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系统方案_第1页
应急系统方案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应急通讯“最后一公里”解决方案一、 项目概述应急突发事件具有地点、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因此无线通信方式是解决现 场应急通讯的主要手段。各种无线通信方式由于频段不同而具备各自的特性, 导致不同通讯方式在通讯距离、绕射能力、建设成本、操作难度等方面有很大 的不同,因此不同通讯手段有着明显的优缺点,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综合采用 多种手段,点、面结合是解决应急通信“最后一公里”的合理有效手段。二、 应用需求应急通讯“最后一公里”主要是解决应急现场信息交互以及现场与指挥中 心之间命令上传下达的问题,因此在应急事件处置时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需求:1 1、 实现现场最基本的语音通信;2 2、 实现现场音视频、数据等

2、的交互。随着现场应急处置的要求越来越高,基本的语音应经越来越满足不了应急 通信的需求,现场视频回传、视频会商、指挥调度等 IPIP 业务内容也要求越来越 多。丰富的现场数据可帮助现指挥中心更为直观的了解现场状况,已作出更为 准确的决策指令。三、解决方案系统架构“最后一公里”解决方案从技术上需落实的有两个方面:网络通信问题。需建立应急指挥中心与应急处置现场之间的网络传 输通道2 2、现场的通信覆盖以及应急业务。处置现场也是一个区域范围,因此整 个区域内需实现网络通信。鉴于终端的通用性原则,小范围内的区域覆盖可采 用大功率 WIFIWIFI 实现覆盖,当通信距离较远时,可通过超短波无线通信技术实

3、现短距离的无线延伸,在通过 WIFWIFI I实现另一区域内的无线覆盖。系统介绍通过架设现场临时指挥部,以指挥部为中心,实现信息的上传下达、现场 指挥管理。此类方式在多个应急处置事件中得到实践检验,有着具体事发点位 覆盖能力优秀、部署灵活的特点。结合目前电力业务应用,利用卫星、公网3G3G以及供电所通信光纤等网络资源,结合区域热点覆盖技术,以便携卫星、移动 智能交互平台、单兵通信终端等便携式设备构建移动随行应急视频会商平台, 短时间内实现处置现场与各级应急指挥中心之间的应急通信保障工作。系统构成移动现场通信方式建设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回传通道、现场信号覆盖、业 务应用。1 1、回传通道供电所通信

4、光纤通道覆盖范围广、可提供通道容量大、网络稳定,可最为 移动现场通信的主回传通道。在供电所网络无法或者很难实现到达现场的情况 下,可利用建设费用相对较小、使用组织灵活的便携卫星站做为当前应急通信 回传通道进行有效补充。通过超短波通信或者无线自组网系统等手段,可实现将供电所有线光纤通 信资源快速搭建至应急处置现场,为现场应急处置各项业务提供稳定的通道保 障。现场信号覆盖现场信号覆盖在目前有着成熟且丰富的选择,WIFIWIFI、4G4G LTELTE、集群、微波等无线宽带技术均可实现应急现场的信号覆盖。根据各种通讯手段通讯距离、系统开放性、造价成本等综合因素考虑,WiFiWiFi、超短波通讯是目前

5、应用最广、效果最好的两种手段。WiFiWiFi 技术作为通用且广泛使用的无线通信技术具有带宽大、兼容设备多样 等优点,并可结合现有应急体系,兼容现有应急应用的多种终端设备如野战户 外电脑、手持智能终端、平板智能终端,最大化保护现有物资装备投资,减少 新增设备成本。340M/390M340M/390M H H 超短波无线通信的方式,可实现一个点对点或者点对多点的 IPIP 透传网络,可用来提升临时指挥部与突发事件现场之间的宽带无线传输距 离。系统作为私有专网,在一定范围内(3 32020 公里内)形成一个 3 310Mbps10Mbps 的无线网络,安全性高且部署快速,大大拓展无线传输的距离。在

6、远端现场, 一方面可利用背负终端台直接进行数据回传,同时可对背负终端增加现场无线 热点覆盖功能,以覆盖直径约 100100 米左右的范围,实现对远距离应急现场的网 络覆盖。业务应用回传通道、 现场信号覆盖等网络环境的建设, 为通讯业务应用提供了良好 的技术保障。有效的通讯业务应用,可系统化的解决现场不同层级之间通讯的 需求,大大提高现场应急抢修的效率。利用目前建设完成的随行应急视频会商 平台的管理及应用功能,依托现场的覆盖及回传数据网络,迅速将指挥权限与 管理功能进行授权,以构建现场移动指挥中心,并可与中心指挥中心进行交互 与协同。可实现应急现场的 IPIP 集群通信、单兵视频回传、GPGP

7、从员定位监控、基于 GISGIS 的态势调拨等丰富的本地应急指挥与处置功能,以此为中心组织现场 应用,即可高效的完成现场通讯指挥,又能有效的节省成本。无线语音中继可作为现场业务通信的补充手段, 为现场应急处置提供基本 的语音通信保障。构成模块移动现场通信方式需具备灵活、稳定、便携性强的特点,因此建议将各个 设备模块化搭建,以满足不同规模及应急处置环境的需要。主要模块分为远程 无线中继单元、便携式随行应急视频会商平台、无线中继覆盖覆盖单元、现场 单兵采集单元、便携集群通信单元、供电保障单元及其他扩展单元模块。同时 可配备部分 VSATVSAT 便携卫星站、便携式多功能通信箱以组建卫星通道作为备用

8、的 回传补充。各功能模块为便携式户外应用设计,携带方便、操作简单且相对独 立,以提高稳定性,可迅速根据功能需要随意组合,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现场应 急处置需要。a a)便携式卫星站便携式卫星站为应急指挥现场保障单元提供特殊情况下的卫星通道保障。便携卫星站可基于 VSATVSAT 卫星进行宽带回传,其采用目前成熟可靠的天线,天线 内部预置亚洲四号等常用卫星的卫星参数,可实现一键对星,方便现场快速准确的完成寻星、对星、建立卫星通道的整个过程。也可采用海事卫星进行 左右的数据回传,解决小规模的数据回传需要,也可解决数字集群语音通信组 网的通信回传需要。b b) 便携式多功能通信箱便携式多功能通信箱内部包

9、含与便携卫星站连接的卫星通信设备、3G3G 网络设备、无线 WIFIWIFI 接入设备,同时备有 UPSUPS 电源,为临时指挥部搭建提供整个的 网络支撑。整个通信箱设备采用智能化设置,开机即可运行无需再次配置,实 现了快速的传输通道搭建,同时采用高功率 WIFIWIFI 覆盖设备,确保了近距离的有 效可靠的区域覆盖。c c) 便携式随行应急视频会商平台移动指挥中心功能与管理权限,终端为户外三防设计、自带GPSGPS 定位、3G3G回传通道,是一个可机动部署的随行应急视频会商平台,具备丰富的现场通信 调度功能、远程视频会商、视频回传、现场办公、态势标绘协同、资源调拨等 功能。d d) 无线中继

10、覆盖单元为保证网络的通用性,现场覆盖主要采取大功率 WIFIWIFI 实现现场近距离网络 覆盖。当终端超出现场覆盖距离时,可采用无限中继方式实现远距离传输。目 前可采用的远程无线中心单元可采用两种方式进行搭建:超短波无线通信MES!MES!无线自组网两种通信方式均可提供宽带通信,均可为满足应急处置现场各项通信业务 的需求。超短波无线通信频率一般为 300M300M 频段,具有优良的抗干扰性和绕射能 力,可支持多跳中继,带宽衰减小,可用于应急处置现场与供电所距离较近时 使用;MESMES 无线自组网一般为,支持多跳中继,带宽衰减较大,可用于应急处 置现场与供电所距离较远时使用。根据现场实际情况,

11、两种通信方式均可远距 离的通信通道搭建,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配置。300k300ke e)现场单兵采集单元现场单兵采集单元可借助抢修人员手机等现有移动终端进行使用。通过安 装专业的调度软件,可实现现场应急处置音视频通信、GPSGPS 定位等通信需求。 同时可借助无人机等多种形态的专用终端,实现对现场状况宽角度、大范围、 精细化的信息采集。f f)便携集群通信单元应急处置时,可利用箱式或单兵背负式便携数字集群中继台快速在应急 现场搭建一个数字集群通信网络,覆盖范围 3iokm3iokm 可有效解决现场人员的 语音通信指挥与通信保障能力,同时可通过中继组网方式与中心进行互联, 实现指挥中心对现场

12、的全域通信调度能力。集群覆盖示意图:g g)海事卫星电话及北斗短报文终端1时甜践绷(券譯埠J 1除系统化的通信方式之外,还可采用常规有效的点对点通信方式,灵活的进行部署补充。手持及便携式卫星电话可满足县域一线人员现场灾情速报以及 指令下达等紧急通话的需求,北斗短报文系统可用于现场的简短文字灾情汇 报。点对点的通信手段因体积小巧、使用简单、通道稳定,可第一时间内将现 场资讯传回中心。h h)隧道通信单元地下变电站、线缆隧道等公网通信无法覆盖的区域,由于截面不均,隧道管线走向复杂,一般的无线对讲设备使用也受到诸多的限制。隧道通信单元通过搭建地面公网信号接收设备,通过有线网络延伸至地下 无线覆盖设备,再利 用无线中继方式实现地下网络的覆盖。 通信业务方面可利用公网已有应用, 低 成本地实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