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检测_第1页
高中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检测_第2页
高中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检测_第3页
高中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检测_第4页
高中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检测一、选择题:(共45题,每题2分)1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秦王还柱而走 夫晋,何厌之有B秦伯说,与郑人盟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2下列词语中“济”字的意义和“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A同舟共济 B济世安民 C赈灾济贫 D无济于事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4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国以鄙远”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 B焉用亡郑以陪邻C使工以药淬之 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5对下列句中“之

2、”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是寡人之过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A BC D6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以其无礼于晋 B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C其意常在沛公也 D吾其还也7下列句子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吾属今为之虏矣我们很快就会被他俘虏了B持千金之资币物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C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于是拿起他的匕首给秦王D(沛公)脱身独去,已至军矣沛公已经脱身离开,回到军营8对下列文言句式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A竖子不足与谋(省略句,即“竖子不足与之谋”)B大王来何操(谓语后置,即“大王来操何”

3、)C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为”表被动)D问征夫以前路(介宾后置,即“以前路问征夫”)9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史记中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称霸一时,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C战国策的作者是西汉的刘向,烛之武退秦师就选自此书。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北向座,张良则为侍坐。从座次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与项羽

4、的自高自大。1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3分)12分别比较下列四个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两个“以”不同, 两个“而”相同B两个“以”相同, 两个“而”不同C两个“以”相同, 两个“而”相同D两个“以”不同, 两个“而”不同13下列句子与例句中“焉”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围郑主要原因是晋想报复郑,与秦并无多大关系,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伏笔。B秦晋之军分驻两地,也就为烛之武的分化瓦解工

5、作提供了可能。C烛之武因年轻时不得重用,而有满腹委屈和牢骚,对此,郑伯颇为不满,但国难当头,最终还是给予安慰和许诺。D晋侯在秦退军后,并无感情冲动,经过理智分析,毅然决定撤军。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谋略,正是他后来成就霸主的重要原因。15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16下面加点词的解释,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17. 每组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B.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以次进

6、0;C.使使以闻大王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 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使工以药淬之 18. 下列加横线的词语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A.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群臣怪之B.使使以闻大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函封之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其人居远未来 19. 选出不同类的一

7、项()。 A.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D.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20. 每组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固不如也     沛公起如厕 B.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C.鲰生说我曰    秦伯说,与郑人盟 D.沛公军霸上  

8、0;  晋军函陵21. 每组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 相去四十里 B.沛公则置车骑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C.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沛公欲王关中 22. 每组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不然,籍何以至此 C.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图穷而匕首见D.燕王诚

9、振怖大王之威  诚能得樊将军首 23. 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是()。 例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24. 每组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图穷而匕首见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D.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10、160; 举头望明月 25. 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是()。 例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A.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B.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C.亚父者,范增也  D.谁为大王此计者 26. 每组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距关,毋内诸侯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者 若属皆且为所虏 C.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D.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轲自知事不就27. 与例句中加

11、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例句:项伯杀人,臣活之 A.拔剑撞而破之  B.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C.常以身翼蔽沛公  D.范增数目项王  E.此其志不在小28. 每组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秦武阳色变振恐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B.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固不如也  沛公起如厕 29. 下列各句省略成分不同的是(

12、)。 A.沛公军霸上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卫士仆地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C.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D.欲呼张良与俱去  毋从俱死也D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田园诗人。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他归隐田园,开始过着躬耕自给的生活。归园田居是其田园诗代表作。3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

13、多用“兮”字。B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西汉人刘向搜集了屈原的诗作而成集。共有诗歌17篇,其中绝大多数是屈原的作品。C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D后人还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40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高,加高;长,加长;都作动词。B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泽,污浊。昭质,即指诗人内怀的美德。C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14、0;   朕 ,秦以前一般都可用于自称。复路,返回原路。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虽,即使。惩,惩罚。41.对句中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项是A、背绳墨(喻准绳)以追曲兮。伏(守,保持)清白以死(为而死)直兮。B、不吾知(了解)其(无意义)亦已(罢了)。C、屈心而抑(压抑)志兮,忍尤(尤,罪过)攘(忍受)诟(耻辱)。D、謇朝谇而夕替(贬黜),将往现乎四荒(四处荒凉、冷落)。4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舞幽壑之潜蛟 扣舷而歌之

15、A和不同,和相同,和相同B和相同,和不同,和不同C和相同,和相同,和不同D和不同,和相同,和相同43.将下列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固一世之雄也    月出于东山之上 而今安在哉  客有吹洞箫者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A/  B/C/ D/4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七月既望 西望夏口 B纵一苇之所如     沛公起如厕C而卒莫消长   卒起不意 D举匏樽以相属  两狼之并驱如故,耽耽相向4

16、5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A“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B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其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被称为“五言之冠冕”。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是“二十四史”之首。其体例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其中列传是记述帝王以外的高官名士的事迹的。D王羲之是东晋大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因他曾做过右丞相,人称“王右丞”,  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参考答案1C(A.“还”通“环”;B.“说”通“悦”;D.“倍”通“背”。)2A(渡河。)3B(A.非常 古义:指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 行李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外出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

17、 C.穷困 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D.夫人 古义:那人;今义:妻子。 长者 古义:敦厚的人;今义:年龄较大的人。)4B(“越国以鄙远”中“以”是连词,可译为“来”,表目的。)5A6D(D项中“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其他各项均为代词。)7C(C项应译为:于是拿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8B(B项应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9C 10D(“说”通“悦”。)11D(边邑,这里用作动词。)12D(介词,因为;介词,用、凭;连词,表示修饰;连词,表示转折。)13C(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14C15B(驰:骑马到。)16D1

18、7. C.连词,表目的,来    A. 连词,表目的,来 ;通“已”,已经  B. 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按照D.介词,因为;介词,用,拿 18. C.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     A.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B.动词的使动用法 D.形容词用作名词 19. C.名词,话    其余的都是动词,说 20. 

19、D.动词,驻扎,驻军   A.及,赶得上;到,往 B.动词,说;名词,话 C.shuì劝;通“悦”,高兴 21. C.推辞,拒绝  A.离开; 距离 B.放弃,丢弃; 放 D.wàng使做王 ; 称王 22. A.的人  B.然而 ;这样 C.表被动,被;出现,露出来  D.如果; 的确,确实 23. C 被动句

20、60;A.判断句B.省略句D. 省略句 24. A.副词,的确,确实  B.尽,这里是“完全打开”; 处境困窘,走投无路 C.名词,好处; 形容词,锋利的 D. 形容词,全 ;动词,抬起  25 B.定语后置句 A.省略句 C.判断句 D.疑问句 26. A.通“纳”,接纳 B.尚且 ; 将要 C.造反; 同“返”,回来 D.靠近,这里是“登上”; 成功 27. AB使动用法  C.名词作状语  D.名词作动词  E.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