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第二十二章 中国古代的文字与书法教学课件_第1页
22第二十二章 中国古代的文字与书法教学课件_第2页
22第二十二章 中国古代的文字与书法教学课件_第3页
22第二十二章 中国古代的文字与书法教学课件_第4页
22第二十二章 中国古代的文字与书法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第二十二第二十二章章 中国古代的文字与书法中国古代的文字与书法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文字的产生与发展,掌握文字的造字方法以及书法艺术的始源与发展,充分认识中国古代文字与书法的重要作用。学习目的 文字的产生与“六书” 书法艺术的始源与发展历程主要内容中国古代的文字和书法是中国中国古代的文字和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是中华民族的标志中华民族的标志, ,它们以其独它们以其独特的形式特的形式, ,在世界文明史上闪在世界文明史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烁着灿烂的光辉。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字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古代文字的产生与发

2、展一、中国古代文字的产生一、中国古代文字的产生中国古代的文字产生于何时中国古代的文字产生于何时? ? 是怎样产生的是怎样产生的? ? 周易周易系辞认为文字是由上古时期的结绳记事演变而来的。系辞认为文字是由上古时期的结绳记事演变而来的。荀子荀子解蔽韩非子解蔽韩非子五蠹吕氏春秋五蠹吕氏春秋审分览审分览君守等典籍皆说文字是由黄帝时的史官仓君守等典籍皆说文字是由黄帝时的史官仓颉发明的。颉发明的。汉代的文字学家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序中说得更具体:“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蹏(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仓颉造字的传说多被

3、后世所认同。 先秦诸子和许慎之说先秦诸子和许慎之说, ,虽然有其合理的内核虽然有其合理的内核, ,但并不是信史。但并不是信史。第一,认为文字的产生是出于记事的需要,是正确的。第二,上古时期古人的记事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口传记事、结绳记事、刻画记事等。文字是刻画、书写形式的记事符号,结绳记事不是它的直接源头。第三,认为仓颉是受鸟兽的蹄印爪痕的启发而创造文字是不着边际的揣测,而把文字的创造归功于仓颉一个人也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 ,为我们揭开了中国古老文字的始源之谜。为我们揭开了中国古老文字的始源之谜。 文字最初始源于古人用于记事的刻画符号和象形的图画。文字最

4、初始源于古人用于记事的刻画符号和象形的图画。这些符号和图画多见于母系氏族时代的一些陶器口沿上。在某些仰韶文化的陶器上,还绘画一些鸟、兽、鱼、虫等图画。但这些符号并不能称其为原始文字,它却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迪,古文字就是由这些刻画符号和原始的象形图画演变而来的。 19591959年以后年以后, ,在山东宁阳堡头、莒县、诸城等地出土的陶器上在山东宁阳堡头、莒县、诸城等地出土的陶器上, ,陆续发现一些用毛笔之类的工具绘写或陆续发现一些用毛笔之类的工具绘写或刻画的图画形的符号。刻画的图画形的符号。这些遗址属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大汶口文化,距今约四千年至四千五百年的黄帝、尧、舜、禹时代。多数文字学

5、家认为这些符号是文字,并进行了破译。这些符号属于象形符号,其形体接近殷代的青铜器铭文,应该属于早期的原始文字,是文字的萌芽与产生阶段。二、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二、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古文古文人们通常把先秦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战国时期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及秦国的文字小篆称为古文人们通常把先秦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战国时期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及秦国的文字小篆称为古文, ,把把汉代的隶书及其后的楷书、草书等称为今文。汉代的隶书及其后的楷书、草书等称为今文。 1.1.甲骨文甲骨文 在文字的发展史上在文字的发展史上, ,商代的甲骨文字是最重要的发展阶段商代的甲骨文字是最重要的发展阶段, ,它奠定了中国文字

6、的基础和发展方向。它奠定了中国文字的基础和发展方向。 1899年,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发现了大批刻有文字的甲骨。这些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就是闻名于世的甲骨文。据专家考证,小屯村就是商代后期的国都,这些文字多是商王武丁以后的记事,距今约为三千三百年至三千一百年。甲骨文记述的事情非常广泛,天文、地理、祭祀、战争、生产等几乎无所不有,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可见,中国古文字从孕育到萌芽至基本定型中国古文字从孕育到萌芽至基本定型, ,至少经过了两千余年的发展过程。商代的文字并至少经过了两千余年的发展过程。商代的文字并不都是刻在甲骨上的不都是刻在甲骨上的, ,那些只是占卜的文字。大量的日常用字是写或刻在木

7、简、竹简之上的。那些只是占卜的文字。大量的日常用字是写或刻在木简、竹简之上的。 2.2.金文金文 人们通常把铸于钟鼎等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人们通常把铸于钟鼎等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又称为钟鼎文或铭文。又称为钟鼎文或铭文。金文始于商代,盛于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铸出来的文字多是凸出来的,称为“阳文”,又称为“识”。也有的文字是直接刻出来的,凹下去的文字称为“阴文”,又称为“款”。阴阳文合称为“款识”。商、周青铜器种类很多,现已发现有文字之器已达六千件左右,共有三千多字,有两千多字能正确释读。 在文字的发展史上在文字的发展史上, ,周代的金文与商代的甲骨文相比较周代的金文与商代的甲骨文相

8、比较, ,有以下几个特点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在字的形象上,商代文字图画性很强,周代文字则渐趋符号化;二是在字形上,甲骨文中不定型的字渐趋定型,异体字渐趋统一;三是新的标音字大量出现;四是在表述内容上更加丰富详实;五是在书写上开始注重艺术化,已露出书法端倪。3.3.籀文与石鼓文籀文与石鼓文 籀文也称为大篆。篆是引长、拉长的意思籀文也称为大篆。篆是引长、拉长的意思, ,篆书即笔画拉长来写的一种字体。篆书即笔画拉长来写的一种字体。大篆产生于西周末期周宣王时代,据说由太史籀所作史籀篇而传世。说文解字中共收录籀文二百二十五个字。籀文字形规整,笔画有所简化。 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文是中国

9、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其文刻在十块鼓形的石礅上其文刻在十块鼓形的石礅上, ,故称为石鼓文。故称为石鼓文。石鼓高约三尺,直径约一尺,每鼓四周环刻四言诗,内容是歌颂田猎、宫囿的,所以又称之为“猎碣”。所刻书体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十鼓共刻有六百余字,现传最早的是宋代的拓本,已不足五百字,原鼓现存三百余字。今存于说文解字中的籀文,其字体基本上是与石鼓文一致的。可以说,石鼓文应为西周末期的作品,正是史籀文字改革的体现。秦为西周故地,周室东迁,其石为秦所得,所以秦国一直沿用籀文,直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改用小篆为止。 4.4.小篆小篆 小篆是秦统一后所使用的标准文字。小篆是秦统一后所使用的标准

10、文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鉴于六国文字的纷繁混乱,下令统一文字,命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以史籀大篆为基础,或省简或改写,称为“小篆”。 小篆是与大篆相对而言的。小篆是与大篆相对而言的。其相同点:一是笔画匀称,线条粗细一样;二是字形皆呈长方形,字的大小统一;三是文字的图画意味在很大程度上消失了。其不同点:一是大篆笔画繁多,结构变动不居,小篆则是笔画简化、字形固定、结构简单、意义确定的符号;二是小篆的字形更加工整美观。秦始皇以小篆统一全国的文字秦始皇以小篆统一全国的文字,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大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大统一, ,它奠定了两千年来文字统

11、一的基础它奠定了两千年来文字统一的基础, ,建立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历史功勋。了永不磨灭的历史功勋。二、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二、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古文古文1.1.隶书隶书 隶书是继小篆之后产生于秦代的一种字体。隶书之隶书是继小篆之后产生于秦代的一种字体。隶书之“隶隶”即即“胥隶胥隶”之之“隶隶”。隶书在秦代即流行隶书在秦代即流行, ,盛行于西汉盛行于西汉, ,是汉代的官方书体。是汉代的官方书体。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小篆是最后一种古文字,隶书则是第一种今文字。 隶书的特点隶书的特点: :一是在字形上由圆变方;二是在线条上变弧线为直线;三是在笔画上删繁就简,有了粗细、波磔,这种变化称为“隶变”。隶变

12、是中国古代文字字体变迁史上变化最大、最深刻的一次变革,其影响极其深远。 2.2.楷书楷书 楷书也称为真书、正书。楷书产生于汉末楷书也称为真书、正书。楷书产生于汉末, ,是由隶书发展而来的是由隶书发展而来的, ,始于西汉末年始于西汉末年, ,盛于南北朝盛于南北朝。其特点是形体方正其特点是形体方正, ,横平竖直横平竖直, ,笔画清楚笔画清楚, ,比以前任何字体都易辨认。比以前任何字体都易辨认。在当时看来,这种字体是最理想的,可以作为楷模,所以称之为“楷书”“真书”“正书”。 3.3.草书草书 草书是一种与隶书并行的字体草书是一种与隶书并行的字体, ,是汉隶的潦草写法。是汉隶的潦草写法。说文解字叙说

13、:“汉兴有草书。”这种字体意在书写快速,笔势连绵,有时仅有字形的大体轮廓。4.4.行书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最初叫“行押书”,是用来署名的,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全面应用的字体,是楷书的支派。它是为求书写快速,因而吸收草书的许多成分,将楷书的结构、笔画加以改造,书写时或连或断,没有草书之狂,也没有楷书之板,信手写来,如行云流水,自然顺畅。中国古代的文字中国古代的文字, ,数千年来经历了由契陶刻木的记号图画而变为文字数千年来经历了由契陶刻木的记号图画而变为文字, ,由画图而变为笔画由画图而变为笔画, ,由象形而转为形声由象形而转为形声, ,由繁杂而

14、变为简略的发展过程由繁杂而变为简略的发展过程, ,形成了今日完美的、系统的汉字。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形成了今日完美的、系统的汉字。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结晶, ,也是世界文也是世界文明的标志之一。明的标志之一。二、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二、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今文今文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字的造字方法中国古代文字的造字方法古人是依照什么样的方法来创造文字的呢古人是依照什么样的方法来创造文字的呢? ? 关于造字方法关于造字方法, ,古代有古代有“六书六书”之说。之说。“六书”一词,始见于周礼地官司徒保氏,但没有列出六书的细目。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称:“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

15、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许慎在其说文解字叙中把“六书六书”的名称和次序定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的名称和次序定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项注、假借六项,其说为后世所共认。一、指事一、指事说文解字叙云:“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指事就是在象形字上用指示符号来表示指事就是在象形字上用指示符号来表示内容、一看即能明白含义的造字方法。内容、一看即能明白含义的造字方法。如“上”“下”二字甲骨文作“ ”“ ”。“”表示平面;“.”就是指示符号,指出平面上面的就是“上”,反之就是“下”。再如“本”“末”二字,“末”字甲骨文写作“ ”,是“ (木)”字顶端加一

16、小横为指示符号,指出树的顶梢是“末”。反之,树的根部就是“本”,甲骨文写作“ ”,指示符号所指在“木”的下部。二、象形二、象形说文解字叙云:“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随体诘诎”即按照物体的形状而描绘出曲线。可知,象形即根据事物的形象特征来造字象形即根据事物的形象特征来造字, ,画出事物的形象画出事物的形象, ,以字形表示事物的名称、特征和其他以字形表示事物的名称、特征和其他各种含义。各种含义。如“山”,甲骨文写作“ ”,像起伏的山峰。“见”,甲骨文写作“ ”,字形突出地画出人的眼睛,表示观看的动作。说文解字叙云:“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名名”即含义即含义,

17、“,“譬譬”即告之以声即告之以声, ,是说是说一个字由形与声两个部分组成。形的部分表示字的义一个字由形与声两个部分组成。形的部分表示字的义, ,声的部分表示字的读音。声的部分表示字的读音。这是一种合形符与声符于一体的造字方法,形符表示字义,声符提示读音。如“饱”字,左半部是“食”字,右半部是“包”字,“食”表示“饱”与食物有关,“包”表示“饱”读如“包”的字音。再如“忠”字,上半部为“中”字,表示读如“中”的字音,下半部是“心”字,表示“忠”是一种真诚、始终如一的心态和思想感情。“形声形声”是古文字发展中最主要的造字方法。是古文字发展中最主要的造字方法。在甲骨文中,形声字占百分之二十,在说文解

18、字中占百分之八十,在现代汉字中已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它反映了汉字在表意的基础上不断向表音方面发展的大趋势。三、形声三、形声四、会意四、会意说文解字叙云:“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 。”“谊”即义,“ ”即挥,“指 ”即指向新的意义。会意就是用两个或几个字组成一个新字会意就是用两个或几个字组成一个新字( (即比类即比类),),把这几个字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把这几个字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 (即合义即合义) )的造字的造字方法方法, ,称为称为“会意会意”。会意就是会合诸意而成一新意。如“林”字,就是将两个“木”字合在一起,表示树多为“林”。再如“尖”字,上面是“小”字,下面是“大”字,合在一起则为

19、“尖”字。又如“轟”字,由三个“車”字组成,许多车滚动,就会发出轰隆隆的声音,构成一种新的含义。五、转注五、转注说文解字叙说:“转注音,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也就是以某一个字为部首以某一个字为部首, ,分别注入其分别注入其他的字他的字, ,从而组建一系列从而组建一系列( (即即“类类”)”)含义相似、相近、相连的新字。含义相似、相近、相连的新字。如以“老”(省减形为“耂”)字为部首,加入其他的一些字,就形成考、耉(u)、孝、耋(di)、 (din)及耆(q)、耄(mo)等一系列与“老”相关联的字。再如“口”字,口能发声,加上其他字,就组成了一系列与口发声相关联的新字,如叫、喊、叹、叱

20、等;口能进食,加上其他字,就组成了一系列与口进食相关联的新字,如吃、喝、咬、嚼、啃、呛、吐等。六、假借六、假借说文解字叙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意思就是对某一种事物或行对某一种事物或行为为, ,本来没有表示它的字本来没有表示它的字, ,就借用一个同音字来就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达表达, ,这种造字方法就称为这种造字方法就称为“假借假借”。如表示限止语气的语气词“耳”(如“其技止此耳”),就是借用耳朵的“耳”;自称之“我”,本无其字,借用一种叫“我”的兵器之名来代称;表示重量的“斤”,本无其字,借用一种叫做“斤”的砍伐工具来代称。有些字“久借不还”,致使一些字的本义已不被人所知

21、,而借用的别义倒变成本义。以上以上“六书六书”,”,是后人根据现有字而推测总结是后人根据现有字而推测总结出的古人造字方法。从总体上说出的古人造字方法。从总体上说, ,它所总结概它所总结概括出的造字规律是符合实际的括出的造字规律是符合实际的, ,基本上是正确基本上是正确的的, ,所以千百年来被大多数人所信从所以千百年来被大多数人所信从, ,并把它作并把它作为研究汉字的入门。当然为研究汉字的入门。当然, ,它也存在着不足它也存在着不足, ,有有不够严密和不够科学的地方。不够严密和不够科学的地方。如“假借”,实际上是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等。 中国古代文字是内涵最博大、最深邃、最丰厚的文化中国古代文字是

22、内涵最博大、最深邃、最丰厚的文化宝库。每个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几乎就是一部历史宝库。每个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几乎就是一部历史, ,所以数千年来对文字形、音、义进行专门研究的人层所以数千年来对文字形、音、义进行专门研究的人层出不穷出不穷, ,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著作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著作,主要有: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字典。东汉许慎所著,全书共14卷,分为540部,另有自叙一篇。共收10516个字,其中小篆9353个,大篆225个,其他异体奇字1000多个。对每个字进行形、义、音三个方面的分析,先讲字义,次说形体结构,再次说读音,言简义赅。尔雅尔雅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训诂书,

23、为战国末期学者缀集旧文、递相增益汇编而成。共分为19篇,每一篇都把意义相同、相近的词放在一起进行解释,是研究古代语言文字学必读之书。 广韵广韵 宋人陈彭年等人集前人之大成重修之作,是研究文字音韵的最重要的著作,全书分206韵,收字26194个,注解191692条。 康熙字典康熙字典 清代张廷玉等人编写的大型字典。全书收字47035个,分214部。此书虽然错误较多,不够完善,但仍有其可取之处。第三节中国古代的书法中国古代的书法一、商周一、商周中国古代书法的产生与发轫中国古代书法的产生与发轫应该说应该说, ,有文字就有书法。有文字就有书法。古人在书写文字时,总要尽量写得笔画长短适宜、形态美观,字与

24、字之间布局合理、错落有致,这就是萌芽中的书法。就现有文字资料看就现有文字资料看, ,中国古代的书法产生于商代。中国古代的书法产生于商代。甲骨文的质朴、瘦挺、揉杂就是原始书法的特点。周代的金文、石鼓文等反映了周代书法艺术的概貌。周代的金文字体整齐,凝练厚重,质朴端庄,柔和圆润,书法美的各种特征基本反映出来了。周宣王时期的太史籀是周代最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史籀篇的籀文,即大篆,不仅仅是在形体上规范天下文字,也是书法的楷模。石鼓文气质雄浑古朴、刚柔相济石鼓文气质雄浑古朴、刚柔相济, ,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 ,是大篆体书法的代表。金文、石鼓文书法比商代的甲是大篆体书法的代表。金文、石鼓

25、文书法比商代的甲骨文大大地前进了一步骨文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其书法已经走上发展的轨道。其书法已经走上发展的轨道。二、秦汉二、秦汉中国古代书法的初兴中国古代书法的初兴秦汉时期是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几种书法的产生时期秦汉时期是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几种书法的产生时期, ,其中以隶书书法为主流其中以隶书书法为主流, ,呈现出一花盛开、呈现出一花盛开、百花初绽的局面。百花初绽的局面。 秦代在我国书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秦代在我国书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以小篆书法而著称。以小篆书法而著称。李斯、赵高、胡毋敬、程邈都是秦王朝有代表性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都是天下楷模之作。李斯的

26、传世之作泰山刻石琅琊刻石等,一直被后世所称赞,被誉为“古今绝妙”。他所写的小篆被后世称为“玉筋篆”。在秦代还产生了书法的理论在秦代还产生了书法的理论,蒙恬笔经中载李斯论用笔说:“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若景山兴云。”并提出在运笔中“或卷或舒,乍转乍重”都得“善深思之”。从书法实践上升到理论,又用理论指导实践,说明书法艺术在秦代已经进入自为阶段。 汉代以隶书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汉代以隶书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汉隶是历代书法大家和书法爱好者学习隶书书法艺术的范本。汉代极为重视书法,虽然考试兼及大篆、小篆,但更注重隶书

27、,于是写隶书成为汉代社会风尚。至东汉顺帝时,隶书达到成熟阶段,它的字形“似八字势”,所以又叫八分体。汉隶比起古朴的秦隶,更讲求藻饰,字体上有俯仰的变化,字画上产生波(捺的折波)磔(捺笔)之类。在汉代在汉代, ,由于国家重视书法由于国家重视书法, ,大力提倡书法大力提倡书法, ,因此除隶书之外因此除隶书之外, ,楷书、草书、行书等各种书体的书法楷书、草书、行书等各种书体的书法, ,如同雨后春如同雨后春笋笋, ,破土而出。破土而出。 汉末钟繇的楷书,古雅绝妙,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为楷书书法之祖。 西汉元帝时期黄门令史游,是首创章草(隶书草写)的书法家,相传急就章便为史游所书。汉代草书书法成就

28、最辉煌的是东汉末年的张芝,相传他临池写字,池水为之尽墨。他是今草的创始人,所写草书一笔而成,字字相连,史称“草圣”。东汉末年,颖川人刘德昇在楷书的基础上开创行书书法。至汉末至汉末, ,中国古代的书法中国古代的书法大篆、小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俱全大篆、小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俱全, ,开魏晋书法之先河。开魏晋书法之先河。三、魏晋南北朝三、魏晋南北朝中国古代书法的勃发中国古代书法的勃发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代的书法由汉代以隶为主而进入行、草、楷、隶皆蓬勃发展的时期。中国古代的书法由汉代以隶为主而进入行、草、楷、隶皆蓬勃发展的时期。尤其是晋代的书法艺术尤其是晋代的书法艺术

29、, ,可以与历史上的唐诗、宋诗、元曲并论可以与历史上的唐诗、宋诗、元曲并论, ,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高峰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高峰, ,其杰出的代表就是其杰出的代表就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王羲之王羲之(公元321元-公元379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官至右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最初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改学张芝、钟繇,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一变魏、晋以来质朴书风,首创妍美流变的新书体。王羲之不仅精于行书,他的草书也俊逸超凡,对后世影响极大。他的字奇而正,雄而逸,健而美。后人评论他的书法“观其点曳之功,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

30、直”,被推崇为“书圣”,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书法家。其作品主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行书兰亭集序丧乱帖,行草书寒切帖姨母帖等。 王献之王献之为王羲之之子,其字较其父更有逸气,俊拔英迈,彻底破除了当时自守古拙的书风,称为“破体”,对后世影响甚大。王献之工草、隶,兼精诸体,尤以行草为长。其既非草书又非真书(楷书)的字体,“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他的主要作品有鸭头凡帖中秋帖洛神赋十三行等。 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 ,由于地分南北由于地分南北, ,受政治、宗教、民族等诸因素影响受政治、宗教、民族等诸因素影响, ,形成不同的书法特征。形成不同的书法特征。南朝书法婉丽清媚,富有逸气;北朝书法则

31、雄奇方朴,豪气凌人。传世作品中以北魏碑文居多,后世称为“魏碑”。魏碑体继承汉隶笔法,结构严谨、笔姿厚重、沉稳大方、雄健挺拔,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四、唐宋四、唐宋中国古代书法的全盛中国古代书法的全盛唐宋是中国古代书法的全盛时期唐宋是中国古代书法的全盛时期, ,大家辈出大家辈出, ,各有创新各有创新, ,形成更加完美的风格。形成更加完美的风格。唐代的书法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推崇唐代的书法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推崇, ,被举入教育、科举、选官之中被举入教育、科举、选官之中, ,所以学习书法之风大盛。唐代书法以楷书所以学习书法之风大盛。唐代书法以楷书成就最为突出成就最为突出, ,它继承南北朝的书法传统它继承南北朝的书法传统, ,脱去隶意脱去隶意, ,创造出神韵各异的唐代楷书。创造出神韵各异的唐代楷书。初唐涌现出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一批杰出的书法家,后人尊称他们为“初唐四大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