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修5试题_第1页
高中地理选修5试题_第2页
高中地理选修5试题_第3页
高中地理选修5试题_第4页
高中地理选修5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地理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有( ) 晋咸和三年(328年),榆次:雨雹破瓦、折木,苗稼荡然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大量强辐射物质泄露1996年菲律宾坎拉翁火山爆发,造成4名登山队员失踪 1952年日本附近的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一座新的火山岛 A. B. C. D. 2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人口、海水养殖损失、沉损船只数量、受灾农田、经济损失等。该自然灾害可能是( ) A. 干旱 B. 洪涝 C. 地震 D. 风暴潮3下列关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

2、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工业社会的灾情比农业社会小 B.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灾情大C.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 D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灾情不断变化4世界上最大的自然灾害带是( )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北纬20°50°之间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 A B C D5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能够“缩小”灾情,主要是因为( ) 有能力建设防灾系统灾害发生时能迅速救援 能够把自然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援助 A B C D6此次地震引发罕见的强烈海啸,表明地质灾害具有( )A群发

3、性 B随机性 C突发性 D链发性7. 下列地区中旱涝灾害最为频繁的是( )A. 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 B. 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C. 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D. 东北平原和四川盆地8. 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 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差异大 B. 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C.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D. 夏季风强弱和进退的迟早不同9. 修建大型水库,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是( )A. 水灾 B. 旱灾 C. 地震 D. 寒潮10. 影响我国的温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 ) A. 春季和夏季 B. 夏季和秋季 C. 春季和秋季 D. 秋季和冬季储备基地救灾物品救灾人员应急交

4、通线:公路、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灾区抢救生命抢救财产抢救设备发放救灾物资应急时间灾前准备、灾中应急和灾后恢复是自然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三个核心环节。灾中应急行动见下图 。据此回答11-12题。11某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储备的救生类物品主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该基地及其附近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A寒潮 B泥石流 C旱灾 D.水灾12影响应急时间的主要因素是( )储备基地到灾区的距离 自然灾害的种类应急交通线的通行能力 救灾人员的数量A B C. D13关于气象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台风是由发展强烈的冷锋形成的B我国的气象灾害中,受灾面积最广的是干旱 C我国冬半年的气象灾害主要是台风

5、和寒潮 D形成暴雨洪涝的天气系统包括高压系统和锋面系统14地震作为主灾可能诱发的自然灾害有( )A台风、暴雨 B暴雨、海啸 C暴雨、滑坡 D海啸、滑坡15有关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袭击沿海地区 B常发生在秋冬季节C一种在海面上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D只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上16. 近几年,我国北方蝗灾十分严重,与其相关的另一种灾害是( ) A. 寒潮 B. 干旱 C. 雷雨 D. 洪涝17. 从生态破坏角度看,与沙尘暴形成原因紧密相关的是( )A.西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日趋扩大 B.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C.西北地区土地盐渍化问题日趋严重 D.西北地区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18. 沙尘暴作为一

6、种天气现象,它的形成是由于( )A. 冷锋过境 B. 暖锋过境 C. 气旋过境 D. 反气旋过境19. 非洲旱灾多发的国家多属( ) A. 热带草原气候 B. 热带沙漠气候C. 热带雨林气候 D. 地中海气候20. “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上中游防护林的主要作用分别是( ) A. 防御寒潮和台风 B. 防治风沙和水土流失C. 防御干旱和泥石流 D. 防治洪涝和滑坡21如果将“GIS”用来监测森林火灾,可以( )A. 用来分析、判断引起火灾的原因B. 预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地点C. 预测森林火灾后所造成的后果D. 及时知道火灾地点、范围,分析火势蔓延方向,制定灭火方案22. 2008年7月2日,四川汶川

7、大地震恢复重建合作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与某国两国官员在会上表示,在四川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过程中,中国将充分借鉴该国在这一领域的先进经验。该国是( )A. 英国 B. 澳大利亚 C. 日本 D. 德国23. 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制定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 将发生过大地震地区的人员全部迁移到没有发生过地震的地区居住A. B. C. D. 24下列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在家里,可躲在床、桌子下 在影剧院,应迅速离开剧院,到室外开阔空地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 在室外要远离高层建筑、烟囱、桥梁等A B

8、C D25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下列工程中,属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的是( ) 兴建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 兴建长江、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修建“西所东输”管道 在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工程兴建广东大亚湾和阳江核电站加固长江、黄河、珠江大堤A B C. D选择题答题卡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二、综合题(5题,共50分)26读我国干旱灾害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我国干旱频次>30的地区从南至北依次为 _ _流域、 _ 平原和 平原,从干旱季节分布看,春旱常

9、出现在 _ 平原,主要原因是 。伏旱常出现在 平原,主要原因是 。 我国旱灾多发生在气候比较湿润的东部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_ _ 。我国干旱频次>30的三个地区又是我国洪水灾害多发地区,水旱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我国干旱频次>30的地区中,沙尘暴多发地区是 ,形成沙尘暴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_ ,预防措施是 。为减轻旱灾,应采取的措施有: 。说明东部地区旱灾损失严重的原因。27读“受不同海平面升高影响下某国土地变化图”(图中虚线为国界线),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0分)图中A为 国,B为 国。A国水灾特别多的原因是什么?海平面升高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该国为避免因海平面升高造成土地减少的

10、危害,可采取的措施是分析该地区风暴潮比较严重的原因?28读“我国最大降温幅度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8分) (1)观察图中降温幅度大于15的区域。说明该区域降温幅度大的主要原因。(2)上图所反映的主要自然灾害是 。下图中,反映该自然灾害源地近地面气流状况的是 (选择填空)。ABCD(3)下列选项中,与该自然灾害有关的有 (选择填空)。 A城市用电、用气量减少 B交通事故频发 C感冒患者数量猛增 D病虫害增多,不利于来年农作物生长 (4)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可以有效进行防灾、减灾。下列防灾、减灾活动中,采用遥感技术的有_(选择填空),采用GIS的有_(选择填空)。A通过政府网站获取成灾地区的

11、社会经济资料B从历史资料中查询同时期的气象情况C根据卫星云图、气象数据模拟灾害发展过程,进行灾害预报D从“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获取气象数据E集合相关数据,对灾区各县、乡进行准确而快速的损失评估29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地震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读图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资料:汶川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地震后,国土资源部迅速组织国家和10余省的地质调查力量实施紧急排查,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地面调查,初步掌握了汶川地震区地质灾害基本情况(见表2)。表2 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调查情况汇总表(1)此次地震位于中国 地震带,是由于印度板块向 (方向)移动,与 板块相撞,推动青藏高原隆升,在高原东缘地区沿龙门山构造向东挤压,导致此处岩石圈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引发四川西部断裂带震动。(2)此次地震后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以 为主。分析当地这种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3)震后,受灾者90%都是在最初的24小时内得救的,故有“黄金24小时”之称。为了争取抢救时间,震后互救时应遵循的原则有_(选择填空)。A先救远,后救近。从远处救起,不论是家人、邻居、同事,还是素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