,政府规模更加合理,政府行为更加规范。其次,经济主体更 加自山化。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国有经济创造的增加 值占GDP比重为69%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 大大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加速进行,各类中介组织的规模、开放度、和 成熟度不断提高。第三,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显著提 高。劳动力市场近年来发展快速,技术市场、信息市场逐步形成,土地交易制 度和市场化建设快速发展,如2003年中国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占岀让总 面积的比重III 2001年的7.3%增加到28% o资本交

15、易市场体系和规则日益完 善,合同利用外资金额大幅增长。第四,贸易环境更加公平,金融业更加开 放。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贸易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进出口贸 易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且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经 济贸易法律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金融业开放步伐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加 快,资本项H可兑换程度明显提高,如2001年至2003年间,资本项H中完全 可兑换和基本可兑换的项目增长58%,严格管制项目减少60%。三、我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应探讨的问题由于我国国内市场广阔、潜力巨大,产业发展和集中的速度非常快,产业 的市场集中度与规模经济水平在未来将会迅速提高,再加上我国市

16、场经济体制 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以及政府在经济中的干预手段和法制保障的逐步健全, 战略性贸易政策赖以发挥作用的各项条件将逐步具备,可以预见,战略性贸易 政策将不仅能在理论上将为我国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一种新的思 路,而且我国完全可以凭借这一政策手段在国际竞争中获得应得的利益。一般而言,战略性产业往往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而且人均附加值 高、联系效应大、需求收入弹性大、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高、研究开发投入和 资本投入比重高。具体来看,对我国而言,战略性贸易政策应瞄准资本、技术 相对密集的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如前述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纤维制 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

17、,以及钢铁、汽车、冶金、半导 体、飞机、电讯等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对于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促 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国民经济实力有着非常重要 的意义。借鉴日、美等国的成功经验,我国政府应该逐步在以下儿个方面积极发挥 作用,为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体制环境。第一,政府应进一步明确产业政策的U标,对产业的发展建立整体规划, 确定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及处于优势地位的大型企业,通过各种经济和法律手 段,在税收、金融、外汇、外贸、技术、外资引进管理等各方面,采取有差别 的、有针对性的支持性配套措施。2007年5月,国家发改委在高技术产业发展 “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积极

18、发展民用飞机产业,扩大民用飞机产业规模,大 力提升卫星研发能力,构建和完善通信广播电视、导航定位和遥感三大卫星应 用体系的口标。这一系列政策表明政府已经开始有计划地扶持战略性产业。第二,政府要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发展扫清障碍,打破市场分割状 态,创造国内统一的大市场,同时,采取有力的产业组织政策,对适宜大规 模、大批量生产的产业,促进资产重组,使大企业在激烈竞争中逐步实现规模 经济,使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逐步提高,为形成更多的具备条 件的战略性产业打下基础。第三,政府要鼓励和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促进战略性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的提高,比如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特定产业的技术发展战略、增加研究与开发投 入、鼓励基础研究、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等措施来提高本 国的技术创新能力。第四,政府应在WTO框架下谨慎选择灵活的贸易政策手段,推动战略性贸 易政策的成功实施。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各国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 战略性贸易政策所强调的生产、出口补贴、关税等措施已经不再完全适用。因 此,LI前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