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生物能源发展现状及趋势PPT_第1页
微生物生物能源发展现状及趋势PPT_第2页
微生物生物能源发展现状及趋势PPT_第3页
微生物生物能源发展现状及趋势PPT_第4页
微生物生物能源发展现状及趋势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L/O/G/O微生物生物能源微生物生物能源发展现状及趋势发展现状及趋势 谢晨庚谢晨庚 卢蕴达卢蕴达 苏庆东苏庆东 赵玉盛赵玉盛 生物质是指由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生命体所合成得到的物质的总称。 以生物质替代化石资源发展化学工业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生物生物能源能源生物生物产氢产氢生物生物柴油柴油生物生物乙醇乙醇1、生物乙醇、生物乙醇 起源:巴西 美国1、生物乙醇、生物乙醇 生产流程及原理:玉米、小麦、薯类、木薯等多糖类植物 催化酶淀粉转化为单糖 发酵罐 酵母水+乙醇蒸馏副产物:水+二氧化碳乙醇(可直接燃烧或与汽油混合使用)1、生物乙醇、生物乙醇 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现阶段生物乙醇的原料主要为

2、所在国的特产作物,目前世界生物乙醇生产量最高的国家为美国,依靠联邦政府年56.8亿美元的补贴,生物乙醇已占美国年能源消耗的2%左右,而巴西等国也使用木薯等高淀粉植物生产生物乙醇。 现阶段的主要问题为:玉米乙醇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玉米,这给各国的粮食安全造成了重大的威胁,且乙醇的热值为汽油的2/3,全部的玉米投入乙醇的生产也不能满足基本能源需求;蒸馏过程中也需要耗费大量能源,并不是环境友好型的生物能源。1、生物乙醇、生物乙醇 发展前景: 生物乙醇未来将着眼于纤维素乙醇的开发,筛选可纤维素转化为糖的高效酶,并且改善生产工艺,将生产所需的能源需求降到最低。2、生物柴油、生物柴油 起源: 生物柴油是以大

3、豆、油菜等油料作物,油棕和黄连木等油料林木果实、工程微藻等油料水生植物以及动物油脂、非餐饮油等为原料,通过分解酯化而得到的长链脂肪酸,是一种可以替代普通柴油使用的环保、可再生能源。2、生物柴油、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与石化柴油相比有以下优点:十六烷值较高, 大于49( 石化柴油为45 ), 抗爆性能优于石化柴油;含氧量高于石化柴油,可达11% , 在燃烧过程中所需的氧气量较石化柴油少, 燃烧、点火性能优于石化柴油;不含芳香族烃类成分而不具致癌性, 并不含硫、铅、卤素等有害物质;无须改动柴油机, 可直接添加使用;生物柴油的闪点较石化柴油高, 有利于安全运输、储存;不含石蜡, 低温流动性好, 适用区域

4、广。2、生物柴油、生物柴油工程微藻生产:利用工程微藻生产柴油, 其优越性在于:微藻生产能力高, 用海水作为天然培养基可节约农业资源;比陆生植物单产油脂高出几十倍;生产的生物柴油不含硫, 燃烧时不排放有毒有害气体, 排人环境中也可被微生物降解, 不污染环境。通过选取产油量较高的藻种,使之最大限度的再光照条件下培养,随着藻类的生长,其会在细胞壁内储存油脂,使用各种方法收集藻类细胞后,使用化学溶剂将细胞溶解,杀死藻类并释放出油脂。2、生物柴油、生物柴油 生物酶法分解废餐饮油脂:将餐饮企业费餐饮用油、泔水等,集中到一起,使用以嗜热丝抱菌、米黑毛酶、南极假丝酵母的固定化脂肪酶及其微生物细胞为催化剂, 用

5、3 4 级酶反应连续转酶生产所需的生物柴油。2、生物柴油、生物柴油 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我国生物柴油起步较晚,现存在问题较多:原料供应体系并未建立,原料的收集较成问题;分销渠道并不完全;生物柴油获得人民支持较少,未有广泛的人民群众基础。微生物生物柴油成本过高,且高产油微藻和菌株较难筛选。 发展前景: 生物柴油有改善生态环境、缓解能源消费压力、含氧量高、降低空气毒性和致癌率以及生物降解性高等诸多优点, 在我国, 发展生物柴油具有良好的前景。使用微生物法生产,具有耗能较少,绿色环保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3、生物产氢、生物产氢 起源: 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和化石能源的日益短缺, 氢能作为清洁高

6、效的可再生能源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汽车尾气是当今世界尤其是工业化国家最主要的污染源。约31% 的温室气体CO2 来自于汽车。氢燃烧时仅产生水, 而不排放CO2, 它是一种比化石燃料更令人满意的环保型能源。3、生物产氢、生物产氢 目前全世界5.2 亿车辆中有93%使用汽油、柴油等化石燃料, 由于化石燃料已经短缺, 有人估计最多只能再使用200年。而氢气是可再生的,随着产氢技术的不断发展, 氢将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燃料。3、生物产氢、生物产氢厌氧光营厌氧光营养细菌养细菌绿硫细菌绿硫细菌绿色非硫绿色非硫细菌细菌红色红色非非硫硫细菌细菌红色硫红色硫细细菌菌螺旋菌螺旋菌Rhodobacter cap

7、sulataRhodobacter sp haeroides产氢细菌:3、生物产氢、生物产氢 外源性有机物通过EMP、TCA 循环生成ATP、质子、CO2 以及像琥珀酸一类的电子供体. 电子供体将电子传递给胞内的电子传递链, 低能态的电子在光反应中心受到光的激发生成高能态的电子. 高能态的电子一部分离开电子传递链被传给铁氧还蛋白, 铁氧还蛋白则又将电子传给固氮酶. 另一部分的电子则在电子传递链内传递, 并生成ATP. 固氮酶则利用ATP、质子和电子生产氢气. 氢酶则主要起吸氢作用, 以回收部分能量.3、生物产氢、生物产氢 产氢藻类:绿藻可逆绿藻可逆产氢酶光产氢酶光水解产氢水解产氢直接光水直接光

8、水解产氢解产氢一步法间一步法间接光水解接光水解产氢产氢可逆产氢酶对氧气极为敏感, 当气相环境中氧气浓度接近1. 5% 时, 可逆产氢酶迅速失活, 产氢反应立即停止, 所以直接光水解产氢过程难以持续进行, 很难发展成为大规模制氢技术。3、生物产氢、生物产氢 一步法间接光水解制氢可以实现O2和H2 的产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绿藻在不含硫培养基中, 光合作用放氢能力逐渐降低到小于呼吸作用的耗氧能力, 使藻液保持厌氧状态, 产氢酶表达水平提高, 放氢时间延长, 氢产量随之提高。 间接光水解产氢的工艺路线, 主要是Gr eenbaw n 提出的一步法间接光水解产氢工艺。将藻细胞悬浮在无硫培养基中, 厌

9、氧条件下3h 诱导可逆产氢酶的表达, 然后光照下绿藻细胞为了维持自身生命活动, 消耗体内营养物质, 产生的电子通过电子传递链到可逆产氢酶还原质子产氢, 得到的气体含有H2 , O2 , CO2 , 该方法不能使氢气、氧气的产生完全分离。3、生物产氢、生物产氢 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虽然利用微藻可逆产氢酶光水解制氢的研究已有所突破, 但距离真正大规模应用还为时尚早。将大规模制氢技术的开发完全寄托于藻类(微藻) 的代谢模式上, 是否过于乐观?微藻产氢相关基因HydA 表达量很小, 只有无氧环境条件的诱导才会大量表达;且相关研究并未深入进展;对高产氢微藻的选育以及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对其进行改造仍是研究的难点。3、生物产氢、生物产氢 发展前景: 微藻光生物水解制氢技术有可能成为未来世界新一代支撑能源, 同时, 利用微藻可逆产氢酶生产可持续的氢燃料, 还将带动微藻氢代谢, 微藻生物化工等相关技术的发展。总结总结 由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