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学生 神经系统_第1页
第九章 -学生 神经系统_第2页
第九章 -学生 神经系统_第3页
第九章 -学生 神经系统_第4页
第九章 -学生 神经系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九章 神经系统第一节 一 神经系统的机能感觉机能: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的感受机能。运动机能:高级机能:神经系统的高级整合机能。 二 神经元 1 结构2 神经元的机能分类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中枢神经元:起联络作用。 三 神经突触 1 概念:两个神经元之间功能联系的部位。2 结构3 分类4 突触传递的过程与原理突触后电位:(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Na+,膜去极化。)(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K+、Cl-,膜超极化。)5 神经递质(中枢递质)种类:(1)胆碱类:乙酰胆碱(ACh)(2)单胺类:A:儿茶酚胺(CA) 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 肾上腺素(E)。B:吲

2、哚胺(IA) 5-羟色胺(5-HT)(3)氨基酸 谷氨酸、甘氨酸、-氨基丁酸、门东氨酸(4)其它 前列素(PG)、P物质、组胺等。四 反射活动1、 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规律性的反应。 2、反射弧: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和感觉器官一 感受器、感觉器官(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概念和分类1 感受器: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味蕾细胞)2 感觉器官:除包括感受器外,还包括一些非神经性的附属结构。(眼睛)3 感受器的分类: 内部感受器:存在于组织内部的感受器。 外部感受器:分布于体表,感受外部环境变化。(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3、1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敏感性最高的能量形式的刺激叫适宜刺激。2 感受器的阈值:能引起感受器兴奋的最小刺激量称阈值。3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把适宜刺激的能量转换为生物能量称之。4 感受器的放大作用感受器在将刺激能量转换成神经信号时表现出不同程度功率放大作用。5 感受器的适应二 感觉的概念、种类及一般性质1 感觉:是指主观上对单纯的刺激成分的认知作用。如:内外环境的适宜刺激 感受 动作电位传入 大脑皮质,产生感觉。2 种类:3 感觉的性质:(1)特殊感觉活力(2)投射(3)辨别阈与鉴别性(4)敏感性与感受性(5)渐增与渐减三 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一)躯体感觉(皮肤)1 触觉与表层压觉2 温热觉与冷

4、觉3 痛觉(为对损伤性刺激的反应。)4 深部感觉(二)内脏感觉内脏痛:指内脏组织因牵拉、缺血、炎症、平滑肌痉挛或化学刺激引起内脏的疼痛。特点:1)疼痛缓慢,持续时间较长。2) 定位不正确,对刺激的分辨力差。3) 对烧灼、切割等刺激不敏感,但对机械性牵拉、缺血、痉挛、炎症及化学性刺激很敏感。4) 往往可引起牵涉痛。牵涉痛:内脏病变时引起机体不同部位的疼痛。 产生的原因:1)会聚学说:患病内脏和牵涉痛皮肤区域的传人神经纤维进入脊髓后会聚到同一后角神经元,并由同一上行纤维上传入脑。由于日常生活中能意识到的疼痛多来自体表,而内脏痛很少发生,所以将此时来自患病内脏的传人冲动误认为来自体表,产生牵涉痛。2

5、)易化学说:患病内脏和牵涉痛的皮肤在脊髓内的两个中枢相距甚近,来自患病内脏的传人冲动可以经侧支提高邻近脊髓中枢的兴奋性,即产生易化反应,以至正常时不易引起痛觉的轻微刺激通过皮肤传人神经,使其脊髓中枢发生更大兴奋,上传冲动增强。第三节 特殊感觉一 嗅觉和味觉 (一)嗅觉1 嗅觉的感受细胞-嗅细胞存在部位:鼻腔上端的嗅粘膜中。2 嗅细胞的结构:嗅细胞呈杆状,其远端向上皮囊面的粘液伸出56根嗅纤毛,另一端变细,成为无髓鞘神经纤维。 3 产生嗅觉的原因:在嗅细胞的纤毛表面膜上具有对某种分子结构有特殊亲和能力的受体和位点,当这些特殊的分子与相应的纤毛表面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导致表面膜上某种离子通道的开放

6、,引起Na+、K+等离子的异化扩散,在嗅细胞膜上产生去极化型的感受器电位,从而引起轴突膜上产生不同频率的动作电位,传入嗅觉中枢。(二)味觉 1 味觉感受器:味蕾2 分布:舌的背面和舌缘(舌尖与舌的侧缘),口腔及烟部粘膜表面有散在的味蕾。3 味蕾的组成:味觉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4 适宜刺激:溶于水的物质。5 感受细胞:味觉细胞结构:细胞上有纤毛,纤毛上有微绒毛。微绒毛膜上有特殊的受体。6 可感受的味道:酸、甜、苦、咸、。 舌尖:对甜、咸敏感;舌外侧:对酸敏感;舌根:对苦敏感。7 过程:化学刺激物 味觉细胞纤毛上微绒毛的受体膜相结合膜构象变化 膜的通透性变化 跨膜电位 导致包围其周围的神经兴奋。二

7、 前庭感觉(一)前庭器官的位置与结构1 前庭器:是指与维持姿势和平衡有关的内耳感受装置。2 结构: 。 椭圆囊 位置:位于前庭腔内 球囊 囊斑:为一种感觉上皮,其中有感受性毛细胞, 毛细胞的纤毛顶着一种由很多微细的碳酸钙晶体粘聚而成的耳石。 上半规管(垂直) 互成直角;半规管 外半规管(水平) 壶腹:壶腹嵴-内有感受性毛细胞,其纤毛较长, 外罩有终帽(盖帽),基部有前庭神经支配。 后半规管(垂直): (二)适宜刺激:椭圆囊、球囊:耳石的重力。提供地心引力有关地头部空间位置(倾斜度)的信息;直线 变速运动。半规管:旋转加速度过程:1、直线变速运动 2、旋转加速度运动(三) 作用:维持姿势、维持身

8、体平衡(四) 前庭反射1 姿势反射(反正反射):2 植物性神经反射:眩晕、旋转、呕吐。3 眼球震颤:前庭迷路受刺激反射性地改变眼外直肌的活动而造成的眼球颤动。三 听觉(一)传音系统的构造及机能1 外耳:耳廓、外耳道。机能:集音、传音及共鸣的作用。2 中耳:(1)鼓膜:为非平面膜,其顶点朝向鼓室,形似椭圆的漏斗。(2)听小骨:锤、钻、镫骨。(3)咽鼓管:(4)、声音的气传导和骨传导A、声音 外耳道 鼓膜 听骨链 前庭窗(卵圆窗) 内耳B、声音 外耳道 鼓膜 鼓室内空气振动 蜗窗(圆窗) 内耳C、声波振动 颅骨和内耳骨迷路振动 内耳(二)感音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 耳蜗的结构 骨管蜗轴:骨螺旋板:基

9、底膜:前庭膜:鼓阶:前庭阶:蜗管:螺旋器(柯蒂氏器):2 内耳的感音作用 螺旋器-耳蜗内的声音感受器 1)结构:内毛细胞:在靠蜗轴一侧的基底膜上面,呈纵向排列,一行;外毛细胞:内毛细胞的外侧有35行呈纵向排列.(此外有一些支持细胞固定在其基底膜上,及存在于这些细胞之间的较大间隙,间隙中的液体为外淋巴液,它可通过基底膜上的小孔与鼓阶中的外淋巴液交通.)盖膜:为冻胶状物质,内侧连蜗轴,外侧游离于蜗轴的内淋巴液中.(毛细胞顶部表面的听纤毛中,一些较长的纤毛埋植在盖膜下)2) 感音过程与行波学说:耳蜗的主要功能是把由中耳传到内耳的机械振动转变为蜗神经纤维的冲动。(1)基底膜的振动当声波振动听骨链前庭窗

10、,压力变化立即传给耳蜗内液体和膜性结构,如果前庭窗膜内移时,通过外淋巴使前庭膜和通过内淋巴使基底膜向下移,最后通过鼓阶的外淋巴压向蜗窗使蜗窗膜外移;相反,当前庭窗膜外移时,上述结构又作相反方向移动,于是形成振动。 基底膜的振动又引起螺旋器的振动,从而使毛细胞顶端和盖膜之间相对移位,发生相切运动,引起毛细胞的听纤毛变化。听纤毛的弯曲再引起耳蜗的电位变化,最后引起与毛细胞相联系的耳蜗神经纤维产生神经冲动频率的改变,以不同形式的编码传入中枢。(2) 行波理论观点:声波振动到达前庭窗后传至内耳,使基底膜随之振动。且这种振动是从耳蜗底部基底膜开始,向蜗顶方向推进,振动幅度逐渐加大,当抵达某一部位基底膜时

11、可达最大,以后则很快衰减。此种振动就象人在抖动一条绸带时,有行波沿远端传播一样。同时还认为,不同频率的声波引起基底膜振动的最大部位是不同的,声波频率越低,波长越长,行波传播越远,其基底膜振动幅度最大的部位越靠近蜗顶;相反,声波频率越高,波长越短,行波传播距离越短,其基底膜发生最大振幅的部位越接近蜗底。耳蜗底:高音耳蜗顶:低音耳蜗中部:中频声音行波学说: 四 视觉器官(一)眼的构造构造 眼球壁 角膜: 纤维膜(外壁) 巩膜: 虹膜: 睫状突: 血管膜(中层) 睫状体 睫状小带: 脉络膜: 睫状肌: 视网膜:具有感光作用的神经组织膜。瞳孔:晶状体:前房:后房:玻璃体:(二)折光机能1 三个折光面:

12、(1)空气-角膜界面 角膜的折射率:1.38(2)房水-晶状体界面 房水和玻璃体的折射率:1.34(3)晶状体-玻璃体界面 晶状体的折射率:1.42空气的折射率:1.002 简约眼:AB/ab=An/an3 眼的调节晶状体调节:4 眼的折光能力和调节能力折光异常1)正视眼:正常眼无需任何调节,使6米外的物体发出的平行光线,恰好聚焦成像于视网膜上,故能看清远方物体;而看近物时,只要物体与眼的距离不小于近点,通过眼的调节,也能成像于视网膜上,也能看清物体。2)非正视眼:如果远处发出的平行光线,不进入眼的调节就不能聚焦成像于视网膜上,或者不论远近光线即使进行调节也不能很好地聚焦于视网膜上,这就是演的

13、折光能力和调节能力异常,称之。(1)近视:多数是由于演的前后径即眼轴过长,少数因角膜、晶状体凸度过大以及晶状体屈光力增加,以致屈光力过强所引起。矫正:用凹透镜(2)远视:绝大多数是由于眼轴过短,少数因屈光系统的屈光力太弱所引起。矫正:佩戴凸透镜(3)散光:眼的屈光表面不呈圆球面,即表面的不同方向、曲率半径不等,使到达眼的平行光线不能都聚焦在视网膜上,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不含清晰,并与物体的原形不完全吻合。矫正:柱镜(4) 视网膜的结构与感光功能1 结构外层:色素层内层 视杆细胞、视锥细胞。 水平细胞、双极细胞、神经细胞、无足细胞。感光细胞:(它们上面都含有特殊的感光色素,是真正的光感受细胞。)1

14、) 视杆细胞(视紫红质):对强光敏感,感受弱光(感暗视)。2) 视锥细胞(视紫蓝质):结构:A、 外段:为片层结构,是感光色素集中的部位。视感与视锥细胞的区别主要在此,形态、含感光色素不同,细胞在视网膜上分布的 位置也不同。B、内段:C:饱体:D:终足:2 视网膜的感光换能系统 1) 视感系统:视感系统有视感细胞核与其相联系的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组成。视感细胞对光的敏感度较高,在昏暗的环境也能感受到光刺激而引起视觉,但无色觉,只能区分明暗和感知物体粗略的轮廓,精细性差。(暗光系统)2) 视锥系统:由视锥细胞何为与其有关的传递细胞组成。视锥细胞对光的敏感性差,只有在白昼或强光条件下才能引起兴奋,

15、但可以辨别颜色,对物体表面的细节和境界都能看得清楚,有较高的分辨能力。(昼光系统)3 视杆系统的感光换能机制:视杆细胞能感受光刺激,并把光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这种感光换能的物质基础视色素。视感杆细胞:所含有的色素为视紫红质,它在暗处为紫红色,但受光照射迅速腿色以至完全变白。视紫红质:为分子量为2700028000的结合蛋白。由一分子的视蛋白和一分子视黄醛的生色团组成。其光学反应:4 视锥系统的换能和色觉1) 视锥色素:大多数脊椎动物有3种不同的视锥色素。各存在不同的视锥细胞中。3种视锥色素含有同样的11-顺视黄醛,只是视蛋白的分子结构不同。2) 功能:色觉3) 颜色的辨别是视锥细胞的主要功能。视锥细胞接受不同波长的刺激,引起一系列的物理心里反应,最终在视皮层产生视觉。 依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