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粤教版必修一《我与地坛》教案2_第1页
2018-2019年粤教版必修一《我与地坛》教案2_第2页
2018-2019年粤教版必修一《我与地坛》教案2_第3页
2018-2019年粤教版必修一《我与地坛》教案2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情境导入(听音乐命运交响曲 ,大约2 分钟)导语设计师:请同学们伴着命运交响曲,观看残奥会精彩画面,感受情境。同学们,当贝多芬的 命运 交响曲骤然响起, 当残奥会的精彩画面再次浮现在我们眼前, 你们有什么感想呢?是否也和我一样,心灵为之一震呢?我想,震撼我们的不仅仅是 命运 的悲壮与夺冠的骄傲,更是所有成绩背后,那些身残志坚者与命运抗争的伟力。面对不幸,他们没有屈服,没有颓废,而是“扼住命运的喉咙”,奋起拼搏,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的一个。二、检查预习(一)(史铁生画像)师:哪位同学能将你查阅到的有关史铁生的资料介绍一下?生:史铁生,1951 年

2、生于北京, 18 岁去延安插队务农, 21 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 那一 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他在做了七年临时工后,转向写作。 1983 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一举成名。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 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 、插队的故事 、夏日的玫瑰 、我的遥远 的清平湾、合欢树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 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 出版。三年前, 在轮椅上坐了三十个年头的史铁生,生活中不但没有出现奇迹, 反而又有新的灾难临,由于双肾功能衰竭,从此以后, 他必须靠血液透析维持生 命,但他仍能忍受病痛折磨, 写下了新作 病隙碎笔。(二)师:我们知道命运对史铁生是不公平的,但(他却这

3、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 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 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这也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配乐朗诵)二十一岁,正值青春年华,却高位截瘫,(轮椅)史铁生为此苦闷、彷徨,甚至多次想到 (自杀,“我为什么要生?我怎样去活?” )但最终他还是直面苦难,顽强地活下来,并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获奖作品)。那么,从“失魂落魄”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变化过程与地坛有怎样的关系?我们又能得到哪些关于人生的启示呢?这节

4、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同走进地坛, 解读他对人生与苦难的参悟。(三)整体感知师:现代文的阅读方法是:(整体感知、局部分析、借鉴吸收。)我们先整体感知。课前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哪位同学能简要概括一下本文的内容和主旨。生:第一部分写的是我与地坛的故事。是地坛的环境给了作者生存的信念,帮他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可以说地坛是作者的精神家园。第二部分写的是地坛中我与母亲的故事,是母亲的爱感染熏陶了作者,帮作者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可以说,母亲是作者的生命航标。师:有没有不同意见?(没有则打出板书,有不当之处就点拨)点拨: 1、我和母亲的故事是以哪个处所为背景的?(地坛)2、本文第二部分写母亲, 其根本目的

5、是赞扬母爱还是感悟母爱?(有赞扬母爱的成份,但根本目的在于作者从母爱中获得的生存感悟)师:(小结)同学们预习得很好,概括得全面准确。三、新授课(一)提出问题师:下面我们进行局部分析。同学们可以将你们在预习中遇到的,与本文主旨内容相关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交给老师。(传问题)让我们看看这些问题是什么,你们认为哪些问题有价值?并阐明理由。1、 地坛的环境是怎样的?2、 作者在地坛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3、 为什么作者在第二部分中提到母亲,母亲这个形象与主旨有联系吗?4、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有何联系?生:我觉得、 两个问题很有价值。因为要想知道作者在地坛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就不能脱离地坛的环境描写。这俩个问题

6、解决了,其他与第一部分内容相关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师:大家同意吗?(同意)好,那么还有哪些问题是较有价值的呢?生:题是我设置的,这个问题既能让我们理解母亲的形象,也能让我们从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生:题是我设置的,因为通过理解这个问题,能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主旨。师:这两个问题设计得好不好?(好)那我们就采纳同学们的建议,将大家的疑问集中在这四个问题上解决。最后一个问题由我们共同解决, 前三个问题分别由你们三个小组来解决, 下面请 各小组领问题。(三个小组领题)(二)分析问题开始探讨(三)解决问题(1)探究第一部分师:就探究到这里,先请第一小组同学告诉我们第一部分共有几处景物描写?分别在

7、哪?生:三处。三、五、七节师:我们先来分析解决第一处景物描写。(四百多年看到自己的身影。)生: 从“琉璃、朱红、高墙、玉砌雕栏”等词中,我们可以猜想出地坛的辉煌灿烂,但这些词前面的动词“剥蚀、淡褪、坍圮、散落”则表明此时的地坛已丧失了人工的雕琢和外在的浮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史是一个历经风雨苍桑后的荒芜古园。师:能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景物特点,很好,请坐。那么作者所说的“这时候”是什么时候呢?为什么是“我该来了”呢?生:这是近指代词,指的就是前文描写的地坛荒芜、破败、被人遗弃的时候,而我此时正值悲观失望, 找不到出路之际, 我和地坛在这一点上同命相怜,而地坛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容纳了我,让我在这里找

8、到寄托,得到安慰。师:分析得很好,再看看第二处景物描写。(蜂儿片刻不息)先请一名同学为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同学们仔细揣摩细腻的景物描写。(朗读后鼓掌)请继续分析。生:我认为这处景物描写中,作者将蜜蜂飞翔时的状态比喻成“一朵小雾”中“朵”字用得逼真传神, 它既写出了蜜蜂停在空中翅翼振动形成的如雾的状态,又让人联想到袖珍的花朵的美,向我们展现了生命的美好。让作者看到了生命中美了一面。生:我认为将蚂蚁拟人化的描写更加形象生动。“摇头晃脑捋着触须” ,让我们看到它生活得坦然、安祥、自得其乐, “想”字赋予它人的思想行为, “转身疾行而去”又让人感到它生活得忙碌和充实。启示作者要开朗、乐观、有所作为

9、。生:我觉得对瓢虫的描写更富有深意。将瓢虫拟人化,说它“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升空了” 。它在“不耐烦、累了”的时候知道自我调解,祈祷一回,然后又能快乐飞翔。 作者也有不耐烦、累了的时候,只要他也能学会自我调解,一样可以快乐生活。生:描写蝉蜕的语言虽然少, 但它却让人从蝉的身上领悟到一种在不满现状后,能努力冲出牢笼的拼搏精神。作者也应勇于面对自己的困难处境,超越局限。生:我更欣赏对没有生命的露水的描写,露水虽小,但它充满生机和力量。它滚动、聚集,能压弯草叶,就算是轰然坠地却也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茫,摔开万道金光。向人们展示着存在的力量和毁灭的美丽。启示作者活要活出个精神,死要死得光

10、彩绚丽。师:同学们对每个景物的分析都很精彩,阐发的道理也很深刻。那么,谁能概括一下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作者从景物中感悟到的是什么呢?生: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很卑微、渺小,并处在荒芜地上,但它们却都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不悲观,不失望,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而正是由于小昆虫、草木等生生不息,地坛不再衰败。史铁生面对这些微小的生命个体,他也明白了自己应如园中的小昆虫和一草一木那样,虽然身处逆境, 但不能颓废、消极, 而应该像它们那样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为世界增添一份活力与亮色。师:概括得非常精当,正是地坛(荒芜但不衰败)的环境启示作

11、者,虽然(残疾,但不能消极。)我们再来看最后一幅画面。 (六个譬如)生:这段景物描写中,我对落日这句感触最深,日初时朝气蓬勃,日升时光茫万丈,日落时则是要走向生命的终点,但落日面对自己即将枯竭的生命,不但没有消沉、黯淡,反而将地上每个坎坷都照得灿烂。让有限的生命得以无限地延伸,使作者感到生命的永恒。生:我更赞叹雨燕的力量,小燕子身处风雨逆境,不但没有痛苦、 哀怨,反而放声高歌,让作者看到生命力的顽强。生:我欣赏古柏的风格,无论你是忧郁还是欣喜,它都始终镇静地站在那儿,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它向我们展示的是那种刚毅顽强,不屈服、不认输的精神斗志。它不因外物而改变, 始终坚定自己的生活轨迹,让人们看

12、到生命的恒定力量。启示作者不能因为残疾而改变自己的人生坐标。生:我对落叶的状态感悟很深。人们常说秋风萧瑟, 万物悲秋。 秋给人的感觉总是凄凉、哀惋的,秋风吹散了夏日的盛装,吹落了一地枯黄,但秋风中飘零的落叶,竟能“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 ,它们能豁达地面对生命的终极。它们知道生命的意义,它们深信生命的永恒。 它们让作者明白了, 一时的挫折打击并非宣告一生的终结, 只要你热爱生命,生命便会得以延续。变的是生命存在的环境,而生命的 意义是永恒的。师:谁能概括一下这处景物特点及它给作者的启示呢?生:生命是短暂的, (生命)的意义是(永恒)的,我们要(热爱生命)。师:很好。(打出板书)(2)导读第二部

13、分师:摆脱了生死的纠缠,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接下来让我们看第二部分。请第二组同学们从这句话入手,结合具体的语句感悟作者对母亲的苦难和伟大的理解呢?并谈谈你对母亲苦难与伟大的理解。(只是到了这时候, 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生: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只有到了作者的母亲去逝的时候,他才真正理解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而母亲生前为他所做的一切,在当时未曾触动作者。师:(点拨)作者出门后又回来, “发现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大家能否设想一下母亲此刻的心理。她在想什么呢?生:有一处细

14、节描写让我很感动,就是“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从“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这几句中,可以看出母亲是多么担心、忧虑,她不知道我离开她的视线后会做什么,也不知道我这一走是否还能摇着轮椅回来,她只能默默地为我祈祷,默默地为我担心, 默默为我奉献她的爱,她无言地品尝我们俩个人的苦, 无言地承担所有的苦难。她是在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熏陶儿子,让儿子明白了如何面对苦难。生: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很有深情: “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

15、“空落的”、“不眠的”形象地突出了母亲的焦虑、空虚和痛苦,而“白天后的黑夜,黑夜后的白天” ,则表明母亲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面对儿子的不幸,面对不幸中的儿子,母亲没有一分钟的快乐,没有一秒钟的安慰,然而母亲还是坚强地活着,为儿子活着,为她爱的人而活,为她爱的人奉献自己的爱。生:我觉得这句话很有哲理,“一心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总是要加倍的”这句话既写出了儿子理解母亲后那种深沉的感情,也写出了一个不易被人发觉的事实。我们总是愿意夸大自己的不幸,而忽略父母的不幸, 而实际上,父母正因为我们的不幸而比我们更加不幸。生:我觉得这句话写出了最真挚的母爱“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母亲理解儿子,想给儿子一个安静的思考空间,但出于母爱的本能, 她又不能不为儿子担心,如果儿子真的想不开, 那她只能再一次承受失子的痛苦,她以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