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病原学诊断与防治_第1页
第八章病原学诊断与防治_第2页
第八章病原学诊断与防治_第3页
第八章病原学诊断与防治_第4页
第八章病原学诊断与防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节 细 菌 学 诊 断细菌学诊断(bacteriological diagnosis):检测病原菌及其抗原、产物或核酸血清学诊断(serological diagnosis):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抗体 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标本被污染 根据不同疾病以及疾病的不同时期采集不同标本根据不同疾病以及疾病的不同时期采集不同标本 尽可能在疾病早期及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标本 采集的标本必须尽快送检,多数菌可冷藏送运 标本作好标记,详细填写化验单1、标本(specimens)标本采集与送检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一、病原菌检测显微镜放大法:显微镜放大法: 普通光学显微镜 (LM) :分辨率,0.25m 电子显微镜

2、:分辨率,1n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对于形态与染色上具有特征的病原菌形态、排列和染色性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细胞或病毒表面特征 1000 10,000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病毒或细胞的内部超微结构10,000 100,000普通光学显微镜 (LM) :草履虫染色法:染色剂与细菌细胞质的结合染色法:染色剂与细菌细胞质的结合常用:碱性染色剂(有色的阳离子) 酸性染色剂(负染)单染色法鉴别染色法: 革兰染色法;原理、步骤、意义 抗酸染色法鞭毛染色等特殊染色法3、分离和鉴定:根据不同疾病采取不同标本如血、尿、粪便、 咽拭子以及脑脊液

3、等进行细菌的分离和鉴定,是确诊细菌性 感染最可靠的方法鉴定的主要内容:1)培养特征:根据细菌所需营养、生长条件、菌落特征初步诊断2)形态特征: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染色及特殊结构3)生化反应:细菌生化反应的特点可作为鉴别细菌的依据4)血清学鉴定:已知抗体 未知细菌抗原,以确定细菌的种、型5)动物实验:测定细菌的毒力,及分离病原菌6)药物敏感试验;溶血性链球菌血平板上的溶血溶血性链球菌血平板上的溶血IMViC试验试验吲哚试验 + 甲基红试验 + VP试验 +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大肠杆菌 产气杆菌标本采集标本送检初次涂片染色纯培养后再次涂片染色细菌的分离培养挑选可疑菌落进行生化,免疫学,分子生物

4、学检测4、病原菌抗原的检测常用于细菌学诊断的免疫学技术1)沉淀反应2)协同凝集试验3)免疫荧光法4)对流免疫电泳5)酶免疫测定6)免疫印迹技术5、其他检测法:PCR技术检测细菌核酸二、血清学诊断原理:原理:用已知抗原检测患者血清或其他体液中未知抗体及其量的用已知抗原检测患者血清或其他体液中未知抗体及其量的变化变化应用:应用:抗原性较强的致病菌和病程较长的传染病诊断抗原性较强的致病菌和病程较长的传染病诊断通常采取双份血清,如果恢复期或通常采取双份血清,如果恢复期或1周后血清抗体效价周后血清抗体效价比早期升高比早期升高4倍以上时,则可确认为现症感染倍以上时,则可确认为现症感染常用方法:常用方法:直

5、接凝集试验(诊断伤寒、副伤寒的肥达试验)直接凝集试验(诊断伤寒、副伤寒的肥达试验)中和试验(诊断链球菌性风湿病的抗中和试验(诊断链球菌性风湿病的抗O试验)试验)乳胶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乳胶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ELISA:技术简便、特异、快速、灵敏,应用广泛第二节第二节 病毒学诊断病毒学诊断一、标本的采取与送检一、标本的采取与送检注意:注意: 1、对本身带有杂菌或易受污染的标本,要进行病毒分离培养时,应使用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等) 2、标本应低温保存并尽快送检 3、血清学诊断标本的采取应在发病初期和病后23周各取1份血清,以便对比双份血清抗体效价的动态变化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二、病毒的分离

6、与鉴定 以下情况需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以下情况需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分离病毒对诊治病人有指导性意义 发现新的病毒或对已被消灭的病毒性疾病怀 疑“死灰复燃”时 为鉴别临床上具有相同症状的疾病,以明确 何种病毒感染 检测所用的病毒活疫苗,及时发现回复毒力 的变异株(一)病毒的分离1、动物接种2、鸡胚培养:目前主要用于分离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初次分离接种于羊膜腔流感病毒的再培养接种于尿囊腔3、细胞培养细胞培养 病毒分离鉴定中最常用的方法按细胞的生长方式分类:单层培养悬浮细胞培养按细胞的来源、染色体特征和传代次数分类:原代细胞:来源于动物、鸡胚或引产人胚组织细胞二倍体细胞:细胞在体外分裂50100代后仍

7、保持2倍染色体数目的单层细胞常用于人类病毒的分离或病毒疫苗的生产传代细胞系:多由癌细胞或2倍体细胞突变而来,能在体外持续传代病毒在培养细胞中增殖的指标1. 细胞的变化细胞的变化 细胞病变效应细胞病变效应 (CPE):):有些病毒在细胞内增殖时引起有些病毒在细胞内增殖时引起 的特有的细胞病变:细胞变圆、聚集、坏死、溶解或脱落的特有的细胞病变:细胞变圆、聚集、坏死、溶解或脱落多核巨细胞(融合细胞)形成多核巨细胞(融合细胞)形成:有些病毒如麻疹病毒、有些病毒如麻疹病毒、 巨细胞病毒等作用于细胞膜,使邻近的细胞融合,形成多巨细胞病毒等作用于细胞膜,使邻近的细胞融合,形成多 核巨细胞。核巨细胞。胞质或核

8、内包涵体(胞质或核内包涵体(inclusion body)的形成)的形成狂犬病病毒、巨细胞病毒狂犬病病毒、巨细胞病毒1、CPE 正常细胞病变细胞巨细胞病毒感染细胞形成的包涵体 猫头鹰眼状2. 红细胞吸附(hemadsorption, HAd)流感病毒等感染细胞后,由于细胞膜上出现了血凝素(HA),具有吸附脊椎动物(豚鼠、鸡、猴等)红细胞的能力,这一现象称为红细胞吸附。常用来鉴定具有HA的黏病毒 或副黏病毒的增殖3.干扰现象(interference):某些病毒感染细胞时不出现CPE或其他易于 测出的变化(如HAd),但能干扰其后感染的 另一病毒的增殖,从而阻抑后者所特有的CPE4.细胞代谢的改

9、变: 病毒感染细胞的结果可使培养液的pH改变。培养环境的生化改变也可作为判断病毒增殖 的指标(二)病毒的数量与感染性的测定:1、蚀斑测定法2、ID50 或 TCID5050%组织细胞感染量:病毒感染细胞后,引起 50% 发生死亡或病变的病毒量。病毒感染单层细胞后,产生的局限性病灶,称蚀斑。每个蚀斑是由一个感染性病毒体复制,使细胞病变形成的,称蚀斑形成单位(PFU)。通过计算PFU数量来得出感染性病毒体的数量(三)新分离病毒的鉴定:1. 病毒核酸类型的测定2. 理化性状的检测3. 形态学观察4. 血清学鉴定5. 基因测序和生物对比三、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三、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原理:原理:用已知

10、病毒抗原来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 相应的抗体 中和试验(中和试验(NT testNT test) 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试验(CF testCF test) 血凝抑制试验(血凝抑制试验(HI testHI test) 凝胶免疫扩散试验凝胶免疫扩散试验中和试验:病毒在活体内或细胞培养中被特异性抗体中和而失去感染性的一种试验 患者血清中抗体的消长情况中和抗体:作用于病毒表面抗原的抗体中和试验是用于人群免疫情况的调查,临床诊断中不常用补体结合试验:用已知病毒可溶性补体抗原来检测病人血清中相应的补体抗体。补体抗原:病毒的内部抗原补体抗体的出现可作为近期感染的指标血凝抑制试验(HI, test):具有HA的

11、病毒能凝集鸡、豚鼠、人等的红细胞,程血凝现象。这种现象能被相应抗体抑制,称HI试验四、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四、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一)形态学检查1、电镜和免疫电镜2、普通光学显微镜检查 包涵体(二)病毒蛋白抗原检查: EIA(三)特异性IgM抗体的检测(四)检测病毒核酸:1、核酸杂交技术2、核酸扩增技术3、基因芯片技术主要是从含有病毒标本及感染机体的血清中检测病毒颗粒、蛋白抗原、 IgM抗体和核酸第四节第四节 特异性预防与治疗特异性预防与治疗三、细菌感染的治疗第三节第三节 真菌学诊断真菌学诊断 细菌产生的抗生素:多粘菌素按生物来源分类 真菌产生的抗生素:青霉素 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链霉素 - -

12、内酰胺类 大环内酯类 氨基糖苷类按化学结构和性质分类 四环类 氯霉素类 人工合成类 其他抗生素类 (一)抗菌药物的种类(二)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影响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影响细胞膜的功能(多黏菌素)影响蛋白质的合成(链霉素30S亚基, 氯霉素 50S亚基)影响核酸代谢(喹诺酮)影响细胞壁的合成 1、 细菌细胞膜上有6种青霉素结合蛋白(PBP),在肽聚 糖的合成中起重要作用 2、 青霉素(与 D 丙氨酸 结构相似)能竞争性地结合其中 的转肽酶,阻滞此酶的功能青霉素类的抗生素抑制肽聚糖的合成,对生长旺盛的细菌效果明显四、病毒感染的治疗四、病毒感染的治疗五、真菌的治疗五、真菌的治疗显微镜放大法:显

13、微镜放大法: 普通光学显微镜 (LM) :分辨率,0.25m 电子显微镜:分辨率,1n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对于形态与染色上具有特征的病原菌形态、排列和染色性(一)病毒的分离1、动物接种2、鸡胚培养:目前主要用于分离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初次分离接种于羊膜腔流感病毒的再培养接种于尿囊腔3、细胞培养细胞培养 病毒分离鉴定中最常用的方法按细胞的生长方式分类:单层培养悬浮细胞培养按细胞的来源、染色体特征和传代次数分类:原代细胞:来源于动物、鸡胚或引产人胚组织细胞二倍体细胞:细胞在体外分裂50100代后仍保持2倍染色体数目的单层细胞常用于人类病毒的分离或病毒疫苗的生产传代细胞系:多由癌细胞或2倍体细胞突变而来,能在体外持续传代3.干扰现象(interference):某些病毒感染细胞时不出现CPE或其他易于 测出的变化(如HAd),但能干扰其后感染的 另一病毒的增殖,从而阻抑后者所特有的CPE4.细胞代谢的改变: 病毒感染细胞的结果可使培养液的pH改变。培养环境的生化改变也可作为判断病毒增殖 的指标四、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四、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一)形态学检查1、电镜和免疫电镜2、普通光学显微镜检查 包涵体(二)病毒蛋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