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尾巴》文本解读与教学审思_第1页
《比尾巴》文本解读与教学审思_第2页
《比尾巴》文本解读与教学审思_第3页
《比尾巴》文本解读与教学审思_第4页
《比尾巴》文本解读与教学审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比尾巴文本解读与教学审思比尾巴不是一篇新课文,“课标本”人教版教材曾选编过,其他版本,如沪教版也选编过。统编版教材又将它选作课文。对此,有知名学者对它否定过,也有文艺评论家为它辩护过,作者也对它进行修改并作了说明。这些都为比尾巴这首本来并不复杂的儿歌赋予了复杂的内涵,加之有教师对其多有误读以致教学走偏,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重新审视和研讨。 一、内容理解比尾巴编排在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是一首三问三答句式的儿歌。儿歌介绍了六种学生较为熟悉的动物尾巴的特点。全诗读起来朗朗上口,简明易懂,富有童趣。比尾巴以动物尾巴为话题,采用一连串的问答形式,将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的尾巴特

2、征呈现出来。低年级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朗读中,自然地接受了关于动物的一些知识,获得了对儿歌语言艺术形式的初步认识。全诗突出了一个动词“比”,对六种小动物的尾巴特点进行比较、鉴别和欣赏。儿歌是以儿童的思维和眼光去观察世界的,用儿童的语言和情感描述儿童所认知的自然世界、生活情状和想象世界的特殊艺术形式。它不用华丽的辞藻,也不求深刻的哲理,只是充溢着情趣和童趣,给人以亲切感和欢乐心。儿童在日常的观察中会不自觉地发现事物的差别,喜欢问“谁呀”“什么样子”等问题,因此,比尾巴这首儿歌的提问方式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这首儿歌介绍了几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并进行了比较。当然,作者并不是平铺直叙地介绍的

3、,而是运用诗歌特有的艺术技巧进行表达,让低年级学生观察、比较六种较为熟悉的动物,了解它们的尾巴特点,这便具有了审美功能,同时通过对语言的艺术化处理,促使儿童进一步思考:这些动物尾巴的不同之处在哪里?这些动物除了尾巴不同,还有哪些不同之处?这些动物的尾巴为什么各不相同呢?引发这些问题后,教师可以借助课文引导儿童对常见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因此,将比尾巴选入教材,有着丰富多样的教育意义。 二、形式理解与儿歌教学如果仅仅理解儿歌的内容,顶多只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中的一小部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学习其中的语言形式。虽然形式和内容不可分割,但教学时应该各有侧重地分项落实,分项落实后还要整合、循

4、环。比尾巴的语言浅显易懂,富有童趣,这样的特点是通过独特的句式表现出来的。作者先以一连串的叠加式提问开头,类似于猜谜游戏。“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连续的提问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用一连串的三个应答句来解释疑问,连问连答形成了悬疑的张力和释疑的满足。这首儿歌共有四个小节,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二节是第一部分,三、四节是第二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都是以一连串的提问引起相关的回答。儿歌呈现出对应性、整齐美的特点,富有节奏感,加上以“”韵结尾,朗读起来明朗欢快。这样的儿歌适合儿童诵读,也便于教师教学。儿歌提问时所用的疑问代词“谁”,一般是指向某个人的,但在这首儿歌里,指向的

5、是动物,这就增加了惊异感和趣味性。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巧妙地运用在问句中,让人读起来感觉一股童稚气扑面而来。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教学中也可这样处理:如果不是三个连问连答,而是一问一答呢?“谁的尾巴长?猴子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兔子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谁的尾巴弯?公鸡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鸭子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孔雀的尾巴最好看。”这样似乎也不错,但品味一下,却不如原文呈现的艺术效果。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一问一答,疑问立刻得到解答,学生的思考时间会缩短,思维的张弛幅度较小,审美体验相对就会下降。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变换朗读的形式来加强学生对诗歌节奏、情趣、

6、美感的体验。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语感,也可由此促进其深入思考。三、课文研读与讨论虽然比尾巴浅白如话,但是其中有些地方值得我们深入讨论。这首儿歌的第一、二段写得好,不仅对动物尾巴进行了比较,而且一长一短的对比很鲜明。猴子、兔子尾巴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有趣可爱。在写公鸡、鸭子尾巴的特点时,承接前文,作者抓住了两种家禽尾巴的形态特征,一“弯”一“扁”相映成趣。但是,在写到孔雀时,作者的思路发生了变化,不再对应“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也不再形象地展现动物尾巴的特征,而是转到了对动物尾巴“好看”与否的价值判断上“孔雀的尾巴最好看”。读到这里,读

7、者会觉得味道不对了,本来写家禽尾巴的形象特征,怎么从家禽跳到飞鸟(这姑且可以接受),最为奇怪的是,怎么不再对应写出尾巴的特点,而是判断它好看不好看。显然,这里值得商榷。理由有三。第一,最后直接、笃定地表明“孔雀的尾巴最好看”,远离儿童的认知经验与情感体验。严谨地说,是开屏的孔雀“最好看”,但这也是大人们的价值判断,也可以说是成人世界崇尚“华丽”的审美趋向,孩子们未必认同。在孩子的经验世界里,可能是孔雀的尾巴最好看,也可能是公鸡的尾巴或鸭子的尾巴最好看,而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公鸡和鸭子是孩子们熟悉的动物,而孔雀则难得一见。在孩子的经验世界中没有得到体认的东西,如何又能笃定地让他们认同呢?第二,

8、“孔雀的尾巴最好看”的“最”字有武断之嫌,亦有突出孔雀尾巴而贬低其他动物尾巴的意味。比尾巴本来是比较动物尾巴不同的形态特征,不同动物的尾巴造型不同,各有特色,都非常可爱,但“孔雀的尾巴最好看”一句,显然把诗意转换了不再是比较特点,而是对比优劣。诗意若转换得好,可以为文本创造一个新的境界,但这里的转换显然是差强人意的,它不仅背离了原文的思路,还直接变成了说教。好的作品应该展现美,而不是代替读者判断美。第三,在动物的世界里,尾巴是其身体的一部分,具有同等的美丽与价值。比尾巴本来是欣赏大千世界生命多样性的作品,但因直接指定“孔雀的尾巴最好看”而变了味,也破坏了作品本该有的童趣。在自然界中,动物的尾巴

9、本身没有好看与不好看之分,它们不为好看而生长,有其自身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和认可。至于对动物及其尾巴的评判只是人类单方面的价值取舍,而这种取舍常常是出于人类功利、世俗的视角。因此,“孔雀的尾巴最好看”的断语实际上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反映,这对孩子形成理解世界多样性以及平等对待各类生命体的世界观是不利的。事实上,作者已意识到这样的结尾不妥,他在百改不厌为求精谈比尾巴雪地里的小画家创作中的修改一文中写道:“上述两首儿歌,均在20世纪90年代初,被人教社编入小学语文课本一年级上册,多年来一直作为传统课文,也经常出现在其他省市编写的教科书中。一般说来,可以算是精品了。但是,经过岁月的磨炼、课堂教学的检

10、验,我觉得这两首儿歌还有值得改进之处。”1接着,他以比尾巴为例说明有必要进行的修改:“谁的尾巴最好看诗句,最字显得太绝对化,好看显得太抽象化,而且与前面诗节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也不对称。所以,我建议改成谁的尾巴好像大花扇。这样,一方面可以客观、形象、准确地表意;一方面也能显示出用儿童的眼光观察,用儿童的心灵体会的特点来。”2应该说,作者修改得好,弥补了原稿的缺陷。作者还强调:“即使是编入教材多年的课文,也并非是金科玉律,不可更改的。”3遗憾的是,统编教材没有采纳作者的建议,仍用了修改前的版本。教师在教学时不妨把两种版本都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判断、选择,并说明理由,也许能教出别样的新意。如果进

11、一步研读,这首儿歌还是有探究价值的,如兽类的尾巴和禽类的尾巴不仅仅形状不同,特性和功能也不同。通过探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动物尾巴”的奇妙世界,以获得对动物形象特征、生活习性等诸多方面更加丰富的认识。 四、教学误区与辨正看上去很简单的一首儿歌却需要教师细细品味,好好揣摩,否则,不仅不能教到位,反而会误导学生。比尾巴的教学状况就很有代表性。这里节选某个教学案例略作说明和讨论。1. 营造氛围,走进比赛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参加一场比赛,你们想知道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吗?让我们一起读课文题目。师:同学们,读了题目,大家知道这是一场什么比赛了吗?生:“比尾巴”比赛。2.&

12、#160;读词语,比识字师:有哪些动物参加“比尾巴”比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比尾巴”比赛吧!师:你们知道参加“比尾巴”比赛的都有哪些选手吗?3. 比朗读(1)比赛读好问句师:比赛的项目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去找找答案吧。师:谁的尾巴长?(板书“长”)师:谁想来露一手读读这个问句?师:谁的尾巴短?师: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板书“一把伞”)师:比一比谁是最佳小播音员,把这三个问句读好。(2)比赛读好答句师:比赛的结果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吧。4. 比写话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现在就让我们也来比比谁是我们班的小作家。5. 比背诵同

13、桌比,男女生比,小组比。6. 唱歌曲比尾巴师:领略了同学们朗读比赛的精彩,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比尾巴”比赛,感受比赛的快乐吧!4从教学程序和活动安排来看,这位教师是有经验的。如果文本解读得对,完全可以上成一堂好课,问题是这位教师把文本解读错了,且一路错下去。一堂课六个环节,全是围绕一个“比”字展开,这是抓住了课文的关键词。但是,这位教师把“比”字理解错了,这里的“比”是比较的比,不是比赛的比。“比较”与“比赛”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差别巨大。什么是比赛?比赛就是一比高下,赛出名次,比出输赢。两种理解的差别直接导致了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大相径庭,导致教学目标完全不同。课文中的“比尾巴”,

14、是把六种小动物分成两类(兽类、禽类)进行尾巴比较,比较出它们不同的特征,也正如作者所言:“全诗都在突出一个动词比字(标题明比,内容暗比),把两组小动物(兽类猴子、兔子、松鼠;禽类公鸡、鸭子、孔雀)的尾巴特点进行比较和鉴别。”5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更能鉴别出它们各自的特征,从而引导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和能力。当然,它还有阅读审美价值。学生在朗读或诵读时,“对不同于人类世界的动物尾巴的多样和丰富产生惊奇感,而这一惊奇感的激发本身也是充满趣味性的。以一连串的叠加式提问开头,类似猜谜游戏。当关于动物尾巴的描述与朗朗上口的语言节奏、韵律协同起来,念诵或者背诵这样的童诗就给儿童带来了身心上的审美愉悦”。6如果把这里的“比”理解成比赛,那就变成了小动物们凭着尾巴来争名次、论输赢、评优劣。因为教师把比尾巴的“比”理解成比赛的“比”,使得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是比赛,学生的学习也自始至终都在紧张的比赛中度过。真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把“比”字理解成比赛,就把教学引到另一个方向去了。本来可以轻松活泼地诵读、吟唱,却变成了竞争和争胜;本来是培养学生的体验、感受、观察的能力,却变成了输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