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苏武传》(下)》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苏武传》(下)》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苏武传(下)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苏武俸、教学弓标1把握历史事实1理書文章脉貉玉疏通文言知识*学握重姜的实词和虚词.玉培养阅读传记文宵文的能力.二、教学重点感受、评劭苏武的忠义形家,体会其中蕴舍的民煎牯神.三、教学难点:第一课时(一)导入:有一个人,他让信守“史家”笔法、平实客观、冷静翔实地照录史实的史学家心潮 澎湃、热血沸腾,禁不住抒发钦敬之情。有一个人,他以一座丰碑式的形象永恒不倒, 千载而下,依然以崇高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感动着炎黄子孙!他就是一一北海牧羊19载节操不改的西汉使臣苏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走进苏武。(二)简介班固及汉书班固(3292年),字

2、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 家、文学家。其父班彪是当时著名学者,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 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班人马续成的。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起自汉高祖刘邦,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语言重辞藻,尚典雅,喜用古字,倾向排偶。苏武传可与史记名篇媲美。(

3、三)接力朗读,读前由本小组同学给所读部分安四字小标题,理清脉络。小标题(仅供参考,答案不限):1段:身世背景。2、3段:缑王谋反。4、5段:卫律劝降。5段:流放北海。7、8段:李陵劝降。9、10段:被放回国。(四)课文解析一、 选材:苏武活了八十多岁,而汉书中只重点写了十九年,即出使并羁留匈奴的 十九年,在这十九年中,又选取了几个典型场面浓墨重彩的描绘,如两次自杀、两次劝降、北海牧羊。因为这些能突出表现其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板书)这是八十年间最精彩的人生篇章。二、 如何理解苏武的自杀行为?1、 找出原文。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屈节辱命,虽生

4、何面目以归汉? ”弓I佩刀自刺。2、 翻译,而后借助苏武的语言分析:“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 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 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屈节辱命”表明其从国家利益尊严出发,有强烈的责任感。结合其后痛骂卫律的话,“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能看出,他牢记“汉使”身份,不想再挑起两国争端,欲以一死平息一切。3、 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

5、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2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板书)三、 分角色朗读卫律、李陵劝降段。1、 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方式和说辞有何不同?为什么?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语言粗俗而直露。先以副 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 不动”。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板书)而李陵则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设 身处地,语言推心置腹,娓娓动听。针对苏武 所信仰的“义”,李陵步步为营,层层紧逼,劝降可分几个层次?信义安所见?一一君 对苏武兄弟薄情寡义一

6、一母逝妻嫁、儿女孤苦,你伤害了母子、父子之义。一一人生苦 短,义和生命孰重?一一现身说法,五都不要那所谓的“义”了,打消顾虑吧。一一天 子无常,即使回去也安危未知,你为谁守“义”?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卫律原来 是汉朝的武将,被匈奴俘 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 标准,惟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而李陵是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后, 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 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沾襟”,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心、羞恶之心被唤醒了,他的内心剖白真实感人。

7、这部分是全文最出彩的,两人的刻画都很到位。人物语言个性化,能充分表现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2、 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卫律的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 “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对 李陵,苏武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 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先说无功而列将封侯,皇恩浩

8、荡,再说事君如事父的大义。(板书“义士”)四、 用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突出人物形象。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人,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 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板书),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在出使匈奴之初,通过与张胜的对照, 凸显了苏武以死全节,镇静无畏的使臣风度和高贵品质。在苏武被威逼利诱之时,以卫 律的骄横无耻、色厉内荏衬托出苏武的坚定镇静、深明大义,使忠奸之别有如冰炭 不能相容。与李陵的“泣下霑衿”对照,凸显苏武胸襟之广、信念之坚。五、 北海牧羊一一贫贱不能移刀山火海可以下,孤独寂寞最难挨。匈奴明白了苏

9、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 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 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 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 在发生着变化。六、 李陵是叛徒吗? 背景材料:天汉二年(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 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 作战。遭遇了匈奴主力一一单于的军队,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

10、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 住。李陵的箭法十分好, 兵士也十分勇敢,坚持多日,毙敌万余,单于又调拨八万兵力, 李陵的援兵迟迟不到,他手下有一名士兵叛变,将李陵内部军情告发。告诉单于李陵后3面没救兵,最后李陵寡不敌众, 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 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关于这场战斗以及李陵的投降,史记相当简略,而汉书要详细得多。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 意见。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 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 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 李陵不肯马上去死, 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

11、皇上。”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 妃的哥哥),勃然 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 他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 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 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练习三:况且从前你以一个轻车简从的使节身分,出使到拥有兵车万乘的匈奴, 碰上一个不好的机会,以至于你伏剑自刎也不顾惜,展转流离,茹苦含辛,差一点死在北 方的荒原上。壮年时奉命出使匈奴,头发白了才回到汉地,年老的母亲死了,年轻的妻 子改了嫁,这是

12、天下很少听说、而现在没有的事。那些蛮貊民族的人,尚且还赞美你的 节操,何况做为统治天下的君主 呢?我以为你该享受分封土地的待遇,得到封侯的奖赏。但听说你回国后,赐给你的钱不过二百万,官位不过是典属国,没有用一尺封地来报答 你的劳苦。可是那些妨害他人建立功业、施展才能的臣子都被封为万户侯,皇亲国戚以 及那一班贪婪谄媚的人都在朝廷担任高官。 (你的待遇尚且是这样,我还有什么指望呢!汉朝对我没有死去给予沉重的处罚,对你的守节给予很少的奖赏,想使在远方听到这些 消息的臣子,见到这种势头而来归顺汉朝,这实在是难啊!所以我每当想到这些,便不 后悔了。)苏武以大局为重,明知武帝的刻薄寡恩,还要归汉,君国一家

13、,他忠于祖国,他在 乎自己是否完成了使命,维护民族尊严,他的境界更高。七、有人认为苏武以国家利益为重、气节高尚、忠贞不渝,也有人认为苏武表现出来的是对汉武帝的愚忠。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进行阐述。持愚忠观点的理由:自杀行为愚蠢,不想解决办法,可能还会成为畏罪自杀的口实。 真正的忠诚应是忠于国家民族,而非为君主作无畏的牺牲。不同意愚忠的观点:苏武没有想过值与不值,能否加官进爵,他没从功利的角度考虑问题,他所做的就是坚定 信念,恪守坚贞的爱国精神。不能把他的“义”狭隘地理解为君臣之义,他忠诚的对象 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汉使的身份, 想到的是不能引起汉匈两方

14、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 他是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小结:一向平实客观、冷静翔实地照录史实的班固在苏武传中倾注了太多情感,崇 敬礼赞之情溢于言表, 为什么?就因为班固感动于苏武的忠义。他的忠诚里没有愚忠的成分?或许有一些,比如面对一个阴毒剌戾、嗜杀成性、猜忌不休的老年汉武帝,苏武 仍要报答其恩情。但是无论如何,苏武身上体现出来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坚贞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民族气节都是不容置疑的。他忠冠 千古,义薄云天,因为慷慨就死易,忍辱负重难。即使有人真的不能理解苏武的忠贞, 那么我们也必须懂得,不论什么境界,无论多么艰难,都不能

15、成为背叛家国的理由。概括苏武的形象特征:板书:自杀能移)义士苏武张胜反劝降牧羊(贫贱不4卫律-威逼利诱李陵-君对臣不义威武不能屈妨害家人之义富贵不能淫信义安所见义与生命孰重尚复为谁守义(三)疏通文言知识(学生.分小组自己进行,根据预习情况,估计时间较长,可能会用掉整个课时)【通假字】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女通“汝”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 通“叛”,背叛。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通“祀”,祭祀。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豕亡通无,没有。武父子亡功德亡通

16、“无”,没有。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始以疆壮出疆通“强”,强壮。【一词多义】使:数通使相窥观名词,使者单于使使晓武动词,派使(之)牧羝使令动词,让发:虞常等七十人欲发动词,起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动词,发出,派出恐前语发 .动词,(被)揭发当:汉亦留之以相当动词,对等,相当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动词,判罪副有罪,当相坐副词,应当相:虚心欲相待动作偏指一方相当于“你”欲令两国相攻副词,互相以:少以父任介词,因为以货物与常介词,把何以汝为见?介词,凭,凭借乃遣武以中郎将使介词,凭身份何面目以归汉连词,相当于“而”,来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副词,已经【古今异

17、义】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位列将古义位;官位。今义:位置、地位。列:一般的,普通的。今义:排列。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我丈人仃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乂.岳乂。惊、哭、壮5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61.倒置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2.判断句(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3.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3)皆为陛下所成就独有女弟二人 且陛下春秋高 武等实在【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壮:古义:妹妹。古义: 年纪。古义:确实存在。今义:姐姐(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