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题之生态系统部分_第1页
历年高考题之生态系统部分_第2页
历年高考题之生态系统部分_第3页
历年高考题之生态系统部分_第4页
历年高考题之生态系统部分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六章高考真题集训一、选择题1. (2016课标全国田)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答案C解析鹰迁入前,食物链为植物一蝉-螳螂-黄雀;鹰迁入后,食物链为植物一蝉-螳螂-黄雀一鹰;故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螳螂(蝉的天敌)的数量增加,蝉的数量减少,A项错误。题干所述的食物链是捕食链,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该食物链的构成,即细菌产

2、生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流向生产者的能量是太阳能,B项错误。鹰的迁入使得最高营养级由第四营养级增加到第五营养级,增加了能量消耗的环节,C项正确。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项错误。2. (2016课标全国I)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

3、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A项正确;能量流动的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不可能反复利用,B项错误;退耕还林、还草,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C项正确;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对生态系统适度利用,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项正确。3. (2016江苏)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

4、,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答案B解析该菌剂中含有多种微生物,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项正确;该菌剂中的微生物分解残留农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项错误;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可避免农田动物受毒害,能有效地增加其种类,同时也增大了害虫的环境压力,降低了其优势度,C项正确;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它存在相应的基因,这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项正确。4. (2016北京)豹的某个栖息

5、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答案A解析“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所以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A项正确;“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的目的是提高出生率,在环境条件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豹后代的性别比例应基本不变,B项错误;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题目中未涉及其他物种,无法判断丰富度的变化,C项错误;根据题

6、中信息F区豹种群数目由25只增至百余只可知,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下降,D项错误。5. (2015课标全国H)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项正确;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功能,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有能量的输入和散失,B项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作用,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C项正确;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7、,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项正确6. (2015福建)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o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可用的太阳相射306600019”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m2a1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答案B解析该食物网共有3条食物链,其中最高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31920Jm2a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3780+4200)=7980JmJa则第一到笫二营

8、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7980/31920X100%=25%;图中没有标出太阳鱼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及太阳鱼未被利用的能量,则不能计算出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食物网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所以该食物网与无机环境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7. (2015海南)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A.小鱼吃的小虾B.吃小鱼的大鱼C.泥巴中的藻类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答案C解析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自养型的生产者,即泥巴中的藻类。8. (2015海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

9、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答案D解析各个营养级的生物储存的能量中有一部分以残骸、遗体等形式流向分解者;由于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有一部分能量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会逐渐减少,因此,要维持生态系统正常的结构和功能,需要不断地给生态系统输入能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中有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其余的能量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储存在生产者体内的有机物中,而这些能量中有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还

10、有一部分随着枯枝落叶等流向分解者。9. (2015江苏)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答案A解析物种多样性是不同环境条件长期选择的结果,故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量引进国外物种,可能会由于缺乏其天敌而造成外来物种入侵,对本地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比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更易发生病虫害。10. (2014天津)图a、b分别为农村和

11、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人工生态系统相关问题。生态系统中种间关系的调节离不开信息传递,故A项正确;两个生态系统中的动物都有若干种,这些动物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故B项错误;任何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城市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低,故C项错误;自然生态系统,生物所需能量均来自本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

12、源于其他生态系统,故D项错误11. (2014江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答案D解析蓝藻水华现象与水体中N、P增多而引起蓝藻大量繁殖有关,体现了物质的利用,未体现出能量流动的特点,A项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包括太阳能(光合作用固定)和氧化无机物时释放的化学能(化能合成作用利用),B项错误;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C项错误;无机

13、环境和生物群落间物质可以循环反复利用,D项正确。12. (2014海南)将水生植物和小鱼放入盛有水的玻璃缸中,密闭后置于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B.鱼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CO2C.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也可以由鱼到植物D.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鱼和植物将会死亡答案C解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是鱼生存所必需的,A项正确;鱼呼吸产生的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B项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C项错误;长期黑暗条件下,植物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鱼会因供氧不足而死亡,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 (2016四川)豌豆观和鳞翅目

14、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蜻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研究人员用蔬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蔬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物种分组第7天第14天第21天蝉大眼蜻照组0.200.620,67处理组0.200.100.13豌豆蚂对照组2.004.002.90处理组2.008.7022.90鳞翅目幼虫对照组L001.310.82处理组L132.192.03(1)调查豌豆观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法,施用蔬果剂后,预测豌豆芽的种群数量将呈型增长。(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蜻属于第营养级;蝉大眼蜻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蜻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

15、生长发育繁殖。(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蜻主要取食,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答案(1)样方S(2)二、三分解者(3)含氮的养料互利共生(4)利马豆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观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蝉大眼蜻的密度减少解析(1)豌豆观属于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调查其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施用蔬果剂后,豌豆观的处理组的种群数量增长,但因资源有限,豌豆观的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2)蝉大眼蜻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故其属于第二、三营养级。蝉大眼蜻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蜻同化用于自身呼吸

16、和生长发育繁殖。(3)根瘤菌能够将空气中氮转化为含氮的养料,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14. (2016江苏)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分解产生的。(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元素营养。(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法,分别统计的种群密度。(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填序号)

17、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好氧光合放氧厌氧兼性厌氧(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答案(1)蛋白质(2)N、P(3)五点取样各种害虫(4)(5)水稻与藻类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解析(1)饲料中的某些蛋白质中含有S元素,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蛋白质分解产生的。(2)富营养化的水体中N、P过多,故鱼塘富营养化可为水稻生长提供一定的N、P元素营养。(3)稻田中害虫体型较小、活动范围较小,应用样方法调查,分别统计稻田中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以了解虫害的发生状况。(4)稻田中的光合放氧微生物属于自养型生物,不会

18、分解水体中的有机物,而其他类别的异养微生物均可分解大量有机物。(5)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水稻与水华中的藻类之间竞争光照和无机营养,同时浮游动物等的摄食,以及某些微生物产生杀藻物质抑制藻类的生长繁殖,均可使水体中的藻类数量明显减少15. (2015重庆)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据题图回答下列问题:种群数H(相对值)欧洲兔和袋鼠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1)0(起始年)-a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入增长。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24只,则a年种群数量Na=;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锐减(2)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据a-b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测,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3)c年控制狐狸数量,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命的黏液瘤病毒后,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是。(4)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答案(1)24方生物多样性(2)捕食(3)负反馈调节(4)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