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政策内容古代中国以农 立国,农耕文 明长期居于世 界先进水平, 以小农户个体 经营为主的小 农经济是我国 古代农业生产 的基本模式, 是中国古代文 明的经济基础古代中国纺织 业、陶瓷业和冶 铸业生产长期 领先世界,产品 享誉海内外。在 自然经济时代, 官营、家庭和私 营手工业三种 经营形态并存, 官营手工业占 有特殊地位古代中国商业与 农业、手工业的发 展紧密相联,相辅 相成。城市、“市”和商人等 商业元素不断发 展。古代商业长期 受到重农抑商政 策的压制,始终作 为农耕经济的补 充而存在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历 代封建王朝推行的最基 本的经济政策。前期促进 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后
2、期 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海 禁”和“闭关锁国”政 策抑制和阻碍了新经济 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错 失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 文明转变的机遇主旨中国古代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于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础,手工业和商业依附考纲清单(1)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 技术成就;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
3、发展的特点。(4)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耕作方式的演进与生产技术成就1 过程: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过程。前者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后者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采用。2 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1)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形成。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出现了一牛挽犁。(3) 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远超前代,曲柄锄、大镰和播种工具耧车的出现,说明农具有所改进。(4) 唐代出现曲辕犁,标志着我国古代农耕技术的成熟。图示总结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3.影响(1) 耕作技术的改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 小农户个体经
4、营使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二、水利事业的发展1 .水利文献:主要有河渠书 沟洫志等。2. 水利工程(1) 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2) 汉代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至今还流行于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3) 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水患。3. 灌溉工具(1) 隋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2) 宋代: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3) 明清:出现了风力水车。三、土地制度的演变1 .主要土地制度(1) 商周时代:井田制具有土地所有形式由公有向私有过渡的特征。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北魏到唐:均田制实质上是封建的土地国有制。2
5、 . 土地兼并及影响(1) 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宋代以后尤其严重。土地私有制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2) 疯狂的土地兼并导致农耕生产秩序严重破坏,社会动荡不安。(3) 使“平均” 口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的重要内容。误区警示封建土地私有制与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直接因素;国家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而豪强地主力量的壮大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一个结果,土地私有、允许买卖才是根源。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历史地位: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2. 生产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也是古
6、代中国农业 经济的基本特点。3. 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4 .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5农耕技术的发展:借用牛力耕田,不断改良生产工具,重视兴修水利,生产技术使精耕细 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易错提醒“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区别(1) 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是我国封建 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2) 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 其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是相对于商品经济
7、而言的。考点一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发展演变1 .精耕细作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1) 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后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2) 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 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3) 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业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2 .古代农业技术演进的五大体现(1)生产工具的变化石器农具青铜农具铁制农具原始社会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耕作方式的变化刀耕火种铁犁牛耕原始社会T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的变化开始使用和推广耦犁、犁壁曲辕犁春秋战国F
8、西汉F唐朝耕作制度的变化一年一熟.江南一年两熟、-年三熟两汉宋朝以后(5)灌溉工具的变化改制的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曹魏唐朝Z宋朝明清3.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呈现出的特点(1) 从制作材料上看: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 属材料的变化。(2) 从制作方法上看:经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从使用的动力上看: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4) 从农具种类上看: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史由证来:分析下面的史料,论证“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显著特点”这一结论。 史料 古代中国农业科技成就(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
9、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魏晋南北朝翻车齐民要术隋唐筒车、曲辕犁木兀踏犁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农桑辑要元朝政府颁发的农业指导用书十二气历明清农政全书论证 答案(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 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2) 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 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3) 改善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4) 总结农业生产经验,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生
10、产经验。 考点二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因素1.小农经济的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市场交换少。(3) 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4) 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5) 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2影响小农经济成长的因素(1)有利因素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农具、牛耕的普及。 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2)不利因素 小
11、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 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历代封建王朝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着破产的危险。3小农经济演变的四大阶段(1) 春秋战国时期,在铁犁牛耕技术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形成。(2)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入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但仍占主导地位。(3)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小农经济走上社会主义集体经营的道路。(4) 目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土地公有制前提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论从史出: 小农经济的特点纴 ,多史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
12、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治麻丝葛绪捆布 縿 ,此其分事也。 墨子结论 反映了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户经营特点。史料二 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 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结论 凸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特点,具有分散、脆弱、封闭性。考点三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规律(1)演变(2)规律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转变是铁犁牛耕带来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2 .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特点(1)圭
13、寸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盛行。广大农民只占有少量土地或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3)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4) 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3.古代中国出现土地兼并的原因与影响(1)原因 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的盛行。 封建政府的政策,如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 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介入,如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加剧了土地兼并等。影响 积极影响:土地兼并促使租佃关系的产生,促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以维护其统治。 消极影响:土地兼并使农民丧失土地,阶级矛盾尖锐,加剧了社会动荡
14、,导致农民起义, 危及王朝统治;土地兼并使政府赋税减少,激化了国家和地主之间的矛盾;土地兼并导致地 主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1 .论从史出:唐代土地占有情况 史料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 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结论 史料表明占地300亩以上的户数才 2户,表明土地兼并不严重,占地20300亩之间的户数占81.3%,表明自耕农占当地绝对多数,农民和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并不严重。2 .获取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生的变化材料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
15、,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一一孟子 滕文公上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 食货志主要信息 答案井田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江苏卷5年考题统计2019 年选择题T3,灌溉工具2019 年选择题T4,唐宋时期淮北农耕变化2019 年2019 年选择题T1,战国铁农具1 .命题点:中国古代的农业灌溉技术(2019江苏单科,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 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A 开启农具自动化
16、的先河B 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 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 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唤取阿香推雷车”可知“水车”使用的是人力,不是农具自动化,故 A项 错误;“水车”属于灌溉工具,能提高农田抗旱的能力,故B项正确;“水车”属于简易灌溉工具,标志着灌溉技术成熟的是筒车,故C项错误;当时的农业生产不可能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故D项错误。2 命题点:中国古代农业生态环境的变化(2019 苏单科,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
17、表明古代农业()A 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 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 .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 .全凭兴修水利工程答案 B解析 唐宋时期,淮北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地,但明清以来,淮北自然生态与农业生产条件发 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自然有人为因素,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故B项正确。A项与题干表达的淮北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的主题不符,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意思相反。古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借助多种条件,D项说法过于绝对。3. 命题点:战国时期出土的铁农具说明的本质问题(2019江苏单科,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 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
18、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 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 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答案 B解析 题干材料叙述了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因此A项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的表述错误;也不能由此断定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C项表述错误。河南辉县出土了一些铁农具,但不能因此断定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该地,排除D项。铁农具的出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答案为B项。1 .命题点:从中国农业发展数据看古代农业特点(2019太仓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六,30)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记载:“
19、战国亩产量 79.41斤,西汉初年93.68斤,汉武帝时期117.11斤,1938年115斤,1949年130斤。”材料主要 反映了中国农业发展具有()B .落后性D .先进性A 脆弱性C .封闭性 答案 B解析从材料反映的数据来看,战国一直到1949年,粮食亩产量并没有较大程度的提升,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农业的),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农本处于同一水平,反映了中国农业生产发展的落后性,故 脆弱性(小农经济规模小难抵天灾人祸,农民很容易破产 业生产的封闭性(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业发展的落后 性而不是先进性,故 D项错误。2 .命题点:明清时期农业经济
20、结构的新变化(2019南京联考)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 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A 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B 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C 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D 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答案 B解析 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且材料中只提及江苏部分地区农业产品种植情况,不 能说明整个江南地区的情况,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体现江苏部分地区种植棉花现象普遍,说 明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民生产状况而不是反映粮食加工状
21、况,故 D 项错误。3 命题点:汉代经济发展对边疆的影响(2019扬中高三第二学期第三次摸底,24)西汉中期,各种铁制的犁铧、耧、锄、镰、斧、锯、刀、锤等农业生产用具普遍地取代了青铜器,并且推广到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这可从侧面 说明当时 ()A 民族融合进程加快B 内外经济交流频繁C 国内经济整体发展D 耕犁技术逐渐成熟答案 C解析 汉代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也实现了铁农具对青铜器的取代并不能直接说明民族融合的进程加快,故 A 项错误;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都属汉代的内部交流,并未提及涉外问题,故B 项错误;根据材料我们不难推断,汉代的铁农具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及和推广,这就从侧面说明汉代整体的社会
22、经济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故C项正确;铁农具的推广并不代表耕犁技术的成熟,故 D 项错误。4命题点: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进(2019镇江三模,24)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 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 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A 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B 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C 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D 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答案 D解析 考古不是历史记述正误的唯一佐证标准,故 A 项错误;文献资料分为一手史料、二手史料,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铁犁的相关信
23、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 “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 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都佐证了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 远,故 D 项正确。5命题点:史料实证 小农经济特点 下图信息,最能体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 ()A .B .C .D .答案 C解析“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 ”是解题的思考方向, 分别是手工业生产、孔子教学场景,与 “ 农业经济 ”要求不符,故选 C。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 . (2019扬州中学高三5月质量检测,2)易系辞记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 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对该材料的解读不准确的是()A 说明了先民种植农作物的成功实
24、践B 耒耜是小农经济时代的生产工具C 反映了 “刀耕火种”原始耕作方式D 生产工具尚处于石器、木器时代答案 B解析 材料中 “神农氏作 ” ,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说明了先民种植 农作物的成功实践,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出原始农业中已经出现耒耜,而小 农经济时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后,故 B 项错误,符合题意;原始农业实行 “ 刀耕火种 ”原始耕作方式,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斫木为耜,揉木为耒”,用木头制作耒耜, 生产工具尚处于石器、木器时代,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 .(2019苏州期末)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
25、卑,所以进退曰评。”该工具是 ( )答案 D解析 从题干 “辕之上又有如槽形 ”“ 前高而后卑 ” 可以看出其描述的是曲辕犁。 A 项为翻 车, B 项为耧车, C 项为筒车, D 项为曲辕犁。3. (2019南京、盐城联考)后汉书卷七十六载:“(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 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材料旨在说明 ()A 兴修水利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 采用犁耕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C 使用曲辕犁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D .盐铁官营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普及答案 B解析 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东晋时期,完成于南宋,
26、王景是东汉时期,故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得出材料重在强调采用犁耕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 B 项正确;曲辕犁是唐朝出现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盐铁官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4. (2019苏州高三阶段性测试五 A卷,27)下图为明代仍在使用的唐代出现的“木牛”,即人力代耕架。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明代 ()A 人力获得了解放B .农业生产出现了分工合作C 传统农业精细化D 农业技术没有革命性突破答案 D解析 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这种结构的犁仍然需要人力,故 A 项错误;犁耕无法体现分工 合作,故 B 项错误;犁耕
27、是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不是精细化的表现,故C 项错误;从图示的犁和传统的犁相比较,没有把人力解放出来,故 D 项正确。5. (2019常州二模,13)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中能够体现的是 ()小农经济 土地私有 精耕细作 男耕女织A .B .C .D .答案 B解析 据材料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可得小农经济,故 正确;土地私有在材料无体现,故 错误;精耕细作在材料无体现,故 错误;据材料“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可得男耕女织,故 正确,选择B项符 合题意。6. (
28、2019南通二模,25)下图可以用来说明()A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B 传统农业精耕细作C 中国农业独立发展D 生产工具不断创新答案 B解析 仅材料图片这种现象不能说明其小农经济状态,故A项错误;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属于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故 B 项正确;材料的牛播图描述的是一种生产 状态, 不能体现农业是否独立发展, 故 C 项错误; 图片显示的播种机器早在西汉时已经出现, 后一直沿用,无法体现 “不断创新 ” ,故 D 项错误。7. (2019连云港高考5月适应性考试,25)小麦在史前时代即传入我国, 但直到汉代才开始大规模种植。从农作物生理习性角度看,其原因可能是当时 ()A
29、 发明了开沟和播种相结合的耧车B 普遍采用了保苗抗旱的代田之法C .出现了耕耙耱相结合的耕作技术D 兴修了一大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答案 D解析 汉代在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江汉之间以修治天然陂池为主,东南以排水筑 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西北主要是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这都适应了小麦的生理习性,因而使小麦大规模种植,故 D 项正确。8. (2019淮安模拟,24)考古工作者在湖南、江西、河南、陕西、江苏等地区都陆续发现了许多春秋中后期的铁制农具,这表明当时 ( )A .冶炼技术已较为成熟B .冶铁业规模宏大C .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大提高D 南北经济发展平衡答案 C解
30、析 春秋中后期当时的冶炼技术刚刚起步,故 A 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冶铁业规模宏大,故 B 项错误;春秋中后期在湖南、江西、河南、陕西、江苏等地区已经使用铁制农具,说明 此时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大提高 (农业工具的改进 ),故 C 项正确;当时中国经济的重心在黄河 流域,南北经济发展并不平衡,故 D 项错误。9. (2019东台三模,27)明朝时,原为“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仰食四方;浙江吴会(今绍兴 )仰食于盛产稻谷的江西赣州。这反映了明朝时东南地区()A 农业经营发生变化B 农业发展极不平衡C 长途贸易得到发展D 经济重心地位加强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原为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浙
31、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 江西赣州 ” ,可知以嘉定、吴会为代表的东南地区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一定的转变,故A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一种地域分工,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突出地区生产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 故 C 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东南地区的生产变化,不能体现其在全国的地位,故D 项错误。10. (2019江苏苏锡常镇二模,4)旧唐书记载,唐朝初年,中原地区“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这说明当时 ()A 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B 北方地区仍没有得到有效开发C .北方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D .北方农业落后是由于人烟稀少答案 C解析 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
32、;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唐朝初期北方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故C项正确;人烟稀少是当时北方经济落后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11. (2019大丰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七,25)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由此可以推知()省份地点铁器物种类四川绵阳斧、锸、锛四川荥经铁锄、曲炳刀、削刀重庆巫山铁犁铧、长钎形器、铁削重庆涪陵铁斧、铁锯、刻刀重庆云阳铁削、铁锄A.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B 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C .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 .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答案 C解析 仅仅铁器的广泛分布并不意味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实现,故A项错误;材料表格
33、所展示的只是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而非比例表,所以仅仅依据该表格难以推断铁器是否成为西南地区主要的生产工具,故B项错误;通过材料图表不难看出,铁器于东汉末年在西南地区的分布已经比较广泛,故 C项正确;西南地区铁器的广泛分布并不意味着 该地区的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二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故D项错误。12. (2019淮安六校联考)宋元时期,政府规定买卖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请“文牒”,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经有司批准后方可买卖。这一规定()A .表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B 推动租佃关系日益规范C 反映了土地转让制度化D 限制了土地买卖的进行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政府规定买卖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
34、请文牒”体现了土地买卖的规范,不能体现土地兼并的剧烈程度,故A项错误;租佃关系是地主与佃农间的一种租地关系, 不是材料中的土地买卖, 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 “政府规定买卖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请 文 牒'”可知,政府对土地的买卖进行规范,体现了一种制度化,故 C 项正确;根据材料 “经 有司批准后方可买卖 ”体现的是政府的一种管理权限,而非限制买卖,故 D 项错误。13. (2019泰州高考考前演练一,25)位外国学者在评论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时指出,小农是“经济人”,虽然中国的“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小农作为独立的“经济人”, 效率是很高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的传
35、统农业是脱离政府而独立发展的B .中国传统农业规模大,生产效率高C .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农民有生产的积极性D .传统农业的贫乏表现为忽视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答案 C解析 从“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可知小农经济是历代统治者所看重并严格管理的, 故A项 错误;小农是“经济人”,但每一个生产单位较小,规模不大,故 B项错误;根据“小农作 为独立的经济人,效率是很高的”可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故 C项正确;“效率是 很高的 ” 无法判断小农忽视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故 D 项错误。14. (2019淮安高三调研)清乾隆时期,广东、湖南、安徽等不少南方省份纷纷出现了 “租田 者不输租”的现象,为此地主向佃户收取地租抵押金,租约期满后视具体情况返还。这反映了()A .佃农身份地位提高B .清初土地兼并严重C 佃农风险意识增强D 江南小农经济衰退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 “租田者不输租 ”可知,在清代南方的一些省份,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佃 农身份地位得到一定的提高,故 A 项正确;清代土地兼并虽然进一步发展,但是材料并未体 现,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 “ 地主向佃户收取地租抵押金,租约期满后视具体情况返还 ” 反 映了地主的风险意识增强,故 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租佃关系,不能体现小农经济衰退, 故 D 项错误。15.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观潮教育课件微信
- 课件音频处理
- 倡议践行婚育新风承诺书6篇
- 观山海课件教学课件
- 裁判培训课件
- 完整版肺部感染的护理查房
- 黑河市中医院质量控制体系考核
- 中国四溴对苯二甲酸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中国水煤浆市场发展策略及投资潜力可行性预测报告
- 创新创业精神团课课件
-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4300字
- GB/T 8232-2024粟
- 应急演练指南
- 【MOOC】走进舞蹈艺术-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村级硬化道路报告范文
- 四年级上册语文 课外阅读专项练习
- 植物医生诊病指南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甘肃农业大学
- 河北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邢台市选拔赛-电工项目-样 题
- 脑卒中中西医结合治疗
- DB43-T 3061-2024 普通级实验用羊的饲养环境及设施规范
- 光疗法完整版本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