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大学古代文学考试题目及其答案_第1页
井冈山大学古代文学考试题目及其答案_第2页
井冈山大学古代文学考试题目及其答案_第3页
井冈山大学古代文学考试题目及其答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名词解释一、建安风骨:即建安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它真实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情感。在艺术精神上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作品内容充实,意境宏大,笔调明畅,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个性特征,形成了宏建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二,竹林七贤:指魏晋南北朝的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成,向秀,王戎,他们实际上市个名士集团,山涛,王戎,后来投靠司马氏,其余人都崇尚老庄,任性嗜酒,寄情山水,反对礼教名教。对司马氏的篡权夺位不满,其中阮籍和嵇康代表正始文学的最高成就。三、永明

2、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永明年间,沈约、谢朓等诗人创造了一种跟古体诗不同的新体诗,史称“永明体”。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永明体对“近体诗”的形成奠定基础。四、宫体诗指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是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诗歌。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人墨客在东宫相互唱和。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对称,“宫体”,后来称艳情诗为宫体诗。五、上官体:上官仪是贞观后期的重要诗人。他的五言诗“倚错婉媚”,讲究对仗,追求诗歌的声辞之美,体物图貌,笔法精细,时人谓之“上官体”。上官体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但其内容主要是宫廷文学中的应制咏物,

3、诗歌的变革只能由处于社会中下层人即初唐四杰来承担。六、初唐四杰指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杰官小而才人,位卑而名高。他们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 七、新乐府运动: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主张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新乐府运动体现汉乐府是现实主义精神。八、古文运动:指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文体改革运动。“古文”是韩愈开始提出的,指的是上继三代两汉的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

4、,与六朝以来流行的“今文”,即骈文相对立。韩愈及其追随者仍大力提倡这种文体,后又得柳宗元积极支持与配合,形成了社会风尚,即所谓“古文运动”。他们主张文道合一、文以载道,强调文以字顺、自创新词,推动了古代散文的发展。九、唐传奇:晚唐时裴铏写了一部小说集传奇,后人就以唐传奇作为古代小说的统称。唐传奇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唐传奇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次大飞跃,它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进入成熟阶段。十、变文:变文文称敦煌变文,指在敦煌发现的唐代俗讲僧和民间艺人讲说故事的底本。变文采用诗文相间、有说有唱得形式。散文部分是口述,韵文部分是吟唱,有的还配合着图画,内容分为讲唱

5、佛经故事和讲唱人世故事两种。变文是后世各种说唱文学的先驱,这代表了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十一、花间词派:五代后蜀赵崇祚辑录了晚唐五代时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十八家词,编为花间集十卷,他们的词风大体上一致,确立了“词为艳科”的传统,后世称之为花间词派。简单题1、 魏晋南北朝文学主要特征一是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二是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有了对各种体裁的文体辨析的意识;三是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有了自觉地追求。2、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阮籍咏怀诗体现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即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开创了中国政治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它摆脱了乐府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

6、哲理引入诗中,同时与一系列的艺术形象相结合,表现手法多用象征寓意,形成曲折幽隐的风格特点,使诗歌内涵更为深厚。首创我国五言抒情田诗。3、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平淡自然,亲切淳真。陶诗主体风格。浑熔完整,意境深远。语言自然而精工。陶诗用语质朴无华而义精炼传神。如“有风自南,翼比新苗”。风格多样。陶诗以自然冲淡的风格为主,但有时也显得抑郁悲戚,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等作品,流露出雄壮悲慨之气。4、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先叙述登游缘起或路伐,接着是具体描写局部景物,最后议论或感慨。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和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

7、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如登池楼上“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翁”,传达出诗人心中一种难以言喻的对生命的惊喜。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它能注意到诗中描写之画面的色彩和谐与明暗对比。5、谢诗与陶诗比较 谢诗善于描绘画境,在移步换景中领略山水之美,把叙事与写景结合起来。而陶诗写田园山水,往往是静观,静观需心境纯洁,方能物我亲切交流,谢诗中也有哲理,但主要在于化其心中郁结,且哲理往往游离于诗外,形成叙事写景说理的程式,往往在诗的最后拖上一个玄言的尾巴,这说明他的诗脱胎于玄言诗,但仍留着玄言诗的尾巴。而陶诗的哲理则融于体物之中,故能达到超然物外、遇景成趣的境界。语言上,谢诗精工奇丽、刻意

8、追求、多用深奥书面语和典故,深涩难懂,有佳句而无佳篇。而陶诗朴素、自然平淡。6、初唐四杰的艺术成就 题材上,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离别、怀乡、边塞、市井生活、山川景物等皆入诗,内容上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方向。风格上,与宫体诗的绮靡不同,而是真实感情的抒发,或开朗豪放、积极进取,或悲凉雄放、铺张扬励。形式上,王杨长于五律,卢骆长于七言歌行,改造了宫体诗。他们的诗歌创造,代表了矫正宫廷诗风的成就。杜甫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对他们的历史地位做出了高度评价。7、盛唐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 从初唐到盛唐近百年来社会基本安定,经

9、济繁荣,为文人提供了漫游山水和隐居田园的物质条件 佛道的盛行和知识分子漫游隐逸的风气是文人描写山水的直接原因 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8、高适诗与岑参诗的比较 风格上,高适诗悲壮苍凉,尚质主理;岑参诗悲壮奇丽,尚巧主景。内容上,高适描写对士卒的同情;岑参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形式上,他们都各体兼长,都长于七言歌行。高适的七言歌行有汉魏风骨,古朴厚重岑参的七言歌行借鉴齐梁,注重音律,句式多变,富于创新。论述题 1、 论典论·论文的主要内容 对自古以来的“文人相轻”之习表示反对,以为作品的长短是因为文体各具特点,作家才性不一。他主张以“审己夺人”的态度对待文学批评 论文章与事业的关系:曹丕认

10、为文章的社会地位与事业同样重要,因而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如在文章中论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盛事” 论文气即才性:从曹丕开始,把“气”引入文论中。他说:“文以气为主”。“气”当指作家的才性在作品中的反映。论文体的区分:即对文学题材的区分。曹丕初步探讨了各种文体的特点,“夫文本同而未异,益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善实,诗赋欲丽”。 对文学批评者的态度:在文章中指出文学批评者“贵远贱近,向身背实”的错误态度,对贵远贱近、尊古卑今观点进行了指斥,在前人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申说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新时代的标志。2、南曲与北歌的比较:内容风格迥异。读南

11、曲,犹听燕子的呢喃细语,而北歌犹雄鹰鸣叫、战马萧萧。内容上,南曲几乎清一色是情歌,写男女之情,而北歌除写男女情爱之外,还写了大漠风光,征战行役,羁旅乡思。风格上,南曲婉约旖旎,缠绵哀怨,而北歌豪放粗犷,坦率爽朗。手法上,南曲多用双关、暗示等,细腻的表达情感,而北歌多坦露直率。形式上,南曲多为整齐的四言或五言的歌诗,而北歌灵活运用四、五七言诗和杂言。语言上,南曲多绮丽精工,而北歌多质朴刚健。南北朝迥异代表了风格不同。3、南曲北歌差异的原因:文化背景不同因素(南方文人文化素质相对要比北人高)政治环境不同因素(长达二百七十年的南北分裂,造成南北往来被阻断;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发展,北方则政权更迭频繁,

12、连年征战不断)民族性格气质(南人含蓄,北人直露;南人深婉细腻,北人粗犷豪放;南人重文,北人尚武)生活习俗(包括饮食习惯等)4、论述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主观色彩浓烈。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像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喷涌而出,形成江河奔腾的大起大落大开大阔的诗情。想象奇特。李白诗歌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多端。想象跳跃极大,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李白诗歌的意象,又能壮美和优美两种类型。李白诗的基本色调是明丽爽朗。5、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沉郁顿挫的总体风貌,千汇万状的多样风格;大气磅礴的艺术概括,细致入微的写实本领。兴象浑融

13、的诗歌意境,议论风生的感慨胸臆;严谨整栗的诗律之美,曲折拗救的兀傲之气。6、杜诗的艺术风格:沉郁,是感情的悲壮、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其感情基调是悲慨。7、论述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 初唐以来,萧颍士、梁肃、柳冕等人,不断对骈文提出批评,主张文体革新。韩愈、柳宗元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明确、更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古文理论。主要主张是:“文以明道”“文以载道”,这是韩柳古文运动理论的核心。重道也重文 为文贵在创新,反对因袭。 重视作假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倡导“文气”说和“不平则鸣”说8、温庭筠与韦庄词的异同 相同点:都开辟了一种新的词风,反映了词曲仅供演唱的伶工之词到抒情写怀的士大夫词的渐变过程。如温庭筠为了适应舞艳歌席场合的实用要求,他的词中都是精丽字面和绚丽意象的组合,适于花间酒下歌咏的香软词境,具有娱乐价值。这对于词在晚唐五代迅速兴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韦庄则淡化了词体佐观酬宾的实用功能,开启了自抒情怀的传统,这不仅是韦庄词的一大特色,也是词的风格内容的一大转变。 不同点: 温庭筠多“伶工之词”,是“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而韦庄多“士大夫之词” 艺术表现手法不同 温常以静态的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