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7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学习目标初呈现本单元课标1. 3.法律与教化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 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 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要点学纲学习重点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 法治(-)夏商西周时期的法治与德治(二)东周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1 .叔向和子产之争起因;子产“铸刑书”,概况;2 .儒家与法家之争(参见表1)1 .中国古代的法治: 子产“铸刑书”,秦 律九章律,唐律 疏议,大明律大 清律例
2、;2 .中国古代的礼治 与教化(家训一族规 一乡约制度)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 法律与教化(参见表2)(一)秦汉时期的法律及其演变趋势 (二)魏晋时期的法律及其演变特点 (三)唐朝的法律、礼治与基层教化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 法律与教化(参见表3)(一)宋、元、明、清时期的法律 (二)宋、明、清时期的乡约教化料 基础知识我做主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一)夏商西周时期的法治与德治1 .法治: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陵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 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夏商时期,法律严酷。2 .德(礼)治:西周统治者建立了以室造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有一定的进步性。(二)东周时
3、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1.叔向和子产之争起因: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 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概况:子产“铸刑书”,引发了一场辩论。邻国一位名叫叔向的官员写信给子产,反 对他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圭遇,而不顾道德礼 必这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2.儒家与法家之争(表1)角度儒家法家核心观点认为人性善f主张德治(通过道德 礼义教化民众)与仁政,重视民生 与民意认为人性恶f主张法治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商鞅和韩非主要言行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弱”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 省刑罚,
4、薄税敛”,认为“仁者无敌” 孟子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嗷 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一一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 以法、木、势驾驭臣下,君主费罚分明, 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保证法令畅通社会影响(1)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豪并战争激 烈的战国时期,无助于国君实现他 们的强国抱负;在重视富国强兵的君主们看来, 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 实处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 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 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史料阅读与解析1材料一:故明
5、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 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 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细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 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其如刑。韩非子有度材料二: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 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 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搏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儒家与法家之争的主要焦点。焦点:以什么思想治国的问题。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管理国
6、家,儒家认为君主应该以礼来治理社会。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泰国奉行法家思想,进行变法,实现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 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表2)时期秦汉魏晋唐朝概况商鞅在魏国李悝 法经的基础上, “改法为律",制定 秦律6篇。秦统 一六国后,秦始皇把 秦律推行全国;汉朝沿袭秦律,制 成九聿九:秦汉朝廷还发布法 律文告,称“令”魏明帝在朝廷设 置律博士,命令专 用儒学思想来解释 律令;此后,法律以亲 属之间的尊卑亲疏 作为量刑的重要原 贝IJ,目的在于维护
7、 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唐朝重法治:律在唐初经过多 次删繁就简,唐高宗永徽年间, 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丞 徽律讥后来,唐高宗又命人对律 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 即唐律疏议;(2)唐朝提倡礼治:732年,唐朝政 府颁行大唐开元礼: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 重视室型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演变趋“改法为律”,以律令儒家化(魏晋唐朝法律体系完备;势(特 点)“住”和“全”为主时期最重要的变 化)(2)中华法医至唐代确立:礼仪法典化,礼、法结合;唐律对后世和邻国有重大影响;重视家训,强化基层教化影响 因素秦以史生思想治 国,汉朝外儒内法; 汉承秦制汉武帝以后,儒 家思想成为生遗暹儒家知识分子幺 经注律(
8、1)唐律疏议继承了汉晋以来法 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唐朝提倡礼造;唐朝吸取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篁 视家训的经验L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速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此后, 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2.大唐开元礼分吉、宾、军、嘉、凶五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 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基大成。史料阅读与解析2材料: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法典,是唐律的典型代表。据旧唐书刑 法志记载,唐太宗贞观年间有同州人房强,弟弟在岷州任统军,因为谋反伏诛;按照当 时的法律,房强应当因为连坐处死。太宗得知此案,怜悯其将死,于是对大臣们说:“因为 风俗教化未能
9、博施,所以如今仍然需要刑典。这不是庶人的过错,怎么能因此滥施重刑呢? 这更显得君主不德。怎么能不察其原本而一概加以诛罚呢,这违反了恤刑而重人命的 原则。"这对唐律疏议的修订产生了影响,如将原贞观律名例篇中的“言理切害”, 更为“情理切害”。后来以其为代表的法律体系亦被宋元明清所继承,在东亚被其他国家所 接受。摘编自陶舒亚中国法制史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的立法思想及其影响。立法思想:德主刑辅,礼法结合;影响:唐律疏议为后世所继承并影响东亚其他国家。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表3)朝代法律教化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 系,制定的法律(如 宋刑统天圣令)多以唐律为蓝本(1)
10、程朱理学逐步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 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理学(如朱泉的家礼小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宋朝以后,儒学土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 而不用,但在司法实 跳中仍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 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特别 重视“例”,曾数次重 修问刑条例,开创 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六谕 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明朝儒学士人常常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不遵乡 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 同样非常重视例,制 定了大清律例清朝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讲内容变
11、成了鹿 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 常引用大清律例:(2)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 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演变 趋势 特点(1)唐律影响深远:继承与发展、创新; 明清法律走向“建 例合编”(1)(程朱)理学在教化中发挥主导地位,以乡约形式面向 百姓;(2)乡约从道德教化逐渐转向宣讲“圣谕”(儒学士人常常引 用律例宣讲“圣谕”):(3)乡约由儒学士人发起(民间自发建立)到政府利用和推 广(由道德自觉到逐渐形成强制力);乡约与法律逐步合流史料阅读与解析3材料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书元帝纪材料二: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去五教五刑而民生
12、者,未之有也。所以五教育民之安, 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既兴,无有不安者也。民 有不循斯教者五刑以加焉。五刑既示,奸顽敛迹,鳏寡孤独、笃废残疾、力弱富豪安 其安,有其有,无有敢犯者。养民之道,斯矣。朱元璋大诰民不知报第三十一材料三: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 作,刑法何拘?颜钧箴言六章以上材料反映了统治者什么样的治理思想?儒法(道)并用,礼法转合。副卿修核心素养其港育一、中国古代的法治材料一:公元前536年的“铸刑鼎”把惩治犯罪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全国老百 姓公布。这是中国政治史、法制史上的一件大事。春秋时期,上层货族
13、社会认为刑律越秘 密越好,决不能让国人知道。这样才有利于贵族随意处置老百姓,增加专制的恐怖和神秘。 子产这个做法,遭到很多贵族反对。晋国大臣叔向专门为此给子产写了一封措词严厉的信。 信中说,本来民众怀着恐惧之心,不敢随便乱来。你把法律公布了,民众就会钻法律的空 子,争相琢磨怎么做坏事而不至于被制裁,这样就不怕长官了,反而会导致犯法的事情越 来越多,腐败贿赂到处泛滥,郑国也会因此而完蛋。子产给叔向回了一封信,表示要坚定 不移地公布法律。结果呢?犯罪案件减少了。晋国在子产“铸刑鼎”之后20多年,也把刑 法铸在鼎上,向社会公布了。孔子知道后,仰天长叹说:“晋国就要灭亡了!他们不守唐叔 和晋文公的旧法
14、,造作刑鼎。老百姓只看鼎上的条文不看贵人面孔了,贵人还能做什么1 贵贱没有次序,怎么立国啊I”整理自马立诚子产铸刑鼎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春秋时期郑国和晋国“铸刑鼎”改革的实质及遭到反对 的原因。(8分)实质:否定奴隶主贵族的特权。(2分)原因:公布法律损害了贵族的利益;守旧大臣担心公布法律会引起社会动荡(社会 混乱或违法、腐败贿赂等现象严重);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法律的公布与之矛盾。(6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子产“铸刑鼎”改革的影响。(6分)影响:使民众有法可依,是中国法制史的一大进步;打击了奴隶主贵族;有利于郑国稳定社会秩序;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晋国等其他诸侯国的改革。(任
15、答3点 6分)材料二: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 九章律讥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 “章”,仅关于死罪的 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 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 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 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 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 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
16、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特点: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菲。(8 分)材料三:唐代统治者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唐律继承了古代立法传统,“以礼入 法”,然后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律条都围绕着“罪”和“刑” 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 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 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
17、刑律的蓝本,也是中国古 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中华法系以自己独特的风采影响着亚洲与其有交往的各 地,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唐律疏议的主要特点及其形成背景,以及它在法 制史上的地位.(16分)特点:立法思想:“以礼入法”(礼法并用、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礼(儒家伦理道 德)高于法;法律内容:以刑法为主(刑事立法,围绕刑法内容展开”司法原则:“理 不可疑”(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或判案讲求证据)。(每点2分共6分)形成背景:政治上,实行封建君主专制;经济(社会)上,封建小农经济(和宗 族社会)占主流;思想上,受儒家正统思想影响。(每点2
18、分共6分)地位:唐律疏议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对后世历代刑律 和亚洲各国的法制建设产生深远影响。(每点2分共4分)材料四:中国“贱讼”的传统由来已久,在当今中国仍不乏其例。法律只不过是“必要 的邪恶”,因而息讼、重调解便成了中国法律文化的一大特色。古代法律“出于礼则入于 刑” “德主而刑辅”,浸染了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儒家的“视法为器”的法律工具主义 及“贤人政治”思想,形成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人治主义传统。唐律十二篇,虽有职制、 户婚、厩库等篇。但要找到违者不以刑罚相待的条款是很难的,这里亲属、婚姻、继承、 物权之类的民事关系统统被纳入刑罚体系中去了。中国古代法律所及之处,没有纯
19、粹的私 人事务,一切都与国家有关。据梁治平法辨根据材料四,概括古代中国法律及法律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上述特点 的原因。(10分)特点:贱讼、息讼和重调解;“出礼入刑”、礼刑结合或“德主刑辅”;重人 治,轻法治;忽视对私人权益的保护(没有区分公法与私法).(任答3点6分)成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小农经济;儒家文化的浸染(影响)等。(任答2点 4分)二、中国古代的礼治与教化(一)孔子好礼材料一(2018海南卷):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 “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 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
20、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 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 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并简述孔子主张产生的社会背景。 (10 分)孔子主张:重建礼制社会;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积极入仕, 以礼治国;人人都应践行周礼。(任答3点6分)产生背景:礼乐(文化、制度)传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春秋 时期思想活跃。(任答2点4分)(二)中国古代的教化:家训一族规一乡约1
21、 .家训材料二:中国古代家训节选(表)三国-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 以致远。唐刘禹锡名子说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宋刘清史戒子通录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 费用。明姚舜牧药言士、农、工、商各居一艺,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清张英恒产琐言人家宝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 字。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家训的基本思想。(4分)思想:重视道德修养;灌输忠孝观念;提倡节俭治家;重农抑商;重视耕读 立业传家。(4分)2 .族规材料三:以下是清朝时期某地刘氏族规的节选:一、敦孝
22、悌:孝悌为人之本,人惟孝悌为先。孝在养其身而顺其心,悌在不藏怒而不宿 怨。四、严家教:子弟一言一行俱要端庄。妇女声音不闻于外,性情正而品节明。五、 笃宗族:族中我果有余,多方设法,分润族人,将见祖宗,默佑其衷。七、务本业: 读书明理,自是有用,农工商贾亦自成一家。人必有业,务业须正。十、重名节;族 中如有贞女节妇,孝父母、立节操,请旨旌奖,以培风化。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氏族规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6分)因素: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观念(宗法制的影响);儒家思想发展,理学居统治地 位并向基层渗透;社会经济(籽别是工商业)的发展。(每点2分共6分)3 .乡约材料四:乡约是宋代地主阶级士大夫在社会变迁面前提出的挽救社会危机的基本建制, 其途径就是通过士大夫自觉地义务地在乡村建立起开展思想教化的组织或机构,向全体民 众宣传传统政治统治的合理性。陕西蓝田的吕大临、吕大防兄弟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首 先创立了吕氏乡约。该乡约规定:“在地方上推举年高德劭者一人为都约正,另外推举两位 有学行者为约副,每月另选一人为宜月。”年高有德、堪身体力行之人是可能被推举为乡约 正副的基本条件,即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行政管理专科应试策略试题及答案汇聚
- 2025年经济法概论备考材料及试题答案
- 卫生资格考试热点话题试题及答案揭晓
- 2025年执业药师与公众健康的紧密联系试题及答案
- 指导患者用药的要点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文化概论内容的扩展与试题及答案总结
- 自考行政管理经典试题及答案解析
- 护士执业考试试题及答案深层研究
- 行政管理法律解析试题与答案
- 理解国粹的试题及答案
- 蔬菜营养学复习课件
- DBJ∕T13-356-2021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标准
- xx学校研学旅行活动告家长书
-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及工作职责
- 艾里逊自动变速箱针脚图PPT通用课件
- 圣地非遗-鲁锦纹样特征
- 自动扶梯标准安装施工方案
- 化探取样规范
- 起重机械交叉作业安全措施
- MBR运行管理手册(共21页)
- 生态动力素讲解话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