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落实应用板块试题目_第1页
人民教育出版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落实应用板块试题目_第2页
人民教育出版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落实应用板块试题目_第3页
人民教育出版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落实应用板块试题目_第4页
人民教育出版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落实应用板块试题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创新方案】高一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劝学落实应用板块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时间:40分钟分值:67分)一、基础巩固(3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面各句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直中绳,以为轮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吾尝跂而望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君子生非异也ABC D解析:“”通“煣”;“有”通“又”;“知”通“智”;“生”通“性”。答案: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含义没有相同义项的一组是()A无可寄托者寄人篱下或因寄所托 临崩寄臣以大事B风雨兴焉 忧劳可以兴国兴利除弊 夙兴夜寐C不能十步 以五十步笑百步步步高升 步余马兮山皋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乃

2、悟前狼假寐狐假虎威 假公济私解析:含义有相同义项的一组是A,一、三、四句中的“寄”意思相同,皆为“托付”义;第二句中为“寄居”义。B组中的“兴”依次为“起”“使昌盛”“兴办”“起来”义。C组中的“步”前三项为一个意思,指古代的五尺(古代以五尺为一步);第四句中为“使行走”义。D组一、三、四句中的“假”为“假助,凭借”义;第二句中为“假装”义。答案:A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因为长句,歌以赠之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善假于物也 而寒于水D蚓无爪牙之利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解析:A项“为”,动词,形成;动词,写作。B项“而”,都

3、是表转折的连词,然而。C项“于”,介词,对于;介词,比。D项“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动词,到。答案:B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以为轮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解析:A项“地方”指土地方圆;B项“博学”指广泛地学习;C项“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指把它做成。答案:D5下列句子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解析:A项“日”,名词作状语,每天;B项“上”“下”,名词作状语,在上面,在下面;C项“水”,名词作动词,游水;D项无活用。答案:D6选出

4、与“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句式相同的一项()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木直中绳,以为轮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解析:例句与D项均为判断句。A项定语后置句;B项状语后置句;C项省略句。答案:D7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课文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C第4段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

5、志,用心专一。D文章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兼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解析:C项中应为“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舍与不舍”。答案:C8翻译下面的语句。(9分)(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分)译文:_(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3分)译文:_(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3分)译文:_答案:(1)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为也没有过错了。(2)积累善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就具备了。(3)用刀刻一下,就放弃(它)不刻,(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

6、停地刻下去,即使是金石也能雕刻成功。二、类文阅读(22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劝学(节选)荀子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

7、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傲,非也;,非也;君子如向矣。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注数:术,即方法、途径。没:同“殁”,死亡。大分:大的原则、界限。箸(zh):通“著”,明。蝡(r):微动。傲:浮躁。:形容言语繁碎。向:通“响”,回音。方:通“仿”,仿效。9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恶乎始?恶乎终恶:哪里B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舍:放弃C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曷:怎么D诗书故而不切 切:恳切解析:D

8、项,切:贴近,切合。答案:D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其数则始乎诵经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C口耳之间,则四寸耳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故不问而告谓之傲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解析:A项“乎”,相当于“于”。B项“也”,表判断。C项“则”,副词,才;连词,那么。D项“故”,连词,所以。答案:C11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是荀子告诉人们学习的方法的一项是()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诗者,中声之所止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学莫便乎近其人ABC D解析:是介绍诗经的特

9、点的;是说明古人和今人学习目的不同;是说明如何对待别人的询问的。排除这三项即可。答案:B12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认为,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人应该终身学习。B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应该入耳入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C在荀子看来礼是基础,诗书礼乐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所有要学习的内容。D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接近贤师,这样也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能通晓世事了。解析:C项,“礼是基础”说法不当,原文说“终乎读礼”。答案:C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10、(4分)译文:_(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4分)译文:_(3)学莫便乎近其人。(2分)译文_答案:(1)所以从学习的途径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2)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做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3)学习没有比接近贤师更便利的了。参考译文: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答案是:从学习的途径来说,是从诵读书诗等经典开始,到阅读礼为止;从学习的意义来说,是从做一个读书人开始,到成为圣人为止。诚心积累,长期努力,就能深入,学到老死然后才停止。所以从学习的途径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

11、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致力于学习,就成为人;放弃学习,就成了禽兽。尚书是政事的记载;诗是和谐的音乐所附丽的篇章;礼是行为规范的要领、具体准则的总纲。所以学到礼就到头了。这可以叫做达到了道德的顶点。礼肃敬而有文饰,乐中正而又和谐,诗书内容渊博,春秋词意隐微,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道理都包括在这些典籍中了。君子的学习,有益的东西进入耳中,明白于心中,贯彻到全身,表现在举止上。所以他稍微说了一句话,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的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口、耳之间才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靠它来完美七尺长的身躯呢!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

12、了给别人看,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做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别人没问就去告诉的叫做急躁;别人问一件事而告诉两件事的叫做唠叨。急躁,是不对的;唠叨,也是不对的;君子回答别人,就像回声应和原声一样。学习没有比接近贤师更便利的了。礼乐记载法度而未加详细解说,诗书记载旧事而不切近现实,春秋文简辞约而不易迅速理解。仿效贤师而学习君子的学说,那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能通晓世事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接近那理想的良师益友更便利的了。三、语言运用(15分)14把下面几句话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也可根据需要变换叙述角度,但不得改变原意,

13、也不能遗漏内容要点。(5分)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的思想。“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也是他提出的。答:_参考答案: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的老师荀子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该题难点和亮点在“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需要交换叙述角度。)15观察下面的漫画,并按要求完成后面各题。(6分)(1)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画面内容。(2分)答:_(

14、2)概括漫画寓意:_(不超过30字)(2分)(3)请选择一个角度对漫画进行评论。(2分)答:_参考答案:(1)画面上一个同学脊背上背着两个沉重的包袱,似两座大山。一个包袱来自老师,包袱上写着老师的话语: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另一个包袱来自家长,包袱上写着家长的谆谆教导: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该生被压得满头大汗,疲惫不堪。(2)该漫画揭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对青少年的危害。(3)“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曾经是人们对高考竞争之激烈的形象描述,当前的社会就业和生存压力集中体现在教育领域,使孩子的每一次升学考试都成了过“独木桥”。借题发挥教师用书独具漫画的画面内容介绍技法(1)仔细观察画面,准确理解内容和寓意。(2)抓住特征说明,客观描述画面。抓住能反映画面寓意的特征进行详细说明,不可超越漫画所给图文信息进行添枝加叶,不可用主观想象代替画面中并不存在的东西。(3)注意说明的顺序。对于漫画的说明,在整体上要做到“总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