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开题报告_第1页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开题报告_第2页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开题报告_第3页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开题报告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指导老师 :(语文老师)组长:组员: 高二 17 班全体学生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然而,面 对西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 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 代文化时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盲从。 因此, 中共十六 大报告指出: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 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 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 状态。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

2、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根据我们的调查, 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 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 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 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 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 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 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 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 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

3、果不堪设想。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 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 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 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 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 发展和创新, 很大程度 上依赖于语文。 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 应该义不 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 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 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 传统得以光大。“观乎人文,

4、天下化成”。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 化的民族,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 “只有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下个世纪,我 们仍然要倡导学习、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让我们的 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 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 研究”的课题。二、概念界定:1、“高中语文新课程”。体现了四个新的基本理念:一是要注 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 三是倡导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

5、课程。2 、“弘扬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本课题从整体上理解和宏观上把握, 认为 中华民族文化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 完善的 道德伦理体系, 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 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 文化典籍等。 “弘扬民族文化”主要是指在实践中“发扬光大”已有 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包括中华民族在古代形成的传统精神和中华民 族在近代形成的革命精神。3 、“高中语文新课程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兼顾语言 与文

6、化的层面, 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 它既有工具性又 有人文性。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 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 运用和语 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三、课题研究预期目标: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课题的开展,提 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1、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 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 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 分善恶、 辨美丑的能力,

7、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 弘扬中华优秀文 化传统,成为 21 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2、在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同时, 使学生学 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 能初步 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 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具有一定的语言和 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3 、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 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及以“对话探究”为总纲的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模式。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

8、更 新知识, 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 使用教材的能力 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四、课题研究对象、主要内容:1 、 研究对象:本校高二 17 班的全体学生。2、 研究内容:(一)流利朗读并基本能用现代汉语解释所指定文言文。大致理 解文言文内容。归纳分类文言文中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二)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发掘、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 容。让学生理解、体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树立良好 的道德标准,精神风貌,人文素养。(三)传统美德教育如何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展开。传统美德教 育如

9、何在现代文写作教学中展开。(四)民族传统文化对语文学科教学的积极影响。在美文诵读中 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在教学中充分发掘、 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 内容 , 利用课文篇目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 将传统美德施与潜移 默化之中。(五)朗读诗歌,通过吟哦讽诵等手段感受把握古代诗歌的韵律 美。研读古代诗歌,了解古代民俗民风、道德教养、历史人物等等。 尝试古体诗的创作,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渗透进去。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深化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大学生视野,制订诵 读计划,指导学生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将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中的部分诗词, 编排经典系列,使学生诵读最优秀的

10、 作品,在诵读、感悟、赏析中进一步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时间 安排:每二周一节课、假期不放松。2、按照诵读系列安排专题讲练,以提高学生解读、欣赏古诗词 的能力,深入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髓。3 、 举行各种活动比赛。 如,古诗词诵读比赛、 古诗词知识比赛、 古诗词名句填空比赛、古诗词书画作品展。4 、结合学校的“感恩教育”活动写作小论文“探讨如何在现代 生活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5 、利用课文篇目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6 、搜集大量反映民族传统文化的美文 , 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 并让 学生学会赏析 , 进行文学创作。7 、学习古体诗的创作, 在韵律和传统文化方面进一步加深理解。六、研究工作的步骤及成果形式:(一)、文言文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第一阶段:在平常课堂教学中致力于课内文言文和课外文言文的 教学,搜集一些优秀的弘扬传统文化的美文,加强诵读和领会。第二阶段;整理归纳所学文言文和现代美文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 优良传统。第三阶段: 写作小论文“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继承中华民族的 优良传统”。(二)、古诗歌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第一阶段(准备): 搜集大量的符合反映传统文化要求的古代诗 歌,印制成册。第二阶段(热身) :通过吟诵、 歌唱等多种形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