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实录_2_第1页
《雨霖铃》教学实录_2_第2页
《雨霖铃》教学实录_2_第3页
《雨霖铃》教学实录_2_第4页
《雨霖铃》教学实录_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雨霖铃教学实录【教学目标】通过雨霖铃这一首词,使学生初步掌握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方法,学会读词,学会品味词的意境,从而提高赏读古典诗词的能力。【学习目标】1、感知词的声韵特点;2、品味词的意象意境。【教学设想】本课为宋词鉴赏课。教材在编排课文时,十分注重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而在诗词鉴赏的相关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品味诗词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基于教材的这一要求,本课将教学重点放在感知词的声韵美和品味词的意境美上。声韵美是宋词的显著特点之一,本课拟从把握词的韵脚、节奏、乐句等基础知识出发,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词的声韵特点。意境,是合景与情而言的,从意境出发,是鉴赏宋词的有效途径。由于学生在此前两单元的学

2、习中已初步了解了“意象”的概念, 所以本课拟从意象出发,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品味词的意境。【教与学的主要方法】无论是词的声韵美还是意境美,都需要学生用心地去品味才能感受到,因而本课的学习方法侧重在学生的“品”上,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活动中深入地品味词的声韵美和意境美。1、诵读法:拟采用自读、齐读、范读、配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知词的声韵美和意境美。2、想像法:学生通过想象深入领会词的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美,从而品味词的意境美。3、点拨法: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领会词的声韵和意境。【教具准备】课件一组。【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1:齐读:“渭城朝雨浥轻

3、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 )”学生活动2:学生 1(起立回答,以下同。):写的是离别。学生 2(借班上课,所以只用数字代替学生,以下同。):我觉得是送别吧。学生活动3:(一学生大声读,其他学生默读)柳永教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好。大家注意这个字的读音:耆(q f)卿。( 学生默读。)1、感知词的声韵特点;2、品味词的意象意境。( 学生笔记。)学生可以参考单元提示理解声韵和意境的知识。学生活动4:齐读,整体感知词的声韵特点。(教师)注意“更那堪”中的“那”读“ nd”,不读“ na”。

4、【教与学师生互动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孔子说:“不言诗 ,无以言。”现在我们就来读两首大家熟悉的唐诗,思考一下两首诗的主题:( 课件 )我起个头:“渭城朝雨”学生活动1:齐读:“渭城朝雨”学生活动2:思考讨论:这两首诗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呢?回答要点:送别、离别等。教师引导:这两首诗写的是朋友别,朋友别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现主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词,这首词表现的是恋人间的离别,这就是柳永的千古绝唱雨霖铃。二、简介作者教师引导:我们先来了解一点有关柳永的文学常识:( 课件 )请一位同学来大声地为大家朗读一遍。学生活动3: ( 一学生大声读,其他学生默读) 柳永,字耆卿,初名三变。他一生仕途

5、坎坷,到晚年才中进士。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作者。他的词,音律谐婉,通俗浅近,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评:这位同学读得很好。三、简介学习目标1、学习目标:教师引导:这堂课我们的主要学习目标是:( 课件 )感知词的声韵特点;品味词的意象意境。2、点:什么是声韵?什么是意境?拨:词的声韵是指词的韵脚、节奏、乐句、平仄等音乐手段;意境简而言之就是景与情融合而成的境界。四、朗读,整体感知1、初读,整体感知词的声韵特点:教师引导: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词。学生活动4:齐读,整体感知词的声韵特点。学生活动5:再读,力求品味词的声韵特点。学生活动6:( 听读、

6、评点)学生1:有一点哀伤、幽怨的情感。学生2:很凄凉。学生3:老师读出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缠绵的情感来了,但是我觉得还不是很浓。教师: ( 向学生 3) 你是说依依不舍的情感还不够浓,是吗?学生3:是的。教师: 很好 ! 我们已经感受到这首词的浓烈的依依不舍的情感了。缠绵的感情最好是来点音乐。我们也来配乐读一遍如何?( 播放音乐 ) 请注意读出离别时的忧伤惆怅的感情。学生活动7:学生 1 读词句,其他学生思考.学生2:有寒蝉、长亭、骤雨等。寒蝉的特征是凄切,长亭的特征是晚、骤雨的特征是初歇。( 有学生窃窃私语)学生3: 我认为寒蝉的特征是叫声凄切,长亭的特征是傍晚时分一个离别的场所,骤雨的特征是初

7、歇,刚停下来。教师:那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初歇”呢 ?学生3:雨一停就不得不上路了呀!( 师生笑 )评:大家读得很好。不过读词一定要注意词的韵律和节奏,怎样划分这首词的韵律和节奏呢?请大家来看课件。(课件 )2、再读,细心品味词的声韵特点:教师引导:请大家根据这首词的韵律和节奏再来读这首词:学生活动5:再读,力求品味词的声韵特点。评: 我感到刚才同学们朗读时已经注意到了词的韵律和节奏,有点抑扬顿挫的感觉了; 不过我还是觉得我们同学朗读时少了点什么。少了点什么呢?一感情,少了词中所表达的恋人离别的忧伤惆怅的情感。下面我请大家听我范读一遍,注意我在情感上的把握。3、听读,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 范读

8、 );学生活动6:( 听读、评点)( 学生要能评点出忧伤、哀怨、惆怅、依依不舍等即可予以肯定。)4、配乐读,进一步领会词的情感( 播放音乐) 。教师引导:大家评点得很有水平。我们也来配乐读一遍如何请注意读出离别时的忧伤惆怅的感情。学生活动:配乐读,力求读出离别时的忧伤惆怅的感情。五、品味意象意境教师引导:刚才我们通过反复的朗读,初步感知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那么,这首词的离别之情是怎样一步步表现出来的呢让我们来细心品味词句,领会词中的情感。1、词句赏析:“寒蝉,三句(课件)教师引导: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读词的前三句,请其他同学找出这三句中富有特征的自然景物的意象。学生活动7:思考讨论:这三句中有哪

9、些意象?这些意象有哪些特征?回答要点:寒蝉、长亭、骤雨等。“寒”指明季节,又给人凄凉感,它的叫声“凄切”,为离别奠定了基调。“长亭”是离别的场所,傍晚点明时间。“骤雨”刚停,兰舟催发,营造了一种依依不舍的氛围。学生活动8:学生1:凄凉。学生2:基调十分悲痛。教师:悲痛,恰当吗?学生2:是悲凉,十分悲凉。学生活动9:写:学生用3 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书面表述,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学生活动10:交流:学生 1: ( 读 ) 两人手拉着手,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不知从何处说起。( 教师插话:不错,不错; 还有吗 ?)学生2: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生一起鼓掌。)学生活动11:口头描述:学生

10、1:走了一程又一程,满眼望去,尽是暮霭残照,烟波茫茫,无边无际的楚地,正是我将去漂泊的地方!( 教师插话:来点掌声 ! 来点掌声! 还有更好的吗?)学生2:走吧,走吧! 此去千里,相见无期。楚地广阔,可哪里是我栖身的地方?想到这里,我泪眼朦胧,再也分不清烟波暮蔼了!( 师生齐鼓掌。)学生活动12:思考并讨论:学生 1: 离别使令人愁,借酒消愁,不觉沉醉,因而是“酒醒”而不是“睡醒”。学生活动13:思考并讨论:学生2: 这不简单,下文不是说了“杨柳岸, 晓风残月”了吗 ?学生活动8:思考讨论:这些意象营造了一个怎样的离别氛围?学生讨论后明确:( 参考 ) 营造了一个凄凉悲苦的离别氛围,为全词奠定

11、了感情基调。“执手”二句:(课件)教师引导:我们来看这两句。这两句叙述了一人怎样的离别过程 ?请大家联系上下词句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过程在纸上描述出来。学生活动9:写: ( 学生用 3 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书面表述,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学生活动10:交流: ( 一位同学把自己描述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作简要点评,可补充。例如:两人手拉着手,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不知从何处说起。)提出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离别情景呢?回答要点:依依不舍( 或难分难舍等) 。“念去去”二句:(课件)教师引导:两人手拉着手,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不知从何处说起。词人此时此刻心中在想什么呢?请充分

12、运用想象,用口头语言说说这两句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浸蕴了怎样的感情?学生活动11:( 学生充分运用想像,在头脑中再现词句描绘的情景,并口头进行描述。如果一位同同学描述得不够充分,可以让别的同学作补充。)“今宵”二句:(课件)教师引导:想到前程,是楚天茫茫,千里烟波,暮蔼沉沉,词人设臣明朝酒醒后是多么凄凉的情景啊!学生活动12:思考并讨论:为什么是“酒醒”而不是“睡醒”?学生活动13:思考并讨论:酒醒何处,这“何处”二字词人有没有具体指出是在何处?讨论并明确:离别使令人愁,借酒消愁,不觉沉醉,而醒来却不知身处何处,见到的只是江南处处可见的杨柳晓风残月图。学生3: 不对, “杨柳岸, 晓风残月”并

13、没有具体指出在哪里,这只不过是江南常见的情景罢了。( 很多学生点头。)学生活动14:思考并讨论:学生1: 中国人总是喜欢把完整的看成完美的象征,比如, 圆月象征团圆,而残月相对而言就是离别了。学生2:花好月圆是良辰美景,残月,给人多少缺憾,多少心伤。 ( 教师插话:说得好! 那晓风呢?) 晓风,恐怕是有点凉意吧?又是深秋季节的。学生3:清秋的早晨,风给人阵阵凉意,让人倍感凄凉冷落,这也是借景抒情。( 学生大都点头表示认可。)学生活动15:引申思考讨论:学生4:这我知道, “柳”乃“挽留”的“留”字谐音, 古人送别时有折柳相送的习俗,表示挽留。( 教师插话:说得好! 能举例吗 ?) 能,比如“客

14、舍青青柳色新”。学生 5:还有“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教师插话:这是唐朝戴叔伦的诗句,知识面很宽呀!)学生 6: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教师插话:这不是写离别的。)学生活动16:默读全词,总结全词的内容和结构。学生活动14:思考并讨论:为什么词人醒后见到的月是残月,风是晓风?点拨启发讨论:花好月圆是良辰美景,残月, 给人多少缺憾,多少心伤。清秋的早晨,风给人阵阵凉意,让人倍感凄凉冷落。学生活动15:引申思考并讨论:“杨柳”这个意象在古诗词中与离别有什么关系 ?点拨启发讨论:“柳”乃“挽留”的“留”字谐音,然而,杨柳依依,又怎能留得住往日的幸福甜蜜?结:“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组

15、意象,抓住了离别人冷落孤清的情感特点,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别后孤独寂寞的心境,景与情交融在一起。2、品味意境:小结:我们来回顾一下全词的内容。全词从离别前的氛围入手, 营造了凄凉悲苦的离别氛围,然后通过对离别情景的描述,叙述了离别时难分难舍的过程; 词的下片,词人通过想象,设想了孤清寂寞的别后景象。全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板书:离别前:凄凉悲苦的离别氛围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离别过程离别后:孤清冷落的别后情景学生活动17:看课件,思考并提问。学生 1:“状”是什么意思 ?教师:“状”是此处是描写的意思。对这两段话能理解吗 ?学生1:能。学生2: 按夏敬观的观点,柳永词“造句不事雕琢”好像不太吻合这首词

16、的特点,我觉得这首还是有雕琢痕迹的。比如:“执手相看泪眼”这一句。学生3:我倒觉得这一句很口语化,没有雕琢痕迹。教师:说得很好。学生活动18:学生4: 这句话很好理解。通过这几位词评家的评述,我对 雨 霖铃的意境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学生活动19:口头描述:学生 1、我写的可不一定好啊!( 师生笑。)一个深秋的傍晚,一场大雨刚刚停歇。我跟你坐在这长亭里,已经整整一个下午了,可我还是有千言万语没有说完。这时候,讨厌的船夫又在催我上路了。一想到此去千山万水,与你相思两地无法相见,我哪还有什么心思喝这饯行酒! 啊, 现在我还与你手拉着手,泪眼看着泪眼,可明天酒醒之后呢?恐怕只有一轮残月,一缕凉风与我作

17、伴了。这以后一年里,一切对我来说是多么淡然寡味! 什么良辰美景,什么灯红酒绿,名家评点:教师引导:其实,柳永的词不仅是雨霖铃情景交融,真切动人,他的大部分词都有此特点,请看词评家对柳词的评点:冯煦、夏敬观等词评家对柳词的评述。(课件)“耆卿词, ( 能 ) 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皆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冯煦宋元六十一家词例言“耆卿词,善层层铺叙,情景交融 ; 写景无不工,造句不事雕琢,而叙事多平铺直叙。” 夏敬观手评乐章集学生活动17:( 理解思考这些评述,不懂之处提出询问。)再引: 柳词符合意境优美的要求吗?我们来看著名词评家王国维先生对意境的表述:王国维对意境的表述:( 课件)王

18、国维说:“何以谓之意境?曰:写情则必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口出是也。”宋元戏曲史学生活动18:( 理解思考,并与本课内容结合起来探讨。)意境描述: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参照王国维先生对意境的表述,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雨霖铃这首词的意境。(课件组合)学生活动19:口头描述( 学生在理解了词的内容和情感之后,运用联想的手段,将自我的情感融入到词的意境中去,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描述别离时的情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有自己的发挥。有点新意应给予充分的鼓励。)教师示范:大家说得挺不错,我自己也写了一段描述这首词意境的文字,现在我把它读出来,以供同学们参考:都门外,长亭旁,清

19、秋冷落,离别难。不忍听,舟子声声催,秋风阵阵凉,寒蝉凄切断人肠。千言万语,化作泪水淌。不忍看, 千里夕阳,暮蔼锁楚江; 望前程, 路茫茫, 兰舟一叶,四方飘荡。不忍想,今宵与你别,明朝在何方?杨柳江岸处处是,物是人非倍凄凉。晓风残月我相伴,良辰美景无人赏。忍不住一声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别后身孤单,前途两茫茫。对我来说都已不复存在! 没有你的日子,我的生活将最没有滋味 !( 师生鼓掌。)学生2: ( 略 )学生活动20:背诵,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流畅背诵。学生活动21:学生 1: 两首词的主题同中有异,前者表现的是恋人离别的情感,后者表现的是夫妻重逢和离别的思绪。学生2: 这首中的意象有:纤

20、云, 飞星, 银汉, 金风, 玉露等。学生3:这首词意境上缠绵、诚挚而又旷达。而雨霖铃的意境显得缠绵而执着。学生鼓掌。3、尝试背诵:教师引导:这首词意境哀婉,真切动人。请同学们一起来尝试背诵这首词,在背诵中深入领会词的意境。学生活动20: 背诵 ( 个别学生背诵不熟练,可以看一下课本。)六、扩展训练教师引导:( 课件回到“学习目标”)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初步感知了词的声韵美和意境美,不知同学们掌握的情况如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本上的另一首词鹊桥仙:( 课件 )朗读鹊桥仙一词,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请找出这首词的韵脚,并尝试划分词的朗读节奏。2、比较雨霖铃一词,说说两首词的主题有何异同。3、

21、这首词中有哪些特征鲜明的意象?说说这首词的意境特点。学生活动21:思考、讨论、回答。七、课外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本69 至 71 页的诗词,注意这些诗词的声韵。2、体会江城子、 声声慢等词的意境。八、课堂小结教师小结:词, 声韵谐婉,意境优美,是我国抒情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让我们今后多去读一词,多去品味词的意境美,增强美的感悟力吧 ! 下课 !【教后反思】长期以来,古典诗词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很多教师都知道诗词教学离不开读,也离不开讲,但是如何来读,如何来讲呢?让学生反复地读上几遍,教师再把诗词的意境分析一下,让学生记录下来,这种诗词教学方法显然是枯燥无味的。应该说,古典诗词教学

22、中的读与讲与现代作品教学中的读与讲是不同的,甚至与古代散文作品教学中的读与讲也相去甚远。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教学体会:一首古典诗歌,读也已成诵了,讲也把该讲的内容讲透了,但从学生的课后反馈来看,他们也只是把这首古典诗歌当作一篇普通作品的学习任务来完成,并没有真正地品味到它的意韵,它的美,它的千百年来哙炙人口的奥妙所在,更没有从这一首古典诗歌出发,去爱古典诗词这一民族文学的瑰宝,因而,我总觉得这种古典诗词的教学方法是不成功的。经过教学实践的摸索,我认识到古典诗词教学的难点不在于“读”与“讲”,而在于“品”,也就是让学生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自己来品读古典诗词的意韵,自己来品味古典诗词的美。这样,以“品”为中心,让“读”和“讲”为“品”服务,成为我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摸索的主要方向。我上的雨霖铃这一课较好地体现了我在这一领域的摸索成果。设计这堂课,我首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设计的第一位,所有的读、讲、练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学”而展开的,而这种“学”,又主要体现在一个“品”字上。全课主要设计成三个大的板块:第一板块,在反复的读中品味词的意韵,从而获得整体感知 ; 第二板块,细致深入地感知词句,通过对词中的意象的玩味,品读词的动人意境; 第三板块,由雨霖铃这一首词拓展到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上,引导学生由“这一个”学会“许多个”,提高课外诗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