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模拟导写:远去的信笺(附:作家点题及范文点评).docx_第1页
高考作文模拟导写:远去的信笺(附:作家点题及范文点评).docx_第2页
高考作文模拟导写:远去的信笺(附:作家点题及范文点评).docx_第3页
高考作文模拟导写:远去的信笺(附:作家点题及范文点评).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考作文模拟导写:远去的信笺(附:作家点题及范文点评)作文题时代在发展,你是否感慨于网络的便利?你是否还记得文房四宝的感觉? 新的时代,我们的文化之根该去往何处寻?请谈谈你的感悟。点题作家说:立意好,便成功了九成“立意,就是根据题目和自身经验,看看自己能写到哪些别人不容易写到 的地方。”王路历史如江河一般奔腾向前优秀的文化传统恒久不变寻找传统,就是记住我们来时的方向作家作品远去的信笺王路大一大二那两年,我写了几十万字的信。大三好像只写过一封。再往后,就几乎没写过了。唯一的例外,是研 究生毕了业,有次和一个老同学聊起,她开玩笑说,你给我写封信吧。我 说好啊,就写了两 ,寄出去。我不知道是在回应她

2、的玩笑,还是在怀念过去的时光。即便是写信,也和过去不同了一一寄出去之前,我先用手机拍了张照, 发给她。我当时想,既然一秒钟就可以让她收到我所写的全部的话,为什么还 耍跑邮局、买邮票,寄信呢?究竟是我的话重要,还是那能够捏在手里的薄 薄两张纸重要呢?古人收到信之前是没有预告的,不会先打个电话发个微信说,我要给 你寄信了。收到时,可以将亲人朋友曾经抚过的纸在手间摩掌,能看到因 为时间的流逝渐渐褪去的墨色,还能品咂亲友一笔笔写下的笔画。所谓见字如面,是因为每个人的字都与其他人不一样,就像人的脸,是有辨识度的,对陌生的人陌生,对熟悉的人亲切。而今天,这一切都荡 然无存:你收到的是微信上的标准字体,尽管

3、有字库,可以选择或秀气或 呆萌的笔迹,但无法选择就像那人本身一样的字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不可能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 此时”,也削弱了一大半味道。古人“天涯共此时”,是两个人不需要打招呼,也绝无可能相隔千里 又立即听到对方的声音。“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在许久许久都不 能通音讯的情形下,却于某个时刻,自然而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对方。谁能证明呢?碧海青天,唯有一轮明月作证一一彼此皆能仰见的只有 它了。今天不一样,可以相隔万里同时看一场赛事转播,一场演出,一集剧。 你甚至可以点开手机帮千里之外的朋友订盒蛋糕,叫个外卖,不一会儿, 热气腾腾的佳馔就送到了他手上。如此便捷的生活,

4、也改变了我们对万事万物的理解。我们很难再理解 古人的某些观念,比如“宗族”,比如“他乡遇故知”。在外面打拼久了 的人,经常怕有些不认识的人以老乡的名义找上门,因为往往有事相求。“老乡”这个词,己经廉价得让人不好意思了。由此改变的,还有亲友之间的关系。哪怕至亲之间,也因为成长年代 的差异,教育背景的不同,流行文化的熏习,越来越难对事物有接近的看 法。怎么办呢?我也不知道。只能告诉自己,努力去做一个尽可能包容的 人,努力去理解和自己不一样的时代,和自己不一样的想法。2学生作文云中谁寄锦书来王新兰西楼月满,兰州清寒。那时易安轻吟:“云中谁寄锦书来?”天边划过飞鸟的痕迹,却未留下云中锦书,一颗心空空荡

5、荡,为了等 一封信,等老了山河。从何时起,鼠标、键盘取代了笔墨纸砚的位置,“文 房四宝”成了手机电脑?昔日笔墨间的灿烂文化,往日信笺中的悠长情丝, 我们该寄往何处?淡淡墨香、柔柔纸张渐渐离我们远去,我们的传统文化 之根该去往何处寻?忆旧时,煮一壶暖茶,磨一磨干掉的墨,一纸汉字中,是倾诉,是思 念。淡淡墨色在纸上晕染开来,凡分灵动飘逸,几分洒脱飞扬,几分铮铮 铁骨,又夹有几分情韵悠长,寄往远方,情谊自在纸上。曾记否,一封书信遥寄桂花,未及开启,迎面己扑来了江南的暖风如 酒、画桥烟柳。而如今,传书的鸿雁不再飞翔,薛涛的红笺没了芬芳,右 军的笔墨束之高阁。我们的情思该寄往何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

6、坏的时代。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便利, 让我们不再为一封家书而等到容颜逝去。可是,墨香文韵高情厚谊,又怎 能从屏幕上体会?现在的人们啊,沉浸于敲击键盘的快感,却忘了提笔凝 神时的平静。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文化的困局?醒醒吧,提笔研墨,唤回我们的文化之根吧!人们总是将科技的发展与文房四宝对立,难道二者克如水火般不相容?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浮世喧嚣,凝神练笔自可修身养性;闹市繁华,着眼 落墨亦能陶冶情操。凝视电脑的人们,是时候放下手中的鼠标,去握住笔 杆的坚硬,抚摸宣纸的柔软,感受笔起笔落间行云流水般的自如,瞩目墨 色晕染时安宁静谧的惬意。兴起丹青笔欲狂,龙蛇舒卷绘云忙。砚思数点兰亭眦,香墨吟词李杜 藏。放不下的是那迟迟未到的锦书,朝思暮想的依旧是那淡淡墨迹。文房 四宝,续着的是华夏千年的美,聚着的是九州亘古的情。一支笔,几点墨, 写峥峡岁月,绘盛世春秋,谱写传统文化之根。愿有一天,云中寄得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