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1.1荷塘月色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赏析文章重点语段,揣摩文章优美动人的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学习重点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学习难点揣摩文章优美动人的语言天天预习1课内词汇(1)注音 蓊蓊郁郁 袅娜 踱步 霎时 弥望 斑驳 渺茫 点缀(2)解释下列词语。幽僻: 蓊蓊郁郁: 踱: 弥望:袅娜: 脉脉: 风致: 斑驳: 一例: 丰姿: 碧: 大意:【答案】(1)wng yù nio nuó duó shà mí bn bó mio máng zhuì(2)幽深、僻静草木茂
2、盛的样子慢步行走满眼。弥,满柔美的样子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美的姿态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一律 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青翠欲滴的样子这里指大概的轮廓。2.每日成语蓊蓊郁郁 脉脉含情 没精打采 风韵犹存 鞭辟入里 独树一帜3.读背任务(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3)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4)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沈约咏芙蓉 (5)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6)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7)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8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9)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10)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4.文学知识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教学问题最佳解决方案教学问题最佳解
4、决方案5.语文补偿(1)比喻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二是用浅显的或人们熟悉的事物对深奥难懂的的事物加以说明,便于人们深入理解。(2)拟人的作用:一是色彩鲜明;二是描绘形象,生动;三是表意丰富. 更利于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增强语言的亲切感,还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变得生动起来。(3)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它的恰当运用,能和谐音律,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有些叠词模拟声音,非常逼真;有些叠词展现动作,含义丰富;有些叠词渲染气氛,令人如临其境。文本研读【课堂导入】1.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写“月”和“荷”的
5、诗词。2.回顾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和春,体味其散文的特点。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欣赏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本文描写景物的段落集中在课本的第四、五、六自然段。【精段精读】一、读:学生自己放声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找学生分别范读第四、五、六自然段,正音。师生齐读第四、五、六自然段。二、赏析:1.学生自读第四段:讨论思考下列问题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如画的美景,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答】月下荷塘。画面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答】叶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花姿态各异,秀。香随风飘荡,不绝如缕。波疾如闪电。 月下荷塘给人留下无穷美感。如果让你拍摄月下荷塘的画面,你怎样
6、安排镜头?【答】远近,上下,静动这幅画给你什么感受呢?要结合具体句子谈。【答】层次感、立体感,具体句子略。这一段作者有没有提到月?有没有描写月色?【答】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叶子、花朵的情态,以及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2.学生朗读第5节,讨论思考这一幅画跟上一幅画比较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答】荷塘月色。有人说:朱自清先生是用语言代替丹青的能手。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用语言给我们描绘出月色之美的?【答】由上到下;由正面到侧面;黑影浓、倩影淡,整个画面
7、疏密相间,浓淡相宜。本段作者所描绘的画面给人以什么感受?【答】景物素淡、静谧、朦胧、和谐, 整个画面,月朦胧,雾朦胧,有一种朦胧之美。可以看出作者已由“颇不宁静”转变为“暂得宁静”。3.自由诵读第6段,回答: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是_的景色,其着笔点是什么?着眼点是什么?【答】荷塘四周 着笔点是树,着眼点是月,以树写月。和前面的画面相比,这幅画的色彩是暗一点还是明一点?可以从那些词语看出来?【答】黯淡的,可以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看出。这一段描写景物的次序是怎样安排的?【答】由外到内到外;由远到近到远。问题探究三、揣摩: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1.
8、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答】以流水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泻”加以点化,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2.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答】本来是倩影映在荷叶上,却说成“画”在荷叶上,“画”含有人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挥墨描绘“倩影”。“画”这个动词是经过锤炼的,与“倩影”搭配得很好,表现出一种趣味,也显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3.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答】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地升腾,缓缓地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4.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答】“洗”承“泻”,“笼”承“浮”,以叶、花的安谧、恬静衬
9、托月色的朦胧柔和。四、鉴赏:运用修辞手段写形传神,淋漓入微,可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下列句子中运用修辞的妙处。1.比喻句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答】写荷叶之美,亭亭玉立,使人联想到她翩然起舞婆娑婀娜的丰姿。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答】写出了月光照耀下荷花的特点,晶莹可掬的光华,绿叶衬托下花朵忽明忽暗地闪光,纤尘不染的丽质。3)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答】微风吹过荷波传送之快。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答】月色淡而净,有动感,一泻无余。5)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
10、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答】写出叶与花在月下的特点:奶白色而又娇艳欲滴的实感和轻柔飘渺的姿容。6)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答】写月影,灌木的黑影可怖。7)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答】淡月下树色阴暗迷蒙,渲染了荷塘幽静的气氛。8)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答】以灯光衬月色的朦胧迷人。2拟人句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答】写荷花饱绽盛开与含苞欲放两种姿态,“袅娜”形容女子姿态优美;“羞涩”指难为情,态度不自然,用这两个词巧妙地形容了荷花的妩媚多姿。2
11、)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答】写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教学问题最佳解决方案教学问题最佳解决方案3)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答】流水无声却似有深情。3.认识“移觉”(通感):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答】是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清香”与“歌声”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意境变得更加内涵、优美。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答
12、】是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其次,身处此境,提到梵婀玲,会很容易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其间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也是意象的叠加,艺术效果倍增,给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4.鉴赏叠词:找出文中的叠词,试品析一二例。【答】如“悄悄”,“轻轻”。悄悄出门,轻轻进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森森”,“淡淡”。路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寂寞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田田”,写出荷叶的茂密。出水很高,是“婷婷”;“粒粒”,写出荷花的晶莹剔透
13、。“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富于节奏感。学习小结景物描写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按照一定的次序来安排角度,并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本课中比喻句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了无尽的美感享受;拟人句更添景物灵秀动人的气质;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叠词的运用,则增加了文章的节奏美和音韵美。课时测评课内语段阅读,阅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完成15小题1.指出下列比喻句的相似点。(1)月光如流水一般。(2)(叶子和花)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答案】(1)月光的流泻与流水的流泻相似(2)叶子与
14、花在薄雾中朦朦胧胧的状态同梦境中朦朦胧胧的状态相似2.“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在这里是打了个比方,那么“酣眠”在文中指什么?“小睡”又指什么?【答案】酣眠指满月的状态。小睡指月亮被淡淡的云笼罩着若明若暗,不能朗照的状态。3.文中的句子,可否如下颠倒?为什么?(1)斑驳的参差的黑影 (2)稀疏的杨柳的弯弯的倩影【答案】不可以;“参差”指高高低低,“斑驳”指颜色不均,这是从大处到细处的描写,如果颠倒了,意思也没有多大妨碍,但有一点无序的感觉。而第二句一变,意思就不同了。原句“弯弯”是修饰“杨柳”的;“稀疏”是形容“倩影”的,且与“斑驳”遥相呼应,一个色彩“淡”,一个色彩“浓”。一改就没有
15、了原句的神韵。4.“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画”改为“印”好不好?为什么?【答案】不好;“画”,浓淡相宜,有动感;而“印”则显得死板,不灵活,且“黑影”与“倩影”本来也是在变化的。5.“光与影”怎么与“名曲”相通起来?【答案】光与影若明若暗、并不均匀的和谐与名曲的抑扬顿挫、高低均匀的和谐是相通的。教后反思荷塘月色(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散文。学习重点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学习难点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天天预习1课内词汇煤屑 羞涩 酣眠 霎时 敛裾 颤栗 薄荷 斑驳 幽僻 缥缈 倩影2.每日成语(1)花好月圆:比喻美好圆满,多用于祝贺人新婚。(2)
16、柳绿桃红:桃花嫣红,柳枝碧绿。形容花木繁盛、色彩鲜艳的春景。(3)层峦叠嶂:层峦:山连着山;迭障:许多高险的象屏障一样的山。形容山峰多而险峻。(4)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5)姹紫嫣红:姹、嫣:娇艳。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6)不言而喻: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3.读背任务(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
17、壁)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7)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8)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9)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10)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 4.文体知识背景简介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
18、,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5.语文补偿通感,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因此,通感又被人们称为“移觉”。 教学问题最佳解决方案教学问题最佳解决方案例1: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同时显露,令人眼花缭乱,作者把视觉和听觉勾连起来,构筑了一个立体的、多层面的艺术境界,使那如泣如诉的琵琶曲,跨越时空
19、成为千古绝唱。例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是抽象的情思,“春水”是具体的事物,两者似无关联,一经沟通,这位亡国之君深长、沉重、无穷无尽的哀愁,就真切、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让人们仿佛都能看得见。例3: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你听,那笛声中竟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阳光的明媚!听觉、嗅觉、视觉相融汇,那笛声是多么悠扬,多么撩人情思!试一试,你能写一段运用通感的句子吗?文本研读一、检查学生课文背诵情况:(4、5、6自然段)二、整体感知课文,1.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参考答案】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月色下的荷塘荷塘
20、上的月色)、赏四周、回家门。2.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体会它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3.从哪些语句中,还可以了解到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并加以分析。【参考答案】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2)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分析:联系背景、文眼、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1)句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
21、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环境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且”字表明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一丝喜悦。 2)句“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3)句“可惜”又从热闹的采莲盛说中返回到灰色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4)句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作者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和赞美江南灵山秀水的文章,到清华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难以摆脱,身处忧烦,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
22、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4.朗读全文,把握全文的感情脉络:【答案】不宁静找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回到现实的不宁静中来。问题探究学生齐读第710段,思考下列问题:1.夜游荷塘让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答】“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2.作者在文章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采莲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答】一群少男
23、少女(“妖童媛女”)采莲的祥和舒心、热闹有趣的情景。3.作者勾勒了一幅江南采莲图,江南采莲图有何特点?【答】无忧无虑自由幸福快乐美好相亲相爱4.作者为什么要想到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答】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辟了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又回到了现实中来。表明作者无法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宁静”,这正是残酷的现实社会带来的结果。作者苦闷、忧愁、烦躁、困惑,这时候作者想到西洲曲和采莲,折射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否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小结走
24、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感情,既要注意作者描写景物的特征、方法、思路以及写作的角度,体会作者景物描写的妙处,又要联系写作背景,仔细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和细微的感受。课时测评【课外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生机勃勃的太阳花 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一朵红,一朵黄,一朵淡紫色。乍开的花儿,像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在我们宁静的小院里,激起一阵惊喜,一片赞叹。 三朵花是信号。号音一起,跟在后边的便一发而不可挡。大朵、小朵,单瓣、复瓣,红、黄、紫、蓝、粉一齐开放。一块绿色的法兰绒,转眼间,变成缤纷五彩的锦缎。连那些不爱花的人,也经不住这美的吸引,一
25、得空暇,就围在花圃跟前欣赏起来。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起初,我们以为,这经久不衰的原因,是因为太阳花喜爱阳光,特别能够受住烈日的考验。不错,是这样的。在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只有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无保留,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艳丽,愈加热情,愈加旺盛。但看得多了,才注意到,作为单独的太阳花,其生命却极为短促。朝开夕谢,只有一日。因为开花的时光这么短,这机会就显得格外宝贵。每天,都有一批成熟了的花蕾在等待开放。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紧紧,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可是一见阳光,就即刻开放。花瓣像从熟睡中
26、苏醒过来了似的。徐徐地向外伸张,开大了,开圆了这样一个开花的全过程,可以在人注视之下,迅速完成。此后,它便贪婪地享受阳光,尽情地开去。待到夕阳沉落时,花瓣儿重新收缩起来,这朵花便不再开放。第二天,迎接朝阳的将完全是另一批的、成熟了的花蕾。 这新陈交替多么活跃,多么生动!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太阳花在开花的时候,朵朵都是那样精神充沛,不遗余力。尽管单独的太阳花,生命那么短促,但从整体上,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 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慵懒。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将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等到秋霜肃杀时,它已经把银粒一般的种子,悄悄地撒进泥土。二年,冒出的将是不计其数的新芽。 太阳花的欣赏者们,似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世界,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他们像哲学家那样,发出呼喊和感叹:太阳花的事业,原来是这样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呵!太阳花给予的启迪,无疑是有益的。1.太阳花“经久不衰”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两点。2.在第七自然段中,作者说,太阳花的世界是“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请回答:(1)“科学的”表现在 ;(2)“公平的”表现在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招聘笔试真题
- 1.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立项建议书(式样)
- 2023.06.21夏至一阴初升
- 2025年陕西省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招聘考试试题【答案】
- 2025年湿簧式继电器项目发展计划
- 北京海淀区社区工作者招聘笔试真题2024
- 2025年昭通市昭阳区龙泉街道办事处选拔社区后备干部考试试题【答案】
- 2025年产后健康项目发展计划
- 消防专项方案
- 理财顾问实习报告范文-1
- 招商大使选聘管理办法
- 智慧教育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 2025年中国铁路集团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带答案详解)
- 用工风险培训课件
- 海外现场安全健康环境管理(HSE)
- 2025年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行政执法)资格考试(客观题及刑法)含答案
- DB3502∕T 166-2024 既有厂区及老旧小区海绵城市方案设计导则
- 2025年 江西省金控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笔试试卷附答案
-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
- 2025年中国模内标签(IML)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前景机遇研判报告
- 【人教版】吉林长春2024-2025学年 五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