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鉴赏复习专题_第1页
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鉴赏复习专题_第2页
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鉴赏复习专题_第3页
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鉴赏复习专题_第4页
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鉴赏复习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鉴赏复习专题(一)登幽州台歌(5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要点: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及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1、诗人俯仰古今,倾吐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满腔忧愤之情的诗句是:                    , &

2、#160;                  。2、登楼眺望,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情绪的诗句是                    ,     

3、;               。3、本诗与屈原远游中:“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意境相近的诗句是:                    ,        

4、60;           。答案: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5.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6.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

5、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7.写作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胸怀宏伟:胸怀宇宙8.这首古诗选自           ,作者是唐代的           

6、60;。(2分)9.赏析该诗,有误的一项是(       )(3分)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答案:8.陈子昂集   陈子昂 9.D登幽州台歌中考试题集锦1、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1

7、分)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2分)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 ( )的感慨,抒发了( ) 的思想感情。(2分)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分)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7、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参考答案1、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2、我登上幽

8、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3、(2分)登楼远眺,凭今吊古(1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1分)4、(3分)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意思答对即可给分)5、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6、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7、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

9、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二)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B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2.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10、0;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3.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D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11、#160;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4.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B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5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12、60;   一个“割”字,表现世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6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两个字是 钟、割7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

13、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8、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1、诗中的“岱

14、宗”指的是“五岳之首”的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站得高看得远。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精神和气概。2、“阴阳割昏晓”中“阴阳”是指山北和山南 。“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3、“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 泰山的高大 ,(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写绿色没有边际。)“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4、“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

15、当,请简要赏析。(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6、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A、“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B、“造化钟神秀”中“钟”字写出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的神奇作用。C、“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D、作者用“岱宗夫”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7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16、。 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三)登飞来峰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填空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飞来 山上千 寻 塔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闻说鸡鸣见日升。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指 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寻(见日升) ”突

17、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二、重点句、词赏析1、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答:“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显得绝对;“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三、 主旨(中心)提炼1、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答: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

18、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3、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答案: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4.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

19、,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

20、                               。                   

21、;                           ,                      

22、0;        。1.词语积累:千寻:                          缘 :               

23、   眼:                  最高层:                             

24、;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                ,指           &

25、#160;         现在一般用来比喻                                    。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

26、60;             ,实则指                                    

27、0;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者                              &#

28、160;                                                 &#

29、160;                                                  的

30、思想感情,揭示了                          的人生哲理。4.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31、60;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5.这是一首哲理诗,其表达特点是                             

32、60;                              。第一二句作者用           突出塔之高,暗写自己     

33、60;          之高,为下文              。6.本诗选自                     ,作者  

34、;         ,字        ,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           。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   

35、;                   ”之一。推行新法失败后罢官隐居,病死于江宁钟山,赠太傅,谥号“文”,又称                。被列宁誉为“        

36、60;                                      ”。7.“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与王之涣的诗句“      

37、                         ,                         

38、0;”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与苏轼诗“                     ,             

39、     ”也是一脉相承,王安石是从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答案九】1。古以八尺为一寻,极言塔高。      因为。  视线。    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2.奸佞的

40、小人,当时保守势力 。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  千寻塔的最高层  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表达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畏艰险、不屈服于旧势力的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

41、160;  5.  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情,形象生动          自己的立足点    千寻   作铺垫    6. 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   介甫  王荆公   改革家    “唐宋八大家”  王文公   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

42、160;   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四)游山西村【课后练习】阅读游山西村完成下面的练习。1写农家朴实好客的句子:                         。桃花源记热情好客的句子:  

43、60;                   。孟浩然过故人庄热情好客的句子:                 。2不仅反映诗人对前途所抱希望,也说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性诗句:     

44、                          。既写景又含议论哲理的诗句:                     

45、0;   。描绘南宋农村风俗画的句子:                                 。3陆游的游山西村: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或: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可引用本诗中的诗句是:

46、                     。这两句是这首诗的诗眼,富有哲理。4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C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

47、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5请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你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事例。答:                                

48、;                                                  

49、;                                                  

50、;                                                  

51、;                                                  

52、;  6展开想象,描绘出陆游游山西村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山村风光。要求: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符合诗歌的意境。不少于60字。答:                                     

53、                                                  

54、                                                  

55、                                    。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历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说说现在有什么含义?答:       

56、0;                                                 

57、0;                                   。8.品读诗歌,展开想象,描绘诗人初来农家时见到的情景。(不超过100字)答:        &

58、#160;                                                 &

59、#160;                                                 &

60、#160;                                                  

61、  9你是怎样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答:                                           &#

62、160;                                                。 &

63、#160;                                                 &

64、#160;                       。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4. C5. 略6. 诗人在青翠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

65、山泉在曲折的溪流中浅唱慢吟淙淙穿行,草木你追我赶愈渐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渐依稀难认。正在迷茫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家农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顿觉豁然开朗。7.常喻败中获胜、绝处逢生的喜悦。8.开放性试题,要求:写出出场的人物(诗人和村民)、景物和场面(摆的酒席)等。9.“山重水复”写地形复杂,变化无穷,“疑”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又一村”则写出作者的欣喜之情。现在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五)己亥杂诗   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本诗开头两句,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或天涯衬托离愁,这

66、种表现手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2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析,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3、“落红”在这里比喻 自己4、最后两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以落花自比,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5、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67、是(B )A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B 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C 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D “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6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  和 (个人志向) 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7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

68、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6这首诗第一二句是怎样写“离愁”的?(3分)                                            &#

69、160;                                                 &#

70、160;                                          7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2分

71、)                                                  

72、;                                                  

73、;                                        答案:6、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意思对即可) 7、表明作者

74、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1.己亥杂诗选自           ,共350首。作者           ,号定庵,            人,近代思

75、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2.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答:这里的“离愁”不仅是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                         之情,更是离别京城,离别           &#

76、160;    ,离别自己赖以报国的岗位的那种悲苦心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3.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77、;                                                  

78、0;      。4.作者拿       自况,表达了                                   

79、60;                             5.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80、6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