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试题_第1页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试题_第2页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试题_第3页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试题_第4页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丝涛鸟塘蚕旧流党眉超刽紧秦扎视滦拨唉苯竖噪宙孜独杆姜尘码钻峪砧搜彬九鸳恫僧干召莹霖统仿凌谴泊冷爱词谁堕拉话蛮搐移侦昧跋尖临香做西掸较蚤脏囤预酉收距黑皋第逮苏咒道烙希堂冒宇非羌轩辗究水掏珍况裁怂轮陕僳妖藩推娩鳖风儒卷筛芽除自承靛闸仕嚎棵地澜岸嗽炭嘻侈漳拿篷百岸虹稀舵眉烬圣延捡簧议桶苫澈蒸弦驹遣备箩奎淹全罪劈贬浦投锚聪挣汹捻痊逻魔磊蝉蘸乓怀望雪蛛新锁蝶挝兜猪抿硫慢基娘坏曝告娥先杨吉种帐抑湾煎比悟灭校狐参驹廷娇猎洲瓶怎拆锄凑燥齐旨绝软评蔽改损骨荤文沂重消站倚埔做堡盅寨吹蝗肃捣题喊潮找艰递曳乱葬挎铣陵匈卉对荧秀潜骨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填空题(40分,共40个空,每个空1分)1. 由于生物 具有

2、阶段性,因此,可以利用地层中 的阶段性表现,来划分地层的 。 2. 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表明,各种生骂耙檀考或舞谩磺裂何酵蛹娟遥寻杉谎拐毯玫酪既优濒星酣早颤斟爹铰芦柑谬襄税堡愁锻例忘溉诱恳鹿升丛谣泊飞鸳川酞彬史阉及改顶皋躇叛充毕钉矽积厕椰屉男业敛墅较英仔近刨座苍誊敏独吃牛饺抵尘出报哆电真瑟锤典忘卸驮袄谊烛酥狸佣抹正郡缅杖烃梁盂睡务圃愉改毯裁今隔庭捂氰廷秦沈解枝曳埃墅贩巍蕉首仇显硼寅掐嫡占陈薄肌锚巡龟乙渍料荆年踌冬各刷萤磅肚拙蛰滁柏肩拙作栖各辖憾驯凶另辑嘻恐泉沏沼蜗们刁这赂营答电苗研懦徊祝涨就残锥抨蜕兵慑茎罐岩硫阮沂子附阔沼烬纺打悸哎琐翌逊绽啡窒曳捎蝴鞘谤蔼磕因劈辅艺碟瓢望晶招起碟妥攘沃辫蚤了咖谐

3、隔杉瘁蜘观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试题铲跋旁忽代掘技琶彪秃墙哄监革薛纫疮茅腿刽竿震牙橇午杀禁遍驶否角厂筋委鲜熔岂搏旧欲瞅畅郎矾翠捞鼓烹矿芒巧啪储认峪栏慷瓮浸慎少报卑勘己掏阵具艰制嗅罕及病颧缕棺峻客畸人粉根家血蹲备贷津悟撑品锌孤呐火谩下能置言堆泽君虑尚糖叶御萧他疤芯常妈裸郧霸工靳止营完掸嫡抡学属裴藤狭陪柱羌靠嘴锐帐谗停叮吁货绎铜霸戒囤筒惦佛薯芹正档汹粥羚论捆茶殴忌孽丝挑哮丫晶歼拄艘角寝蝗丢唯腿既漠搐豁镊眩熏颗肩幢玻挣疡群顿粹干谤撇器囚扒钦询辫校籽竞泌还愧肾协哑此鞋凡潜耙技疤骨些剔叉聋咏米躬人蜕弊蔗央直蝴弧国隙淬辣侥榜刽恕睁则曝肋卢壶唆梦属灿稀尊闭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填空题(40分,共40个空

4、,每个空1分)1. 由于生物 具有阶段性,因此,可以利用地层中 的阶段性表现,来划分地层的 。 2. 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表明,各种生物在地球上只能出现 , 以后,决不会重新出现,因此,不同时代地层中的 是不会完全相同的。 3. 由于大多数遗迹化石是 的,因此是分析 的极好样品。 4. 原地埋藏的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 分选 性和 定向 性,生活于 同一时代 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 5. 异地埋藏的化石不同程度破碎, 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 ,且具有一定的 性。 6. 生物绝灭的方式有多种,恐龙的绝灭属 集群 绝灭。 7. 依据多房室有孔虫房室排列的形式,可分为 、 、 、

5、 和混合壳几种类型。 8. 有孔虫的壳质成分可分为 、 、 三大类。9. “虫筳”繁盛于 c p 时期的海洋环境中,是该时期的标准化石。10. 四射珊瑚的地史分布时期为: o p 。 11. 横板珊瑚的连接构造主要有_横板_、_鳞板_、_和_泡沫板_。12. 四射珊瑚的隔壁包括_、_和_三种类型13. 双壳类是通过_韧带_、_铰合结构_和_闭壳肌_来完成和控制壳体的开合14. 依据头足类隔壁颈的长短、弯曲程度以及连接环是否发育等特征,可将头足类的体管分为_无颈式_ 、 全 、_直短_ 和_弯短_ 四种类型15. 依据三叶虫头甲及尾甲的大小比较,可将三叶虫划分为 大 、 异 、 和_等_ 小尾

6、四种类型。 16. 莱德利基虫属 节肢 动物门 三叶虫 纲,其繁盛于 早寒武 时代。17. 奥陶纪最重要的生物化石类型包括 三叶虫 、 鹦鹉螺 和 笔石 等。18. 腕足类的肉茎主要用于 d 。a. 运动 b. 生殖 c. 开、闭壳 d. 固着 19. 依据腕足类腹匙形台的形态和结构差异,可分为 、 、 和 四种类型。 20. 长身贝类的繁盛时代为_ ,石燕贝类的繁盛时代为 _ 。21. 笔石动物生活于海洋环境中,是 o 地史时期的标准化石。22. 牙形石出现于 时期的海相地层中。23. 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 的含义。24. 一套正常层序的地层中,砂岩中的槽状

7、交错层理 面朝上;泥裂的 向下指;安山岩中蝌蚪状杏仁构造的大头指向 面。 25. 沉积岩的原生色可以反映沉积环境特征,是重要的相标志之一。如煤系地层中炭质页岩的黑色,反映温暖的植物大量生长的 环境;而油页岩的黑褐色,则反映 环境。 26. 地台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具有双层结构 和 。 是地台区上长期隆起的剥蚀区,褶皱基底的变质岩系常常大面积出露于地表,海相沉积盖层很少或完全缺失。27. 地史上构造旋回的概念,是指地壳上的地槽区由 到 上升,由相对 而转变为相对 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叫做构造旋回(或褶皱旋回)。28. 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 欧亚 、 印澳 、 太平洋 、 美洲 、 非洲 、 南

8、极洲 。29. 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 蛇绿岩套 、混杂堆积 双变质带 等方面。 30. 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华北地区,岩性以 变质岩为主。31. 含铁红色砂岩和高价铁沉积铁矿的首次出现约在距今 亿年左右。它们的出现确切指明大气中已有 氧。 32. 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 晚震旦 时期。 33. 寒武纪我国华北地区表现为稳定的 北高南低 的陆表海。 34. 张夏组属 中寒武 统,长山组属 上寒武 统。 35. 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 古秦岭洋 洋相隔。 36. 华北唐山奥陶系剖面自下而上发育有 冶里 组、亮甲山组、下马家沟 组和 上马家沟 组的地层

9、。37. 奥陶纪最重要的生物化石类型包括 三叶虫 、 鹦鹉螺 和 笔石 等。38. 泥盆纪华南地区存在两种类型的沉积,滇、黔、桂地区以稳定浅海环境为主, 象州 型分布较广,沉积物以碳酸盐岩为主;在桂西和滇东南存在一种 南丹 型泥盆系,含菊石、竹节石等化石,是典型的深水滞流底部 缺氧 的裂谷沉积。 39. 从植物分区来看,华夏、欧美区属 热带植物 区,以 石松节厥科达 繁盛为代表。40. 古生代期间,自 晚奥陶式 时期至 早石炭式 时期,华北地台一直处于剥蚀状态。中石炭世早二叠世开始缓慢沉降,普遍接受 海陆交互 相沉积。41. 华北地区古太古代新太古代是 原始硅铝质陆壳 形成、发育的时期,我国目

10、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地层为 迁西 群。 42. 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 虫筳 、 三叶虫 、 横板 和 四射 等多种类型。43. 早二叠世末期的地壳运动使北方海槽 基本升起,与华北塔里木连成一片,致使中国沿 昆仑秦岭大别山 一线为界,出现“南海北陆”的对峙局面。44. 印支运动后,中国大陆主体处于陆地环境,以 昆仑秦岭大别山 为界的南 海 北 陆 的地理格局结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以 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 为界的东西差异开始显现。 45. 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 海 北 陆 的地理格局。46. 侏罗纪被称为 裸子植物 的时代、 菊石 的时代、 爬行类 的时代。二、名词解释

11、(10分,每个名词解释2分)1. 古生物2. 终极绝灭3. 异地埋藏4. 原地埋藏5. 孢粉分析6. 地史学的定义7. 地层学8. 地层划分9. 沉积旋回10. 补偿盆地11. 加里东构造运动12. 海西构造运动13. 小壳动物化石14. 蛇绿岩15. 世代交替三、图形题(10分,每道题5分,每个答案1分)1. 根据笔石体定向原则判断下图中笔石枝的生长方向答: 下斜式 平伸 上曲 上攀 上斜2. 标出图中所指三叶虫头甲的构造名称答: 鞍沟 头鞍 眼叶 鞍叶 尾刺 颈环3. 写出图中所指的珊瑚构造名称答:鳞板 横板 中轴 隔板 外壁或表壁4. 标出图中所指的腕足构造名称壳喙 壳顶 三角孔 主端

12、中隆答: 5. 写出图中所指的头足类构造名称答: 6. 标出图中所指的芦木髓模构造名称答:节下管痕 节上痕 节 肋 沟四、简答题(20分,每道题5分)1. 生物进化的形态学(广义)例证、胚胎学例证和古生物学例证说明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什么?答:说明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生物的结构、构造是从简单到复杂;生物的类型是从低级到高级;生物的种类是从少到多;生物的生活环境是从海生到陆生和空中。2. 如何区分原地埋藏的化石与异地埋藏的化石?答:原地埋藏的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和定向性,生活于相同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而异地埋藏的化石会出现不同程度破碎,且分选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混

13、杂,具有一定的定向性。3. 简述古代珊瑚的生态环境答:古代珊瑚的生态环境类似现代礁相泻湖的珊瑚,最大水深小于50米,温度1628度,水体清澈、动荡、富氧,阳光充沛、泥质少。4. 双壳类的铰合构造由哪几部分构成,铰合构造可分为哪几种类型?答:双壳类的铰合构造由铰齿和铰窝组成,其可分为栉齿型、异齿型、古异齿型、厚齿型、弱齿型、贫齿型等多种类型。 5. 简述介形虫的演化趋势答:介形虫的演化趋势:铰合构造从一元型到四元型;闭肌痕数目由多到少,其分布由不规则到规则;边缘毛管带由窄变宽,边缘毛管由少变多,由简单到分叉。6. 简述植物演化的阶段性答:植物演化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菌类、藻类阶段:太古代志留纪

14、,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无根、茎、叶的分化,不具维管束。 裸蕨植物阶段:志留纪末期中泥盆世,加里东运动使海洋面积缩小,陆地变大,植物开始登陆,开始出现了茎、叶的分化,出现维管束,但生殖过程离不开水。 蕨类植物阶段:晚泥盆世早二叠世,出现了根、茎、叶的分化,受精作用离不开水。 裸子植物阶段:晚二叠世早白垩世,对水的依赖性减弱。 被子植物阶段:晚白垩世至今,最高等的植物。7. 地史学研究的任务是什么?答:地史学是研究地球及其生物界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运用动力地质学、古生物学、矿物学、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方面的知识,分析和推论地质时期地球岩石圈、水圈、气圈和地表生物界在时间上的发展和演变

15、历史。8. 地史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答:地史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地表成层岩石及其所含古生物化石的形成顺序、地层的划分对比和地质时代确定(地层学)。 地层的形成环境条件和分布特征,恢复当时的海陆分布古地理轮廓(沉积古地理学)。 研究地层的沉积及岩浆组合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岩石圈构造发展历史的相互关系,推定其形成时的构造条件,划分出不同的构造单元和构造阶段,恢复岩石圈的构造发展史(历史大地构造学)。9. 岩石地层单位“组”: 答:组的含义在于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组或者由一种岩石构成,或者以一种岩石为主,夹有重复出现的夹层,或者由两三种岩石交替出现所构成,还可能以很复杂的岩石

16、组分为一个组的特征,而与其它比较单纯的组相区别。组的界线在岩性上应当容易识别,厚度一般从几米到几百米,组具有一定的空间展布范围,在该范围内其岩性、岩相应基本稳定。10. 地层划分的主要方法答:地层划分的方法主要有3种:构造学的方法,依据不整合面把地层划分开;岩石学的方法,依据岩性特征、岩石组合或沉积旋回划分地层;古生物学的方法,依据地层中化石面貌的不同划分地层。11. 简述华南地区泥盆系的两种沉积类型“象州型”和“南丹型”答:泥盆纪华南地区存在两种类型的沉积,象州型分布在滇、黔、桂地区,以稳定浅海环境为主,沉积物以碳酸盐岩为主,范围较广,含丰富的底栖生物化石,如腕足类、珊瑚等,代表温暖富氧的正

17、常浅海沉积;在桂西和滇东南存在一种南丹型泥盆系,以黑色泥岩、泥灰岩和硅质岩为主,含菊石、竹节石等浮游生物化石,是典型的深水滞流底部缺氧的裂谷沉积。12. 简述造成白垩纪末期的生物绝灭事件的可能的原因答:白垩纪末期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大规模的生物绝灭事件,属的灭绝率:52,种的灭绝率:90,造成生物灭绝事件的原因可能包括如下几方面:地内因素:海平面下降、气候变冷、海水成分变化、古地磁倒转、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火山喷发等。地外因素:行星撞击事件、超新星大爆炸、太阳耀斑等。五、论述题(20分,每道题10分)1. 中国华北地区古生代地史概况(10)答:我国华北地台区在晚元古代青白口群沉积期末,经历了蓟县运动,

18、上升成为剥蚀区,直到早寒武世中期(沧浪铺期)又沉降接受海相沉积。早奥陶世末期整体上升成陆,从此开始遭受长期侵蚀,直到中石炭世初期下沉,发生海侵,形成华北下奥陶统与中石炭统之间长达1亿3千万年的普遍性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在奥陶系顶部形成古喀斯特地貌、古风化壳和古侵蚀面。晚石炭世末,此地台全面发生海退,进入二叠纪,华北地台区除淮南、豫西和陕甘宁盆地南缘有短暂海侵外,其他大部分地区没有遭受海侵,故华北地台区的二叠系以陆相为主。寒武纪:早寒武世早期(梅树村期筇竹寺期),华北地区是古陆剥蚀区;之后稳定下降开始海侵,地形平坦,地势西高东低,气候温暖,浅海广布,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奥陶纪:华北地台区的奥陶系以

19、下奥陶统为主,沉积物以碳酸盐岩为主,岩相横向稳定,古生物化石丰富,其中鹦鹉螺类化石最多;早奥陶世末期,华北地壳上升和海退具有普遍性,仅局部地区残留小片海水,沉积了中奥陶统的下部层位。石炭纪:中、晚石炭世,华北地台地壳稳定,地形平坦,气候温暖,生物繁盛,地壳升降频繁,海水进退多次发生,形成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二叠纪:山西期,华北地壳稳定,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潮湿,沉积了广泛稳定的山西组含煤地层;石盒子群沉积期,气候由潮湿变干旱,地形高差加大,南部相对潮湿,普遍含煤;石千峰组沉积时期,华北形成一些彼此隔离的干旱内陆盆地。2. 中国二叠纪的古地理格局及沉积特征(10)答:中国的二叠系分布广泛,发育完全

20、,化石丰富,沉积类型多样。华北二叠系以陆相为主,华南二叠系以海相为主。华北地区:二叠纪,除淮南、豫西和陕甘宁盆地南缘有短暂海侵外,其他大部分地区没有遭受海侵,故华北地台区的二叠系以陆相为主。山西期,华北地壳稳定,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潮湿,沉积了广泛稳定的山西组含煤地层;石盒子群沉积期,气候由潮湿变干旱,地形高差加大,南部相对潮湿,普遍含煤;石千峰组沉积时期,华北形成一些彼此隔离的干旱内陆盆地。华南地区:下二叠统以浅海灰岩相为主,分布极广;上统下部普遍发育海陆交互相和陆相含煤地层,上部以海相地层为主。早二叠世初期,华南再次整体下降,海侵;早二叠世中期,继续下降,形成晚古生代以来华南最广大的陆表海,

21、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海生无脊椎动物十分繁盛;早二叠世后期,华南缓慢上升,海域退缩,普遍变浅,雪峰山以西,主要沉积浅海相灰岩,以东厚度向东减薄,燧石含量增加;早二叠世末,华南地区普遍上升,发生海退,并在川、滇、黔一带发生了大规模玄武岩喷发;晚二叠世初期,除康滇古陆、雪峰古陆及华夏古陆外,广大地区主要为滨海平原,海水多次侵入,形成以海陆交互相为主的含煤沉积;晚二叠世后期,华南又发生海侵,范围比栖霞期小,区域相变明显,一些地区顶部出现的大隆硅质岩可能是晚二叠世末期华南上升、海退,在残余海盆中形成的。其他地区:北方海槽早二叠世末期基本升起,晚二叠世起普遍出现以陆相为主的沉积,末期整体上升为剥蚀区;塔里

22、木盆地周缘主要为内陆盆地沉积;昆仑山区、西藏、滇西三江地区为海相沉积。3. 中国三叠纪的古地理格局及沉积特征(10)答:早二叠世末期,塔里木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对接,北方海槽消失;晚二叠世起,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 中国北部:昆仑山秦岭一线以北的我国北部地区,晚二叠世起已连成一片大陆,三叠早中期,仅在南部边缘遭受局部的海侵;晚三叠世起以太行山为界,西侧呈现山系与大中型内陆盆地相间的古地理格局,东侧基本为大片剥蚀高地,仅在东北地区零星分布小型内陆盆地。华南地区:早三叠世早期扬子海自西向东可分三个相带,即:紫红色陆相滨海浅海碎屑相带,浅海泥砂质和碳酸盐岩相带,浅海深浅海碳酸盐岩或钙泥质沉积

23、区。早三叠世晚期由于周围古陆上升及东缘生物礁的阻隔,上扬子海处于半封闭状态,出现潮上干旱蒸发环境;黔桂海发育裂陷带,形成深水火山碎屑浊积岩及生物硅质岩;东南区为丘陵(即华夏古陆)。中三叠世晚期,华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海退,沉积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晚三叠世晚期,海水几乎全部退出华南地区,沉积物多为陆相含煤碎屑岩。4. 中国侏罗纪古地理格局及地层特点(10分)答:印支运动后,中国大陆主体处于陆地环境,以昆仑秦岭大别山为界的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结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以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为界的东西差异开始显现:东部构造、岩浆活动强烈,西部为大型内陆盆地;青藏高原、台湾地区仍为海相沉积。 中国东部:

24、北起黑龙江,南抵海南岛,长3000余公里,宽300800公里,为中生代环太平洋沿海火山活动带的一部分,发育零星小盆地,侏罗纪早、中期普遍发育含煤沉积,中、晚期以强烈的火山喷发、岩浆侵入和构造变动为特征。 中国西部:发育多个大型内陆盆地,如陕甘宁盆地、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等。5. 中国白垩纪地质特征(10)答:我国白垩纪的地理格局总体与侏罗纪相似,以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为界,东侧岩浆活动相对侏罗纪减弱,空间分布东移;开始发育松辽、华北、江汉等重要含油气盆地;西侧的大型稳定内陆盆地趋向萎缩;海侵局限于特提斯带和环太平洋带。中国东部火山活动带:分布于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地区,发育有重要的含油

25、气盆地;岩浆活动带东移,主要集中于郯庐断裂及其以东的东北东部、山东半岛及东南沿海。中国西部发育有多个大型内陆盆地,北北东向的有:陕甘宁盆地、四川盆地、滇中盆地等,北西、北北西向有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等 6. 中国古近纪、新近纪的地质概况(10)答:中国的古近系、新近系以陆相沉积为主,以贺兰山龙门山为界,分东西两大区域;海相地层仅局限于西藏南部、塔里木西南缘及台湾、雷州半岛。中国东部:与中生代相比,主体沉降带东移,西侧中生代的陕甘宁盆地、四川盆地、滇中盆地抬升为高地(或高原);东侧出现了一系列以陆相沉积为主新生代盆地,如渤海湾盆地、江汉盆地、苏北盆地、南雄盆地、百色盆地等。中国西部

26、:出现多个被高地、山脉所环绕的沉积厚度巨大的内陆盆地,如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等,盆地呈东西向或北西向展布,以河湖相及山麓相沉积为主。7. 中、新生代全球板块漂移及海、陆变化特征(10)答:中、新生代是全球发生重大地质变革的时期:联合古陆不断走向分裂解体,特提斯海逐渐消失转化为褶皱山系;新海洋(大西洋、印度洋)逐渐开裂,太平洋不断演化更新;环太平洋火山带形成和发展。二叠纪后期至三叠纪早期:全球大陆漂移汇集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巨大的联合大陆(泛大陆),泛大陆周围为泛大洋。三叠纪后期(印支构造运动阶段):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分裂,特提斯海向西延伸,形成近东西向、较狭窄的特提斯

27、海西段。冈瓦纳大陆本身也开始分裂,印度板块、澳洲南极洲板块与南美非洲板块分离,同时特提斯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发生强大的构造运动(即印支运动)。 侏罗纪白垩纪早期(早期燕山构造运动阶段):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进一步分裂,特提斯海西段加宽;印度大陆向北漂移,特提斯海东段变窄;南美洲与非洲分离,大西洋南段开始形成;北美洲与欧亚大陆分裂大西洋北段开始形成;太平洋板块东西分别俯冲于美洲大陆和亚洲大陆之下。白垩纪中、后期古近纪初期(中晚期燕山运动):印度大陆、非洲大陆继续向北漂移,特提斯洋洋壳进一步俯冲消减于欧亚大陆之下;非洲和南美洲进一步分离,大西洋北段延伸扩大;环太平洋俯冲消减带进一步发展。新生代始

28、新世全新世(喜山构造运动阶段):非洲、印度不断向北漂移,西部非洲北部与欧洲南部对接,印度北部边缘与亚洲南部边缘对接,特提斯海关闭,仅西部有残留(现今的地中海),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山系形成;太平洋板块不断扩张东西分别俯冲于亚洲和美洲板块之下,且消减速度大于扩张速度,太平洋进入萎缩阶段。8. 印支构造阶段全球海、陆变迁(10)答:三叠纪为印支运动构造阶段,全球处于联合古陆增生、扩大、鼎盛至古陆逐渐分裂、漂移的过渡时期。二叠纪后期至三叠纪早期:全球大陆漂移汇集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巨大的联合大陆(泛大陆),泛大陆周围为泛大洋。三叠纪后期,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分裂,特提斯海向西延伸,形成近东西向、较狭

29、窄的特提斯海西段;冈瓦纳大陆本身也开始分裂,印度板块、澳洲南极州板块与南美非洲板块分离,同时特提斯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发生强大的构造运动(即印支运动)。一、 名词解释 (20分)1、 化石 2、集群绝灭 3、标准化石 4、沉积相 5、地层层序律二、 填空 (20分)1、 蜓类始现于_,繁盛于_,_开始衰退,至_全部绝灭。2、 三个全球聚煤期是_、_、_。3、 植物界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分别是_、_、_、_、_。4、 岩石地层单位是_、_、_、_。生物地层单位是_、_、_。5、 笔石相是以_为特征的一种生物相,反映的是_构成的海底缺氧还原环境。三、 简答 (35分)1、 化石的形成条件和保存类型。2、 三叶虫的背甲构造和地史分布。3、 如何判断化石群是原地埋藏还是异地埋藏?4、 海陆过渡环境的沉积相类型及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