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班级下册教学设计_第1页
数学五班级下册教学设计_第2页
数学五班级下册教学设计_第3页
数学五班级下册教学设计_第4页
数学五班级下册教学设计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数学五班级下册教学设计数学五班级下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同学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推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识20以内的质数。 3.培育同学自主探究、独立思索、合作沟通的力量。 4.让同学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育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学重难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 老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同学动手

2、完成) 点四位同学上黑板板演,老师留意指导。 (2)依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写下表) (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肯定是什么数? 老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假如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推断。 推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老师引导同学应当怎样去推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依据因数的个数来推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

3、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依据质数的概念逐个推断。 用筛选法排解。 留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四的第13题。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的本事? 同学畅谈所得。 课后习题 (1)全部的奇数都是质数。( ) (2)全部的偶数都是合数。( ) (3)在1,2,3,4,5,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 (4)两个质数的和是偶数。( ) (5)在自然数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 (6)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 (7)在自然数中,有无限多个质数,没有最大的

4、质数。( ) 板书 一个数,假如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假如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数学五班级下册教学设计2 义务训练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京师范高校出版社)数学五班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八十二到八十三页包装的学问。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目标:利用表面积等有杜学问,探究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力量。 2、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进展优化思想。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渗透节省的意识,体会包装的学问在生活中的应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

5、重点: 利用表面积等有关学问,探究多个相同长方体最节约包装纸的叠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策略 教学方法: 让同学通过小组活动,在合作探究中探究出不同的包装方法,再引导同学观看、比较、沟通、总结,领悟最节省包装纸的包装策略。使同学积累数学活动阅历,感悟优化的数学思想。 教具预备: 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预备若干个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激发爱好,导入课题。上课了,我们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观赏几幅关于包装的图片(课件出示图片)师:你们看到了这几幅图片后有什么感受,请说一说。物品经过包装显得更精致,可见包装的作用很大,那在包装中要留意哪些问题呢?今日我们先从节省的

6、角度来讨论一下包装的学问(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初步感知(生本沟通)。 1、小组活动,自主探究 (1)国家很关怀我们青少年儿童实,施了蛋奶工程,那奶盒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表面积有多大呢?接口处不计 (2)假如要将两盒奶包成一包,包装时一共需要多大面积的包装纸呢?(一个需要208平方厘米,两个就是需要416平方厘米)。师: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说一说。(合起来包装,就不是416平方厘米了)。问:合起来包装为什么就不需要416平方厘米的包装纸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拿出两个长方体纸盒摆一摆。(同桌和合作,探究组合包装的方法。)请一名同学展现摆放的方法。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包装方法?再指明

7、展现。(展现结束,课件出示三种组合包装的方法图。) 2、绽开猜想,沟通争论时。师:大家观看一下这三种包装方法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观看的很认真。请看第一种方法重合的是哪些面?师,我们可以说重合了两个小面。其次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呢。(其次种方法重合的是两个中面,第三种方法重合的是两个大面。)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这三种方法,哪种方法最节省包装纸?问:第三种方法最节省,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想的吗?(指名沟通)。 3、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师:这个猜想是不是正确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验证呢?(可以分别计算出三种组合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再比较一下就知道了。)问怎样计算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先让同学计算出第一种

8、方法包装后的大长方体表面积。(指名板书)师: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再指名板书。师:我们来比较一下哪种方法简洁一些?(把两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去重合面的面积。)请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计算另两种的面积。(指名板书)师:从计算的结果看,是不是和我们刚才的猜想全都呢?谁能说一说在包装时,毕竟怎样包装才能节省包装纸呢?(指名回答)。 三、组合三个,再次体验 假如要把三盒奶包装起来,需要多少包装纸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动手摆一摆。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拿出三个盒子摆一摆。(小组合作,探究组合包装的方法。)怎样包装才能节省包装纸?有几种包法呢?(接口处不计)。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先看一下要求:电脑演示学习要求

9、。利用盒子摆一摆,能找出几种不同的摆法?分别计算出不同摆法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并把有关数据填到统计表中。哪种拼法最节约包装材料?找一找有什么发觉?填好讨论过程记录表。 再请小组代表展现包装的方法。(同学上讲台展现) 四、质疑拓展阶段,师生沟通。 1、师反问为什么不包装成不规章立体图形的方式呢?总结:不美观也不节省,所以我们包装长方体物体的时候一般还是包装成长方体形式的。 2、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怎样节省包装纸了,情愿接受更大的挑战吗?假如要包装四盒奶,怎样包装才能节省包装纸? 3、六人小组活动要求,拿出四个盒子摆一摆,你能找出几种不同的摆法?观看比较哪种包装最节约纸张,细心观看,你肯定会有新的收获

10、?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最先完成的小组上台展现摆法。 其他小组有什么疑问可以问他。师:用你们的慧眼观看一下,这六种摆法里了你们又发觉了什么?第几种方法最节省?师设疑:刚才我们发觉“重叠面积越大,表面积越小”是不是有错呢?看来同学们对这两种有疑问,下面我们在用手中的学具演示演示一次他们不同的拼接过程。 4、总结:现在同学们明白了吗?这句话有没有错?其实有时最大是会发生改变的,此时要依据实际状况准时调整,始终使重叠的面积是最大的面积就可以了。 五、总结回顾,梳理阅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想法?请说一说,这一类题该怎样计算呢? 包装虽小,里面的学问却不少,适当的包装是对自身的有效补充。但没有

11、改善的内在素养,包装只能投有其表,让我们每个人都用才智和士气包装自己! 六 、作业设计 1、包装时不仅要考虑节省,还要考虑哪些因素呢?到超市中调查,看看哪种商品的包装不够节省包装纸,为它设计一个最节省包装纸的包装方案,并思索厂家为什么要这么包装? 2、你为灾区的小伴侣预备了什么礼物?老师帮他们挑了一套分别为1、2、3、4集的书,每本书长、宽、高分别为20厘米、15厘米、8厘米。老师想亲自将这套书用彩纸装饰起来,请你为我设计一个装饰方案。要求:设计一种最省的包装方法,并想一想,除了节约之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七、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重叠的面积越大,露出的面积就越小,就越节省纸张 数学

12、五班级下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让同学能利用最大公因数学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最大公因数学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最大公因数学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 2.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5和15 21和28 30和18 8和9 11和33 12和42 过渡: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问题需要用最大公因数的知道来解决,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 出示教材第62页例3。 (1)引导同学审题,理解题意。在贮藏室的长方形地面上铺正方形地砖。要求既要铺满,又要都用整块的方砖。

13、(2)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如何拼摆。 每组4人,在课前印好画有长方形的方格纸,每人选择一种边长的方砖,试一试,只要画满一条长边,一条宽边就可以。 老师巡察指导,辅导同学。 (3)多媒体演示拼摆过程,进一步验证同学动手操作的状况。 (4)老师:应当怎样选择方砖来铺地呢? 通过沟通,得出结论: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的,地砖的边长必需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5)12和16的公因数有1、2、4,其中最大公因数是4。所以可选边长是1 dm、2 dm、4 dm的地砖,边长最大的是4dm。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63页练习十五第5题。 此题是有关两数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老师要引导同学

14、理解题意,要剪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而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必需既是70的因数又是50的因数,要使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所以要找70和50的最大公因数。同学弄清题意后,由同学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 2.教材第63页练习十五第6题。 此题也是有关两数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要使每排的人数相等”则每排的人数必需既是48,又是36的因数,要使每排的人数最多,所以要找48和36的最大公因数,同学理解题意即可完成。 3.教材第64页练习十五第9题。 此题检查同学当两数是倍数关系、互质关系、一般关系状况下求最大公因数的力量。 参考答案: 5.长方形的边长是70和50的最大公因数是10 cm,所以小正方形的边

15、长最长是10cm。 6.每排人数是36和48的最大公因数,是12人。 男生:48÷12=4(排)女生:36÷12=3(排) 9.(1)A (2)C (3)C 四、课堂小结 今日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64页练习十五第7、8、10题。 数学五班级下册教学设计4 学问背景和目标定位: 折线统计图是义务训练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五班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同学已经把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依据统计图表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

16、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熟悉一种新的统计图。 基于以上熟悉,把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熟悉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觉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改变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想。 3、通过对数据的简洁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 1、观看科技展录像。看到这些画面,你想说点什么? 2、为了使大家能更清晰地了解和分析这几年参观科技展人数的状况,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表示参观人数呢? 3、课前我已收集了近几年来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并把它制成了这样一张统计表。认真观看,你能从统计表中了解到什么信息? 参观科技展人数统计表 20xx年

17、4月 年份20xx20xx20xx20xx20xx20xx20xx人数(万人)24183036365460 出示问题:在相邻的两个年份中,( )年到( )年参观人数增加最快。 你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计算) 4、能不能不通过计算,换一种方式就可以直观得看出20xx年到20xx年人数增加最快呢?(条形统计图) 但是,我在科技馆发觉了他们用这些数据制成了这样的一幅统计图。(课件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这幅统计图中,横轴表示?纵轴表示? (2)每年的参观人数在这幅统计图上都找到吗? 谁来指着说一说。 (3)这幅统计图是通过什么来表示出每年的参观人数的?(

18、板书:点:数量多少) (4)思索:目前这幅统计图也只是反映出了统计表里的信息,还不能解决刚才问题? 看来这个问题有必要我们讨论讨论。我们不妨带着下面三个问题来看一看。认真观看,独立思索。然后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2、深化探究 (1)哪年参观人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到哪年人数没有改变?哪年到哪年人数增加最快? 分析:回到前面的问题,在统计表中想知道参观人数增加最快的是哪年到哪年,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的?那现在能直观的看出来了吗?(通过线的陡度来看) 板书:平不变 陡快 (3)借助这幅统计图,体会一下这几年参观人数整体改变状况。你是怎么看出的? 让同学看整条线段,感受整体趋势。 课件

19、演示整体上升的过程。 你们是通过什么看出来的上升的趋势的?(板书:线) 总结:通过折线的起伏,来反映出数量的增减改变。这正是这种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晰地看数量的增减改变状况。(补充板书:增减改变)。 3、为统计图起名字 你知道这种统计图叫什么名字吗?让同学依据这幅统计图的特点,自由起名。(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4、猜测 能不能依据这幅折线统计图来猜想一下,20xx年会有多少人来参观? 总结:同学们,这只是一种猜想,不管是多是少,都有可能,要想知道毕竟有多少人来参观,还要年底再作一次调查。 5、感知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我们已经对折线统计图已经有了肯定的熟悉,想想,

20、生活中你还从哪儿见过折线统计图?(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三、实践应用。 1、分析折线统计图 出示马鞍山师范附小四班级春季收费标准统计图,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有什么想说的? 总结:全国在义务训练阶段,开头免收学杂费了,这项改革是真正惠及到咱们千家万户的好事、实事,使得大批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儿童能重返校内,是义务训练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2、聪聪、明明两人患病期间体温改变的统计图 请同学当小医生,分析一下聪聪和明明体温改变状况。 3、“小华学习了折线统计图,觉得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很明显,就去文具店作了调查,并绘制了一幅统计图。请你仔细观看分析这幅折线统计图,你发觉了什么?”(不同文

21、具的销售状况) (1)让同学体会到若描述的是不同事物,则需要制条形统计图;若描述同一事物的改变趋势,则制成折线统计图。 (2)假如想让它合理,怎么在这张统计图上作一些简洁的修改?(改成条形统计图) (3)做完这个问题后呢,就给咱们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在什么状况下,绘制折线统计图,在什么状况下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个问题其实是以后要讨论的内容,你们刚才的发觉已经很了不得了。 四、拓展。 (课件图文并茂出示)探究我国历史,于上古时代已能观察统计图理念的身影。周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显示已用法“分组”的观念区分大、小事,并运用实体的图像表达所观看到的事象。 到商汤推

22、行井田制度,把地划为九块,形如井字,八家各分一块为私田,中为公田,显见井田制度已略具统计图之轮廓。 到宋代,南宋史学家郑樵的图谱思想等,则与现代统计图表的制图原则相近。 至清朝,统计图已广泛的制作与运用,包括农工商统计图、交通统计图及训练统计图等。至今,统计图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也演化出形式各异的统计图。除了我们已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以外,还有柱形统计图、饼形统计图、面积统计图、雷达统计图等等。 师:孩子,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无穷无尽的变化,造就了无以计数的物象形态。其实在自然界中也存在自然?的统计图,看(课件出示树的年轮)这不正是大自然的杰作吗? 五、教学反思。 我教学复式折现统计图这

23、节统计课的内容,感觉有很多应当改进的地方。 在设计课的时候,我力求做到让孩子们在感知单式折现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体会到二者的局限想以及复式折现统计图的优点。复式折现统计图便于比较两个数量的改变状况;便于比较两个数量总体进展趋势和阶段进展状况;同时对进展的数量作出简洁的将来进展趋势猜测。 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我尽量将课堂设计的内容丰满一些,训练点广泛一些,同时在发觉中猎取学习数学的乐趣。 但是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没有备透同学。 首先,同学的课前复习没有做好。 课前,我应当让孩子们做好单式折现统计图的复习,在复习中巩固绘制的方法,技巧。即:描点,标数,连线。究竟这是四班级的学问,时隔一年时间同学已

24、经将学问遗忘差不多了。另外依据我班同学的实际状况,这节复习课是非常有必要的。假如做好了复习,那么本节课的重难点也肯定会得以突破。 其次,对于此类统计学的数学学问,应当给同学精准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例如:某一数量总体呈现何种趋势;某一阶段呈现什么趋势;波动较大;平稳进展等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假如老师能够相机真确引导,同学就不会在课堂中感到无话可说了。课下我问过很多同学为什不举手回答问题呢?他们说,不知道怎么劝说清晰。 第三,老师过于信任学优生,导致出现绘图马虎现象没有准时更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又一次清晰的熟悉到备课更应备好同学,不能单凭自己的“一厢情愿”设计课。要知道,再好的预设,必需考虑

25、同学的实际,考虑同学的接受程度,这样的生成才会精彩。一堂课可以不完成教学任务,但必需让同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展。究竟我们的课堂不是作秀。平常中求进展才是真正为同学着想。 数学五班级下册教学设计5 一、教材说明: 武汉教科院版信息技术五班级下册第10课数学问题巧解答 二、教学目标: 1、把握INT取整函数的用法; 2、结合以前所学,实现INI取整函数的综合应用; 3、分层目标:(1)编程实现教材中的实例;(2)更多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INT取整函数的用法。 难点:实现INI取整函数的综合应用。 四、教学预备: 教材中的三个实例程序。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问题导入(

26、2分钟) 老师活动:复习上节课内容,演示取整的功能。 同学活动:观看体验。 过程 师:前一课我们学习了PR和TYPE指令,也学会了怎样指挥小海龟来做数学题。今日老师要向小海龟提一个小问题,那就是“10/3=”,看它是怎样解答的。 (演示:(PR 10/3=10/3),观看返回结果。) 生:结果输出为10 / 3 = 3.33,小海龟将后面的数省略了,它只保留了2位小数。 师:假如连小数都不需要呢?只需要返回3,该怎样办?我们可以用INT取整函数来实现。 (演示:(PR 10/3= INT 10/3),观看返回结果。 生:结果输出为10 / 3 = 3,小海龟将后面的数都省略了。 师:大家不要以

27、为小海龟出错了,而是我们指令小海龟,有意去掉小数。这个取整的功能,许多地方可以利用。用好取整功能,可以让我们的程序实现许多不同的功能。 2、学习新知,感悟方法(20分钟) 老师活动:演示完整例子程序,逐句说明,关心同学理解。 同学活动:实践例子程序。 过程 师:演示例子程序,观看效果。 生:测试不同的数。 师:观看完整的程序,逐句说明。 TO Z;主过程 MAKE “X READ;读第一个数给X MAKE “Y READ;读其次个数给Y MAKE “G :X;将第一个数放到G中 IF :Y<:X MAKE “G :Y;如果第二个数小于第一个数,则将第二个数放到G中 ZS :X :Y :G

28、;调用ZS过程 END TO ZS :X :Y :G;子过程 IF AND :X/:G=INT :X/:G :Y/:G=INT :Y/:G PR :G STOP;关键,用到取整功能,判断能否整除,如果都可以整除,则表示找到最大公约数,输出结果,结束程序。 ZS :X :Y :G-1;自身调用,让G减一。 END (重点讲解关键语句,将之分解,逐一分析) :X/:G=INT :X/:G;判断变量:X是否被:G整除 :Y/:G=INT :Y/:G;判断变量:Y是否被:G整除 AND;“并且”的意思,如果没有这句,则表示上面两个条件,有一个满足,就会使程序结束,显然是错误的。 PR :G;用到了前课

29、的知识,输出显示变量:G,就是我们要找的最大公约数。 生:上机实践 3、自行探究,拓展运用(15分钟) 教师活动:鼓励并引导学生上机实践教材中第二和第三个实例程序。 学生活动:动手实践,感悟实例程序,体会取整函数的应用。 4、反馈展示,自我评价(3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优秀学生成果,引导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 学生活动:填写P54页评价表格。 延伸拓展:你还能想到更多的取整应用吗?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实践尝试。 数学五班级下册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义务训练教科书五班级下册其次单元第10页例2.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把握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推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

30、探究的活动,培育同学的推理、观看、概括力量。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渗透猜想,验证的思想,使同学感受到生活中隐藏着丰富数学学问。 教学重点:熟悉并把握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概括3的倍数的特征把握肯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预备:微视频、微练习题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昨天同学们已经看了微课视频,微课视频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还有那些不懂得的地方?你有什么问题想要在课堂上解决的? 这节课我们带着大家的问题一起再学3的倍数特征,板书课题。 二、新授课 我们已经把握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依据什么来推断的? 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呢? 1、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

31、数吗? 你能举出相反的例子吗?(同学举例) 2、圈数探究:(下面请大家拿出百数表,在百数表中圈3的倍数。快速扫瞄一遍所圈的数,说说3的倍数个位上可以是哪些数字? 3、提问:像推断2和5的倍数那样,只看个位上的数字来推断3的倍数,行不行? 4、换位探究:引导发觉3的倍数与数字的挨次无关。 (1)老师发觉一个好玩的现象:百数表中有些数,比如27和72,都是3的倍数,像这样的数你还能说出几对来吗?这说明什么?(假如一个数是3的倍数,那么调换各个数位上数的挨次,同样还是3的倍数。) (2)再出示几个3的倍数(三位数),交换各数位上数的挨次,让同学检验是不是还是3的倍数。 究竟怎样的数是3的倍数呢? (

32、3)观看百数图3的倍数的特点,斜着看,你有什么发觉? (4)同学汇报发觉规律斜着看,3的倍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 (5)看书验证(师:看书,验证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并一边看书一边划出关键的词语。) 5、老师小结:一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是3的倍数。 三、微练习题讲练。 四、巩固练习 1、在下面每个数的里填一个数,使这个数有因数3,它们各有几种不同的填法? 4 35 12 76 198 2、力量练习 推断下面的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并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 33336669999 12345678987654321 3、把表中9的倍数涂上颜色,并思索:9的倍数都是3的倍数吗?反过来呢

33、? 五、全课小结,延长新知。 1同学们通过昨天微课视频的学习和今日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又有什么收获? 2请大家应用今日的探究方法,课后讨论其它整数的特征。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特征 3的倍数特征: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数学五班级下册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通过看微视频,能把握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两个概念。 2、能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把握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观看微视频过程中,初步把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培育同学观看力量,独立思索力量和抽象概括的力量。 教学重点: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34、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把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预备:微视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日,我们请来一位新老师来给大家上课。 二、新课教学 1、播放微视频。 (1)2、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36 6的倍数有:6、12、18、24、28、32、36 (2)你发觉了什么? (3)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4)想一想,两个数有没有最大公倍数? (5)例2: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同学思索方法)你们都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同学先尝试独立思索,用列举法先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内沟通、争论。 微视频介绍筛选法。 (6)小组合作完成后做一做

35、,发觉规律,总结方法。 2、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今日你学会了什么,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最小公倍数),你学会了有关公倍数的哪些内容? 小组内沟通,说一说。 汇报结果: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互质关系,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乘积,倍数关系,最小公倍数是较大一个数。(板书) 三、课堂练习 1、填一填。 2、找一找。 3、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口答) 4、教材练习十七第1题。 5、练习十七第7题。 6、练习十七第2题。 四、课堂小结今日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十七第5题。 六、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

36、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倍数。 两个数成互质关系,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乘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最小公倍数是较大一个数。 数学五班级下册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班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使同学在实际情境中熟悉、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会求数据的中位数,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分。 2、过程与方法 能依据详细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统计量(平均数或中位数),在与平均数的对比中体现中位数的特点。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系,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激励同学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中位数在统计

37、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 教学难点: 恰当选择统计量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教学过程: 一、熟悉中位数 1、故事引入。 李叔叔要去找工作,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找工作时,一般最关注什么? 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怀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的广告上写着:本超市员工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员工若干。李叔叔一看,待遇不错,就去应聘了。可到了发工资,李叔叔不兴奋了。超市老板拿出了员工的工资表。 某某超市员工月工资表单位:元 职 员 月工资 经 理 3000 副经理 20xx 员工A 900 员工B 800 员工C 750 员工D 650 员工E 600 员工F 600 员工G 600

38、员工H 600 员工 I 600 2、思索与争论 (1)广告上说员工的月平均工资1000元,正确吗? (2)但大部分的员工工资在1000元以下,广告是否符合实际? (3)你认为应当用怎样的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员工的月工资水平比较合理? 3、沟通与沟通 (1)通过计算,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没有错。 (2)部分同学认为此广告存在哄骗性。由于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而员工的工资都不到1000元。 (3)这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数据3000和20xx,所以平均数1000不能真实地反映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 生一:600元比较合适,由于得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5人。 生二:650元比较合理,由于它

39、正好是中间那个数。 生三:把两个经理的工资去掉,再求其它数的平均数。 4、提出中位数和众数 同学们分析得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除了平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量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水平,那就是中位数和众数。(板书课题) (1)根据你们的理解,能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吗?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挨次排列,中间的那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强调:先按大小挨次排列。) 工资表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共11个数,第6个数是中位数,是650。) 想一想:平均数1000和中位数650哪个数表示员工的工资水平更合适呢?你是怎样理解的? (老师点明:平均数会由于一些极端数据的影响,不能很精准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40、而极端数据对中位数没有影响,650处于中间,反映的是中等水平的工资,能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李叔叔应当关怀中位数。) (2)同学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众数呢?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 (众是多的意思,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这组数据的众数是600,体现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平,李叔叔还应当关怀众数。) 二、找中位数和众数 1、求下面每组数据的中位数。 (1)请一列同学(人数是奇数)报体重,记录下数据,数据的大小未排列。 (2)请一列同学(人数是偶数)报最近一次的测试成果,记录下数据,数据的大小也未排列。 指导同学自学课本,明确:当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间两个

41、数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以上两题都要强调先要将数据按大小挨次排列。而且比较用平均数和中位数哪个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真实水平。 2、请一小组的同学报年龄,记录下数据,找众数。并比较众数和中位数哪个能更好地反映同学们的年龄状况。 三、学问应用 1、课本89页第一题。 明确:当一组数据中没有出现偏大数或偏小数时,中位数、平均数和众数就会特别接近,甚至相等。这种状况下,这三种数都能用来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2、课本89页第3题。 明白众数是40,不是34。 3、在一次射击竞赛中,战士甲和战士乙分别代表两个连队竞赛,获得成功者将代表连队参与全团射击竞赛,每人打5发子弹,成果如下:战士甲的平均

42、分7.8环,战士乙的平均分8环。你想推举谁? (1)说明推举理由。 (2)回放射击过程,战士甲10、9、10、10、0;战士乙7、7、8、10、8。 (3)再次作出选择,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1、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 2、怎样恰当选择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五、小调查 同学们看过电视上许多竞赛活动,评委是怎样计算选手的得分的?你认为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再求的平均数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哪个能更好地反映选手的成果? 六、教学反思 市教科所的领导听课的点评: 1、重难点把握得好,一语道破; 2、基础打得好,明确内涵,理论运用入木三分; 3、同学紧密协作,参加学习,引

43、人入胜; 4、把学习与生活奇妙结合起来,独树一帜。 个人遗憾: 1、在同学们报出的实时数据中,众数和中位数的比较还不够突出; 2、练习量较少。 数学五班级下册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第3334页例题1及P36,T13) 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使同学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把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会用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洁问题。 培育同学的分析力量,同时进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长方体牙膏盒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绽开的教具各一个,同学预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

44、各一个,剪刀一把。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纲: 1、预习教材第3334页例题1。 2、同伴合作,一个人预备纸盒正方体,一个人预备长方体纸盒。指出它的长、宽和高,并分别指出和长、宽、高相等的棱。 3、把各自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绽开是什么外形,并标好上、下、左、右、前、后等各个面。 4、思索:观看一下绽开的外形中那几个面的面积是相同的?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5、练习: 观看下面纸箱 二、展现汇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 2、沟通汇报。 (1)通过预习,我们已经观看了一个长方体的纸盒绽开的外形。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争论一下预习的两个问题: A、观看一下

45、绽开的外形中那几个面的面积是相同的?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老师留意订正。 B、 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3.小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同学齐读概念后,老师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下面这个纸盒的表面积要怎么求呢? 前后两个面:长0.7m宽0.4m,面积是0.7×0.40.28m 左右两个面:长0.5m宽0.4m,面积是0.5×0.40.2m

46、这个包装箱的表面积是: 0.7×0.5×2+0.7×0.4×2+0.5×0.4×2 0.35×2+0.28×2+0.2×2 0.7+0.56+0.4 1.66m 或者: (0.7×0.5+0.7×0.4+0.5×0.4)×2 (0.35+0.28+0.2)×2 0.83×2 1.66 m 答:至少要用1.66 m 硬纸板。 (2)比较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小结。 1.、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

47、积。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要精准找到每个面的长和宽。 2、你发觉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 结论: = 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方体的表面积 = (长×宽+长×高+宽×高)×2 3、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有什么用?(铺地砖、粉刷墙壁、计算长方体罐头商标纸的大小,都要用到这部分学问) 四、巩固练习。 完成P34“做一做。”同学独立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没有底面”是什么意思?讲评时要求同学说一说为什么“0.75×0.5”没有乘以2? 五、检测、反馈: (一)

48、完成P36练习六T13。 2、选择: (1)已知长方体的长2厘米、宽7厘米、高6厘米,求它的表面积的正确算式是()。 A、 2×7×26×7×26×2 B、(2×72×66×7)×2 C、2×72×66×7 3、给一个长和宽都是 1米、高是3米的长方体木箱的表面喷漆,求喷漆面积的正确算式是()。(同学争论) A、(1×11×31×3)×2 B、1×1×21×3×4 C、1×1×

49、21×4×3 争论得出:底面周长×高4个侧面的面积 4、思索题: 我们班级要办小小图书馆,需要一只长7分米,宽5分米,高6分米的铁箱现在有一张边长15分米的正方形白铁皮,能做得成吗?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 = 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方体的表面积 = (长×宽+长×高+宽×高)×2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同学往往因不能依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至在计算中出现错误。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中给

50、同学更多的动手操作试验与实践的空间,让同学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来熟悉概念,理解概念。另外运用现代化训练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五班级下册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学校数学五班级下册,因数与倍数的整理复习。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归纳整理“因数和倍数”的有关概念,理解并把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认知结构。 2、技能目标:亲历数学学问的整理过程,培育同学的观看分析、比较、概括、推断等规律思维力量。 3、情感目标: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培育同学合作,沟通的意识,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概念间的联系和进展,运用所学的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归纳和整理学问点,形成学问网络 课前活动: 1、要求同学对每个学问点的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