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式_第1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式_第2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式_第3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式_第4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一年级 第下册 主备课:XXX授课教师XXX 总第 41课时课题统计调查(一)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对较大的数据进行随机抽样,学会分层次进行对样本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能按比例对数据进行抽样,并能统计出各段人数的百分比。重点对较大数据和分层次进行数据抽样难点正确确定比例进行抽样和由数据描述作出判断教具准备教 学 过 程教 学 内 容师生互动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从上节课我们已经看到在总体数目比较大时,对它进行全面调查很难做到,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如:某地区有百万电视观众,要想了解他们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节目的喜爱情况,能否像上节课中提到的抽100名学生来估计2000名学

2、生的喜爱情况吗?二、新课。上述情况显然不能。由于学生、成年人、老年人各自喜爱的节目不一样,所以要了解整个地区的观众的情况,需要在更大范围内抽取样本。由于在各个年龄段对节目的爱好有明显的不同,而同一个年龄段对节目的爱好往往存在共性,所以可以对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各段人群分别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即分层次抽样,使每个年龄段都能抽取一定的人数来代表所在的人群,然后汇总调查结果。那么如何按层次抽取呢?可以按年龄段的实际人口的比例分配来确保每个年龄段都有相应的比例的代表,教材中按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的人数比为2:5:3抽取。请同学们计算按这样的比例各段分别应抽取多少人,并列出表格。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合计

3、抽取人数2005003001000在抽取的1000名观众中,对各类节目的喜爱情况整理、绘制成喜爱节目的人数统计表: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合计百分比A新闻1112510323923.90%B体育471146322422.40%C动画55531812612.60%D娱乐741765930930.90%E戏20%合计2005003001000100%那么如何统计出各段人数对节目的喜爱的百分比呢?这个表格又如何设计呢?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新闻25%345%体育235%228%21%三、小结。 本节课仍然是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与前面不一样的就是对数据较大时,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这里仍

4、然要注意抽样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并会计算出各个层次所占的百分比。学生思考取什么方法学生思考抽取方法让学生列出表格师生一起共同整理完成统计表让学生思考怎样进行统计作业布置P159第5题;P161第11题。板书设计正板书副板书统计调查(一)一、情景创设二、新课1、2、3、三、小结教学后记统计知识的教学是数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一直以来该部分内容既令教师教得吃力又让学生学得困难,学生花了很长时间跟着教师一步步地绘制图表,占了课堂大部分时间,然而学生对图表的意义和如何利用图表获得有效信息的研究却很少。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习统计知识,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干巴巴的数据,而是一个个具体又生动的情境。丰富的网上资源

5、,方便了学生搜集数据,Excel的绘图功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效率,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学习,既达到了学会用画图软件工具制作统计图表的信息教学目标,又达到了学会看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的变化作出适当的分析与推测的教学目标。一节课完成了原来至少要两节课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提高了学习效率。初一年级 第下册 主备课:XXX授课教师XXX 总第 42课时课题统计调查(二)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分层抽样的方法,能用折线统计图形象、直观地描述出各个层次所占总体的百分比,体会在较大数据中进行分层抽样的数据收集、整理及描述、判断的全过程。重点在分层抽样中的数据整理和描述难点准确绘制各种表格和图形来描述数据教具

6、准备教 学 过 程教 学 内 容师生互动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对数据较大的情况进行了简单随机抽样,那么一般地对这类问题常采用的方法是什么呢?(常采用分层和按比例进行抽样)二新课。上节课我们在500万观众中抽取1000名观众并按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2:5:3的比例抽取后得到了各段抽取的人数分别为200,500,300人。1 如果要抽取500名观众,并按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3:4:3,则各段应抽取多少人数。2 若在各段抽取的人数中对各节目的喜爱情况分别为:青少年喜爱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的人数分别为6;31;42;64;7,成年人喜爱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的人数分别

7、为85;60;15;31;9,老年人喜爱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的人数分别为70;30;7;15;28。绘制出500名观众最喜爱节目的统计表。3 计算各个年龄段中对节目爱好的百分比。4 用折线统计图反映不同年龄段对节目喜爱的百分比变化情况,并根据图形说出各段喜爱节目的变化情况。注:1、2、3主要由学生自己讨论完成,教师作适当提示,对于第4点师生一起完成。三、小结。 统计调查这一单元主要讲了调查的两种方式: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全面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全面、准确,但是一般花费多,耗时长,而且有些调查不宜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具有花费少、省时的特点,但要注意抽取的样本要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和随机性,这直接

8、关系到对总体的估计的准确程度,如果总体的数据较大、情况对象复杂时,就要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在描述数据时,多采用的是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以及折线统计图来描述。扇形统计图能准确反映各段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情况;条形统计图能准确反映各段的具体数目字;折线统计图能反映各段的变化趋势。学生思考后回答作业布置P160第9、10题;P161第12题。板书设计正板书副板书统计调查(二)一、引入二、新课1、2、3、4、三、小结教学后记本节所学的内容是让学生经历利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处理数据、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感受分层抽样的必要性,是一节自主探究课。初一年级 第下册 主备课:XXX授课教师XXX 总第 43课时

9、课题直方图(一)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描述数据的另一种统计图直方图,通过事例掌握用直方图的几个重要步骤,理解组距、频数、频数分布的意义,能绘制频数分布图。重点数据整理的几个重要步骤难点对数据的分组及频数分布表的制作教具准备教 学 过 程教 学 内 容师生互动一、复习引入。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描述数据的方法?它们各自的优点是什么?前面学习的描述数据的方法主要有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他们各自的优点是(教师描述)二、新课。1问题提出: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了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如下,请同学

10、们看P163收集的63个数据。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学生参加呢?为了使选取的参赛选手身高比较整齐,需要知道数据的分布情况: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多,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少,因此得对这些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整理。2对数据分组整理的步骤 计算最大与最小值的差。最大值-最小值=172-149=23(cm)这说明身高的范围是23cm。决定组距和组数。 把所有数据分成若干个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称为组距。例如:第一组从149152,这时组距=152-149=3,则组距离就是3。 那么将所有数据分为多少组可以用公式:,如:,则可将这组数据分为8组。注意:组距和组数没有固定的标准,要

11、根据具体问题来决定,分组数的多少原则上100个数以内分为512组较为恰当。列频数分布表 频数: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 每个小组内数据的个数(频数) 在各个小组的分布状况用表格表示出来就是频数分布表,如:对上述数据列频数分布就得到频数分布表。身高分组划计注:画记也可以写成频数累计。频数合计所以身高在,三个组的人数共有12+19+10=41(人),应次可以从身高在155164cm(不含164cm)的学生中选队员。 以上三个步骤也对这63个数据进行了整理,通过这样的整理,也选出了比较合适的队员。三、练习。 在上述数据中,如果组距取为2或则4,分为几组,能否选出40名队员,请试试看。四、小结。

12、今天主要学习的仍是有关数据的整理,但是它主要研究的是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的分布状况,通过频数分布来体现某个数据在一定范围内的情况,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要求。学生思考回答,教师作适当点拨。注意表格所表示的内容让学生动手填写,实践。作业布置P168练习(不画频数分布直方图)P169第2题(不画频数分布直方图)板书设计正板书副板书直方图(一)一、复习引入 二、新课三、练习四、小结教学后记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条形图和扇形图的基础上,再次接触的一个新的统计图,主要介绍利用直方图描述数据的过程和方法,是一节合作探究课。初一年级 第下册 主备课:XXX授课教师XXX 总第 44课时课题直方图(二)课型新授课

13、教学目标 能由频数分布表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明确频数分布直方图中小长方形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了解频数分布图的意义,能根据频数分布直方图说出该矩形的数据所表示的实际意义。重点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难点各矩形的高的确定和小长方形表示的实际意义教具准备教 学 过 程教 学 内 容师生互动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在前面我们用条形、扇形、折线三种统计图形象直观地描述了数据,那么对于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用什么图象来描述呢?那就需要用到频数分布直方图。二、新课。1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绘制 频数分布直方图主要是直观形象地能看出频数分布的情况,上节课我们对63名学生的身高作了数据的整理,并且也列出了频数分布表,现在我们利

14、用频数分布表作出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以横轴表示身高,纵轴表示频数与组书的比值。如图:小长方形面积的意义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因此小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反映数据落在各个小组内的频数的大小。用简便方法画频数分布直方图。身高/cm频数/组距在等距离分组中,由于小长方形的面积就是该组的频数,因此在作频数分布直方图时,小长方形的高完全可以用频数来代替。如上图可作成下图的形式:身高/cm频数2用频数折线图来描述频数的分布情况。 频数折线图来描述,首先取直方图中高一个长方形上边的中点,然后在横轴上直方图的左右取两个频数为0的点(与直方图左右相隔半个组距)如在上图中,在横轴上取(147.5,0)与(174.5,0

15、),将所取的这些点依次用线段连接起来,就得到频数折线图。三、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的是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绘制,以及频数分布折线图与前面的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有一定的差异,折线统计图是描述总体数据的变化趋势,而频数折线统计图是描述各个范围内频数的分布情况。让学生观察P165的直方图,教师作重点讲出各矩形所表示的意义和用简便方法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方法。作业布置P168练习,在上节中的频数分布表中作出频数分布直方图(只画1组的情况);P169第2题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P168习题10.2 复习巩固第1题。板书设计正板书副板书频数分布和直方图的绘制一、频数直方图(1)建立(2)小长方形的意义(3)用

16、简便方法画频数分布直方图。二、频数分布折线图的意义三、小结四、作业教学后记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两种基本的统计图后学习的又一次实用的统计方法。初一年级 第下册 主备课:XXX授课教师XXX 总第 45课时课题直方图(三)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熟练地列出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通过例题和实践对数据进行系统整理和描述。重点对数据的整理和描述难点对数据进行合理分组教具准备教 学 过 程教 学 内 容师生互动一、例题讲解。1学生熟读P166例题。2将例题中的组距改为0.5,重新分组列频数分布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并说出大麦穗的分布情况。略解: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7.4-4

17、.0=3.4(cm)决定组距和组数,以0.5cm为组距 可以分7组。列频数分布分组划记频计100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穗长/cm00.511.522.533.544.555.566.577.55101520253035从表和图可以看到麦穗长度大部分落在5.07.0cm之间,其他区域较少,长度在6.06.5cm范围内的长度最多,有34个,而长度在,4.04.5,4.55.0,7.07.5cm范围内的麦穗个数最少,总共有7个。三、小结 教材中将数据分成12个组与分成7个组相对比,有一点误差,这是正常的,由此可以看出,分的组越多,分析得越细致,对总体的估计要准确一些。一般地在10

18、0个数据以内,分为512个组较为恰当。作业布置P169第3、4、5题。(对4题、5题做适当提示:4题,组距取0.6,横轴表示销量,纵轴表示星期个数;5题,组距取20000,横轴表示绿地的面积,纵轴表示省份的个数。)板书设计正板书副板书统计调查(三)一、例题讲解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数和组距3、列频数分布表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二、小结三、作业教学后记在本节课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探索空间,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在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给出了新的解决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区别条形图和直方图的区别,也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初一年级 第下册 主备课:XXX授课教师XXX 总第 46课时课题小结复习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 梳理本章所学知识,弄清本章知识的框架结构,巩固所学概念,明确统计的基本思想,会对数据进行整理、描述。重点认识框架建立和知识梳理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描述教具准备教 学 过 程教 学 内 容师生互动一、知识梳理和知识框架的建立。1调查分为哪几种形式?各有什么优、缺点?调查分为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两种形式。全面调查(也叫普查),准确、全面,但它花费多,耗时长,甚至某些调查不能进行全面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