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小数的性质》推荐_第1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小数的性质》推荐_第2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小数的性质》推荐_第3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小数的性质》推荐_第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小数的性质》推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小数的性质?推荐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三课时:“小数的性质课本第5859页,例1-例3并练习十第1、2、3题。小数的性质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根底上深化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场。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它是小数四那么计算的根底。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有零的小数化简,也可以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是教学的难点。3、教学目的:1知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

2、大小不变,理解其中的算理。2会运用小数的性质进展小数的化简与改写。4在教学中浸透事物是普遍联络和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二、说教法1、通过直观、图示,让学生充分感知,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2、采用引探教学法,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对例题进展加工调整,在探求知识规律处适当给予启发、引导,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从而到达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稳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三、说学法通过本节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些根本的学习方法:1、 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2、 学会通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3、引导

3、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才能和习惯。四、说教学程序一谈话法导入新课在商店里,经常把商品的标价写成这样的小数:手套每双2.50元,毛巾每条3.00元。这里的2.50元、3.00元分别是多少钱?2.50元是2元5角,3.00元是3元为什么能这样写呢?这是小数的一个重要性质,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并板书“小数的性质。二讲授新课1.研究小数的性质1出例如1,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首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米尺10厘米以上,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是同一点,说明: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板书。请同学们看米尺想,1分米是1/10米,可写成怎样的

4、小数?0.1米;10厘米是10个1/100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0米,100毫米是100个1/1000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00米板书: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在这里应用直观演示法,变抽象为详细。然后板书准备比较,观察上下两个等式,说明0.1、0.10、0.100相等,再添上“因为、“所以、“。A.从左往右看,是什么情况?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B.从右往左看是什么情况?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C.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qu

5、ot;,小数的大小不变在这里应用了比较法,便于发现规律,提醒规律,总结性质。2为了进一步证明小数性质的可*性出例如2:比较0.30和0.3的大小。图略老师指导学生自学58页的做一做。老师指示,学生考虑:左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10份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3/10用小数怎样表示?0.3右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100份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30/100用小数怎样表示?0.30引导学生小结从图上可以看出:0.3是3个1/10。0.30是30个1/100,也是3个1/10。所以得出:0.3=0.30。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如下:0.3=0.30小数的末尾添上"

6、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为了帮助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老师强调指出:为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0"或去"0",小数的大小就不变呢?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举例说明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都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举例说明整数是否具有这个性质?没有,理由同上第二点2.小数性质的应用老师谈话:根据这个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地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

7、简。1化简小数出例如2:把0.70和105.0900化简。提问: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弄清题意后,学生答复,老师板书:0.70=0.7;105.0900=105.09。通过这组练习稳固新知,为以后小数作结果要化简作准备。口答:课本“做一做第1题。2把整数或小数改写成指定数位的小数老师谈话: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如:2.5元2.50元3元3.00元出例如3: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

8、是三位的小数。小组讨论后,2人板演,其余学生齐练,订正,表扬。0.2=0.2019.08=4.0803=3.00练习:口答课本第59页的“做一做第2题。讨论小结:改写小数时一定要注意下面三点:A.不改变原数的大小;B.只能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C.把整数改写成小数时,一定要先在整数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后再添"0"。想一想为什么 五、稳固练习练习十第一题:不改变数的大小,下面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为什么?指名同桌对口令,其余学生当小评委。第2题:把相等的数用线连起来,先在书上完成,再找五位学生玩找朋友。一个学生在第一栏里按顺序报数,其他

9、学生准备当朋友。第3题:给下面的物品加上价签 用元作单位,用两位小数表示。2人板演,其余学生齐练,评价鼓励。六、学习回忆与小结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探究小数的性质的?你有了哪些收获和大家分享?生1:我能发现小数的性质。生2:我能利用小数的性质化简,改写。生3:我知道商店的标价应该是两位小数。生3:我学会了观察比较的学习方法。师:我们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猜测,寻求解释,验证猜测,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究、发现。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老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

10、起,各科老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那么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方书院、皇室,也称老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那么,有目的、有方案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展观察,保证

11、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读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化,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根底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历联络起来,在开展想象力中开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可以生动形象地描绘观察对象。总的来说,这节课我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